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赖杭桂 陈霞 徐洪伟 吴繁花 唐燕琼 胡新文
    2013, 34(6): 1001-1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工诱导的橡胶树三倍体种质为材料,通过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橡胶树通过有性阶段诱导产生的2n配子与正常配子(1n)杂交可获得纯合三倍体,其无性繁殖后代倍性表现稳定,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x=54,三倍体细胞百分率达91.5%;RAPD及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表明,该橡胶树三倍体与热研7-33-97、RRIM600的亲缘关系较近,在分子水平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可判断热研7-33-97、RRIM600为该橡胶树三倍体杂交亲本来源。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胡彩平 郑金龙 高建明 蔡志英 黄贵修 习金根 张世清 陈河龙 易克贤
    2013, 34(6): 1007-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含有氯嘧磺隆抗性标记的ILV1基因和报告基因GFP二元载体的农杆菌AGL-1,采用单因子和双因子方法研究根癌农杆菌AGL-1介导柱花草炭疽菌CH008转化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优化构建ATMT转化柱花草胶孢炭疽菌体系条件,使转化效率达到300~400个转化子/106个炭疽孢子,即根癌农杆菌AGL-1浓度OD600=0.8,炭疽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6个/mL,AS浓度为100 μmol/L,诱导时间为6 h,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5 ℃和4 d。经PCR检测都有GFP片段,并能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这为进一步开展炭疽菌对柱花草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优化转化体系有利于后续突变体库的扩大、筛选突变体和致病功能基因的研究。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方家林 龙青姨 华玉伟 黄华孙
    2013, 34(6): 1013-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是目前橡胶树栽培品种的主要来源,主要来源于魏克汉培育46株母树繁殖的后代,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对289份资源EST-SSRs分析及基于EST-SSRs位点的多样性,结合种质资源来源和特殊农艺性状,构建包含27份种质的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核心种质库,占原群体10%,主要来源于中国(16份)和巴西(6份)。核心种质库与原群体相比,总等位基因数保持不变,遗传多样性指数、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等高于原群体,基因型数目和主要等位基因频率较原群体低,较好地代表了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核心种质农艺较为丰富,包含了高产、速生、抗寒等种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婧菲 高和琼 庄南生 李开绵 王英
    2013, 34(6): 1018-10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荧光原位PCR技术体系整合木薯的分子遗传图谱,将16号连锁群上的NS376和SSRY86标记定位到华南6号木薯的染色体上,结果表明:这2个标记均能在华南6号不同时期的细胞上检测到1个信号。结合核型分析,将NS376标记定位在华南6号的第4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扩增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是31.25,将SSRY86标记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扩增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是75.86。NS376和SSRY86 2个标记位于木薯的同一对染色体上,并且分别位于该染色体的两端,进一步揭示了16号连锁群对应的是木薯的4号染色体。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青云 王华 王辉 朱飞飞 赵秋芳 赵溪竹 鱼欢 朱自慧
    2013, 34(6): 1024-10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可可苗期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BIOa和BIOb的处理可可植株干重,总根长、根系直径、根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及施用牛粪的处理;施用生物有机肥BIOa的处理可可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69%、270%和28%;施用BIOa的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98.7%、92.2%和83.2%。综上所述,施用生物有机肥BIO可显著促进可可地上部植株和根系生长,同时也可显著提高相关土壤酶活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秦华东 张玉 肖巧珍 江立庚 徐世宏 丁成泉 杨彩铃 汪妮娜
    2013, 34(6): 1029-10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耕作方式2种基因型水稻的立苗期根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优培九、金优253立苗期免耕抛秧单株根干重、单条根长、根毛区长略低于常耕抛秧,但差异不显著。免耕提高了水稻立苗后期总根数、白根数、根系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立苗期超级稻两优培九的单株根生物量、总根数、一次分枝、二次分枝根数量、根系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金优253。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宇阳 陈新 夏志强 陈青 王文泉
    2013, 34(6): 1033-10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DNA-AFLP是一种经济且高通量的筛选和识别非生物胁迫下基因差异表达的实验技术。本研究对传统cDNA-AFLP技术进行改良,并利用改良型技术对木薯KU50和SC124不同程度干旱胁迫RNA样品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68条差异表达的转录获得片段(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 TDF),其中带有引入酶切位点的TDF为64条,预示cDNA-AFLP技术的改良初步获得成功。通过对TDF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其中31条TDF可找到已知功能的同源基因;20条为功能不明确的预测基因或蛋白;17条无同源序列,可能为新基因。按功能将31条已知功能的 TDFs分类,分别为:能量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细胞生长与凋亡、信号转导、转移运输、转录调节、遗传信息处理、多肽类合成与代谢。选择8个差异表达的TDF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这些TDF的确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证明改良型cDNA-AFLP技术体系为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汤丹峰 张新明 陈洪 全锋 伍尤国 曹先维
    2013, 34(6): 1041-10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布置氮磷钾肥料基追分配试验,探讨了冬种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茎的氮素含量在齐苗后15 d左右出现小高峰,后逐渐递减;块茎氮素浓度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整体上呈现递减的趋势。马铃薯各器官氮素含量总体表现为叶片>茎>块茎。2009~2010年,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吸收氮素(N)2.62 kg;2010~2011年,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吸收氮素(N)4.14 kg。叶片中氮素吸收量在齐苗后25 d达到高峰,用于叶绿体和光合系统的建成,此后,氮素对叶片的吸收量逐渐下降。茎中氮素吸收量在齐苗后35 d达到高峰,然后随着生育进程逐渐下降。块茎对氮素的吸收在齐苗后55 d达到高峰,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金辉 黄海杰 黄伟坚 张中润 梁李宏
    2013, 34(6): 1045-10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龄腰果无性系FL30为对象,采集全年12个月腰果成熟叶片样品,分析腰果叶片N、P、K年周期变化规律;并采集腰果衰老叶片样品,分析腰果树N、P、K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腰果叶片N、P、K含量随生育期的改变而变化;叶片N含量从抽梢期至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果实成熟后明显下降,休眠期叶片N含量变化不大;叶片P含量从抽梢期至初果期总体呈下降趋势,初果期至休眠期则呈上升趋势;叶片N/P呈现出与N相似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叶片K含量在抽梢期呈下降趋势,初花期骤然上升,盛花坐果期继续缓慢上升,果实生长期至休眠期则呈下降趋势;腰果成熟叶片N、P、K含量显著高于衰老叶片,N、P、K再吸收率较高,再吸收效率顺序为REP>REN>REK。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灵红 黄龙全 张剑韵
    2013, 34(6): 1050-10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B6(VB6)是一类吡啶化合物的总称。以组培烟草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技术,分析紫外线、低温、盐和弱光胁迫对烟草体内VB6各存在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逆境条件下,VB6各存在形态含量发生变化,其中以磷酸吡哆醛和吡哆醇含量升高最明显。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周鹏 杨福孙 陈汇林 候伟
    2013, 34(6): 1054-10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季瓜菜为海南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好冬季瓜菜生产,利用海南省近10年气象数据,进行旱季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等与冬季瓜菜相关气候特征时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变化对冬季瓜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季低温季节(12月~翌年2月)南部气温明显高于中北部地区, 15 ℃以下天气数以西部地区最高, 10年间旱季气温相对平稳, 仅在2008年初出现了明显低温灾害天气, 但近几年南部低温天气有呈小幅上升的趋势; (2)旱季降雨量10年间以东北部地区降雨量最多; 南部最少,变化幅度最大, 无雨天数最长, 2007到2008年出现了严重干旱现象; 且降雨量有时空上分布极度不均衡; (3)日照时数以南部地区最高,北部及东北部地区较低,10年间旱季除南部地区日照时数外,其它均在40%以下,2008年以后南部地区在20%以下日照时数的天气数呈逐步上升趋势。因此从近10年的气候变化看,全岛南部冬季瓜菜生产种植适宜度有所降低,西北及东北部地区冬季瓜菜种植适宜度有所提高,全岛冬季瓜菜生产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和明 朱根发 操君喜 李佐 尤毅 肖文芳 李冬梅 吕复兵
    2013, 34(6): 1060-1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蝴蝶兰27个品种的12个观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指标可以分为6个主成分,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全部性状信息的86.61%;通过计算各品种的重要主成分值,得出10个观赏性状优良的品种,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近。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小虎 方永军 曹冰 龙翔宇 秦云霞 唐朝荣
    2013, 34(6): 1065-10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橡胶树EST数据库,得到一个注释为SPS(蔗糖磷酸合成酶)的EST序列重叠群(contig)。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DNA和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SPS1。序列分析显示,HbSPS1基因长度为5 298 bp,包含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对应的cDNA编码序列(CDS)为3 156 bp,推测编码1 050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118.1 ku,等电点为6.05。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bSPS1基因主要在胶乳中表达,在乙烯利和机械伤害处理的胶乳中呈下调表达,在割胶影响下略有上调表达趋势,同时该基因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说明HbSPS1基因可能参与胶乳蔗糖代谢和叶片发育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侯平 王英 高和琼 庄南生
    2013, 34(6): 1071-1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甘蔗表达谱芯片和Solexa技术,对甘蔗热带种和割手密种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得到1 245个差异表达基因;Solexa技术分别在热带种和割手密种中得到42 913 194个和39 363 668个初始tag,从中获得143 121和112 281个高质量测序标签(clean tags),对应的标签种数(distinct clean tags)分别为25 164和20 349,未知序列(unknown clean tags)分别为117 957和91 932,其中差异表达基因有1 432个。基因芯片和Solexa技术得到的差异基因中有823个是相同的,主要涉及非生物刺激响应、磷代谢、转录调控等功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国峰 沈文涛 言普 黎小瑛 周鹏
    2013, 34(6): 1076-10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利用PRSV-NIb基因同源dsRNA的原核表达产物在体外防治番木瓜环斑病毒的可行性,利用较保守的PRSV-NIb基因3′端的312、501和809 bp区段分别构建了含有PDK内含子的3个发夹RNA编码结构,并选用pSP73和M-Jm109LacY分别作为宿主载体和宿主菌构建了高效的dsRNA原核表达工程菌M-Jm109LacY/pSP73-RNAi-N312、M-Jm109LacY/pSP73-RNAi-N501、M-Jm109LacY/pSP73-RNAi-N809,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dsRNA,并证明dsRNA不被DNase I和RNase A降解,稳定性较好。还利用PRSV-NIb基因构建了GFP瞬时植物融合表达载体pNIb-GFP,对经3种dsRNA和GFP瞬时融合表达载体共转化的番木瓜叶片原生质体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通过半定量RT-PCR对其中mRNA表达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融合基因NIb-GFP的表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调,说明dsRNA在原生质体中引发了针对同源基因的沉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尹奇 仝征 贺庭琪 王力敏 黄启星 郭运玲 孔华 王旭初 郭安平
    2013, 34(6): 1082-10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木薯块根中获得苹果酸脱氢酶(MDH)基因,并研究其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规律,利用RACE技术从木薯“华南8号”块根中克隆得到了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其cDNA全长1 175 bp,包含999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32个氨基酸。从木薯“华南8号”中获得的MDH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该序列相似度达84%~94%,包含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中高度保守的NAD结合基元“TGAAGQI”和催化基元“IWGNH”。木薯MDH基因与块根淀粉合成相关,在块根发育前期表达量较低,膨大期表达量较高,膨大后期表达量逐渐降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贺庭琪 徐兵强 郭安平 王力敏 王丹 黄启星 仝征 尹奇 王旭初
    2013, 34(6): 1090-10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8号”木薯(SC8)和“华南124号”木薯(SC124)的叶绿体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改进酚抽提法提取蛋白,通过单向SDS-PAGE电泳和双向SDS-PAGE电泳,比较不同木薯品种叶绿体的蛋白表达谱,并对表达的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 MS质谱鉴定,获得15个差异蛋白,其中有6个蛋白在SC124木薯叶绿体中表达较高,9个蛋白表达很低。对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蛋白翻译后修饰、周转、分子伴侣、碳水化合物运输等过程。通过RT-PCR验证了木薯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ATP合酶β亚基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TP合酶β亚基基因表达与蛋白质的表达比较一致,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与蛋白质表达变化不一致。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羽佳 金志强 刘菊华 贾彩红 张建斌 王甲水 许奕 徐碧玉
    2013, 34(6): 1098-1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香蕉根系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筛选出一个香蕉泛素结合酶基因的片段通过RACE技术克隆该基因,命名为mauce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为929 bp,有一个完整的ORF编码14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6 505.1 ku,理论等电点为8.41,是一个碱性氨基酸。与江南卷柏、大豆、苹果、拟南芥的同源性为97.97%、97.30%、96.62%、95.95%。器官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各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花中表达量最高,根次之,叶中表达量最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阳 唐宁 李正国
    2013, 34(6): 1103-1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果皮褐变,不仅影响果实外观,更降低口感风味,削弱商品价值。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是乙酰辅酶A(Acetyl-CoA)的跨膜转运载体,帮助乙酰辅酶A在体内完成三羧酸循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已有文献报道ACBP家族中的基因对植物胁迫有应答,并且在脐橙果皮褐变相关基因的cDNA抑制差减文库中该基因也有明显变化。为了明确柑橘果实褐变过程中该基因的作用,以“奉园72-1 ”脐橙果实为材料,取不同程度褐变的果皮,并从脐橙果皮褐变相关基因的cDNA抑制差减文库中筛选了与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基因家族同源的EST序列CsACBP1/4/5/6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柑橘果皮褐变程度的加重,CsACBP1/4/5/6基因表达上调,说明CsACBPs基因与脐橙果实褐变密切相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文芳 李佐 尤毅 陈和明 吕复兵
    2013, 34(6): 1110-1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蝴蝶兰组培群体中筛选得到3种蝴蝶兰组培突变体:缺刻型花,花瓣唇瓣化的非正常整齐花以及花色嵌合型突变体。利用50条随机引物对3种突变体及其正常株进行RAPD检测,结果发现RAPD检测对缺刻型花和花色嵌合型突变体有效,但是对花瓣唇瓣化的非正常整齐花无效。另发现缺刻型花存在个体差异,每个突变体的条带并不相同。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武立权 尤翠翠 柯建 何清华
    2013, 34(6): 1115-1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白化转绿型叶色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亲本为材料,研究突变体转绿过程中叶片相关生理特性及其叶绿体发育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随着叶色转绿,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突变体叶色在完全转绿后,SOD活性电泳中出现了清晰的Fe-SOD谱带;突变体在2叶1心期,叶肉细胞内都是囊状空泡,没有叶绿体,而野生型亲本叶肉细胞内已具有大量叶绿体存在;突变体6叶1心期,叶肉内可以观察到叶绿体的存在,但叶绿体形态不规则或畸形;野生型亲本叶绿体可以直接由前质体正常发育而来,而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经历了“前质体-白色体-叶绿体”的过程,其叶绿体发育明显滞后。
  • 植物生理生化
    杨晓清 周再知 梁坤南 马华明 黄桂华
    2013, 34(6): 1121-1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沉香3个种源的幼苗为材料,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对土沉香不同种源幼苗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耦合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游离脯氨酸(Pro)质量分数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差异显著。正常水分条件下,高氮处理(氮素浓度为15 mmol/L)有利于提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和Pro质量分数,但造成一定程度的渗透胁迫,使MDA质量摩尔浓度和相对电导率升高。水分胁迫条件下,高氮处理的相对电导率、MDA质量摩尔浓度均小于低氮处理(氮素浓度为7.5 mmol/L),而CAT活性、Pro质量分数大于低氮处理,POD活性对氮素营养及水分处理不敏感。3个种源之间相对电导率差异显著,高低顺序为琼中种源>临高种源>澄迈种源。尽管3个种源的SOD和CAT活性以及Pro质量分数和MDA质量摩尔浓度略有不同,但在-0.63 MPa水分胁迫条件下,高氮处理有利于提高3个种源的抗旱性。
  • 植物生理生化
    辛阳 杨重法 王清峰 罗海伟
    2013, 34(6): 1128-1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热带地区水稻非结构性物质的积累及其再转移特性,深入了解热带地区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以种植于海南的7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抽穗期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含量及其抽穗后0~14 d在遮光条件下向穗部再转移速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为314.7~553.85 g/m2,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杂交稻大于常规稻,杂交稻中籼型大于粳型;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再转移速度为9.45~21.75 g/(d·m2),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籼型杂交稻大于粳型杂交稻和常规稻;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含量为44.51%~51.48%,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并且非结构性物质含量对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呈显著的正效应;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和含量较高的品种具有稳产和高产潜力。
  • 植物生理生化
    李崇晖 黄少华 黄明忠 徐世松
    2013, 34(6): 1133-1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光色差计测定了文心兰唇瓣的花色表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唇瓣中类黄酮色素的组成,探讨了花色表型与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文心兰唇瓣花色主要集中在紫红色和黄色区域,唇瓣中总花青素苷和总黄酮含量与花色的明度L*和色相b*值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从文心兰唇瓣中共检测出5种花青素苷(为矢车菊素和芍药花素的糖苷)和23种黄酮和黄酮醇苷(苷元有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金圣草黄素5种),在黄色和橙色唇瓣中几乎检测不到类黄酮成分,可见类黄酮色素主要对除黄色和橙色外的文心兰花色有贡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时涛 李超萍 刘先宝 黄贵修
    2013, 34(6): 1139-1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hrpG基因在木薯萎蔫病菌致病机理方面的功能,开展了该基因的插入突变及其与致病性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利用pK18mob质粒载体构建了敲除载体,采用电击法将该载体转化野生型菌株。获得了该基因的突变体并进行了分子鉴定,同时对菌龄、电压、培养基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基因控制着病原菌的致病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江莎 李超萍 祝天成 时涛 黄贵修
    2013, 34(6): 1144-1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的致病分子机理,本研究开展了病原菌的转化子库构建工作。采用电击法,将EZ::TN转座体转化野生型菌株。获得了总数为20 382个转化子并进行了质量评价,采用剪叶法从9 872个转化子中筛选出94个致病性变异的转化子。采用Tail-PCR获得了致病力丧失突变体Xtn62-36的侧翼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可能是外源片段插入预测基因AspCXam的编码区而造成致病力丧失。病原菌转化子库的构建及Tail-PCR技术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展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熊国如 赵更峰 伍苏然 冯翠莲 张树珍
    2013, 34(6): 1149-1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筛选鉴定对甘蔗黑穗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的归属,并采用细菌的通用引物P0、P6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得到1 533 bp的DNA片段,其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其形态学特征:菌体为短杆状,能运动;革兰氏阳性反应;3%KOH溶解性实验呈阴性反应;有鞭毛,鞭毛周生;芽孢中生,椭圆形,孢囊稍膨大,初步将该菌株归属为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的结果表明,该菌对引起甘蔗和其它作物病害的多个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据此,可将分离的菌株HAS确定为对甘蔗黑穗病菌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占飞 林陈强 张慧 李 昱 林新坚 陈济琛
    2013, 34(6): 1155-1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的抑菌活性,对其胞外代谢物活性与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开发有效的生防菌剂。结果表明:CS16菌株对多株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CS16发酵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509.58 U/mL、7 198.71 U/mL和1 853.68 U/mL;其发酵液经酸沉淀所得粗提物可明显抑制香蕉枯萎病菌丝生长,最小抑菌浓度为0.062 5 mg/mL;利用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正相硅胶柱分离纯化获得较纯的抑菌物质,经薄层层析和HPLC定性分析,初步认为其胞外抑菌物质中含有Iturin A。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何衍彪 詹儒林 刘映红 孙光明 李国平 赵艳龙
    2013, 34(6): 1161-1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菠萝粉蚧是为害菠萝的粉蚧的统称,是菠萝凋萎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本文对我国菠萝粉蚧的种类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为害菠萝的粉蚧主要是菠萝洁粉蚧,仅在海南乐东菠萝园发现有新菠萝灰粉蚧危害;菠萝洁粉蚧目前仅限在菠萝上为害;新菠萝灰粉蚧主要为害剑麻,也为害菠萝和粉蕉;我国暂未发现2种粉蚧混合发生的现象。秋季是雷州半岛地区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快速增长期,12月下旬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数量进入高峰期;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高温、低温均不利于菠萝洁粉蚧生长和繁殖,降雨量对菠萝洁粉蚧的自然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俊杰 王勇 季清娥 陈家骅
    2013, 34(6): 1166-1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29、32、35、38、41 ℃)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幼虫、蛹和成蜂体内保护酶系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不同高温处理后,阿里山潜蝇茧蜂各虫态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8 ℃为幼虫、蛹和雌蜂体内CAT清除H2O2的最适温度。同一处理温度下,幼虫体内CAT活性高于蛹,雄蜂体内CAT活性高于雌虫。(2)热胁迫处理后,雌雄蜂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均高于对照,且雄蜂体内POD活性高于雌蜂。幼虫、蛹和雌蜂体内POD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呈“M”形变化趋势,分别在35、38、35 ℃时达最大值。(3)阿里山潜蝇茧蜂高温暴露后,幼虫和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均在35 ℃时达最大值,雌雄蜂体内SOD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在35、32 ℃时活性达到最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钰乾 魏长宾 刘胜辉 何新华 孙光明 孙伟生
    2013, 34(6): 1170-1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质联用仪测定不同发育期卡因菠萝果实的香气成分,以了解果实发育期间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无刺卡因果实在成熟的4个阶段共有香气成分69种,主要为酯类和烯类,其中己酸甲酯、辛酸甲酯、正己酸乙酯等成分是卡因菠萝的主要香气成分。卡因菠萝不同发育时期果实香气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玉琼 高翠云 朱景存 董召荣 陈 娜
    2013, 34(6): 1176-11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双向薄层色谱分离石蒜多种生物碱组分的方法,并初步制备了生物碱单品。研究了石蒜生物碱各组分分离的单向及双向展开剂,结果表明:单向薄层色谱分离以氯仿 ∶ 甲醇 ∶ 氨水=9 ∶ 1 ∶ 0.2的展开剂分离效果最好,分离出的斑点数为13个。双向薄层色谱分离以乙酸乙酯 ∶ 甲醇 ∶ 氨水=9 ∶ 1 ∶ 0.2为第1向展开剂,氯仿 ∶ 甲醇 ∶ 氨水=9 ∶ 1 ∶ 0.2为第2向展开剂,分离石蒜生物碱效果最好,斑点数多达16个,且非常清晰。利用该方法对石蒜不同器官中生物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根中生物碱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鳞茎其次,叶最低。经HPLC对分离得到的16个斑点进行检测,其中15个生物碱色谱峰明显,8种生物碱的纯度在90%以上,其中5种的纯度达93%以上,经气质联用鉴定,分别是石蒜碱、力克拉敏、加兰他敏、多花水仙碱和普鲁维因。此法适于石蒜生物碱组分的分析及微量制备。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玄兵 王健 谢琳 张银东
    2013, 34(6): 1182-1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极香罗勒花、叶和茎在挥发性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极香罗勒花、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结果从极香罗勒的花、叶和茎中分别鉴定出27、27和33种挥发性物质,其含量分别为总挥发性物质的96.09%,94.92%和93.14%。在极香罗勒花、叶和茎中共有成分为5种:茴香脑、桉树脑、D-樟脑、沉香醇和对甲氧基苯甲醛,其中茴香脑为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探讨罗勒中挥发性物质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及其机理奠定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甲水 贾彩红 张建斌 刘菊华 金志强 徐碧玉
    2013, 34(6): 1188-1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香蕉果实采后成熟期的乙烯释放量,以外标法峰面积定量,以保留时间定性,乙烯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5%,检出限为0.062 μL/L。该气相色谱法测定香蕉乙烯释放量和生成速率具有快捷高效、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理想等优点。香蕉果实采后不同成熟处理条件下的乙烯释放量跟踪测量中,不同成熟度的香蕉乙烯释放量变化趋势明显,外源乙烯诱导时乙烯释放量提前达到峰值,1-MCP处理下的乙烯释放量只维持在很低水平。
  • 综述
  • 综述
    郭雅玲 赖凌
    2013, 34(6): 1192-1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人工味觉系统在茶叶感官品质评价中的应用进展,主要包括茶类区分、品质相关性分析、品质定量分析等,并提出ATS(Artificial taste systems)在茶汤预处理标准化、传感器稳定性和灵敏度的提高、模式识别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 综述
    黄东杰 李永龙 孙继华
    2013, 34(6): 1200-12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带作物学报》近年的引文研究现状,以2008~2012年出版的54期《热带作物学报》为统计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载文、作者和引文情况等3个方面的多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5年载文共1 805篇,涉及作者1 703位,分布于146个工作单位,合著率为98.78%,篇均引文18.23条,平均普赖斯指数为32.75%,说明该刊作者合作意识和引用文献的意识较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热带作物学报》的参考价值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