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邓顺楠 史敏晶 吴绍华 田维敏
    2013, 34(5): 795-7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是橡胶树乳管伤口堵塞物的成分之一。为了研究乳管伤口末端与肌动蛋白互作的蛋白,成功构建了ACTI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37 ℃条件下,经0.1 mmol/L IPTG诱导2 h,在E.coil BL21(DE3)中大量表达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41.7 ku。通过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了该重组蛋白,并用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对纯化蛋白进行鉴定。本研究为揭示乳管伤口末端堵塞物形成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华玉伟 孙芳 黄天带 蔡海滨 杨加伟 黄华孙
    2013, 34(5): 800-8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CA(Flowering control locus A)基因是自主开花调控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基因之一,同时,FCA功能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中,利用TAIL-PCR方法获得2 039 bp橡胶树FCA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启动子中具有28种顺式调控元件,其中主要为基因表达调控核心元件(TAAT-box和CAAT-box)和光响应调控元件。此外,还含有激素、胁迫信号和光周期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将橡胶树FCA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橡胶树,发现在胚状体、叶片和树根中GUS基因均强烈表达,但在茎段中表达较弱,说明橡胶树FCA基因除参与开花调控外,还可能参与多种发育过程的调控。本研究获得的HbFCA启动子转化橡胶树植株为进一步分析HbFCA基因功能及表达调控模式提供了遗传材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雅超 安泽伟 谢黎黎 翟琪麟 黄华孙
    2013, 34(5): 807-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是植物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一个重要酶,与许多抗逆相关的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有关。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橡胶树热研7-33-97中获得了全长为2 025 bp的HbEPSPS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 572 bp, 编码523个氨基酸;使用ProtParam tool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6.01 u,等电点(pI)为7.91。该基因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构成,全长4 600 bp。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HbEPSPS基因在橡胶树叶片、皮、花、胶乳和胚中均表达,其中以叶片中的表达量为最高。激素、干旱、盐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都能诱导HbEPSPS基因表达量上调,其中茉莉酸甲酯、乙烯和PEG的上调作用最为显著。橡胶树HbEPSPS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调控研究将为橡胶树抗逆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祝建顺 程汉 肖成江 安泽伟 黄华孙
    2013, 34(5): 815-8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融合PCR法构建HbEBP1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成功转化拟南芥,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EBP1-EGFP融合蛋白在转基因植株根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显示:在转基因植株根中观察到强烈荧光信号,并分布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结果证实了HbEBP1蛋白同时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赖杭桂 陈霞 李开棉 欧文军 叶建秋 庄南生 覃秋林
    2013, 34(5): 821-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n配子途径实现有性多倍化是植物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途径,人工诱导植物2n配子是克服天然2n配子比率低及难于利用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对木薯花序发育过程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观察,以掌握木薯小孢子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加倍的有效时期与花序发育及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的相关性,采用秋水仙素溶液棉浸法对木薯花序进行诱导,获得了加倍2n花粉。结果表明:当幼嫩花序长度约1.5~2.5 cm时,侧生小花梗开始出现,雄花蕾直径约1.0~1.5 mm时,木薯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前期Ⅰ至中期Ⅰ;该期采用0.3%秋水仙素+1%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花序4~5 d,可获得2n雄配子,最高诱导率可达12.56%。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青 夏志强 陈新 卢诚 王宇阳 王文泉
    2013, 34(5): 829-8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木薯推广品种KU50为母本,SC124为父本通过杂交得到包含235个单株的F1分离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50个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其中EST-SSR有72个位点,SSR有58个位点,SRAP有20个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了21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 434.48 cM,标记间距为9.56 cM。遗传图谱的连锁群的长度在16.89~139.63 cM,标记的间距是0.2~47.0 cM,标记位点比较多的是LG1、LG2、LG4、LG9、LG10,分别是17、18、13、14、15个,而标记数最少的是LG20,只有2个标记。用IciQTLMaping3.2软件在LOD=2.5进行QTL分析,检测了块根产量(WCY)、耐寒性分析(CR11、CR12)、干物质含量(DMC11、DMC12)3个木薯数量性状,总共得到34个QTL位点,分布在12个连锁群上。其中关于WCY的QTL位点总共有17个,贡献率为21.70%~55.23%,平均贡献率为40.74%;CR11相关的QTL位点有4个,贡献率为2.97%~33.29%,平均贡献率为18.20%。与CR12相关的QTL定位有3个,贡献率为5.23%~29.85%,平均贡献率为18.28%;与DMC12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有4个,贡献率为15.87%~38.52%,平均贡献率为26.24%;与DMC11性状相关的位点有6个,贡献率为13.84%~22.15%,平均贡献率为17.56%。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高山 陈桂信 许端祥 钟开勤 林义章 潘东明
    2013, 34(5): 838-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构建苦瓜果实均一化文库中获得的1个与SAMDC基因相关的EST序列,采用3′RACE技术,克隆获得1个苦瓜SAMDC基因的cDNA 全长序列,命名为McSAMDC(GenBank登录号为KC632099)。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 全长1 900 bp,5′UTR和3′UTR分别长501、325 bp。该cDNA序列存在3个开放读码框(微型tORF、上游读码框uORF 和主读码框mORF),其中mORF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9.31 ku,含有酶原剪切位点结构域和蛋白快速降解有关的PEST二个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显示,McSAMDC含有无规卷曲(45.53%)、α-螺旋(29.33%)、伸展链(19.83%)、β-转角(5.3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cSAMDC与拟南芥(CAA69073.1)、琴叶拟南芥(XP 002882231.1)和雪里红(AAS45435.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69%、68%和68%。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McSAMDC定位在细胞质中。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cSAMDC在果实膨大期表达量最高,并随之迅速下降,并从成熟初期至完全成熟期该基因表达量逐渐增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翁伯琦 郑向丽 赵婷 徐国忠 王俊宏 叶花兰
    2013, 34(5): 845-8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仁秆两用型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与花生秆产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施N肥300 kg/hm2处理时产量达到最高,其中花生荚果产量比对照增产2.2%,但差异不显著;花生秆产量比对照增产86.0%,达极显著水平。对不同施氮量下花生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加大出现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在施N肥300 kg/hm2达到最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加大,花生功能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品质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花生秆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提高,但较高的氮肥施用量虽然可提高花生秆的营养品质,却降低了花生荚果和花生秆的产量。综合评价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施N量 300 kg/hm2时花生荚果及花生秆产量最高,花生秆品质最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鱼欢 祖超 邬华松 杨建峰 郑维全
    2013, 34(5): 850-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胡椒适宜的种植年限,以主栽品种热引1号胡椒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年限分别为8 a/9 a、12 a/13 a、14 a/15 a、19 a/20 a、26 a/27 a、28 a、34 a/35 a和53 a/54 a等不同种植年限胡椒容重、千粒重及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年限达到30 a以上的胡椒,白胡椒粒容重和胡椒碱含量显著低于30 a以前的胡椒;种植年限达53 a以上的胡椒,其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含量显著低于35 a以下的胡椒;而不同种植年限间千粒重和挥发油含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胡椒的品质及经济效益,建议胡椒种植一定年限且投产率较低时,胡椒园进行全面更新和轮作。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唐朝荣 肖小虎 方永军 龙翔宇
    2013, 34(5): 855-8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蔗糖是橡胶生物合成的主要碳源,而磷酸蔗糖磷酸化酶(SPP)是蔗糖合成最后步骤的关键酶,克隆橡胶树SPP家族基因并研究其表达特性,将有助于揭示橡胶树中蔗糖合成代谢的分子调控。本研究利用拟南芥和杨树的SPP氨基酸序列为探针,搜索橡胶树EST和基因组数据库,并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1个橡胶树SPP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SPP1。序列分析显示,HbSPP1基因组含有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其cDNA序列的编码区(CDS)为1 278 bp,编码42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8.1 ku,等电点为6.02。进化上,HbSPP1基因与杨树SPP基因的亲源关系比拟南芥要近。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HbSPP1在叶片中的表达丰度最高。另外,在叶片不同发育阶段中,HbSPP1在稳定期叶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幼期叶片。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闫志烨 秦云霞 罗红丽
    2013, 34(5): 860-8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同类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橡胶树转录组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搜索并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巴西橡胶树TLP同源基因的cDNA片段,命名为HbTLP1。该片段包含一个98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7个氨基酸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超级THAUMATIN-Like结构域,与杨树、大豆、葡萄和拟南芥的TPL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水杨酸(SA)和鞭毛蛋白(flg22)的诱导,但不受茉莉酸(JA)的影响。以上结果揭示该基因为橡胶树的TPL同源基因,参与SA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和植物的先天免疫反应。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季 黄天带 蔡海滨 华玉伟 黄华孙
    2013, 34(5): 866-8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已成功建立,但抗性胚状体的循环增殖可获得大量抗性胚状体的同时,其后期的继代工作繁重。本文对橡胶树基因组DNA的CTAB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同时筛选出了适合PCR检测的胚块重量。文中建立的胚块DNA的CTAB提取方法及筛选出的1~3 mg重的胚块提取的DNA量均可满足早代胚状体PCR分析鉴定,且PCR鉴定结果与胚块的GUS染色结果吻合。该方法可用于橡胶树体胚遗传转化抗性胚状体早代筛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郝朝运 邬华松 范睿 杨建峰 吴刚 马腾飞 秦晓威
    2013, 34(5): 870-8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椒属;DNA条形码;ITS;psbJ-petA;matK;rbcL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炜婳 赖钟雄
    2013, 34(5): 875-8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HUP1(chloroplast unusual positioning 1)参与了叶绿体移动信号转导过程,对植物避免光伤害及提高光合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植物抗寒性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福州宦溪野生蕉(Musa spp. AB group)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出CHUP1基因cDNA和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X123753、JX880084,命名为Mu-CHUP1。Mu-CHUP1 cDNA全长3 232 bp,ORF 2 931 bp,编码976个氨基酸。福州宦溪野生蕉Mu-CHUP1 cDNA序列与小果野蕉(M. acuminata,AA Group)全基因组测序中的CHUP1 cDNA序列的相似性为84.71%;福州宦溪野生蕉Mu-CHUP1 ORF的DNA序列含8个内含子、9个外显子,而小果野蕉全基因组测序中的CHUP1基因组DNA序列则有11个内含子、12个外显子,两者相差较大。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表明,Mu-CHUP1磷酸化位点多达62个,并且含有3个保守结构域,可能与其行使多样性的功能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爱萍 赖钟雄
    2013, 34(5): 884-8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龙眼转录组数据库信息,以莆田宝庵寺的龙眼古树“宝树”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试验材料,获得了龙眼古树wrky44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Dlwrky44,登录号为JF709012,共2 313 bp,其中3′UTR 458 bp,poly A 尾长25 bp,5′UTR 735 bp,并包含1个1 11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3个氨基酸。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lWRKY44蛋白是不稳定、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具有2个WRKY结构域,并具有核定位信号,在wrky家族中属第1类。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龙眼古树DlWRKY44蛋白与柽柳亲缘关系最近。对龙眼古树EC Dlwrky44基因在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0、5、10、15、20、25 ℃)处理12 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lwrky44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表达量逐渐升高,当温度升到15 ℃时,表达量达到最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凯朝 李杨瑞 杨丽涛 吴建明
    2013, 34(5): 892-8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DNA-SCoT差异显示分析是应用于植物基因差异表达研究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11号根尖为材料,提取总RNA并反转录第1链cDNA,对影响甘蔗cDNA-SCoT差异显示PCR反应的cDNA模板、SCoT引物、dNTPs、Taq DNA聚合酶和Mg2+等因子进行优化,建立甘蔗cDNA-SCoT反应体系,同时应用优化后反应体系分离25% PEG6000胁迫诱导甘蔗根尖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各项因子均对PCR扩增效果存在影响, 20 μL反应体系中各因子的最佳含量如下: cDNA 80 ng、引物浓度1.0 μmol/L、Taq DNA聚合酶2.0 U、dNTPs浓度200 μmol/L、Mg2+浓度1.8 mmol/L。研究结果还显示,SCoT引物扩增多态性丰富,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30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6.9%,6条引物分离得到PEG诱导甘蔗根尖特异表达片段45条,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甘蔗cDNA-SCoT反应体系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成本低、多态性丰富等优点,可为甘蔗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俊仙 熊发前 于文进 李松 刘丽敏 刘红坚 杨柳 方锋学 龙明华
    2013, 34(5): 899-9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美人粗肋草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灭菌方法、不同接种方法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黑美人粗肋草离体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75%酒精擦拭外植体和0.1% HgCl2灭菌处理20 min较适合黑美人粗肋草的离体快繁;(2)采用芽眼朝上水平放置的接种方式较适合不定芽的诱导;(3)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NAA,不定芽诱导率达94.10%;(4)通过继代增殖培养筛选出较适合的培养基为MS+4.0 mg/L 6-BA+0.05 mg/L NAA,增殖倍数为6.30倍,最适继代代数为5~6代;(5)幼苗转入1/2MS+0.2~0.3 mg/L NAA的培养基中生根效果较好,生根率达到100%;(6)移栽至泥炭或者菜园土的基质中并保温保湿,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92.30%和88.00%。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辛阳 杨重法 陈慧娟 王清峰
    2013, 34(5): 905-9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结实期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向穂部再转移对于提高水稻结实率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为了探讨非结构性物质再转移能力的评价方法,以种植于海南的7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遮光条件下穗部干物质增加速率与结实期茎叶部干物质减少速率、非结构性物质含量减少速率、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减少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茎叶部干物质减少速率、非结构性物质含量的减少速率、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减少速率1、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减少速率2与穗部干物质增加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减少速率2的回归系数0.792 5最大,其次为非结构性物质含量的减少速率的回归系数0.732 8。利用结实期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减少速率2和非结构性物质含量的减少速率更快捷客观地评价水稻非结构性物质再转移能力。
  • 植物生理生化
    陈松河 黄全能 郑逢中 马丽娟 包宇航
    2013, 34(5): 910-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法,对花叶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 f. luteolo-albo-striata)、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Alphonse-karr’)和刺黑竹(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进行不同浓度盐(NaCl)胁迫(CK、0.1%、0.3%、0.5%、0.7%、1.0%)处理,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分析系统测定其各项光合作用相关指标,分析研究其中重要的4项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E),以探究NaCl胁迫对3种竹子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胁迫(0.1% NaCl处理)提高了小琴丝竹和刺黑竹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对花叶唐竹影响不大,但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3种竹类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种竹类植物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随盐胁迫浓度的提高变化规律不明显。
  • 植物生理生化
    陆新华 孙德权 吴青松 刘胜辉 陈菁 孙光明
    2013, 34(5): 915-9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6份菠萝种质成熟果实中的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菠萝果实中有机酸主要由柠檬酸、苹果酸和奎宁酸组成,其中柠檬酸含量最高,变化范围在1.80~8.09 mg/g  FW,平均值4.82 mg/g FW,占有机酸的64.73%,奎宁酸次之,苹果酸第三。奎宁酸在各种质间的变异相对稳定;柠檬酸和苹果酸变异较大,分别为33.86%和37.92%。根据柠檬酸所占的比例,可将菠萝种质划分为柠檬酸优势型。
  • 植物生理生化
    朱成栋 陈青 李开绵
    2013, 34(5): 921-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为害损失理论基础,从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特性相关的保护酶活性2个层次探讨朱砂叶螨为害对木薯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深入开展木薯螨害损失机理和及时监测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朱砂叶螨为害显著降低木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但对不同的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木薯叶片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着为害程度(每叶接螨数量)的增加和为害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当每叶接45、55头朱砂叶螨时,其活性随着为害程度(每叶接螨数量)的增加和为害时间的延长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朱砂叶螨为害显著降低了木薯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和酯酶(α-NA EST/β-NA EST)的活性,但对木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为及时有效防控朱砂叶螨的发生、为害及为害损失机理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裴月令 时涛 李超萍 蔡吉苗 黄贵修
    2013, 34(5): 927-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褐斑病是中国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叶部真菌性病害。采用多种分离方法,经致病性评价后获得该病的病原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亨宁氏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比较光照、菌丝打断、紫外线和菌丝打断-紫外等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只有菌丝打断-紫外诱导法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CME(麦芽木薯叶)培养基、28 ℃、pH6.0~7.0、紫外线连续诱导、25 mL/皿、14~21 d为产孢最适条件。对菌株CPHHN0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CA培养基、26~28 ℃、pH6.0、连续黑暗、碳氮源分别为D-葡萄糖、D-甘露醇、D-乳糖和胰蛋白胨为菌株最适培养条件。大型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6 ℃,致死温度为60 ℃ 10 min。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意伯 张绍升
    2013, 34(5): 935-9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gaddi(Loos, 1949)Chitwood & Birchfield, 1957]是从福州市金山的龙眼根际土壤中分离并鉴定的。根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形态特征观察及形态测量,该线虫主要鉴别特征为:体环96~109个;唇环2个,不向前翘起或后倾,第1环窄于第2环;唇区顶端平圆,唇盘微隆起,被沟状口孔分隔为2个对称的肾形;口针长61.4~75.6 μm;阴门鞘无或退化;阴门至尾端距离为阴部体宽的1.7~2.4倍,尾部宽圆锥形,末端锥圆至钝圆。对H.gaddi的rDNA-ITS和28 S rDNA-D2D3区进行了测序和比对分析,并首次在Genbank登录,其序列大小分别为1 008 bp和768 bp。加德拟鞘线虫为中国新纪录种,龙眼为寄主新纪录。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徐 吕宝乾 金启安 温海波 彭正强
    2013, 34(5): 942-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的抗寒性与其体内抗寒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以短时低温处理椰心叶甲成虫,并以正常饲养的为对照,研究低温对虫体自由水、糖类(总糖、海藻糖、糖原)、甘油、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诱导处理后椰心叶甲成虫自由水含量急剧下降,由67.10%下降到45.11%,总糖含量略微下降,由19.82 μg/mg下降到18.00 μg/mg;而海藻糖、糖原、甘油、脂肪4种物质大量积累,其中,海藻糖由3.22 μg/mg上升到5.88 μg/mg,糖原由1.12 μg/mg上升到4.46 μg/mg,甘油由11.45 μg/mg上升到15.10 μg/mg,脂肪由6.43%上升到8.14%。说明椰心叶甲对低温具有一定的应答反应,虫体抗寒物质应答系统为:海藻糖-糖原-甘油-脂肪,虫体有一定的耐寒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周登博 井涛 谭昕 张锡炎 符良贤 高祝芬 黄霄 刘小玉
    2013, 34(5): 947-9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4-L-16的最佳发酵基质,探讨其诱导香蕉抗病酶活性变化的机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6种基质拮抗菌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PAL、POD、SOD、PPO 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豆饼发酵液对香蕉苗的促生作用最显著。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最佳,防效分别达68.22%、54.21%和57.94%。各发酵液处理的香蕉POD和PPO基本表现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PAL和SOD则表现为第1天时活性最高,之后有降低的趋势;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处理的4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处理。结合防控效果,筛选豆饼、花生饼、菜籽饼作为拮抗菌4-L-16最佳的发酵基质,推测诱导抗病酶活性可能是拮抗菌发酵液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抗病机制之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贺 彭军 喻群芳 漆艳香 谢艺贤 蒲金基
    2013, 34(5): 952-9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芒果炭疽病病原菌rDNA-ITS为靶标,建立并完善多重巢式PCR检测技术,结合常规形态学特征分析,对中国华南地区10个田间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达2 fg/μL、重复性强、可操作性强,能同时检测、区分2种病原菌,能够应用于田间炭疽病害的检测工作,也是常规形态学鉴定的补充。利用该技术检测到田间芒果炭疽病存在胶孢、尖孢2种病原菌的复合侵染,该结果为后续开展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孙世伟 谭乐和 苟亚峰 桑利伟 刘爱勤
    2013, 34(5): 958-9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菠萝蜜上新发现的重要害虫素背肘隆螽的生物学习性。该虫在海南每年发生2代,以若虫或成虫越冬,6月中旬~7月下旬、10月下旬~12月上旬是为害高峰期。笔者详细描述素背肘隆螽的形态特征、取食与为害、活动与栖息、蜕皮与羽化、交尾与产卵等习性,并提出剪除着卵枝条和人工捕杀等防治方法,为今后生产上防治素背肘隆螽提供参考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齐永霞 陈方新
    2013, 34(5): 962-9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生孢子诱变法获得了球孢白僵菌抗多菌灵突变株,测定球孢白僵菌不同抗性突变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及遗传稳定性。选择其中对多菌灵EC50为245.069 7,抗性水平指数达到229.29的抗性突变株BC-8菌株作为定殖菌株。采用盆栽接种试验和涂抹平皿法测数等方法研究球孢白僵菌抗性突变株BC-8菌株在玉米根际的定殖能力及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C-8菌株可以在玉米外根际和根表定殖,但未在根内分离到;玉米移栽后28 d,外根际、根表的分离数量达到最大值;用BC-8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玉米幼苗后,玉米根际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均比对照减少;玉米移栽后14 d,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对照相比都有大幅度的减少;移栽后28 d,根际各种微生物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相比,仍呈减少趋势;移栽后42 d,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趋于稳定。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梁艳琼 雷照鸣 贺春萍 郑肖兰 李锐 吴伟怀
    2013, 34(5): 967-9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的甘蔗赤腐病典型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进而对该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及基础生物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甘蔗赤腐病由Colletotrichum falcatum引起;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在燕麦片和Richards培养基生长最好;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适宜pH 6~8;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并不明显;该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 ℃,10 min。本研究为甘蔗赤腐病的合理预测和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肖仲久 李小霞
    2013, 34(5): 973-9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引起贵州省白术叶枯病的病原菌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白术感病叶片组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白术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Speg.)Satista & Peres.],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最适pH值5~6;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蔗糖,肌醇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锐 程立生
    2013, 34(5): 978-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专一危害桉属植物的害虫。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对海南岛8个气候区内桉树枝瘿姬小蜂数量在3种品(系)桉树上的消长动态进行了12个月的观察,以期为防治桉树枝瘿姬小蜂在海南大规模爆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在3种品(种)系桉树上的虫害爆发期均为每年3~10月。通过全年数据对比,尾赤桉与窿缘桉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口密度较高,尾巨桉的较低(p<0.01)。海南岛内各气候分区虫口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西北部沿海气候区、西南部山区气候区、西南部沿海气候区内的3种品(系)桉树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口密度相比岛内其它5个气候区更高(p<0.05)。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魏来 初众 宗迎 朱红英 吴桂苹 刘红
    2013, 34(5): 984-9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功率分别为200、400、600、800 W的微波对白胡椒进行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晾晒干燥工艺相比,微波干燥胡椒的时间大为缩短,但干燥后的白胡椒易开裂,微波功率越大,品质越差;利用3种方程建立薄层白胡椒微波干燥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基于Page方程的白胡椒微波干燥模型变量间相关性大,模型具有极显著意义,方程拟合效果较合理。对不同功率微波干燥得到的白胡椒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干燥方法得到的白胡椒产品品质随微波功率的升高而变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居念 瓮红利 林钟铨 林艺芬 陈艺晖 林河通
    2013, 34(5): 989-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研究了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和‘东壁’龙眼果实在(8±1)℃、 8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的果实贮藏性和品质变化差异。 结果表明: 与‘福眼’龙眼相比, ‘东壁’龙眼果实贮藏性较好,采后贮藏期间的‘东壁’龙眼果实好果率较高, 而果实失重率、 果皮褐变指数、 果肉自溶指数、 果肉褐变度较低。 采收当天的‘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 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采后贮藏期间, ‘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 可滴定酸、 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的变化比‘福眼’龙眼果实少; 在同一贮藏时间, ‘东壁’龙眼果实的果肉TSS、 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都高于‘福眼’龙眼果实。因此认为,‘东壁’龙眼果实的贮藏性较好。
  • 综述
  • 综述
    杜丽君 郑国华 牛先前
    2013, 34(5): 995-9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椒属植物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驱虫杀虫、镇痛止痒、抑制血小板凝集、抗癌等多种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药理学研究价值。综述花椒属植物的生理活性成分、药效机理机制等的研究现状,并对花椒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展望,提出今后应加强对花椒属植物药效成分的应用力度,加快科研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使其尽早成为大众化的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