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段瑞军 符少萍 刘姣 李瑞梅 李亚梅 胡新文 郭建春
    2013, 34(12): 2303-23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4科(大戟科、豆科、芭蕉科、番木瓜科)的29种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叶绿体16~23 S基因间隔序列,对这29种植物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9种植物的16~23 S基因间隔区序列同源性很高,保守性较强;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这29种植物进化完全符合恩格勒(1897)分类系统,序列变异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了11个木薯品种间的差异,木薯种内差异很小,只有SC8与其他几个品种稍有差异,但不显著。结果表明,叶绿体16~23 S基因间隔序列虽可区别这4科29种植物,但该序列较长,序列变异程度较低,并不能作为候选DNA条形码之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顾文亮 吴刚 朱自慧 王辉 赵秋芳 陈娅萍 宋应辉
    2013, 34(12): 2307-23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花香草兰、帝皇香草兰与墨西哥香草兰进行种间杂交育种,以期改变目前生产上香草兰品种单一的局面。对香草兰花粉的保存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以人工授粉进行3个种间的正反交,统计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并观测杂交果荚的生长发育。结果表明,香草兰花粉适宜用花粉粒离体方式在4 ℃低温中保存50 d;6种香草兰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78%,共得到31个的杂交果荚;6种香草兰杂交果荚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差异,其形状与母本自交果荚类似;部分杂交果荚的长度和宽度与母本自交果荚有显著差异。香草兰杂交果荚内含有数量庞大的杂交种子,是潜在的香草兰育种新种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丽 李志英 黄碧兰 李克烈 徐立
    2013, 34(12): 2313-2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广东、广西及海南3省的19个居群57份美丽鸡血藤种质及其易混淆的3份近似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为美丽鸡血藤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8条ISSR引物在美丽鸡血藤基因组中扩增条带共91条,其中多样性条带76条,占84.4%;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58 3和0.396 0,这表明美丽鸡血藤种质的多样性丰富;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651 5和0.267 5,这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明显,基因流水平偏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美丽鸡血藤种质主要分为2大类,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并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4个近似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235 2~0.416 2,其中以广东鸡血藤与美丽鸡血藤的亲缘关系最近,筛选出的4条ISSR引物能对这4个物种进行有效区分,可用于物种的鉴别分析。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大鹏 何鹏 吴敏 吴炳孙 覃怀德 高乐 韦家少
    2013, 34(12): 2320-23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其4种母质发育的典型砖红壤的64个土壤剖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母质发育的砖红壤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6.29~8.33 g/kg,以铁质砖红壤最高,硅质砖红壤最低;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4.85~6.55 kg/m2,以铁铝质砖红壤最高,以铁质砖红壤最低;4种母质发育的砖红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在土壤剖面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海南植胶区的砖红壤为低有机碳密度土壤,其植胶生产中应改进土壤管理措施增加土壤固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陆小静 许瑞丽 闫庆祥 李开绵 叶剑秋 黄洁
    2013, 34(12): 2326-2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8号木薯为研究对象,通过311三元二次D-最优饱和试验设计试验,探讨N、P、K配施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此立地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的鲜薯产量为46.62 t/hm2,此时对应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167.13、26.51、179.82 kg/hm2。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氮、磷、钾对木薯产量的影响以钾肥最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小。双因子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N、K双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最大,N、P二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明显,P、K与木薯产量的效应小于N、K效应,大于N、P效应;按三元二次D-最优饱和试验设计氮、磷、钾配施对木薯淀粉含量和干物率的影响不显著。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魏守兴 黄丽娜 谢子四 李志阳 林敏霞 罗石荣 陈业渊
    2013, 34(12): 2331-23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漳州市种植年限10 a以上主要蕉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调查及评价,为漳州市香蕉园的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和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漳州市蕉园土壤酸性较强,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92.31%的蕉园土壤碱解氮偏低;92.31%的有效磷含量处于极高水平;84.62%的蕉园土壤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中微量元素而言,84.62%的蕉园土壤交换性钙、92.31%的有效硫含量处于适宜香蕉生长的范围,30.77%的土壤交换性镁处于缺乏状态;土壤微量元素中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丰富,但92.31%的蕉园土壤有效硼含量低于临界值,硼素缺乏严重。因此,为了实现蕉园合理施肥和可持续发展,漳州市长期蕉园应施用石灰类物质或其他碱性肥料提高土壤pH,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在施用化肥时,重施氮肥,适量施用硼砂和有机硼肥,适当减少钾肥用量,部分地区增施镁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邓穗生 高爱平 陈业渊
    2013, 34(12): 2336-2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主要营养物含量对AP番荔枝修剪后新梢萌发生长及开花的影响,检测了不同长度处理的枝条内淀粉、糖类以及矿质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变化。结果表明:N和水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枝条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不同处理的枝条中含量差异显著,处理1的含量显著低于全枝条平均水平;淀粉、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蔗糖和除N以外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在20 cm的短枝条中,C/N及P/N等比值有最大值,并极显著大于60 cm的长枝和全枝条的平均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修剪处理对新梢萌发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20 cm的短枝条的带花率却极显著高于60 cm的长枝条。主要营养物含量虽对新梢的萌发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淀粉含量、C/N及P/N等却对提高新梢带花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因此,AP番荔枝的修剪以20 cm左右为佳。此外,韧皮部是淀粉、可溶性总糖、N以及可溶性蛋白等主要营养物的贮存库,其中含量分别比木质部高3.8、2.4、1.3和3.2倍左右,而韧皮部中P的含量与木质部相同。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佳 常云霞 徐克东 王红星 陈龙
    2013, 34(12): 2342-23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周油589”油菜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几种植物生长调剂对4 ℃低温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幼苗的株高、根长、单株鲜重以及叶片内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和Pro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也显著升高,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喷施SA、BR、ABA、6-BA可以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伤害程度,缓解低温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ABA和6-BA缓解效应相对较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牛玉 戚志强 韩旭 刘维侠 杨衍
    2013, 34(12): 2348-2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矮壮素和乙烯利对樱桃番茄幼苗进行处理,分析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和乙烯利对樱桃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mg/L 50%矮壮素水剂或800 mg/L 40%乙烯利是适宜的喷施浓度,能显著抑制樱桃番茄幼苗株高,增加茎粗、根冠比,提高叶片中SOD和POD酶活性,符合培育壮苗的要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政明 彭建平 卢翠香 邱春锦 李碧琼 林俊扬 郑永德
    2013, 34(12): 2352-23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福建省莆田市天然林内的猪肚菇新种中柄侧耳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驯化栽培结果表明,中柄侧耳适宜的栽培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60%、麸皮16%,石灰2%、CaCO3 2%。将木屑和玉米芯预湿建堆4 d后加入2%石灰翻堆一次,7 d后加入2% CaCO3和16%的麸皮再翻堆一次,栽培效果较为理想,生物学效率可达70.7%,春秋两季皆可栽培。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袁启凤 解璞 黄静 陈戈岩 樊国盛 王澍
    2013, 34(12): 2358-23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不同海拔高度杜鹃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海拔高度(2 183~3 310 m)杜鹃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的活性,并分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变化各不相同,各海拔高度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样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酶活性之间以蔗糖酶活性最高,其次为脲酶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海拔高度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之间、土壤养分含量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不同海拔高度对杜鹃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坤鑫 王震 唐文 王颖 陈雄庭 陈守才 张秀春
    2013, 34(12): 2363-2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良的SDS-醋酸钾沉淀法可以有效分离纯化胶乳DNA。胶乳经过高速离心后分为3层,上层主要是橡胶粒子,中间层是胶乳的可溶性胞质成分即C-乳清,下层主要是黄色体。分别对这3层组份进行DNA提取分析,结果显示胶乳DNA主要存在于黄色体层。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表明所得胶乳DNA是序列不均一的DNA分子。胶乳DNA主要由线粒体DNA和少量细胞核DNA组成。健康树中胶乳DNA含量要大于死皮树胶乳DNA含量。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戚继艳 肖小虎 方永军 龙翔宇 唐朝荣
    2013, 34(12): 2368-2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胚胎晚期丰富蛋白(LEA)是与植物抗逆反应相关的一类重要蛋白。本研究克隆了橡胶树LEA家族一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HbLEA1。该cDNA全长1 183 bp,其中5'UTR区60 bp,3'UTR区154 bp,CDS区969 bp,共编码322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36 ku,等电点4.84,含有LEA-2和WHy(Water Stress and Hypersensitive response)结构域,属于LEA_2类LEA蛋白。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HbLEA1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胶乳和稳定叶,在芽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未开割树的胶乳中,机械伤害和割胶处理均明显下调HbLEA1表达。在橡胶树幼苗中,低温胁迫处理后该基因在叶片、树皮和根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中其表达变化并不明显。结果显示,HbLEA1基因可能参与橡胶树的胁迫应答和胶乳代谢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廖正平 郑益平 罗鹏 吴雪琴 曾黎辉
    2013, 34(12): 2374-2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洋水仙BCH基因设计引物,以中国水仙花瓣cDNA为模板克隆出中国水仙NtBCH基因,全长959 bp,编码303个氨基酸。以中国水仙LCYE和BCH为目的基因,利用pKANNBIAL、pBI121和pCAMBIA1301等载体构建了LCYE RNAi与反义BCH双价植物表达载体,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中国水仙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立佳 杨腊英 彭军 王国芬 梁昌聪 刘磊 黄俊生
    2013, 34(12): 2382-2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香蕉枯萎病病原菌Six同源基因,通过BLASTP分析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菌株N2基因组中鉴定了Six1和Six6同源基因,从4号生理小种B2菌株基因组中鉴定了Six1、Six2、Six6和Six8同源基因。采用PCR扩增从亚热带4号生理小种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到Six7同源基因,并从其它一些1号和4号生理小种菌株基因组DNA中也扩增到了Six2和Six8同源基因。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古巴专化型菌株Six基因组成可能不同。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香蕉枯萎病病原菌Six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高科 胡建广 郑锦荣 刘建华 韩福光
    2013, 34(12): 2391-23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高效开展甜玉米单倍体诱导,以16个不同类型甜玉米材料为母本,7个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及其所配制的18个诱导系组合为父本,研究诱导系、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诱导率杂种优势及正反交效应,探讨利用诱导系组合进行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诱导系单倍体诱导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变幅0.44%~2.56%;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母本材料被诱导率变幅0%~4.75%,母本长花丝时诱导诱导率较高,高温高湿不利于单倍体诱导。所有组合杂种优势指数均为正值,变幅28%~719.15%,16个组合具有正向中亲优势,变幅-72%~619.15%,14个组合具有超亲优势,变幅-80.86%~589.8%;诱导率存在显著正反交效应,其中6对组合为母本诱导率高,对应组合诱导率也高;筛选出诱导率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组合“YS1×YE24”用于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综合来看,诱导系、母本基因型、授粉时母本花丝长度及田间环境均影响单倍体诱导率,诱导率存在较强杂种优势和正反交效应,合理选配亲本,可组配出优良的诱导系组合。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艺晖 张华 林河通 林艺芬 林媛
    2013, 34(12): 2397-24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蜜’甜杨桃果实为材料,研究0.6 μL/L 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12 h对在(15±1)℃、相对湿度90%下贮藏的杨桃果实活性氧代谢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1-MCP处理可保持杨桃果实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减少果实超氧自由基(O2·- )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延缓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增大,保持较高的果实好果率。因此认为,0.6 μL/L 1-MCP处理12 h能有效抑制采后‘香蜜’甜杨桃果实的衰老进程,延长果实的保鲜期。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柳凤 韦继光 欧雄常 詹儒林 常金梅
    2013, 34(12): 2408-24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芒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糖含量及其相关酶的变化规律,以凯特芒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光合色素、糖类和纤维素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变化趋势,并对糖含量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芒果顶芽内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总糖、还原性糖、蔗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和纤维素含量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接种病菌对芒果顶芽内酸性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中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不断上升。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在接种病菌30 d后不断下降。由此推断,F. mangiferae的侵染对芒果体内糖代谢具有明显的影响,糖代谢失衡可能是芒果对病菌侵染的直接反应。
  • 植物生理生化
    黄冬芬 郇恒福 刘国道 白昌军
    2013, 34(12): 2413-2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土培盆钵试验,研究铝、镉及其交互作用对砖红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铝单独处理中,脲酶活性变化很大;铝抑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镉浓度不超过20  mg/kg时,脲酶活性升高,低浓度镉处理降低磷酸酶活性,而高浓度镉对磷酸酶活性没有影响;镉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小于铝。铝与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显著负相关;铝镉复合处理对脲酶没有交互作用,对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脱氢酶的影响有交互作用。由于土壤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对不同铝浓度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因此选用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外源铝污染土壤的指示酶。相对其它土壤酶,脲酶对不同土壤镉浓度反应敏感,可以用脲酶作为土壤镉污染的指示酶。
  • 植物生理生化
    曹红星 孙程旭 张军 张如莲
    2013, 34(12): 2419-24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份越南椰子资源、文椰3号和海南本地高种椰子为材料,对其果实品质相关的指标,如椰子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风味、可溶性固形物(TSS)等10个重要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资源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资源编号为1(YXS)和2(YTS)品质指标总体表现较好,可以作为椰子资源引进或重点培育的对象。经相关性分析可知,果实风味与TSS、果实风味与固酸比、TSS与固酸比、总糖与总糖/总酸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糖/总酸比与固酸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合聚类分析,可将果实品质评价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实风味或TSS、脂肪含量和固酸比4个主要指标,有助于越南椰子优良果实性状品种的评价和筛选。
  • 植物生理生化
    连文伟 张 劲 李明福 邓干然 薛忠 何俊燕 黄涛 庄志凯
    2013, 34(12): 2424-2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萝粘胶纤维、普通粘胶纤维、Tencel纤维为原料,采用烘箱干燥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进行纤维的吸湿、放湿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菠萝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菠萝粘胶纤维吸湿回潮率18.4%、放湿回潮率26.8%;普通粘胶纤维吸湿回潮率18.5%、放湿回潮率24.6%;Tencel纤维吸湿回潮率17.1%、放湿回潮率23.4%,菠萝粘胶纤维的吸湿速率略高于普通粘胶纤维,Tencel纤维最低;菠萝粘胶纤维放湿速率最高,Tencel纤维居中,普通粘胶纤维最低。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伍苏然 熊国如 杨本鹏 詹儒林 蔡文伟 杨乃博 李国平 张树珍
    2013, 34(12): 2430-24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太阳能杀虫灯连续2 a对儋州、临高蔗区进行了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海南蔗区趋光性昆虫共有10目27科45种,主要为鳞翅目(5科14种)和鞘翅目(11科20种),分别占诱捕虫量的50.82%、17.74%。甘蔗害虫6目17科34种、天敌昆虫6目10科11种,分别占诱捕虫量的97.74%、2.26%,益害比1 ∶ 44。大部分昆虫趋光高峰呈现在19:00~23:00。主要害虫发生峰期出现于4~10月,6月左右种群数量最为丰富,年发生规律显示天敌种群密度随害虫数量增多而加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雨良 黄启星 郭安平 曾会才 赵辉 孔华 刘志昕
    2013, 34(12): 2436-2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昌江、乐东、澄迈、文昌和三亚5个主要番木瓜产区的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76份番木瓜疑似病毒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海南番木瓜病毒病主要有2种:由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PRSV)引起的番木瓜环斑病毒病和由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引起的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病。其中,番木瓜环斑病毒病最为常见,检出率达77.63%,是影响海南地区番木瓜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毒病;畸形花叶病毒病发生率很低,仅检出2例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病样品。以PRSV病毒基因组P1和Hc-Pro作为靶标基因进行分子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海南地区PRSV病毒可明显分为2个株系:HN-PRSV-1株系和HN-PRSV-2株系。此外,基于CP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南新发现的PLDMV病毒可能源于台湾和日本。本研究可为开展番木瓜花叶病的防控和创制抗花叶病毒番木瓜新种质提供数据参考。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勇 庹德财 沈文涛 言普 黎小瑛 周鹏
    2013, 34(12): 2442-2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的简并引物对3个海南感病番木瓜植株的叶片进行RT-PCR检测,并将其克隆到T载体上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表明:均获得了大小约1 700 bp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大小基本一致;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88%~96%,序列包含部分NIb蛋白基因、外壳蛋白(CP)基因和3′端非编码区。这是首次报道在中国海南地区发现番木瓜感染了PLDMV。但是仅基于PLDMV外壳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还不足以证明在海南发现的PLDMV与其他地区的某一PLDMV株系为同一进化簇。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爽 黄贵修 李博勋 孔祥义
    2013, 34(12): 2446-24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三亚发生的甜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st.)Wei];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大豆培养基,最适温度为 24~28 ℃,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 ℃、15 min,最适pH为 8~1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NaNO3;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4 ℃,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0 ℃、20 min。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董存柱 聂镘郦 曹凤琴 吴和鸣
    2013, 34(12): 2453-2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研究发现水茄甲醇提取物有优良的抑菌活性,为明确水茄甲醇提取物的活性分布和进一步直接开发利用作技术储备,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水茄甲醇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相及水茄植株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和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氯仿萃取相对2种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溶剂萃取相,在5 mg/mL氯仿萃取相的抑菌率分别为64.50%、73.28%,EC50分别为2.104 9、1.642 6 mg /mL;对不同部位甲醇提取物的活性研究表明,在1 mg/mL叶部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和芒果炭疽病菌抑制率分别82.70%和84.41%,EC50分别为0.379 8、0.195 2 mg/mL,茎部提取物对二者的抑制率分别为68.27%和71.54%,EC50分别为0.476 4、0.431 4 mg/mL,叶部提取物对二者抑制活性最好,其次为茎部,根部提取物活性最低。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郑燕梅 吴春珠 刘玉芹 方珊茹 沈伟峰 熊雪娇
    2013, 34(12): 2458-24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以含抗水稻白叶枯病Xa23基因的IRBBL23为抗性供体,以感病Ⅱ-32B为轮回亲本,采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标记CP02662检测后代单株。结果表明:通过田间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最终获得6个导入Xa23基因白叶枯病抗性单株,病斑长度为0.34~1.34 cm。利用均匀分布水稻染色体上的178对SSR引物,对入选单株的背景恢复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入选单株的背景恢复率为96%~100%,基本恢复为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章淑玲 王宏毅 金亮
    2013, 34(12): 2463-24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厦门国际邮轮港口岸检疫部门在检验1批来自台湾的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花苗时,发现部分花苗根部腐烂。经分离检验和组织染色,从中发现1个形态特征一致的寄生线虫种群。该线虫经进一步形态学观察和测量,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此种线虫寄主范围广、危害大,是我国对外公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春兰是最短尾短体线虫新纪录寄主。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吴桂苹 初众 谷风林 谭乐和 朱红英 宗迎
    2013, 34(12): 2467-2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胡椒为主要原料,研究热回流提取、索氏抽提、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等不同提取方法对胡椒油树脂得率的影响,并用HPLC分析测定胡椒粉和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椒油树脂中的胡椒碱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椒油树脂及其胡椒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索氏抽提法所得胡椒油树脂的得率最低,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的得率最高,可达17.23%;胡椒油树脂中的胡椒碱含量最高为42.20%;在相同提取条件下,温度对黑胡椒油树脂得率及其胡椒碱含量影响较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秀莲 赖钟雄
    2013, 34(12): 2471-2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以限制生长保存的龙眼胚性愈伤组织(Eembryogenic Callus,EC)为材料,测定了龙眼3个品种红核子、松风本、苗翘在4种不同培养基中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的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龙眼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培养基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都有所不同。红核子EC有机酸含量在A、B、C、D培养基中出现1次积累高峰;苗翘EC有机酸含量在A、B培养基中变化较平稳,在C、D培养基中出现1次积累高峰;松风本EC有机酸含量在A、B、C、D培养基中较平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翟红莉 王辉 曾艳波 蔡彩虹 梅文莉 戴好富
    2013, 34(12): 2475-2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比较海南产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和广东徐闻产高良姜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2个不同产地高良姜挥发油样品中共鉴定出77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成分,其中样品间共有化合物34种。结果表明:海南产高良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徐闻产高良姜差异很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郭炳春 沈明娟 叶征美 李欣欣 李永裕 吴少华
    2013, 34(12): 2479-24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余甘子果实干粉为材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溶剂、浸提时间、乙醇浓度、浸提温度、提取次数、料液比等6个因素对余甘子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溶剂浸提余甘子多酚的提取率,以乙醇最好,在本实验考查范围内,乙醇水溶液提取余甘子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50 ℃、浸提时间2 h、乙醇浓度60%、提取次数2次和料液比1 ∶ 25,在此条件下余甘子多酚提取得率最高,达到145.85 mg/g。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朱珠 吕岱竹 袁宏球
    2013, 34(12): 2484-2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戊唑醇在香蕉样品中的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残留检测方法。香蕉样品经乙腈提取,Strata Florisil(FL-PR)萃取小柱提纯净化,应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测定,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戊唑醇在香蕉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0.06%~91.28%,相对标准偏差为2.46%~2.69%;在香蕉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3.42%~102.85%,相对标准偏差为2.36%~3.33%。在香蕉全果检出限为0.001 mg/kg,果肉中检出限为0.001 2 mg/kg,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稳定性好。结果准确可靠,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可用于香蕉样品中戊唑醇农药残留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辉
    2013, 34(12): 2489-2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提高余甘果肉中的多酚提取率为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以乙醇浓度80%为固定条件,通过4组单因素试验探讨了超声波提取温度、功率、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余甘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运用Box-Behnken设计,通过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余甘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80%,料液比1 g ∶ 25 mL条件下,余甘多酚的最佳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的工艺条件为超声波提取温度43.80 ℃,功率250.96 W,提取时间23.90 min。按此工艺条件提取的余甘多酚提取率为17.21%。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庄志凯 欧忠庆 张劲
    2013, 34(12): 2495-24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无刺卡因、巴厘这两类品种的菠萝叶纤维为原料,对老叶和嫩叶所提取的纤维进行不同部位的纤维细度测定,结果表明:无刺卡因类菠萝叶老叶提取的纤维长度达到80~100 cm,尖部和根部的纤维平均细度分别为14.40、18.53 dtex,嫩叶提取纤维的长度一般在50~70 cm,纤维根部和尖部的纤维平均细度分别为13.27、14.77 dtex;巴厘类菠萝叶提取的纤维长度达到70~90 cm,尖部和根部的纤维平均细度分别为14.13、18.50 dtex,嫩叶提取纤维的长度一般在45~65 cm,纤维根部和尖部的纤维平均细度分别为13.09、15.03 dtex。经方差分析,卡因类和巴厘类菠萝叶老叶根部与尖部纤维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 王丹 付万进 庞玉新 王晖 胡璇 聂昊
    2013, 34(12): 2499-25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纳香油来源于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本文考察外用艾纳香油过敏性和急性毒性,了解艾纳香油的用药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采用皮肤过敏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进行。在过敏性实验中,以豚鼠为实验动物,外用艾纳香油于豚鼠完整皮肤上,观察动物过敏情况;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以大鼠为实验动物,艾纳香油分别外用于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观察动物急性毒性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油外用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性,对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急性毒性。因此,艾纳香油无致敏性和急性毒性。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罗旭辉 刘明香 罗石海 章华武 韩海东 应朝阳
    2013, 34(12): 2503-25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圆叶决明对茶园杂草生长的影响,观测闽北茶园套种圆叶决明1~2 a春、夏、秋季杂草群落的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套种圆叶决明1~2 a,茶园秋季杂草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了0.187~0.431和0.567~2.312,均匀度指数提高了0.187~1.004。套种处理茶园全年杂草干重较常规栽培(人工除草)分别下降55.8%~61.6%。说明套种圆叶决明可以应用于马唐占优势的茶园,用于控制杂草生物量。
  • 资源区划与综述
    肖冬来 陈丽华 陈宇航 杨菁 黄小菁
    2013, 34(12): 2508-25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回收测序,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分析正红菇菌根围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在回收测序的19条DGGE条带中,4条为非真菌真核生物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以分为4类菌群,GroupⅠ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GroupⅡ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GroupⅢ为未知真菌,GroupⅣ主要为节肢动物门生物(Arthropoda)。
  • 综述
  • 综述
    梅文莉 左文健 杨德兰 董文化 戴好富
    2013, 34(12): 2513-25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沉香作为一种传统的珍贵药材和名贵香料,市场需求量大。由于沉香属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结香时间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致使沉香成为稀缺资源。因此,人工诱导结香便成为沉香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沉香的结香机理、人工结香技术及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沉香的高效结香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左娇 郭运玲 孔华 周霞 徐林 郭安平
    2013, 34(12): 2521-25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方位开展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已经培育出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这将为提高中国水稻的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通过分析转基因水稻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并从转基因水稻的杂草化与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评价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以期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