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华元刚 林钊沐 茶正早 贝美容
    2012, 33(3): 397-4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橡胶园土壤化学肥力的演变及土壤养分含量与立地橡胶树叶片养分含量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胶园土壤植胶50多年后土壤肥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有机质、全N、速效K含量有较大程度的下降,速效P含量则有降有增,总体土壤肥力下降。在植胶早期,植胶区土壤养分含量与叶片养分含量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性,而且土壤养分含量愈缺乏的地区,相关性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养分含量与立地胶树叶片养分含量的相关程度越来越小,目前近乎无显著相关性。由于橡胶树施肥以局部的穴施为主,加上有许多胶园修建梯田和环山行,较难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因此土壤分析结果只能作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志强 袁沛元 邱燕萍 李建光 凡超
    2012, 33(3): 402-4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底至2010年初和2010年底至2011年初的连续2个冬季(每年12月至翌年的2月),通过提前搭建通风透光的遮雨棚,防止雨水淋到处理树上,模仿常年冬季自然的土壤干旱,再在干旱的遮雨棚内和露天果园里分别进行了1~4次、1~6次的不同灌溉处理,研究了桂味荔枝果园不同时段的地表水分变化与成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含自然雨水灌溉)时间越早,灌溉次数越多,成花率就越高。2010年1月中旬以后的灌溉促花处理,成花很少;2011年2月中旬以后灌溉的处理,成花也很少。文章对“冬季干旱有利于荔枝成花”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讨论, 提出“冬季适时、适度湿润,有利于桂味荔枝成花”的观点。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慧 李活孙 邱宏端 林新坚
    2012, 33(3): 408-4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化嗜热脂肪芽孢杆菌CHB1的5 L发酵罐发酵条件。通过单因素法优化发酵罐的通气量、转速、温度、pH等参数,并测定CHB1在5 L发酵罐中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180 r/min、通气量6 L/min、发酵温度58 ℃、接种量4%,发酵过程自动流加乙酸控制pH值为8.0,培养21 h。采用自动流加乙酸控制pH值的方法,效果显著,控制pH值为8.0时,发酵效果最好,细胞生物量高达6.07×108 cfu/mL,约是不控制pH值发酵的对照组(3.5×108 cfu/mL)的2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经成 宋炫旻 禤维言 冯斗
    2012, 33(3): 412-4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高粱品种辽甜1号和辽甜3号为试验品种,在南宁地区进行种植,对其不同播期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茎秆汁液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月底播期,辽甜1号、辽甜3号的茎秆产量和汁液锤度在各播期里最高,分别达4 329.11 kg/亩(1亩=666.7 m2,下同)、5 340.28 kg/亩和21.18%、18.27%,是这2个品种在南宁地区的最佳种植时期。3月到8月播期,茎秆产量、籽粒产量及汁液锤度都表现良好,是这2个品种在南宁地区的适宜种植时期。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杜伟 黄启星 左娇 罗丰 王旭初 郭安平
    2012, 33(3): 417-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规大豆品种中黄13为对照,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AG5601对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影响。经过大豆2个生长周期的研究发现:在相同时段内,转基因大豆AG5601和对照对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影响趋势基本一致;除在第2生长周期的第30~100天(20100618~20100908)时转基因大豆极显著地抑制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p<0.01)外,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呈不规律变化;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可循。此研究结果为在我国南繁地区开展转基因大豆AG5601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何秀全 谭德冠 孙雪飘 彭明 张家明
    2012, 33(3): 422-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甲醇溶液提取2个木薯品种SC124和SC5叶片的极性代谢组分,再用MSTFA衍生化,通过GC-MS技术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30多种代谢产物,与数据库比对鉴定出31种成分,包括糖类和少量的次生代谢物;多数产物为2个品种共有,而且含量基本一致;少数产物具有品种特异性,其中只在SC124中检测到的代谢物有2-hydroxy-Cyclohexanecarbonitrile、 L-rhamnose、 2-(hydroxymethyl)-6-methoxytetrahydropyran-3, 4, 5-triol和3种未知代谢物,而只在SC5中检测到的有methyl dihydrogen phosphate、Malonic acid、palmitic acid、a-Lyxopyranose和2种未知代谢物。本研究结果说明GC-MS技术不仅可分离鉴定木薯的代谢产物,而且还可发现木薯品种间代谢组的差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蕊菊 曾长英 陈新 宋顺王 斌卢 诚彭明
    2012, 33(3): 427-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加灵敏、高效地发现新miRNA并改进其表达差异鉴定方法,对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SC124和KU50这2个品种进行了驯化和非驯化2种干旱处理方式,利用Multiplexed RT-PCR法对2个木薯品种的8个 miRNA 进行了表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8个miRNA具有明显的品种、组织和时序表达特异性,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miRNA的表达模式对胁迫信号的响应。因此,Multiplexed RT-PCR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析miRNA表达差异的方法,在未来miRNA的研究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音建华 赖钟雄 林玉玲 李惠华 李丽秀
    2012, 33(3): 433-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枇杷胚性培养物(Eriobotrya japonica embryonic cultures)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其mRNA中分离得到ACC氧化酶(ACO)基因EjACO-1,在GenBank中登录号为GQ377219。结果表明:EjACO-1大小为   1 160 bp,编码322个氨基酸。枇杷EjACO-1与苹果、桃和梨等蔷薇科植物同源性较高,而与水稻、石斛兰等单子叶植物距离较远。此外,从枇杷基因组DNA中分离了转录为EjACO-1 mRNA的基因gACO,大小为1 517 bp,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GU23374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gACO基因中含有3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114、240、194 bp,均符合真核生物内含子通用的GT-AG法则。EjACO基因的克隆为以后研究乙烯在枇杷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靖 赖彪 赵志常 秦永华 胡桂兵
    2012, 33(3): 439-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糯米糍’荔枝果皮中克隆到了1个1 208 bp的MADS-box基因,命名为LcMADS9。该基因包含1个738 bp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4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MADS-box基因结构,其编码的蛋白与其它植物的MADS-box蛋白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与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的同源性高达8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LcMADS9基因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中AP1/SQUA-like亚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片、果皮和花中均有表达,而在根、茎和果肉中几乎没有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辉 符秀梅 张巧玲 郭倩丽 陈银华 沙爱华
    2012, 33(3): 446-4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光敏感型大豆品种“中豆24”进行长日、短日和自然光3种光周期处理,采用cDNA-AFLP的方法筛选差异片段,并进一步通过RACE技术分离了该基因。该基因全长98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8个氨基酸,在遗传关系上与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高度同源。通过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短日照抑制其表达,而长日照则增强其表达。因此,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可能是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光周期反应。对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能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反应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汪结明 张建 程备久
    2012, 33(3): 453-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技术克隆水稻Waxy基因,并构建该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在农杆菌介导下利用建立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将目的基因转入水稻。转基因水稻经PCR检测及实时定量PCR拷贝数检测均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导入水稻,且多数为单拷贝插入。半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导入水稻的外源Waxy基因已成功表达,并使得该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水稻Waxy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成功转化,将为该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及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调控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海生 陈敏氡 李严曼 温庆放
    2012, 33(3): 459-4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NCED基因序列(GenBank: HQ399498),克隆NCED基因开放阅读框,将该片段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的CaMV 35S 启动子和NOS 终止子之间,构建了正义表达载体pBI 121NCED。克隆NCED基因正义、反义片段和作为内含子的gusA基因片段,以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为基础,以pCAMBIA2301作为中间载体,通过多次酶切和连接,成功构建了草莓NCED基因RNAi表达载体pBI 121NCEDRNAi和反义表达载体pBI 121NCEDF。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成功将pBI 121NCED、pBI 121NCEDF和pBI 121NCEDRNA 3个重组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EHA105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莓NCED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 伟 林志伟 陈美霞 魏日凤 谢联辉
    2012, 33(3): 467-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mut3标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启动子P43;构建1个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P43GFP。结果表明:P43与gfpmut3构成了融合基因,可调控gfpmut3在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荧光检测发现,P43在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中具有极强的启动基因表达能力;质粒稳定性测定表明,连续稀释培养55 h后,质粒的稳定性为85%。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戎斌 张慧 陈济琛 林陈强 林新坚
    2012, 33(3): 472-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国内收集的16个姬松茸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SRAP分析,4对引物共获得31条明显的多态性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30,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6.77%;平均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967 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408 6,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为0.246 8,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84 0。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姬松茸菌株间的遗传背景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产地差异性大,种内差异性小;在相似系数约为0.7的水平上,16个菌株可以分为4大类。SRAP分子标记适合姬松茸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作为姬松茸菌种鉴定的依据之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峰 刘巧莲 代真真 陈河龙 高建明 郑金龙 易克贤
    2012, 33(3): 475-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4种基本培养基和3种剑麻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H基本培养基对剑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效果最好,出愈率为100%,愈伤量大,分化率为21.1%;用于剑麻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是剑麻叶片,其出愈率最高,愈伤量最大。在整个诱导和分化过程中,剑麻对N的需求不大,而低铵盐含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有利;在含有较高浓度的盐酸硫胺素(VB1)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愈伤量和分化率都有显著提高;Cu、Mo、Co等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肌醇,对剑麻愈伤组织的诱导并非必需,但对愈伤组织的分化可能是极有利的。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史敏晶 华玉伟 邓顺楠 田维敏
    2012, 33(3): 479-4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数量多、质量好的体细胞胚是当前巴西橡胶树花药组织培养的主要研究目标,而对于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是否有乳管分化目前尚不清楚。以不同发育阶段的正常体细胞胚以及不同形态的畸形胚为材料,对它们的乳管分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胚中都没有乳管分化,最早出现可辨识的乳管是早期子叶胚,而不同形态的畸形胚都有乳管分化。本研究为深入研究乳管分化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 植物生理生化
    殷永涛 车海彦 温衍生 徐屹慧 罗大全
    2012, 33(3): 486-4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浓度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3s处理橡胶苗,研究其对橡胶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抗性相关酶的活性调节,并通过接菌试验检验p3s对橡胶苗抗病性的作用。结果显示,p3s显著优化了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叶蓬距等生长指标,用6.0 mg/L p3s喷药,效果最佳。对药剂处理过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测定,与对照相比,4.5 mg/L p3s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6.0 mg/L p3s处理的PPO和PAL活性显著提高;最优浓度6.0 mg/L p3s处理后,叶片POD、PPO和PAL活性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且6.0 mg/L p3s处理显著提高了橡胶苗对炭疽病的抗病能力。表明p3s能促进橡胶苗的生长发育,并有效提高其抗逆性和抗病性,且药效持续时间长。
  • 植物生理生化
    蓝基贤 何慧 戚继艳 唐朝荣
    2012, 33(3): 493-4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液氮研磨样品与蛋白抽提液研磨样品对6种提取橡胶树叶片转化酶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液氮研磨法对转化酶活性影响很大,特别是中性/碱性转化酶和细胞壁结合的酸性转化酶已基本失活,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丧失也比较严重。利用蛋白抽提液研磨样品,用Hepes-NaOH法提取的可溶性转化酶的酶活性最高,达472.44 μmol(glucose)/[g(FW)·h]; 虽然磷酸-柠檬酸法获得的粗酶液的蛋白含量较低, 但其酶活性高达441.61 μmol(glucose)/[g(FW)·h]; Tris-HCl法提取的细胞壁结合酸性转化酶的酶活性最高, 达35.83 μmol(glucose)/[g(FW)·h]。从转化酶的比活力看,磷酸-柠檬酸法最佳,所提取的可溶性转化酶比活力约为Hepes-NaOH法的4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橡胶树叶片转化酶的提取方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 植物生理生化
    林国祚 彭彦 谢耀坚
    2012, 33(3): 499-5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液配比下尾巨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配比对尾巨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下尾巨桉幼苗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氮和低氮处理,低磷处理对苗高和地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尾巨桉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着氮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而随着磷、钾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变化(4~6月),尾巨桉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高氮磷钾能够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中氮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不同营养液配比下尾巨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分析表明:高氮低磷中钾处理下尾巨桉幼苗在生长及生理特性方面均有较好表现。
  • 植物生理生化
    洪克前 谢江辉 张鲁斌 胡会刚 谷会 弓德强
    2012, 33(3): 505-5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8成熟的‘高朗一号’毛叶枣(Zyiziphus mauritiana L.cv.Gao lang No.1)果实为材料,研究了以1 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毛叶枣果实采后贮藏[(25±1)℃,相对湿度60%~65%]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显著降低了失重率和腐烂率,推迟了果实硬度的下降和果皮退绿;诱导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延缓了丙二醛(MDA)的生成。
  • 植物生理生化
    杨生红 杨重法 辛阳 刘传军 陈慧娟
    2012, 33(3): 509-5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木薯叶绿素含量的非破坏性快速测定方法,在测量叶片SPAD值、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基础上构建通过SPAD值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叶绿素a对于SPAD值的贡献率大于叶绿素b;比叶面积和叶位显著影响SPAD值与总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在SPAD值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模型中导入比叶面积和叶位2个自变量可提高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精度;基于SPAD值、比叶面积、叶位预测总叶绿素含量的模型为C=-4.51+0.092 5 Spv+0.039 9 Sa+0.145 0(Lp)。
  • 植物生理生化
    蔡林宏 周汉林 刘国道 郇恒福 李茂
    2012, 33(3): 512-5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5种(6份种质)千斤拔属(Flemingia Roxburgh ex WT. Aiton)饲用植物茎、叶在不同月份(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的单宁含量,揭示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6份千斤拔叶片单宁平均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大叶千斤拔Ⅰ(种质源自海南,1.82%)<腺毛千斤拔(1.93%)<大叶千斤拔Ⅱ(种质源自越南,2.17%)<海南千斤拔(2.28%)<球穗千斤拔(2.55%)<宽叶千斤拔(2.70%);茎中单宁平均含量由低到高顺序为大叶千斤拔Ⅰ(种质源自海南,1.05%)<球穗千斤拔(1.08%)<腺毛千斤拔(1.43%)大叶千斤拔Ⅱ(种质源自越南,1.56%)<宽叶千斤拔(1.60%)<海南千斤拔(1.64%)。6份千斤拔叶片的单宁含量均高于相应的茎含量,并随月份的推移而变化。这表明千斤拔单宁的含量受种类、器官及生长时期的影响。
  • 植物生理生化
    阮志平 唐源江 李开阔
    2012, 33(3): 517-5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年生董棕(Caryota urens L.)和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 Lour.)幼苗为试材,用美国CID公司产CI-340便携式全自动光合作用仪测定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探究几种化学调控剂对低温胁迫下董棕和短穗鱼尾葵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董棕和短穗鱼尾葵的净光合速率,但不同调控剂之间,同一调控剂不同浓度之间结果都不相同。其中200 mg/L多效唑对提高董棕的净光合速率效果最显著,稀释1 000倍的混合液1对提高短穗鱼尾葵的效果最好。各处理对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与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不一致。所试调控剂均能不同程度增强董棕和短穗鱼尾葵幼苗的光合作用能力。
  • 植物生理生化
    程汉亭 范志伟 黄乔乔 李晓霞 沈奕德 刘丽珍
    2012, 33(3): 523-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薇甘菊在不同光环境下(相对光强100%,25%,10%)的生理生态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遮荫生长下的薇甘菊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叶面积和比叶重(SLW)。结果表明:100%相对光强下薇甘菊在12 : 00~14 : 00时表现出短暂的光抑制现象;在高光强下薇甘菊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避免午间高光强对光合系统的破坏;25%和10% 2个光环境下生长的薇甘菊各测定指标无显著差异,其通过提高叶面积捕捉更多的光能以维持自身的生长。喜光植物薇甘菊能够在不同光环境下正常生长,推测薇甘菊生理和形态在不同光环境下,光系统调节作用和表型可塑性是其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 植物生理生化
    周群英 陈少雄 韩斐扬
    2012, 33(3): 529-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6年生史密斯桉的叶片、树枝、树根、树干、树皮5个部位进行灰分、热值、挥发分和固定碳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史密斯桉5个部位的灰分含量在0.41%~5.48%,以叶片、树皮的较高而树干的最低;干质量热值与去灰分热值分别介于16.53~22.60 kJ/g与17.48~23.81 kJ/g,均以叶片的值最高、树皮的最低,树枝、树根、树干介于二者之间;挥发分含量为68.35%~85.65%,均以树干的含量最高、树皮的最低;固定碳含量在13.95%~27.13%,以树皮的含量较高、树干的最低。5个部位林龄间的灰分、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挥发分与固定碳差异程度不同,按林龄排序结果均无一相同,未呈现随林龄增长而各测试指标数值明显变化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林龄与植株体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植株体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挥发分、固定碳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阎伟 唐超 彭正强 金启安 温海波
    2012, 33(3): 535-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椰心叶甲对5 种主要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分析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选择性、适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由选择与强迫选择条件下,椰心叶甲对不同种类寄主存在显著选择性,在2种情况下都最喜好取食海枣和椰子;寄主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与其对寄主的偏好性并不一致,喜好取食的海枣对其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反而是不喜取食的金山葵对其生长发育最有利。对不同寄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和水分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间营养物质与水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含量的高低与寄主对椰心叶甲适合性关系不大,只有寄主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与取食不同寄主后的蛹重呈正相关关系(p=0.021 2<0.05),但未达到极显著。对不同寄主叶片物理结构的研究表明: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越大,对幼虫发育越有利,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不明显。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梁昌镛 赵淑玲 侯艳玲 戴雪娟
    2012, 33(3): 540-5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条纹病毒编码的Pc2蛋白在病毒侵染及宿主症状发生中起作用。研究其与寄主间的分子互作有助于揭示病毒侵染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分别将编码Pc2 N端(Pc2-N)与Pc2 C端(Pc2-C)的基因片段克隆到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上,并构建水稻叶片cDNA文库,然后分别用Pc2-N和Pc2-C为诱饵筛选文库寻找与其互作的寄主因子。结果表明,诱饵载体中插入的Pc2-N和Pc2-C编码框和氨基酸序列均正确。Pc2-N对酵母菌株AH109无毒性和自主激活能力,但Pc2-C对酵母具有细胞毒性。文库滴度为4×107 CFU/mL,且大多数插入片段在500~2 000 bp之间。利用Pc2-N为诱饵筛选水稻cDNA文库,获得有8个候选阳性克隆。经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克隆共编码5种蛋白,主要为胁迫相关蛋白与光系统相关蛋白。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梁光红 邓传远 林龙 吴淑灵 赖钟雄
    2012, 33(3): 545-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刺桐不同品系叶片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结合其对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 erythrinae)的抗性表现,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对于揭示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选育抗虫刺桐品系并推广种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刺桐高感品系的叶片形状、厚度与高抗和中抗品系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抗性鉴定的依据之一。从叶表微观形态来看,高抗品系上表皮不存在气孔器,上、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形状、大小均匀一致,排列致密,细胞间隙很小,表面密被霜状蜡质层保护,不利于刺桐姬小蜂侵入和产卵的构造;从叶片横切面结构上看,高感刺桐品系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维管束鞘、上下表皮显著薄于高抗品系,且各内部组织细胞体积较大、排列疏松,不能有效抵御刺桐姬小蜂侵入与危害。同时,刺桐东方变种(Erythrina  variegate var orientalis)HA1是高感品系,应禁止调运和引种;本地刺桐(E. variegate)HA2具有很强的抗虫性,宜于推广种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 波 季清娥 陈家骅 韩英
    2012, 33(3): 551-5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和糖是实蝇生长发育过程中2个重要的营养源,研究不同营养条件对实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及生命表的影响。生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条件下,种群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当蛋白质 ∶ 糖为1 ∶ 3时,种群产卵量大,10 d的产卵总量为1.61 mL。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表明:22日龄前,取食蛋白饵剂的实验种群前期的存活数量和生命期望高于取食糖的种群,但在产卵后15 d,种群死亡速度迅速增加,25~28日龄间死亡数量高达76头;相反,虽然取食糖的种群的前期死亡数量较多,但死亡过程总体上较为平缓。两组同生群的存活曲线均呈凸型,在22日龄前相对平坦,22~40日龄间迅速下降,40日龄后减缓,两组种群中个体的最长存活时间分别为49和52 d。此结果为探讨蛋白饵剂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指导。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党向利 田金环 易辉玉 柴一秋
    2012, 33(3): 556-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阳离子交换层析、RP-FPLC及RP-HPLC分离纯化技术,从细菌诱导的桔小实蝇蛹中分离鉴定出桔小实蝇抗菌肽Bactrocerin-1的同系物Bactrocerin-2。结果表明:Bactrocerin-2含有2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2 311.51 u,序列为VTKTWIKVIRGIGKSKIKWA;并且Bactrocerin-2与Bactrocerin-1的相似性极高,氨基酸同源性达到90%;该肽与鞘翅目Coleoptericin C-末端的20个氨基酸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肽是一种疏水、带正电荷的抗菌肽。该研究将有助于对昆虫天然免疫反应的认知,并为设计有效的抗菌分子奠定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怡 曾红亮 冯 翀 郑宝东
    2012, 33(3): 562-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柚子精深加工技术瓶颈,以‘琯溪蜜柚’为试验原料,采用吸附剂脱苦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利用树脂吸附脱除柚汁中苦味物质的工艺。单因素试验显示应采用LSA-900B型树脂,吸附温度5 ℃左右。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震荡频率对脱苦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树脂用量7.5 mg/mL,吸附时间2.0 h,震荡频率150 r/min,在此条件下柚汁脱苦率达49.9%,可获得风味良好的柚子汁。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苏冰霞 谢 轶 吴学进 葛会林
    2012, 33(3): 567-5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石油醚和95%乙醇分别浸提山苦茶叶,以去除其中脂溶性成分和单糖、低聚糖、苷类等杂质,再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山苦茶多糖,最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去除茶多糖中的蛋白质。以葡萄糖为标准,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山苦茶多糖含量。考察了乙醇浓度对山苦茶多糖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相结合去除蛋白质效果较好。采用80%乙醇浓度沉淀山苦茶多糖效果最佳,测定波长为604 nm,山苦茶中多糖含量为1.012%,方法回收率96.7%,RSD为2.45%,多糖提取液4 h内显色稳定。该试验方法测定茶多糖准确快速,显色稳定且精密度好。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朱宇林 唐庆兰 张照远 谭 萍
    2012, 33(3): 572-5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土壤种子库在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物种多样性恢复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桉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新造桉林和桉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分别为9 804、7 356粒/m2,显著高于对照大叶栎杂木林土壤种子库储量密度(3 614粒/m2)。(2)新造桉林土壤种子库出现物种共15种,分属于9科;桉萌芽林为8种,分属于7科;大叶栎杂木林为16种,分属于11科。不同林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均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3)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表明,不同类型森林种子主要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中。新造桉林和萌芽林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指数,但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对照。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和科学的调控措施。
  • 综述
  • 综述
    高承芳 林仕欣 刘 远 张晓佩 林碧芬 李文杨 董晓宁
    2012, 33(3): 578-5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牧草的化感抑草作用防治田间杂草,即通过提取牧草活性物质、利用其残渣覆盖土壤或利用伴生植物生长等方式抑制杂草生长。目前已经鉴定出很多有化感抑草作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合成新型的除草剂,可达到生物防除杂草的目的,此方法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本文综述牧草化感作用的抑草方式、化感物质属性和机理研究及新型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牧草化感作用的发展前景。
  • 综述
    闵 义 耿梦婷 胡新文 符少萍 郭建春
    2012, 33(3): 583-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体分裂在绿色及非绿组织中广泛存在。本文综述了质体分裂研究现状,特别是非绿质体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质体分裂至少受由质体与蓝藻内共生进化而来的内部机制及宿主进化而来的外部机制调控,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多蛋白参与的过程。随着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分裂蛋白种类也逐渐增加,发掘与质体分裂有关新基因仍是当前研究热点。质体在不同细胞中的分化存在差异,不仅质体形态和功能存在着组织特异性,质体的分裂调控机制也可能存在着差异。质体分裂特别是非绿质体与代谢物积累的研究,对作物淀粉品质的改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综述
    姚行成 邹积鑫 曾宪海 林位夫
    2012, 33(3): 589-5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棕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本文概述油棕组织培养的重要性、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生长激素的应用、液体悬浮培养技术和油棕再生植株的变异等方面,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