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程 汉, 安泽伟, 蔡海滨, 高 静, 黄华孙
    2010, 31(9): 1433-1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巴西橡胶树 HbCBF1 基因导入到烟草中增强表达。 GUS 染色和 PCR 鉴定结果表明, 外源 DNA 片段已成功导入并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选取 3 个烟草转基因株系用于进一步鉴定分析,分析表明, 转化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 分别上升了 4.2 倍、 3.1 倍和 2.5 倍,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含量也明显提高。 电导率法测定转化烟草的相对存活率分别为 19.8%、 17.5%、 16.3%, 高于对照植株的 7.7%。以上结果表明, 橡胶树 HbCBF1 基因能够增强非低温驯化植物烟草的抗寒能力,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内容物的积累从而提高细胞的低温防御能力。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高 静 程 汉, 蔡海滨 安泽伟, 黄华孙
    2010, 31(9): 1439-1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子克隆技术从低温诱导的巴西橡胶树全长 cDNA 文库中获得了 HbRD22 基因, 该基因全长 1 458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HbRD22 编码一个由 338 个氨基酸组成的、 相对分子量为 36.96 ku、 等电点为 7.65 的多肽, 并含有一个由 217 个氨基酸组成的 BURP 结构域。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的同源性最高, 达 69%。 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 HbRD22 蛋白为分泌型蛋白, 前 21 个氨基酸区域为信号肽区域。 Northern blotting 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正常生长情况下, 表达水平较高, 干旱胁迫后 24 h, 表达量逐渐减低, 直至检测不到, 揭示该基因受干旱胁迫负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 冬 李辉亮 彭世清
    2010, 31(9): 1446-1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一个从巴西橡胶树胶乳cDNA文库中获得的EST 片段的序列设计引物, 通过 RACE 的方法获得了橡胶树编码 SUMO 活化酶(SUMO-activating enzyme,SAE)的 cDNA,命名为 HbSAE1。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HbSAE1长为 2 411 bp, 含有 1917 bp 的阅读框, 214 bp 的 5'-UTR 和 280 bp 的 3'-UTR,编码 638 个氨基酸, 分子量为70.79 ku, 等电点为 5.41。 半定量 RT-PCR 分析结果表明 HbSAE1 基因在花、 树皮、 叶、 胶乳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胶乳中表达量最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辉亮 郭冬 彭世清
    2010, 31(9): 1452-1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在巴西橡胶树幼态无性系与老态无性系胶乳之间差异表达的一个 SSH 片段序列信息设计引物, 通过RACE 技术获得了 2 个编码 14-3-3 蛋白的 cDNA, 命名为 Hb14-3-3a 和 Hb14-3-3b。 序列分析表明, Hb14-3-3a 和 Hb14-3-3b 基因长度分别为 1 154、 1 050 bp, 分别编码 252、 263 氨基酸, 分子量为 61.7 Ku 和 64.7 Ku, 等电点为 5.51 和 5.14。 Hb14-3-3a/b 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 但 Hb14-3-3a 和 Hb14-3-3b 的表达模式不一样, Hb14-3-3a 在树皮中表达量最高, 而 Hb14-3-3b 在叶中表达量最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国红, 杨 泉, 李洪波, 丰 锋
    2010, 31(9): 1458-14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淮山薯不定芽为材料,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蔗糖、 多效唑(PP333)、 脱落酸(ABA)、 激动素(KT)对淮山薯试管珠芽诱导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组合 MS+蔗糖 90 g/L+PP333 2.0 mg/L+ABA 12 mg/L+KT 1.0 mg/L 最有利于淮山薯试管珠芽的诱导, 珠芽诱导率 84.46%, 平均珠芽数 4.45 个; ②蔗糖是影响珠芽诱导率和平均珠芽数的主导因子, 脱落酸是影响珠芽大小的主导因子; ③较高浓度的蔗糖(90 g/L) 有利于淮山薯试管珠芽的诱导,平均诱导率 77.63%, 平均珠芽数 4.12 个。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陈晓旋, 李洪波, 叶春海, 丰 锋, 卢淑仪, 李柳菁
    2010, 31(9): 1464-1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文心兰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在(25±1)℃, 光照强度 24~30 μmol/m2·s, 光照时间 10 h/d 下研究类原球茎的诱导和增殖技术。 结果表明: ①蔗糖适于作为类原球茎诱导的碳源, 类原球茎诱导率 52%, 单位叶片类原球茎2.725 个; ②附加 3~5 mg/L 的 Ad 处理有利于类原球茎诱导(诱导率 57%, 单位叶片类原球茎数量 3.725~4 个);③6-BA 是影响文心兰类原球茎增殖的主导因子, 中等浓度的 6-BA(3.0 mg/L)有利于类原球茎的增殖, 增殖率(15.29)极显著高于其它水平; ④培养基 1/2MS+6-BA 3.0 mg/L+2, 4-D 1.0 mg/L+NAA 0.4 mg/L+蔗糖 20 g/L 最有利于文心兰类原球茎的增殖, 增殖率最高(15.95), 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合。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静如 庄雪影 杨跃生 尹茜 翟翠花
    2010, 31(9): 1469-1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杜鹃红山茶实生小苗为试验材料, 探讨离体快速繁殖的方法。 结果表明: 茎段外植体在 MS+BA 1 mg/L+IBA 0.01 mg/L+GA3 10 mg/L 的培养基上培养 60 d, 侧芽萌发率高达 68%; 将这些萌发的侧芽连同原来的茎段外植体移至添加 BA 0.2~0.4 mg/L 的培养基培养 1 个月, 74%的侧芽能够继续生长并形成丛生芽; 再将丛生芽移至 1/2 MS+IBA 4 mg/L+0.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培养 1 个月, 得到大量伸长的芽条;将芽条切离母体后插植于1/2 MS+IBA 8 mg/L 的培养基, 60 d 后生根率达到 90%。 通过以上过程繁殖得到的小苗质量良好, 移栽 1 个月后的成活率可达 90%。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陆 英, 张 欣, 漆艳香, 蒲金基, 谢艺贤
    2010, 31(9): 1474-1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1)是植物抗病信号传导的关键基因。 以香蕉抗病香蕉品种为材料, 根据NPR1基因序列在保守区设计引物, 从香蕉 cDNA 中克隆获得 NPR1 基因片段, 以 RACE 的方法克隆获得香蕉 NPR1 基因的全长, 并命名为 GCT119-NPR1。 香蕉 GCT119-NPR1 基因最大阅读框(ORF)为 1 707 bp。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含有 ANK 和 BTB 两个结构域, 其中 ANK 结构域是 NPR1 基因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域, 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源性分析表明, 该基因与已克隆发表 的 NPR1 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7%~82%。 将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为下一步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饶宝蓉 杜中军 罗海燕 陶 亮 陈业渊, 徐 立
    2010, 31(9): 1480-14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Hoagland 营养液培养, 设计 0.25 mmol/L(低钾)、 2.5 mmol/L(高钾)2 种水平, 初步探讨 4 个不同基因型香蕉对低钾适应性。 结果表明: 钾高效品种在根系活跃吸收面积, 总吸收面积, 比表面积、 及根系活力大于钾低效品种。 钾高效香蕉品种根系吸收钾的 Km 值、 Cmin 都小于钾低效品种, 而 Imax 和 a 值普遍大于钾低效品种,钾高效品种在低钾胁迫下通过提高丙二醛、 可溶性蛋白含量和 SOD 酶活性实现钾素利用的保护性反应, 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胜辉 臧小平 张秀梅 孙光明
    2010, 31(9): 1487-14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14 月龄的无刺卡因品种为试材, 研究乙烯利诱导菠萝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及 D 叶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乙烯利处理促进了菠萝植株内源 C2H4 和 ABA 的生成, 同时降低了 GA3、 IAA 及 ZT 水平,促成了菠萝花芽分化, 但是乙烯利处理并不影响进入小花分化期后 C2H4 的释放; 花芽开始分化后, C2H4 和 ABA水平下降, GA3、 IAA、 ZT 水平升高, 说明高水平的 C2H4 和 ABA 及较低水平的 GA3、 IAA、 ZT 有利于菠萝的成花, 而较高的 GA3、 IAA、 ZT 及低水平的 C2H4、 ABA 有利于菠萝小花的分化和发育。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勤南, 张垂明, 刘少谋, 齐永文, 金玉峰
    2010, 31(9): 1493-14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甘蔗自交 F1 群体性状遗传特点, 对 6 个甘蔗自交 F1 群体进行方差及相关性研究。 结果表明, 其株高、 茎径、 单茎重、 丛有效茎、 丛重、 锤度和锤重 7 个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系数为 7.70%~62.72%, 其中锤重变异系数最大, 锤度变异系数最小。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组合间丛有效茎、 丛重和锤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显示出丛有效茎、 丛重和锤重在 F1 群体中表现出强烈的分离和重组现象。 7 个性状间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 大部分性状间还显示出极显著的正相关。 这些结果为甘蔗重组自交系的建立及亲本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闫学兵 阙友雄 许莉萍 郭晋隆 陈如凯 潘永保
    2010, 31(9): 1497-1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 NCBI 公共数据库获得 262 113 条甘蔗 EST, 通过前处理和聚类拼接得到全长为 50 058.89 kb 的无冗余Unigene 62 565 条。 在这些序列中搜索出 9 482 个 SSRs, 出现频率是 15.15%; 平均 5.28 kb 出现 1 个 SSR。 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类型, 占总 SSRs 的 45.92%。 CT 和 CGC 是二、 三核苷酸中的优势重复类型, 分别占二、 三核苷酸重复的 21.22%和 8.18%。 此外还对筛选出的 SSR 进行多态性预测, 得到了长度在 20 bp以上的低级基元一、 二、 三核苷酸 EST-SSR 共 1 405 条, 占长度 20 bp 以上的 SSR 总数的 59.16%。 结果为甘蔗 EST-SSR 标记的开发和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资料和奠定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亚男, 刘国道, 罗丽娟
    2010, 31(9): 1502-15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和田间测定, 对海南岛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不同野生种群的形态学变异, 以及同一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狗牙根不同种群在野外原生境与田间栽培两种条件下外部形态性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说明狗牙根种质资源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对形态学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将 16 个种群分为 3 大类, 聚类结果与材料的生境基本一致, IC 类种群可望作为优良的草坪草选种育种材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新锐, 谢宝贵, 熊 芳, 朱 坚, 刘福阳
    2010, 31(9): 1509-15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高温平菇菌种存在混乱。 本研究对 16 个供试菌株进行 ITS 特异性扩增, 得到约 680 bp 的单一片段。根据遗传差异选择菌株进行 ITS 克隆测序, 经 ITS 序列和 ITS-RFLP 分析可知: 16 个菌株分为二个种类, 第一类由 Pl. cy0002、 Pl. cy0009、 Pl. cy0012、 Pl. cy0014 和 Pl. cy0015 等 5 个菌株组成, 为肺形侧耳; 第二类是由剩下的 11 个菌株组成, 是糙皮侧耳类, 其中菌株 Pl. cy0001 和 Pl. cy0006 的 ITS 序列与其它菌株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ITS 序列建立的 ITS-RFLP 可应用于高温平菇种的鉴定。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丁璇 袁坤 杨礼富 曹建华 徐志娟 何哲 林位夫
    2010, 31(9): 1514-15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寻找砧木和接穗互作相关蛋白。 以巴西橡胶树 3 种芽接组合植株的砧木与接穗结合部附近处的胶乳为试验材料, 经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获得胶乳中存在的差异表达蛋白, 采用质谱技术鉴定出 32 个差异表达蛋白, 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转录、 翻译、 光合作用、 细胞分裂、 蛋白质合成和胶乳合成等生物学过程。
  • 植物生理生化
    黄爱萍 郑少泉
    2010, 31(9): 1519-15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熟龙眼品种 ‘立冬本’ 果实发育过程中, 果肉黄酮含量存在差异, 其积累消长动态呈 “双 S 型” 变化曲线。 龙眼果实成熟后, 果肉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 但随着挂树期延长, 果肉黄酮含量又回升。 龙眼果肉同时还含 17 种蛋白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 GABA), 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含量与总蛋白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 与 GABA 含量呈正相关, 与丝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组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5), 而与甘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P<0.01)。 生产中如以植物功能性活性成分高黄酮含量为目标, 研究确立了 ‘立冬本’ 龙眼成熟前期的 9 月 22 日为最佳采收时间。
  • 植物生理生化
    唐敏敏, 陈卫军, 黄玉林, 郑亚军, 夏秋瑜, 李 瑞, 陈 华, 赵松林
    2010, 31(9): 1524-1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嚼食槟榔的口腔环境, 在碱性条件下初步研究槟榔碱与一定浓度的 Cu2+联合抑制家兔红细胞溶血的机理。 结果表明, 在碱性条件下, 一定浓度的 Cu2+和槟榔碱共存能明显抑制家兔红细胞溶血, 并与模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UV 扫描结果表明, 碱性条件下, Cu2+在 5~100 μmol/L 范围内和槟榔碱反应在 268 nm 左右出现了一个新峰且该新峰的吸收值随 Cu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说明二者相互作用并有新的络合物产生。 SOD 活性评价结果表明, 该络合物具有 SOD 活性, 能够清除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 并且与模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 植物生理生化
    孙保娟, 黎振兴, 罗少波 李植良 梁志强
    2010, 31(9): 1528-1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持续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茄子品种(系)主要生理指标影响的异同, 特采用 7 份耐热性不同的茄子材料,分别进行 2、 4、 6 d 高温处理及 6 d 高温处理后恢复处理, 未高温处理苗做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对SOD 和 POD 抗氧化酶活性、 AsA 和 GSH 含量, MDA 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 O2·-产生速率、 H2O2 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温处理 2 d 和 4 d 时, SOD 和 POD 抗氧化酶活性、 AsA 和 GSH 含量增加,相应的 O2·-产生速率、 H2O2含量下降; 6 d 时 SOD 活性、 AsA 和 GSH 含量有所降低, O2·-产生速率、 H2O2 含量上升, POD 活性在热敏感品种(系)继续大幅增加。 随高温胁迫时间延长 MDA 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大。 另外, 对各生理指标与热害指数和膜相对电导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热胁迫 6 d 时 AsA 含量及热胁迫 2 d 时的 O2·-产生速率、 H2O2含量与热害指数和相对电导率相关显著, 可以作为鉴定不同品种耐热性的参考指标。
  • 植物生理生化
    张 欢 尹俊梅 杨光穗
    2010, 31(9): 1535-1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花美冠兰[Eulophia flava(Lindl.)Hook. f.]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 分析了各时期叶片和新假鳞茎中 N、 P、 K、 Ca 和 Mg 元素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结果表明: 2007 年 1 月 26 日栽植的黄花美冠兰开花母球, 在 1 个半月后迅速进入花期, 花芽生长迅速; 新形成的假鳞茎的生长速度较慢, 横径和纵径的生长速度几乎一致; 6 月以后新假鳞茎的生长速度加快, 但纵径的生长速度大于横径, 10 月开始生长速度又变慢, 11 月末以后几乎停止生长。 在整个生长期, 新假鳞茎的直径大小变化与干鲜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但不同时期的变化幅度不同。 总体来说, 随着新假鳞茎的不断生长, N、 P、 K 和 Ca 的含量不断增加, 到后期含量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 而 Mg 的含量在 6 月底达到最大值, 随后下降再缓慢上升至稳定。
  • 植物生理生化
    周 兵, 闫小红, 钟 娟, 许冬梅, 曹裕松, 郑 卓
    2010, 31(9): 1542-15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就异型莎草、 扁穗莎草和褐穗莎草 3 种莎草属伴生杂草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 250~4 000 μg/mL 的 3 种伴生杂草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率基本不产生显著影响, 但 2 000~4 000 μg/mL 的异型莎草提取物对水稻种子发芽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异型莎草 250~4 000 μg/mL 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 1 000~4 000 μg/mL 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和鲜重以及 2000~4 000 μg/mL的醇提物对水稻幼苗鲜重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 相对应的最高 抑制率分别为 78.64%、 39.28%、 36.65%、22.65%。 扁穗莎草 250~ 4 000 μg/mL 的醇提物和 500~4 000 μg/mL 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 250~ 2 000 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以及 1 000~2 000 μg/mL 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鲜重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相对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 83.76%、 76.85%、 21.14%、 10.57%。 褐穗莎草 250~4 000 μg/mL 的醇提物和 2 000~4 000 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 1 000~4 000 μg/mL 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以及 2 000 μg/mL 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鲜
    重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相对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 85.18%、 78.22%、 18.53%、 14.77%。
  • 植物生理生化
    陶萌春
    2010, 31(9): 1549-15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一年生僵化幼苗的根、 茎、 叶的阶段发育过程和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 对照为同龄正常苗。 结果表明, 僵化苗根茎叶的发育过程及形态结构类似一般双子叶植物, 其初生结构的分化与次生结构的生长基本按照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发生, 也不改变正常组织的排列。 但在生长和发育中一些内部组织的组成和比重发生了改变。 轴器官中薄壁组织的比例扩大, 产生以营养组织为主导的组织结构; 维管组织的发育弱化, 输导功能被削弱。 在茎尖顶端分生组织丧失分生能力分化成熟后, 基部的后育腋芽外起源发生, 形成表皮、 腺囊腔、 分生组织和薄壁细胞组成的苞状体, 不能分化出其它成熟组织, 是形态结构上的无效芽。
  • 植物生理生化
    徐增汉 李章海 潘文杰 冯永刚 朱显灵 陈 伟 程新胜
    2010, 31(9): 1557-15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肋烟品种鄂烟一号为材料,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腺毛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度为63 mm 幼叶Ⅰ密被腺毛,包括长柄腺毛、短柄腺毛和分枝腺毛,腺毛由 1 个基细胞、1至几个柄细胞和多个头细胞组成,其中长柄腺毛的个体较大且最多, 短柄腺毛粗短、 数量较少,分枝腺毛为 1~2 次分枝,个体最大、但数量很少,3种类型腺毛分别占腺毛总数的 69.29%、29.68%和 1.03%; 至长度为 192 mm 幼叶Ⅱ时,腺毛的密度较幼叶Ⅰ降低了 92.49%, 部分个体大的长柄腺毛已呈衰老状态; 到烟叶成熟时, 腺毛密度较幼叶Ⅰ下降了98.01%, 外观多呈明显衰老状态, 腺柄皱缩或倒伏,腺头凹陷或开裂或脱落, 但仍有少量腺毛正在生长发育。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成家宁 曾鑫年 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2010, 31(9): 1564-1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尺蛾是近年来危害荔枝枝梢的一类重要害虫。其种类主要有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 Walker)、间三叶尺蛾(Sauris interruptaria Moore)、青尺蛾(Anisozyga sp.)、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Guenée)和绿额翠尺蛾(Pelagodes proquadraria Inoue)等。该类害虫 1 年多代,其中油桐尺蛾 1 年 3~4 代,其它4种尺蛾1年 7~8代,四季均有发生,以幼虫大量取食新梢嫩叶、花穗及幼果,以夏秋梢受害最重,大发生时可将整株树的嫩梢嫩叶吃光,对荔枝生产威胁很大。笔者总结了荔枝主要尺蛾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差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规律和防控策略,并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和建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竹红, 潘东明, 黄 建
    2010, 31(9): 1571-1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寄生烟粉虱的寄生蜂种类、 寄主类别和分布地区进行了系统论述。 根据采集调查和文献记录, 目前中国烟粉虱寄生蜂约有 27 种, 占 世 界 记 录 总 数 的 54%, 主要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 小 蜂 科(Aphelinidae),其中, 恩蚜小蜂属(Encarsia)的 21 种, 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的 6 种。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福建、 广东、 广西、 台湾和香港等地, 台湾种类分布最多。 同时, 对中国烟粉虱寄生蜂的地理区系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 颖 王竹红 黄 建 周卫川 康文通
    2010, 31(9): 1580-15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刺桐姬小蜂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临界值、 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 选 用 Access 设 计 数 据 库、Maplnfo MapX 和 Visual Basic 设计程序, 构建了刺桐姬小蜂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模型。 利用中国 670 个气象站点 30 a 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 预测结果表明, 刺桐姬小蜂可以生的地区占全国的 59.40%, 该虫在中国可以生存的绝大多数地区 1 年发生 3~6 代。 按风险程度可将该虫在中国的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占40.60%)、 轻度危险区(占 22.69%)、 危险区(占 23.73%)、 高度危险区(占 12.99%)。 刺桐姬小蜂的气候相似距预测表明, 中国华南地区以及云南、 浙江、 江西的部分地区与该虫标准点之间生物气候相似距较小(dij 为 0.6 左右), 入侵的风险最高。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熊国如 李增平, 赵婷婷, 蔡文伟, 王俊刚 王文治, 冯翠莲, 张雨良 张树珍
    2010, 31(9): 1588-1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 1 年来对海南甘蔗产区 8 个县(市)28 个乡镇进行病害调查, 初步明确了海南甘蔗病害种类。 共发现病害 31 种,其中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有 19 种, 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有 3 种, 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2 种和由线虫引起的病害 3 种及由于甘蔗生长期出现的缺氮、缺磷、缺钾、缺钙等生理性病害 4 种。 在这些病害中, 甘蔗 黑 穗 病(Ustilago scitaminea Sydow.)、 赤 腐 病(Colletotrichum fuleatum Went.)、黄斑病(Mycovellosiella koepkei(Kruger )Deighton.)、 轮 斑 病 (Leptosphaeria sacchari Breda de Haan )、梢腐病(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 )Wollenw)、 宿根矮化病(Clavibacter xyli subsp. xyli Davis ) 和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leaf virus, SCYLV)、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最为普遍, 而对甘蔗生产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甘蔗黑穗病和甘蔗花叶病。 总结甘蔗苗期、 生长中期及后期发生的各类主要病害, 对指导海南蔗区甘蔗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范志伟, 程汉亭, 沈奕德, 刘丽珍
    2010, 31(9): 1596-16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南省主要农田、 森林、 自然保护区等生境及重要港口、 旅游区的调查监测, 掌握了薇甘菊在海南省的最新分布、 危害现状与发生规律, 并对其入侵风险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 薇甘菊在海南省海口、 文昌、临高、 澄迈、 五指山、 琼海、 定安、 昌江、 东方和屯昌 10 个市县、 约 40 个乡镇均有发生, 面积约 1 105.3 hm2。薇甘菊的入侵风险评估值 R 达 2.3, 具有高度的入侵风险。 薇甘菊已经入侵到海南的橡胶园、 香蕉园、 甘蔗园和生态林地中, 对农业、 林业、 畜牧业等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对海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必须采取措施对其严格监测和防控。
  • 生态学
  • 生态学
    潘锦山 潘东明
    2010, 31(9): 1602-16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基于 3G 混合网络和 WIFI 无线技术实现琯溪蜜柚果园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系统充分利用 3 种不同 3G网络资源优势, 在 3G 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任何终端” 无缝式的无线监控系统, 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网络视频监控的弱势, 可为果园管理提供更高效、 系统的解决方案,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郭丽 蔡良绥 林智 王力
    2010, 31(9): 1606-1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气质量是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 常用感官审评法评价, 但此法带有主观性且很难定量。 为探索客观评价白茶香气质量的方法, 笔者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 12 个白茶样的香气成分,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白茶的香气质量评价模型,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12 个白茶中 W6的香气质量最好, 模型检验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同; 同传统感官审评相比, 模型评价不同茶叶的香气分数差别较大, 更容易区分茶叶香气品质。 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可替代感官审评法对白茶香气品质进行评价。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娇芬 林河通 林艺芬 陈艺晖 孔祥佳
    2010, 31(9): 1611-16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显微技术, 观察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的萎凋、 杀青、 揉捻工序对柿叶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鲜叶对比, 经萎凋、 杀青、 揉捻等工序加工后的柿叶细胞器和细胞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叶片萎蔫揉卷、 具有茶叶性状特征。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 月, 韩丙军, 林靖凌, 王素茹
    2010, 31(9): 1616-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 样品用乙腈提取, V 甲醇 ∶ V 二氯甲烷=5 ∶ 95, 经氨基柱净化, 过 0.45 μm 膜, 经液相测定。 结果表明, 吡虫啉在甘蓝中的半衰期T(1/2) ∶ 海南 4.14d、 4.86d; 北京T(1/2)3.03 d、 4.48 d。 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 87.9%、 88.6%、 107.9%, 在样品中的最小检出浓度为 0.005 mg/kg。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永斌, 王允祥
    2010, 31(9): 1621-16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翘鳞伞胞外多糖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的抑制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 采用无机陶瓷膜从翘鳞(Pholiota squarrosa)AS 5.245 液体发酵醪中分离得到的胞外粗多糖(Crude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CEP),以荷瘤 S180 小鼠为试验对象, 用免疫器官重量法,进行高、中、低剂量 CEP 的腹腔注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EP具有较高的抑瘤活性,并呈剂量相关性; 中、 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较,亦均有显著增加;表明CEP 可以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对肿瘤进行抑制。
  • 翁小芳 许向春 冯 文 陈有龙
    2010, 31(9): 1625-1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1°×1°的 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 中尺度自动站、 多普勒雷达等资料针对 2010 年 6 月 1 日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发生、 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层中层南支槽与低层暖湿切变共同作用的天气尺度背景下, 700~600 hPa 之间的干冷侵入是对流触发的主要机制之一,由于低层水汽偏少,不利强降水的发展, 造成此过程风大雨小;(2)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清楚反映低层风场切变以及冷暖平流的发展演变,因此可弥补探空资料的不足,为临近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3)强对流天气一般在地面风场切变线出现之后 30~50 min 后发生, 这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指示作用; (4) 近地层的东南暖湿气流以及 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此次过程对流发展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 车建美 付萍 刘波 郑雪芳 林抗美
    2010, 31(9): 1632-16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腐烂等级的龙眼果皮 POD 和 PPO 酶活性有所不同,0~3 级,POD 酶活性<12 000 U/min·g,而4级以后 POD 酶活性均大于 12000U/min·g; 0~3 级, PPO 酶活性均小于 600 U/min·g, 而 4 级和 5 级的 PPO 酶活性均大于 600 U/min·g,说明随着龙眼果实腐烂程度的加深,烂果的果皮 POD 和 PPO 酶活性达到最高。使用保鲜功能微生物 FJAT-0809-GLX 处理后龙眼果皮的 POD 和 PPO 酶活性明显小于对照处理,且基本不影响龙眼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保鲜功能微生物 FJAT-0809-GLX 处理后龙眼的好果率最高为 47.24%, 而脱粒率最低, 为 10.95%,明保鲜功能微生物 FJAT-0809-GLX 对龙眼果实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 缪承杜 林海鹏 张志华 庄 令 洪 葵
    2010, 31(9): 1641-16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文昌清澜港红树林和广西北海红树林采集的植物组织和土壤样品进行真菌选择性分离,并对其发酵液进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白色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筛选。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真菌 63株,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ITS 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发现其中有 8 株同为烟曲霉, 占活性菌株的12.7%。综上表明,分离自红树林的烟曲霉部分菌株,产生了与其它生境烟曲霉菌株不一样的性质, 具有了良好的生物活性。
  • 张志华 洪 葵
    2010, 31(9): 1647-16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省文昌红树林分离到 29 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和(或)细胞毒活性的真菌, 分别采用形态观察、 生理生化特征和核酸序列分析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29 株真菌中, 有 7 株曲霉属(Aspergillus), 16 株青霉属(Penicillium),1 株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 1 株新萨托菌属(Neosartorya)、 1 株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 还有 3 株暂不能定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