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马瑞丰, 王立丰 彭世清, 田维敏
    2010, 31(8): 1233-1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KP1 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环节之一的 SCFCOI1 复合体的成员, 在 CUL1 和 COI1 之间起连 接 作 用。本文采用 RT-PCR 和 RACE 技术, 从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热研 7-33-97 的胶乳中克隆了 HbSKP1 基因。 该基因全长 778 bp, 含一个 543 bp 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 180 个氨基酸。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推导的 HbSKP1 氨基酸序列含有 SKP1 家族特征性的 Skp1-POZ 和 Skp1 结构域。 HbSKP1 与蓖麻、 毛果杨、 拟南芥、 油棕、 啤酒花、 苜蓿的 SKP1 类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64%、 61%、 47%、 47%、 47%和 47%。 原核表达了 HbSKP1-His(6)融合蛋白。 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乳管细胞中茉莉酸途径核心环节 SCFCOI1 复合体打下良好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冯团诚, 余乃通, 刘志昕
    2010, 31(8): 1239-12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 用 PCR 方法从感染香蕉束顶病毒的香蕉植株幼嫩假茎和叶片总DNA中克隆了 Rb(Rb-binding-likeprotein) 基因的编码区, 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 pET-28b 中构建重 组 质 粒 pET28b-Rb。转化重组质粒的 E.coliBL21(DE3)进行 IPTG 诱导表达, SDS-PAGE 分析结果表明, 表达产物大小为 22.6 ku, 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稳定表达。 目的蛋白经 Ni2+-NTA 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并获得抗血清。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表明, 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 BBTV 编码 Rb 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间接 ELISA 法测定的抗血清效价大于 1 ∶ 250 000。 用抗血清对感病香蕉和健康香蕉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抗血清对感病香蕉有很高特异性, 最佳工作浓度为 1 ∶ 1 500。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妙霞 赖钟雄
    2010, 31(8): 1244-1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野生香蕉叶片为试材, 采用 RT-PCR 结合 RACE 法, 通过 T/A 克隆测序, 获得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全长 序 列, 并 在 GenBank 登 录(登 录 号 为: FJ858155)。 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ChiⅠ1)全 长 1 115 bp, 包 含924 bp 的 ORF、 14 bp 的 5' 非编码区、 177 bp 的 3' 非编码区及 17 bp 3' poly(A)尾。 该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 307个氨基酸, 分子量为 32 424.1 u, 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 6.28, 其结构包括信号肽、 几丁质结合区、 糖 苷 水 解 酶区。 蛋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编码蛋白为跨膜蛋白, 存在于胞外。 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ChiⅠ1)属于酸性几丁质酶 classⅠb, 与大蕉几丁质酶 classⅠb 相似性仅为 59.4%。 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可能具有几丁质酶/溶菌酶特点, 且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魏永赞, 胡福初, 秦永华, 王惠聪, 胡桂兵
    2010, 31(8): 1253-12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 ‘糯米糍’ 荔枝果皮和成熟时不同色泽表型的 ‘糯米糍’ (红色)、 ‘乌皮荔’ (紫色)和 ‘鸭姆笼’ (绿色)荔枝果皮试材, 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做 内 标、 类 黄 酮-3-O-葡 糖 基 转 移 酶(ufgt)基因为目的基因, 建立了基于 SYBR Green I 染料技术的 Real-Time PCR 检测体系, 并分析 ufgt基因在上述材料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表明: 以 cDNA 为模板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与标准 cDNA 模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gapdh基 因 和 ufgt基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98 和 0.999, 扩增效率分别为96.2%和 95.3%, 达到定量 PCR 分析的标准。 利用该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发育阶段的 ‘糯米糍’ 荔枝果皮和 3 个成熟时不同色泽品种荔枝果皮的 ufgt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薄维平 曾长英 宋 顺 周玉飞 王文泉
    2010, 31(8): 1260-1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 qRT-PCR)技术对低温胁迫处理及对照的两个木薯品种 C4 和 KU50 材料进行差异表达分析。 结果表明, 该 6 个 miRNA 在胁迫材料与对照中的表达不同, 不同品种及器官中也存在差异表达, 且 6 个 miRNA 属于受低温诱导与上游调节基因相关的 miRNA, 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对象。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关夏玉, 张永嵘, 黄天培, 关 雄
    2010, 31(8): 1266-1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RC-ZLL4 是一株从鱼尾葵(Cargota mitis Lour)上分离到的, 对柑橘凤蝶幼虫具有毒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菌株。 本试验采用 PCR-RFLP 技术鉴定该菌株中含有 cry1Ib 基因。 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分别引入 SalⅠ和 BamHⅠ酶切位点, 以 BRC-ZLL4 的总 DNA 为模板, 扩增 cry1Ib 全长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该基因全长 2 160 bp, 编码一个由 719 个氨基酸组成的、 相对分子质量为 81.39 ku、 等电点为 6.425 的蛋白。该基因已在 GenBank 上登录(登录号为EU233027), 并被 Bt δ-内毒素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 cry1Ib2。 信号肽预测显示, Cry1Ib2 蛋白没有信号肽, 为胞内蛋白。 二级结构预测显示, 在 Cry1Ib2 蛋白二级结构中, 25%为 α-螺旋, 28%为 β-片层, 18%为 β-转角, 29%为无规则线圈。 此外还对 Cry1Ib 蛋白的功能区和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于晓玲, 崔百明, 温 玮, 王树昌, 彭 明
    2010, 31(8): 1272-1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染色体步移方法获得棉花 GbGAI2 基因的上游 2 378 bp 启动子序列, 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将启动子序列与 GUS 基因连接, 转化拟南芥, 并对转化植株进行组织化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启动子区域内含有丰富的与光信号途径、 激素信号途径(GA/IAA)、 逆境胁迫相关等的顺式作用元件。 在外施 GA 条件下, 启动子活性增强。 通过对启动子表达模式的分析表明, 棉花 GbGAI2 基因在 GA 信号途径中起很大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鹿连明, 胡秀荣, 张利平, 黄振东, 陈国庆
    2010, 31(8): 1280-1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 据 柑 橘 黄 龙 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病 菌 16S rDNA、 16S/23S 核糖体基因间隔区(ribosomal intergenicregion, RIR)、 核糖体蛋白 β 操纵子(β-operon)和外膜蛋白(out membrane protein, OMP)基因序列设计了 8 对引物, 通过常规和巢式 PCR 方法对各引物的检测灵敏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不同引物的检测灵敏度不同。 对于上述任何基因, 巢式 PCR 的灵敏度均比常规 PCR 至少高 103 倍; 对于同一种基因, 扩增短片段的引物比扩增长片段的引物灵敏度高或相当; 在扩增产物大小相同时, 用以扩增核糖体蛋白 β 操纵子基因的引物较其他三种稍高。 对不同症状柑橘样品的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 因此, 对于柑橘黄龙病的检测, 可优先考虑使用巢式 PCR 方法, 若使用常规 PCR, 则宜选用具有高灵敏度的扩增小片段引物。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恩平, 郭安平, 邓伟科, 高秋芳, 郭运玲, 孔 华, 贺立卡
    2010, 31(8): 1288-1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原核 E.coli BL21(DE3)-pET 28a-PelC 和真核 GS115-pPIC9K-PelC 工程菌的表达效果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原核 E.coli BL21(DE3)-pET 28a-PelC 工程菌表达果胶裂解酶, 分子量约 44 ku; 诱导表达 19 h 后, 果胶裂解酶活性在温度 50 ℃、 pH 值 5.4 时, 达到峰值, 胞内表达酶活为 24.01 U/mL。 真核 GS115-pPIC9K-PelC 工程菌分泌表达果胶裂解酶, 分子量为 43 ku; 诱导表达 60 h 后, 果胶裂解酶活性在温度 50 ℃、 最适 pH 值 5.4 时达到峰值, 活力最高为 14.2 U/mL。 两种表达系统的酶活比较, 为以酶法脱胶方式改进传统酸碱脱胶工艺, 推动绿色菠萝叶麻纺织产业打下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崔艳艳, 易国辉, 屠发志, 张添元, 罗进贤, 张爱联
    2010, 31(8): 1293-1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PCR 法 扩 增 里 氏 木 霉 cbhⅡ基 因, 并 将 其 克 隆 到 P. pastoris 表 达 载 体 pGAP9K, 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GAP9K-cbhⅡ。 通过电转法将 cbhⅡ基因整合到 P. pastoris 的基因组中, 然后筛选高 G418 抗性的克隆作为工程菌菌种。 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 CBHⅡ, 将 20 L 发酵液装入 50 L 的发酵罐中, 在发酵过程中连续 64 h 补加甘油-PTM4,放罐时生物量为 A600=170, CBHⅡ的表达量为 75 mg/L。 其表达产物具有酶解羧甲基纤维素的活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曾莉娟, 李涛, 王健华 张雨良, 刘志昕
    2010, 31(8): 1298-13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相同品种, 树龄、 长势一致的黄化病槟榔和健康槟榔叶片为试材, 采用 TCA(三氯乙酸)/丙酮法制备蛋白质样品, 结合双向电泳-质谱结合技术, 分析病原菌-槟榔互作后差异表达蛋白。 结果表明, 双向电泳 SDSPAGE 胶中黄化病槟榔叶片与健康叶片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 1 081 个和 960 个, 其中差异明显的点 34 个。 选 择 5 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MALDI-TOF-MS)鉴定, 并进行数据库查询, 结果鉴定了 2 个蛋白质, 分别为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和蕈状支原体高同源蛋白, 这些蛋白质可能参与了槟榔黄化病发生和发展过程。 另 外 3 个蛋白点在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同源性和匹配率较高的蛋白质, 认为是未知蛋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庆良, 许莉萍, 高世武, 傅华英
    2010, 31(8): 1303-1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石蜡切片染色和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 FN15 和 ROC22 两个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 在心叶诱导愈伤组织和愈伤组织继代过程的不同阶段, 对愈伤组织胚性细胞、 体细胞胚和芽原体的发生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愈伤组织来源于切口部位、 韧皮部、 维管束鞘或外皮层具有活力潜能的薄壁细胞, 此种愈伤组织多数为胚性细胞。 基因型 FN15 可从心叶直接诱导出体细胞胚, 而基因型 ROC22 则需继代培养后才发生体细胞胚。从愈伤组织表型分析, 浅黄色愈伤组织多数为胚性细胞; 金黄色和乳白色愈伤组织多数是已分化的各种类型的体胚; 褐色愈伤组织, 只有极少量细胞具有分裂能力, 最终也能分化出小芽; 透明状愈伤组织一般无细胞质,也不具分裂能力。 因此应选择浅黄色的愈伤组织作为转基因准备受体。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金雨, 陈丽璇, 林丽仙, 苏明华
    2010, 31(8): 1309-13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蝴蝶兰组培苗的移植技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室内炼苗 4 d+室外炼苗 4 d 这种炼苗方式, 能使幼苗成活率达 94.0%; 用水苔、 椰丝作为移栽基质, 幼苗成活率分别达到 98%、 96%, 而且幼苗长势良好; 对出瓶后的幼苗以及基质水苔进行消毒, 都能极显著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潘中耀, 郭海超 王文斌, 吴小平, 罗雪华
    2010, 31(8): 1312-1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热研 7-33-97 芽接橡胶幼苗为试材, 应用 15N 示踪技术研究相同施氮量情况下, 肥料氮素在橡胶树幼苗叶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氮肥品种为 15N 标记的 CO(NH2)2、 15N 标记(NH4)2SO4、 15N 标记 Ca(NO3)2 和 15N 双标记 NH4NO3。 结果表明, 橡胶树幼苗叶片对四种 15N 标记氮肥吸收分配势(Ndff值)总体上均随施肥时间的延长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各氮肥处理间叶片 Ndff 值存在显著差异, 同一生长期橡胶树幼苗叶片对肥料氮的征调能力总体上表现为: NH4NO3-15N>Ca(NO3)2-15N>(NH4)2SO4-15N>CO(NH2)2-15N。 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 Ndff 值, 发现两者之间总体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曹建华 陶忠良 蒋菊生 谢贵水 赵春梅
    2010, 31(8): 1317-1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开割巴西橡胶树无性系 PR107 为研究材料, 在 2 a 的不同月份研究了 10 个年龄段(2~28龄)橡胶树各器官中矿质养分 N、 P、 K、 Ca、 Mg 的含量情况, 同时分析了树龄及季节对橡胶树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各养分元素在树体内含量高低顺序为: Ca>N>K>Mg>P; 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橡胶树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有所不同: 树叶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 胶乳为冬季>秋季>夏季, 而树枝、 树皮、 树干、 树根养分含量规律基本相同, 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 从树龄来看, 各养分元素在不同月份(或季节)的差异较为明显, 但其年度平均值的波动幅度则较小。 (2)不同器官总养分含量高低顺序为: 树叶>树皮>树枝>树根>胶乳>树干。 树叶和树皮(具有乳管)是橡胶树的同化器官和生物合成器, 是橡胶树生理最活跃的器官, 其养分含量通常是其它器官的2~4 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 文 刘国彪 潘顺秋 符传良 谢良商 杨本鹏
    2010, 31(8): 1324-1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南西部儋州、 昌江、 白沙, 北部临高、 澄迈和定安, 主要甘蔗产区 0~20 cm 土层共 85 个样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海南蔗区土壤 pH 值平均为 4.50, 88.23%的样品 pH 值<5.5;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15.3 g/kg,38.82%的样品有机质含量小于 10 g/kg; 62.35%的样品碱解氮含量低于 60 mg/kg; 38.82%的样品有效磷含量小于10 mg/kg; 78.82%的样品速效钾含量小于 50 mg/kg; 60.0%的样品交换性钙含量小于 450 mg/kg; 80.0%的样品交换性镁含量小于 120 mg/kg; 28.24%的样品有效硫含量小于 12 mg/kg; 83.53%的样品有效硼含量低于临界值; 蔗区土壤有效锌含量和有效铁含量较为丰富。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宁建凤, 杨少海, 邹献中, 陈 勇, 孙丽丽, 魏 岚, 巫金龙
    2010, 31(8): 1328-1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用量水平(0、 112.5、 225、 337.5 kg/hm2)对芥菜生长、 养分吸收利用、 品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 累积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氮显著增加芥菜产量、 促进芥菜植株对氮、 磷、 钾养分的吸收, 且随氮用量增加, 芥菜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呈增加趋势。 芥菜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氮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氮明显提高芥菜地上部可溶性糖、 维生素 C 含量及硝酸盐含量, 但随氮肥用量的增加, 芥菜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 硝酸盐含量有增加趋势, 维生素 C 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于 0~40 cm 土层, 随土层深度增加, 硝态氮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施氮显著增加菜地土壤 0~100 cm 土层硝态氮残留累积量, 且硝态氮累积量随氮用量增加显著提高。 从兼顾芥菜产量、 氮肥有效利用及减轻氮对环境污染等角度考虑, 芥菜以225 kg/hm2 的施氮量较为适宜。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卢世香 马瑞丰, 陈月异 田维敏
    2010, 31(8): 1335-1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细胞学研究技术, 以 7 个高产的橡胶树品种、 19 份低产的 1981’IRRDB 种质和 5 个高比区的橡胶树无性系为材料, 分析巴西橡胶树树皮结构特征与胶乳产量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在高产品种和低产种质间、 高比区无性系间以及同一无性系的植株间, 有功能次生韧皮部中的乳管列数目与有功能次生韧皮部厚度的比值都与胶乳产量显著正相关。 最内层石细胞团以内的次生韧皮部中乳管列数目与次生韧皮部厚度的比值在高产品种和低产种质间以及在高比区不同无性系间与胶乳产量显著正相关, 但在同一无性系的植株间与胶乳产量没有相关性。
  • 植物生理生化
    张 毅 费晓雯 彭世清 邓晓东
    2010, 31(8): 1340-13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 25 ℃, 230 r/min, 24 h 全光照, 光照强度 50~110 μE/m2/s 的培养条件下, 用 SE、 BG11、 HSM1、 DS 4种培养基分别对 3 株小球藻 Chlorella vugaris FACHB-31、 Chlorella vulgaris Y-019、 Chlorella pyrenoidosa Y-041进行培养。 通过对生物量、 生长速率及细胞内油脂含量的测定, 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小球藻生长与油脂累积的影响。 结 果 表 明, HSM1 培养基更适合小球藻的快速培养, 而 DS 培养基更有利于油脂的累积; 本 地 分 离 藻 种Chlorella vulgaris Y019 更适合做为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 在 HSM1 培养基中其生长速率为 1.57, 培养 4 d 细胞干重为 0.48 g/L, 在 DS 培养基中培养 12 d 油脂累积为其它藻种的 1.84~2.64 倍。
  • 植物生理生化
    曹永军 程萍 喻国辉 杨紫红 周 林
    2010, 31(8): 1346-13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 10 株分离自广东省不同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枯萎病菌 1 号和 4 号生理小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 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的差异。 结果显示, 不同生理小种菌株在 PDA、 Komada 改良培养基、 粉蕉组织浸提液培养基和香蕉组织浸提液培养基上的形态、 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等特性差异不明显, 不能依据这些特性区分 1 号和 4号生理小种; 但在康乃馨叶片琼脂(Carnation leaf agar, CLA)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形态具有明显差异, 4 号生理小种的菌株产生典型的尖镰刀状大孢子, 孢子多 6 个隔, 长约(36.80±5.33)~(44.93±4.80)μm, 宽约(3.40±0.20)~ (4.27±0.25)m, 占总孢子数的比例较大, 为(40.87±9.67)%~(62.50±7.84)%, 而 1 号生理小种个体产生的大型孢子前端钝圆, 弯曲程度低, 多 4 个隔, 孢子长约(22.31±3.89)~(25.01±6.16)μm, 宽约(3.42±0.23)~(3.90±0.24)μm,占总孢子数的比例很小, 为(2.55±1.95)%~(4.50±1.76)%。
  • 植物生理生化
    王 存 尹俊梅 杨光穗 孙君梅 李静 杨珺 王荣香
    2010, 31(8): 1351-1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浓度的蔗糖(SUC)、 硫代硫酸银(STS)和八羟基喹啉柠檬酸(8-HQC)组合对黄花美冠兰 3 个采切期(第Ⅰ、 Ⅱ、 Ⅲ采切期)花枝的处理, 研究了黄花美冠兰切花瓶插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瓶插寿命长短。 结果表明: 试验中以配方为 10 g/L SUC+100 mg/L 8-HQC+3 mmol/L STS 的保鲜液应用于第Ⅱ采切期的黄花美冠兰切花的效果最佳, 期望瓶插寿命达 6.4 d。 3 个采切期的黄花美冠兰切花在衰老过程中, EC 值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第Ⅱ采切期 EC 值上升较缓慢; 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Ⅰ采切期和第Ⅱ采切期先升高后降低, 在第Ⅲ采切期呈整体下降趋势。
  • 植物生理生化
    高三基, Pan Yong-bao, 陈如凯
    2010, 31(8): 1356-1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正交设计 L9(34)方法优化甘蔗黄叶病毒(SCYLV)抗原直接包被间接 ELISA 实验条件, 统计结果表明,甘蔗蔗汁和蔗叶 SCYLV 粗提液包被抗原合适体积为 150 μL, 最佳的抗体浓度 SCYLV-IgG 多克隆抗体(一抗)稀 释 1 500 倍, 碱性磷酸酶羊抗兔 IgG(二抗)稀释 20 000~30 000 倍,最佳反应时间为 1~2 h。 应用这一优化体系,分析甘蔗不同部位的蔗茎和不同叶位的叶片 SCYLV 滴度的差异, 结果表明, 上部甘蔗蔗茎 SCYLV 病毒含量显著高于中下部蔗茎组织, 最高可见肥厚带叶(+1叶)及其上一叶(-1叶)的嫩叶组织 SCYLV 病毒含量显著高于最高可见肥厚带叶以下第 2 叶(+3叶)和第4叶(+5叶)的老叶组织。 甘蔗幼嫩组织部位 SCYLV 滴度较高, 更适合于病毒检测。
  • 植物生理生化
    王 蕊, 李新国, 李绍鹏, 黄绵佳, 曾丽萍
    2010, 31(8): 1362-1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我国香蕉主栽品种巴西蕉幼苗在短期干旱胁迫和复水情况下叶和根有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下, 巴西蕉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 MDA 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 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 SOD 和 POD 活性显著提高, 根系活力显著下降。 复水后, 3 个胁迫程度下巴西蕉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 MDA含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与干旱胁迫相比显著下降; 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SOD 和 POD 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 根系活力 3 个胁迫程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其中轻度胁迫恢复最好, 且比常温对照显著升高。 表明抗旱锻炼提高了巴西蕉幼苗的抗旱性。
  • 植物生理生化
    武 芸, 张 弛
    2010, 31(8): 1368-1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荸荠试管苗为材料, 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 研究硒对荸荠组培苗的生长及 SOD 和POD 活性的影响。 用于培养幼苗的培养基为 MS+6-BA(1.0 mg/L)+NAA(0.1 mg/L)+6%琼脂+30%蔗糖, 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后, 测定荸荠幼苗的长势及 SOD 和 POD 等酶活性及 MDA 含量。 结果显示, 硒浓度为 45 mg/L 时, 荸荠组培苗的生长势较好, SOD 和 POD 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 MDA 含量最低; 硒浓度低于45 mg/L 时, 对 SOD 和 POD 起激活作用, 可促进生长; 硒浓度高于 45 mg/L 时, 对 SOD 和 POD 活性及组培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表明只有适当的硒浓度, 才能增强 SOD 和 POD 活性, 促进生长。
  • 植物生理生化
    姚艳丽, 张秀梅, 刘忠华, 苏 倚, 窦美安, 孙光明
    2010, 31(8): 1372-1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菠萝谢花后喷施稀土溶液对菠萝产量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结果表明, 200 mg/L硝酸铈处理效果最 好 , 果 实 横、 纵径分别较对照增加 5.08%、 10.82%, 单 果 重 提 高 20.13%; Vc 含 量 提 高135.81%, 糖酸比增加 17.75%; SOD 活性显著提高, 增幅达 69.96%, POD 活性降低, 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 建 王竹红 潘东明 阙振炜 黄蓬英
    2010, 31(8): 1377-13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福建省大田作物的烟粉虱寄生蜂种类进行调查, 采获和鉴定寄生蜂 6 种, 即: 蚜小蜂科(Aphelinidae)的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 日本恩蚜小蜂(Encarsia japonica)、 索非亚恩蚜小 蜂(Encarsia sophia)、 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 瑞加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rajasthanicus)和 广 腹 细 蜂 科(Platygasteridae) 的 1 种埃密细蜂(Amitus sp.), 简述它们的形态鉴别特征。 时, 从其他粉虱寄主或扫网等的调查中, 还采获另外 10 种恩蚜小蜂和桨角蚜小蜂,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也可寄生烟粉虱, 在此本研究一并进行了讨论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孙晓东, 吕朝军, 钟宝珠, 覃伟权, 马子龙
    2010, 31(8): 1385-1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浸渍法研究飞机草、 艾蒿、 假蒟、 腰果、 菠萝蜜、 海棠果、 含羞草等 7 种植物叶片的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结 果 表 明, 供试艾蒿与含羞草挥发油在 50 mg/mL 的浓度下对螺旋粉虱的校正死亡率超过70%, 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 通过比较不同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 LC50 结果表明, 艾蒿挥发油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 LC50 为 3.97 mg/mL, 含羞草挥发油表现出较低的生物活性, LC50 为 11.76 mg/mL。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伟怀, 郑肖兰 李 锐, 陈文坚, 贺春萍
    2010, 31(8): 1388-13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蔗黑穗病病原菌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该菌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与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 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 25~30 ℃, 28 ℃最为适宜。 中性或偏酸性条件下有利于菌落生长。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大。 在碳氮源方面, 蔗糖、 乳糖、 淀粉、 L-鼠李糖、 甘油等 5 种碳源, 以及硝酸钠、 L-天冬氨酸、 乙酸铵等 3 种氮源均有利于甘蔗黑穗病菌菌落生长, 碳源以甘油为最好, 氮源则以 L-天冬氨酸与乙酸铵为最好。 该病原菌冬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5 ℃, 10 min。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庆煌, 刘 红 赵建平 谭乐和 宗迎 朱红英
    2010, 31(8): 1393-1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胡椒色泽、 精油含量以及产品得率为主要考查指标, 对影响青胡椒产品品质的 4 个因素: 胡椒鲜果成熟度、 杀青温度、 杀青时间以及干燥温度进行研究。 采用 DPS 统计软件以及正交试验分析得到青胡椒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 以七、 八成熟胡椒鲜果为原料, 杀青温度为 100 ℃、 杀青时间为 10 min、 干燥温度为 60 ℃。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团伟, 康彬彬, 任琳毅, 陈绍军, 林河通
    2010, 31(8): 1398-14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研究溶剂浓度、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栀子黄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对栀子黄色素提取液的色价、 OD 值、 提取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 提取温度 30 ℃、料液比 1 ∶ 10、 提取时间 1 h 的水提取法有利于节省时间、 能源和成本, 为最优提取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徐婉明, 张志红, 雷艳宜, 李华兴
    2010, 31(8): 1403-1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培试验, 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香蕉根系分泌物, 分别测定收集原液中可溶性总糖、 蛋白质和总酚酸的含量,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成份。 结果表明, 与对照(灭菌生物有机肥)比较, 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和总酚酸的含量显著降低; 在接种病原菌情况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仍能显著降低两种物质含量。 不同处理的香蕉根系分泌物中都含有烃类、 萜类、 醇类、 酸类、 酯类和醛类化合物; 3 种处理检测到的根系分泌物种类分别为 41、 30 和 32 种。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2010, 31(8): 1409-1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闽江入海口琅岐岛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 1989、 1997 和 2005 年三期遥感图像数据的处理, 运用景观格局指标, 分析琅岐岛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 探讨引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 结果表明: 16 a 来, 琅岐岛的景观以农业景观为主, 耕地斑块逐渐破碎化, 形状日趋复杂化;园地斑块小、 分布比较集中; 林地景观面积增加, 其最大斑块指数也明显增加; 交通景观要素面积较小, 2005年仅有 33.12 hm2, 占全岛面积的 0.53%; 总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景观转移矩阵表明, 1989~1997 年间, 林地景观最稳定, 园地景观变化较大, 1997~2005 年间, 景观要素之间转化更为频繁; 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经济发展、 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人口变化等。
  • 殷晓敏 郑服丛 贺春萍 马蔚红 曾会才 王家保 徐碧玉 金志强
    2010, 31(8): 1416-1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测定菌株 B215 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良好抑制效果的基础上, 优化拮抗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 在 NA 培养基上, 装液量为 50 mL/500 mL, 最适初始 pH 值为 7.0~7.5, 初始接菌量为 1%, 培养温度为 28 ℃, 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田间试验。 以此培养条件为依据, 开展拮抗菌株的盆栽小苗实验, 选用正交试验 L8(27)设计, 得出菌株 B215 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最佳防效组合为: 在小苗定植前, 用活菌培养液 750 mL/株浸根, 可以降低小区香蕉枯萎病发病率。 进一步试验验证结果显示: 盆栽试验 B215 对 Foc 的防效为 62.95%。
  • 谢晴宜, 洪 葵
    2010, 31(8): 1420-1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传统资源研究方法和 “meta-技术” 两方面阐述了微生物勘探的必要性, 介绍微生物勘探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讨论微生物勘探对微生物资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及其发展趋势。
  • 综述
  • 综述
    张鲁斌, 常金梅, 詹儒林
    2010, 31(8): 1427-1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最严重的采后病害为炭疽病和蒂腐病, 目前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 但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已成为当今公众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芒果的食品安全性, 很多学者对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利用植物源抑菌物质; (2)选用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 (3)采前采后诱导芒果抗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