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孔庆波 章明清 李 娟 姚宝全 张 青
    2010, 31(11): 1873-18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完成的 131 个晚稻田间试验, 归纳土壤基础肥力对晚稻产量的贡献率, 完善土壤碱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养分丰缺指标体系, 通过众多氮磷钾肥效试验, 采用 Monte Carlo 法建立优化区域肥效模型。 基础土壤肥力对晚稻稻谷的贡献率平均为 71.7%, 山区土壤的平均贡献率为 70.8%; 沿 海 的 为 73.3%;氮磷钾化肥增产效果是 N>K>P; 将土壤肥力水平划分为 “高”、 “中”、 “低” 3 个等级, 山区晚稻各肥力等级的相应 土 壤 碱 解 氮、 有效磷和速效钾临界指标分别是>242、 242~123、 <123 mg/kg; >21、 21~9、 <9 mg/kg; >106、106~18、 <18 mg/kg。 沿海晚稻各等级的相应临界指标分别为>206、 206~72、 <72 mg/kg; >20、 20~8、 <8 mg/kg;>85、 85~22、 <22 mg/kg。 山区晚稻的各临界指标都高于沿海地区; 利用肥力等级建立区域肥效模型, 进一步证实氮磷钾推荐施肥量与试验地基础土壤碱解氮、 Olsen-P、 速效钾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从而建立二者之间的回归关系式。 结合肥力等级和区域分类等方法建立了晚稻土壤氮、 磷、 钾养分丰缺指标体系、 区域肥效模型以及推荐施肥量与试验地基础土壤养分测试值回归关系, 实现了肥料效应函数法同时具有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的全面功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林志强 郑燕 许旭明 陈仁财 姚小兰 林 晶 王乃元 郭玉春 梁康迳
    2010, 31(11): 1881-18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 RILs 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 FJCD 与籼型三系恢复系 IR24 配制杂交组合, 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 RILs 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 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统计方法,研究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除了精米率呈多基因遗传外,其他 9 个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精米率、米粒长、米粒宽、 米粒长宽比、 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相似的遗传模型 整精米率、 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表现不同的遗传模型。由主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整精米率、米粒长、垩白粒率、 垩白度、 透明度、 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 由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米粒宽和米粒长宽比。环境因素对碱消值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有 82.22%的比率表现较为一致, 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相关性。 因此, 在稻米品质选择与鉴定时需对整精米率、 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多个特定环境中进行, 才能提高育种效率; 对由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需分别采用不同选择方法和育种策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松标, 武红霞, 邢姗姗, 姚全胜, 詹儒林, 马蔚红
    2010, 31(11): 1890-18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套袋时期对台农 1 号芒果果实外观、 果皮色素、 果皮色泽、 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套袋时间的推迟, 果实病虫果率提高,果实表面光洁度降低; 不同套袋时期均显著降低果皮的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含量, 花青苷含量以早套袋处理低于晚套袋和未套袋处理; 果皮亮度以不同套袋时期显著高于未套袋处理, 色彩浓度以晚套袋和未套袋处理略高于早套袋处理, 色度角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果实内在品质, 不同套袋时期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 蔗糖、 葡萄糖和果糖含量。 综合来看, 台农 1 号芒果以第 2次生理落果后尽早套袋为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裕模 江泽普 刘 斌 黎焕光 廖 青 刘永贤 陈桂芬, 何永群 韦广泼 黄玉溢
    2010, 31(11): 1895-19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国家甘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要求, 采用大区互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开展不同基因型甘蔗间种大豆及甘蔗不同行距间套种大豆的研究。 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 每公顷蔗地产出干大豆 978.0~2 788.5 kg,平均为 1 525.5 kg/hm2, 获得产值 3 909.09~11 156.88 元, 平均产值 6 128.40 元/hm2,利润为 1 815.97~6 975.01元,平均为 3 356.29 元/hm2 的经济效益; 不同甘蔗基因型间种相同品种的大豆, 对大豆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豆荚产量都有不同的影响; 在甘蔗间套种大豆合理的模式条件下, 间种大豆对甘蔗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少或者没明显的影响, 可以取得一定的增收增效作用, 但在间种不合理时也会对甘蔗生长和产量导致负向的影响, 间种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分蘖有较大影响; 2 种作物的播种期安排是甘蔗间套种取得成功的关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唐 军, 何华玄, 白昌军, 虞道耿
    2010, 31(11): 1902-19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 2003~2006 年对 7 个柱花草品种进行比较观察。 结果表明: 1 号柱花草开花最早, 始花期在 8 月中旬, 最晚花的品种为 7 号柱花草, 始花期在 10 月上旬; 7 个柱花草品种, 2~3 月份长势较差, 长势值为 2.0~5.0; 5~10 月份高峰值长势达到 11.0, 其间 5 号柱花草炭疽病级指数最高, 达 18.5, 1 号柱花草炭疽病级指数最低, 仅为 5.0。刈割试验结果表明: 3 号柱花草干草年均产量最高, 达到 11 613.56 ㎏/hm2, 其次为对照 7 号柱花草, 年均干草产量 8 569.61 ㎏/hm2, 两者相差 35.52%, 干草年均产量最低的是 1 号柱花草, 年均干草产量仅 4 518.36 ㎏/hm2; 3号柱花草平均株高达 50.1 ㎝, 居首位, 成活率为 82.5%, 显著优于其它品种, 表现出明显的再生恢复生长能力,刈割生产中表现出明显的高成活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江枝和 翁伯琦 雷锦桂 肖淑霞 唐翔虬 王义祥
    2010, 31(11): 1907-19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9 个姬松茸品种和辐射选育新株系为材料, 对其进行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数量性状为柄重 , 达 到 25.39%; 其 次 为 朵 重 , 变 异 系 数 为 17.70%; 再 次 为 盖 重 , 变 异 系 数 为15.29%; 变异系数最小为盖厚, 只有 6.14%。 子实体中的各类氨基酸总量和农艺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部分性状间相关性达显著至极显著。 遗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14 个性状可以缩减为 4 个主成分, 遗传变异贡献率大小分别为 44.21%、 37.70%、 8.47%、 5.67%, 总贡献率达 96.05%。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2010, 31(11): 1912-19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福州郊区琅岐岛保存完好的朴树防护林中, 设置 2 条 1 000 m×5 m 的样带, 调查由海风形成的朴树残桩基径、 高度, 萌枝个体数、 基径、 高度等, 分析海风对朴树残桩萌枝更新规律。 结果表明: 海风形成的残桩基径在 3.5~19.2 cm 间, 高度 6~74 cm 间, 萌枝数量 3~47 株, 萌枝高度 4~200 cm; 萌枝数量随着残桩基径的增大而增加, 二者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N=1.026 9 D1.043 4(R2=0.477 6); 萌枝高度随着残桩基径的增加而下降,二者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 H=-38.973ln(D)+152.17(R2=0.330 4); 萌枝数量与萌枝高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即: H=-27.443 ln(N)+129.51(R2=0.373 5); 残桩高度对萌枝数量和高度有一定的影响, 残桩高度在 30~40 cm时, 其萌枝平均数量达到最多, 残桩高度在 20~30 cm 时, 其萌枝平均高度最高。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桂花, 陈汉才, 宋 钊, 张 艳, 曹 健, 陈琼贤
    2010, 31(11): 1918-19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夏翠芥蓝’ 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一代芥蓝新品种, 表现早熟、 优质、 商品性好; 叶片椭圆形,叶长 18.5 cm, 叶宽 18.1 cm, 菜薹长 17~20 cm, 薹粗 2.0~2.5 cm, 单薹重 110~150 g; 耐涝性和抗病性较强; 适应性较广, 广州地区适播期 8~10 月上旬。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冯美利, 李 杰, 曾 鹏, 孙程旭, 陈思婷
    2010, 31(11): 1922-1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2010 年对香水椰子果实大小与裂果率进行观测后, 对其裂果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香水椰子的裂果率与各气候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 月均温与裂果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月均温对裂果率的直接影响最大, 月降雨天数次之; 月极端最低温与裂果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其对裂果率的间接影响最大。 结果还表明, 同一气候因子对不同果围椰果的裂果率的直接影响也不同。
  • 植物生理生化
    王 萍, 李 艳, 刘立云, 陈思婷, 董志国, 韦 琼
    2010, 31(11): 1927-19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椰子叶片在树冠上呈旋转轮生的规律, 对不同成熟度的叶片进行排序, 对叶片数量差异较大的 3 株植株中不同叶序的 Fe、 Mn、 Cu、 Zn 这 4 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 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植株间 4 种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 同一植株上不同叶序间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 整体上, 3~37 叶, Fe、 Mn、 Zn 含量呈上升趋势, Cu 含量呈下降趋势; 4 种微量元素中, Fe、 Mn 含量较大, Zn 含次之, Cu 含量最低; Fe 变化范围为 31.59~187.3 mg/kg, Mn 为 22.06~221.0 mg/kg, Cu 为 3.45~9.78 mg/kg, Zn 为10.3~50.0 mg/kg。
  • 植物生理生化
    程芳芳, 海 洪 黄玉林 张春梅, 陈卫军
    2010, 31(11): 1932-19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 pH=6.8 的 Na2HPO4-NaH2P04 缓冲体系中, 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槟榔花沸水提取物(BWE)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BWE 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其 IC50 值为 0.77 mg/mL。 BWE 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 表观米氏常数(Km)为 0.35 mM, 抑制常数(KI)为 0.13 mg/mL。
  • 植物生理生化
    陆新华 叶春海 孙德权 李运合 石伟琦 孙光明
    2010, 31(11): 1937-19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10 份菠萝种质幼苗为试材, 在低温胁迫下, 测定了叶绿素含量、 相对电导率、 SOD 活性、 MDA、 Pro、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含量 7 个生理生化指标, 应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用于评价的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3 个主成分解释了原变量 73.30%的变异信息。 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类, 其中,耐寒类型种质 2 份, 包括巴厘突变体、 MD-2; 中等耐寒类型种质 5 份, 包括巴厘、 无刺卡因、 台农16 号、 台 农 17 号、 台农 19 号; 不耐寒类型种质 3 份, 包括珍珠、 台农 6 号、 台农 13 号。
  • 植物生理生化
    陈丽璇, 李金雨, 刘鸿洲, 陈 淳, 陈丽虹
    2010, 31(11): 1941-1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丰香’ 草莓为试材, 以草莓自然成熟过程中 PME、 PG、 CE、 PPO 和 POD 五种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基础, 研究幼果期田间喷施不同浓度的醋酸钙溶液, 半个月后采摘半红果实, 4 ℃贮藏下对这五种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5 种酶活性大小以 CE 较高, 其次是 POD、 PME 和 PPO, 而 PG 较低。 果实成熟过程中, PG、 CE和 PPO 与成熟度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PME、 POD 达到显著水平。 草莓贮藏过程中 PME、 PG、 PPO 和 POD表现出前期递增后期递减的规律, CE 则持续递增且增幅逐级加大。 田间喷施一定浓度(10和15 g/L)的醋酸钙溶液显著地抑制五种酶活性, 降低峰高, 推迟 PG 和 PPO 峰期; 而喷施过高或过低浓度(5、 20 和 30 g/L)的醋酸钙溶液则显著增强五种酶活性, 并促使 PG、 POD 峰提前出现。
  • 植物生理生化
    王伟英, 邹 晖, 陈永快, 林江波
    2010, 31(11): 1947-19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验证最适水杨酸浓度能提高中国水仙观赏性。 以中国水仙 ‘金盏银台’ 为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对雕刻水仙观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雕刻水仙在水杨酸喷雾处理诱导下株型紧凑、 叶片直挺、提高开花率, 可避免出现藏花现象从而提高了观赏价值, 其中浓度为 3 mmol/L 时效果较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漆艳香 张 欣 蒲金基 陆 英 张 贺 张辉强 谢艺贤
    2010, 31(11): 1951-19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几种丝状真菌 Slt2 类 MAPK 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 引 物 , 从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中扩增出 MAPK 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 再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延伸该片段的上、 下游邻接序列, 获得 MAPK 编码基因的全长序列, 命名为 CMP1(GenBank Accession No. GU321364)。 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含有 5 个外显子和 4 个内含子, 编码 417 个氨基酸的多肽, 推测分子量为 47.5 ku, 等电点为5.57。 CMP1 含有一个参与双重磷酸化作用的 MAPK 蛋 白 激 活 域(TEY), 其氨基酸序列与丝状真菌的 MAPK,AAslt2 和 MAP-kinase 等高度同源。 系统聚类结果显示, 该基因与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 细交链格孢菌(A. alternata)和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的 Slt2 类 MAPK 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 CMP1 基因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孔 华, 郭安平, 郭运玲, 刘恩平, 贺立卡
    2010, 31(11): 1959-19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桉树主栽品种尾叶桉 U6(Eucalyptus uroplrylla)为试材,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将反义 4-香豆酸 ∶ 辅 酶 A 连接酶基因(4-eoumarate: CoA ligase)导入尾叶桉 U6 叶盘, 经卡那抗性筛选共获得了 6 株转化植株, 其 中 3株转化植株的 RT-PCR 和 Northern blot 结果显示内源 4CL 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钟凤林 施维属 潘东明
    2010, 31(11): 1964-19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00条 ISSR 引物中筛选出 14 条具有多态性谱带的引物,对福建柚类 16 份种质资源 进 行 ISSR 分 析。结果显示:14 条引物共扩增出 177 个位点,有 123 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为 69.49%,福建柚类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 0.526~0.984 之间。 其中,‘胡柚’ 与 ‘三明金柚’ 相似系数最高, 为 0.984;‘澳洲柚’ 与 ‘土柚’相似系数最低,为 0.526。 相似系数在 0.553 处, 16 份种质可分为两大类,‘胡柚’、 ‘三明金柚’、 ‘澳洲柚’、 福 柚’ 及 ‘新路比葡萄柚’ 属第一大类, 其余柚类种质为第二大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 莺 蔡秋华 阮妙鸿 张木清
    2010, 31(11): 1969-1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培育的甘蔗品种福农 95-1702 中, 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病叶, 根据NCBI 上已登录的甘蔗花叶病毒全长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利用 RT-PCR 和 RACE 技术进行全长基因克隆。 结果表明, 病毒分离物 FJ10 为高梁花叶病毒, 全长不包括 poly(A), 有 9 375 bp。 整个基因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 编码成由 3 071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 FJ10 含有一些与其它马铃薯 Y 病毒属病毒共有的氨基酸序列。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FJ10 分离物与美国的分离物 SrMV-H 同源性最高,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 91.2%, 编码的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96%, 与来自中国浙江的甘蔗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82%,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89.6%。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苗永美 简兴 何华奇 汪 娜 唐 靖
    2010, 31(11): 1975-19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白头翁再生体系, 以白头翁主根的切段和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 比较 2 种外植体离体培养差异,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和愈伤组织诱导、 愈伤增殖和再分化及芽苗生根的影响。 结 果 表 明: 叶 片可以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和直接产生不定芽 2 种途径建立再生体系, 而根只诱导出了愈伤组织, 增 殖 培 养 中逐 渐 褐 化 死 亡; 在 含 6-BA 培 养 基 上, 叶 块 死 亡, 而根只诱导出少量愈伤组织; 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TDZ 0.3 mg/L+NAA 0.1 mg/L; 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为 MS+TDZ 0.2 mg/L+2, 4-D 0.2 mg/L; 再 分 化 时,需要转接到 TDZ 和 NAA 组合的培养基上, 其中处理组合 TDZ 0.3 mg/L+NAA0.1 mg/L 的再分化率达 100%; 生根培养基为 1/2MS+NAA 0.2 mg/L+IBA 0.2 mg/L+蔗糖 20 g/L。 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存在差异, 叶片较根易培养;TDZ 对白头翁叶片培养效果较好, 2,4-D 对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较强, 而 NAA 适合于不定芽分化, NAA 与 IBA组合使用生根效果较好。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贺春萍 吴海理 李 锐 邱晓聪 郑肖兰 吴伟怀 郑服丛
    2010, 31(11): 1981-1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白根病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 是世界性橡胶树的严重病害。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 预防和控制橡胶树白根病, 对该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及营养环境对橡胶树白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病原菌在 PDA+酵母和 PDA+橡胶树根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 PDA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影响不同, 以蔗糖、 淀粉、 麦芽糖、 甘露糖和鼠李糖最好。 PDA 培养基中添加 2%的氮源对病菌的生长无促进作用。 该菌在 10~35 ℃下均能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 28 ℃, 55 ℃下处理 10 min, 病菌不能生长; pH4~11 都可生长, 最适 pH8~9; 黑暗能促进病原菌生长。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牛春艳, 喻国辉 程 萍 黎永坚 张吉斌 周 林
    2010, 31(11): 1986-19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 TR21 是一株植物内生菌, 能够通过叶腋接种在香蕉体内定殖。 采用叶腋接种法研究 TR21 对盆栽巴西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并在大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叶腋喷施 TR21 对巴西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巴西蕉挂果情况的影响。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按每次 5.0×108 cfu/株的接种量, 每隔 10 d 使用 1 次, 连续使用 4 次, 以地上部分萎蔫程度统计, 30 d 防效为(89.42±7.81)%, 40 d 防效为 (85.95±2.77)%;结合地上部分萎蔫程度和球茎解剖结果统计, 40 d 防效为(79.32±4.49)%。 从 2008 年 4 月至 2009 年 2 月进行田间试验, 每次按 1.8×108 cfu/株的用量, 每隔 10 d 喷施 1 次, 连续处理的植株到收获结束后, 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为(20.27±7.02)%, 显著低于清水处理, 防效达到 61.92%。 处理区 2008 年 9 月份的总挂果率达到 25.00%, 显著高于对照(3.13%), 10 月份的总挂果率为 62.75%, 高于对照(56.52%), 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枯草芽孢杆菌 TR21 可以通过叶腋喷施接种防治巴西蕉枯萎病。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小平, 彭建升, 谢宝贵, 柯斌榕, 胡方平
    2010, 31(11): 1991-19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2 对脉孢菌(Neurospor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文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BS-2 进行紫外诱变, 获得了抑菌活性比出发菌株增强的突变株 BS-2-E 和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的突变株 BS-2-N。 用 LC-MS 分析 BS-2、 BS-2-E 及 BS-2-N 发酵液的盐酸粗提物, 比较这 3 个菌株的质谱响应峰, 初步认为 BS-2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芬枯草菌素B(fengycin B)。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桑利伟 刘爱勤 谭乐和 孙世伟 李志刚 苟亚峰
    2010, 31(11): 1996-19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胡椒瘟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 土壤 pH、 土壤质地、 地形地势、 种植年限等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气象因子是胡椒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 土壤 pH 和种植年限与病害的发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但是土壤质地、 地形地势、 农业措施对病害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覃新导 周祥 王涛 陈秀龙 宋付平 虞道耿 陈 青
    2010, 31(11): 2000-2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录了中国银合欢属 Leucaena 害虫 28 种, 其中主要害虫是银合欢异木虱 Heteropsylla cubana Crauford 和银合欢豆象 Acanthoscelides macrophthalmus(Schaeffer)。 本文对这 2 种害虫的为害情况、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作了记述。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马海宾, 康丽华, 崔宁宁, 王胜坤, 江业根
    2010, 31(11): 2006-2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 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22.7%二氢蒽醌悬浮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 25%丙环唑乳油6种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试验, 并用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 25%丙环唑乳油进行林地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戊唑醇的毒力最高,其 EC50 值为 4.123 7 mg/L,其次是丙环唑,EC50值为 68.052 8 mg/L,毒力最弱的是甲基托布津,EC50值16 390.51 mg/L。代森锰锌、百菌清和丙环唑在浓度为 1、5 mg/mL 时,均可以完全抑制焦枯病菌产孢。施用代森锰锌、百菌清和丙环唑防治后,桉树林地病情指数分别比防治前下降 了 7.22%、15.53%、 33.33%,对照区病情指数比防治前升高了 28.33%。在病害发生之前施用代森锰锌或百菌清,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一旦桉树苗圃或幼林发生病害,立即施用丙环唑,可起到有效防治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巧莲 郑金龙 张世清 高建明 陈河龙 江程记 易克贤
    2010, 31(11): 2010-2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大田防治剑麻斑马纹病的高效低廉的药剂,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 13 种药剂的抑菌效果进行室内筛选。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55%敌克松、 70%甲基托布津和 68%精甲霜·锰锌的 EC50 和 EC95 最小, 抑菌效果最好; 10%苯醚甲环唑和 66%霜霉威的 EC50 和 EC95 最大。 通过对药剂抑菌效果和使用成本的分析, 建议生产上使用 55%敌克松、 70%甲基托布津、 68%精甲霜·锰锌、 72%霜脲·锰锌、 50%烯酰吗啉、 50%锰锌·氟吗啉和 64%克菌特防治剑麻斑马纹病。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缪承杜 林海鹏 张志华 洪 葵
    2010, 31(11): 2015-2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从海南文昌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样品中进行真菌选择性分离,对其发酵液进行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琼脂孔阱扩散法进行抗 MRSA 活性菌株筛选,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ITS rDNA 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红树林中分离共得到 608 株真菌,活性筛选得到 7 株真菌, 中菌株 092008 具有较强 的 抗MRSA 活性,通过各种指标鉴定菌株 092008 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志伟 翁忠贺 肖日新 潘晓艺 陈贻诵
    2010, 31(11): 2020-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 年春季, 利用化学农药丁硫克百威、 氯唑磷、 侵入巴斯德氏芽菌(Pasteuria penetrans)制剂, 在海南省进行辣椒和苦瓜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药剂处理 35 d 后, 在盆栽环境下, 侵入巴斯德氏芽菌处理组的根结指数明显低于化学农药处理组, 但在田间, 各处理组之间效果差异不明显。 另外, 田间试验中, 对照和侵入巴斯德氏芽菌剂处理组的植株均受到疫病的严重危害。 说明侵入巴斯德氏芽菌制剂对抑制根结线虫病害具有一定的效果, 而且在盆栽条件下, 其效果优于供试的 2 种化学农药, 但对其它病害的发生没有影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钟宝珠 吕朝军 孙晓东 覃伟权 韩超文 符悦冠 马子龙
    2010, 31(11): 2025-20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 6 种植物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并对青葙提取物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 6 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均对螺旋粉虱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 其中以青葙和假臭草活性最高, 浓度为 1%水平时对螺旋粉虱成虫处理 5 h 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69.87%和 64.94%; 青葙的不同溶剂提取物中, 以甲醇和乙醇提取物活性最高, 对螺旋粉虱 3 龄若虫 处 理 后 24 h 的 LC50 值 分 别 为 13.14 mg/mL 和 14.96 mg/mL;青葙甲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萃取物活性测定结果中, 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高, 对螺旋粉虱 3 龄若虫处理后 24 h 的 LC50 分别为 5.35 mg/mL 和 9.66 mg/mL。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魏长宾, 王松标, 武红霞, 姚全胜, 吕玲玲, 詹儒林, 刘玉革
    2010, 31(11): 2030-20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金煌芒和爱文芒 2 个品种叶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金煌芒叶片中检测出 26 种成分,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 α-萜品油烯(44.75%);爱文芒检测出 23 种成分,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 3-蒈烯 (44.16%)。 2 个品种叶片挥发性成分主要是以单萜类为主,分别达到 90.86%和 73.26%。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古小玲 刘 栩 李达敏 王书美
    2010, 31(11): 2034-20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电子鼻技术, 对海南红碎茶样品进行分析, 并与专家的感官审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不同红碎茶用电子鼻技术均可呈现不同的香气指纹图谱, 可以区分不同的茶叶; 电子鼻技术结果与感官审评基本一致。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茂媛, 戴好富 王祝年
    2010, 31(11): 2039-20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牛角瓜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从牛角瓜根中共鉴定出 62 个化学成分, 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 60.43%。 根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 α-香树脂醇(4.18%), 棕榈酸乙酯(3.49%), 1,7-二甲基-萘(3.06%)。
  • 综述
  • 综述
    史敏晶, 郝秉中, 吴继林, 田维敏
    2010, 31(11): 2043-20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橡胶树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 割胶是从橡胶树中获取天然橡胶的唯一途径。 割胶后乳管伤口堵塞物的形成使排胶速度迅速降低, 产量减少。 对堵塞物的形成和调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从堵塞物对排胶的影响、 堵塞物的成分、 堵塞物形成和调控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橡胶树排胶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陈红莲 高天明 黄茂芳 王丹华 丁爱武
    2010, 31(11): 2051-20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纳米纤维素晶体的制备方法、 性质以及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展望其在天然橡胶应用领域的美好前景, 是未来天然橡胶研究的重要课题。
  • 综述
    侯春生, 夏 宁, 闫敏杰
    2010, 31(11): 2059-20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物生长周期中, 水分的盈缺对作物健康生长及产品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取作物生长的水分信息是实现作物良好管理的重要保障。 该文归纳了在作物水分信息获取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的类型和特点, 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作物水分信息获取技术的动态, 概述了水分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及其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探讨了未来作物水分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类型, 并对作物水分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综述
    严金平 罗义勇 杨华
    2010, 31(11): 2066-20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GSNOR)能通过还原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途径调节细胞内一氧化氮(NO)和亚硝基硫醇(SNOs)水平, 保护机体免受亚硝化胁迫的影响。 在植物 体 内, GSNOR 作 为 催 化 调 节 NO 及 其 代 谢 物SNOs 水平的关键酶, 参与植物生长、 抵御病原菌、 热耐受性、 细胞死亡和镉胁迫等多种生理过程。 综述 GSNOR功能的研究进展,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有望为红掌、 合果芋等热带观赏植物基因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 庄振宏, 黄缘缘, 张 峰, 李燕云, 袁 军, 杨燕凌, 林 玲, 汪世华
    2010, 31(11): 2072-20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曲霉毒素 B1 对小鼠肝脏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曲霉毒素 B1 不仅能使小鼠逐渐消瘦, 肝脏组织出现病变, 且能诱导或抑制肝脏部分蛋白的表达。 经双向电泳发现, 有35 个蛋白质点发生变化。 对其中新出现或明显上调的 5 个蛋白质点以及缺失的或明显下调的 7 个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 结果发现, 有 5 个蛋白属于引发小鼠肝脏发生病变甚至是癌变的蛋白, 7 个蛋白属于参与小鼠肝脏能量与物质代谢的蛋白, 这些蛋白对小鼠肝脏癌变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 B1 可能通过作用于这些蛋白质使小鼠肝脏发生病变甚至是癌变。 本研究鉴定出了 12 个蛋白, 为后续研究黄曲霉毒素 B1 诱发肝脏癌变的机理及其对人类肝脏蛋白的影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