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松标, 武红霞, 马蔚红, 詹儒林, 姚全胜, 孙光明, 谢江辉
    2010, 31(10): 1655-1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澳大利亚引进广东湛江的 16 个杧果品种的果实经济性状(包括果实形状、 果形指数、 果实颜色、 单果重、 可食率、 可溶性固形物、 可溶性总糖、 可滴定酸等)、 生长结果习性(包括花期、 株抽穗率、 两性花比率、果实发育天数、 产量等)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 结果表明, 引进的 16 个品种中, 除维伦西亚和奥奴外, 其余 14个品种均具有较好的品质性状。 综合品质和产量等指标, 晚熟品种吉莱特(Zillate)综合表现较好, 产量和品质性状俱佳, 可作为我国晚熟品种的有益补充, 在我国其它产区进一步试种推广; 马丽卡(mallika)具有比其亲本椰香杧(Deshehari)更佳的综合性状, 作为椰香杧的更新换代品种推广的潜力较大; 其它品种则需在我国其它产区作进一步试种观察。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齐 兰, 王文泉 张振文 叶剑秋 安飞飞 李开绵
    2010, 31(10): 1661-16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SRAP 分子标记对 134 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6 对多态性引物对全部材料进行扩增, 共获得 348 个稳定的谱带, 其中多态性谱带 306 条(占87.9%),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 9.7 个和 8.5 个。 应用 Nei’s 相似系数法估算了134份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为 0.536~0.971, 说明木薯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基础一般。 聚类分析将全部材料划分为 8 个组群, 结合 PCA 分析说明, 分组群体构成与其品系的地理来源具有一般相关性。 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0.4630, 各个组内存在差异, 以第 1、 5 组较高, 分别由我国的自育品种和来自南美洲的品系构成。 研究结果较全面反映了中国现有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特点, 为我国进一步引进木薯优良资源, 以及优异木薯基因资源挖掘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借鉴。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 华, 罗 俊, 廖平伟, 郭 伟
    2010, 31(10): 1669-16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耕整地、 种植、 中耕培土及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与常规生产方式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 人工支出在常规生产方式的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 以机械替代人、 畜力节约生产成本 14.19%, 其中以种植机械化的节约幅度最大, 收获在机械化各环节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 凸 显 其 重 要 性。 并 研 究 建 立 了“公顷纯收入”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各自变量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 甘蔗单产、 甘蔗收购价、 肥料成本、 委托机收费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安源 赵冠艳 单国雷 朱世东
    2010, 31(10): 1674-16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 6 个引进的促成栽培草莓新品种的抗病性、 产量、 果实品质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早 丰 90 综合性状表现最佳, 产量最高,与对照丰香达差异极显著, 抗白粉病能力强, 品质较好; 红颊与紫峰表现较好, 富永 2 号表现最差, 玉丰等其他品种没有明显优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孟桂元, 孙焕良 贺再新 周清明 周 静
    2010, 31(10): 1679-16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生育后期顶端调控后亚麻茎秆抗倒能力变化,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打顶+抑芽”、打顶、抑芽处理后亚麻茎秆生物力学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冠层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打顶+抑芽”处理后可明显降低重心高度、倒伏指数, 处理后平均较对照分别减少 31.24%、51.06%, 增强茎秆基部、中部、上部抗折力和麻株最大承载能力,分别增加 46.05%、 26.72%、 34.82%和 9.24%; 打顶处理 对重心高度、麻株承载能力影响较少,但增加了茎秆中部、上部和基部处理中后期抗折力,平均分别增加 5.48%、 7.13%和 8.28%, 降低了麻株倒伏指数(14.72%);而抑芽处理后生物力学性状均有所减少或减弱。 相关分析表明,茎秆基部、中部及上部抗折力与冠层性状和倒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麻株承载与分枝鲜重和蒴果鲜重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性, 而重心高度、倒伏指数与冠层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性。 因此, 从生物力学性状来看,亚麻生育后期以“打顶+抑芽”处理防倒效果较理想, 处理后能有效提高麻株的抗倒伏能力。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孔庆波 章明清 姚宝全 李 娟 张 青
    2010, 31(10): 1686-1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福建沿海县级区域耕地土壤主要养分指标———有机质、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规律,并按照肥力指标法对耕层土壤进行养分分级。结果表明,空间上,从县级区域耕层土壤分析,不同地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差异大;空间变异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晋江速效养分表现为结构性因素影响,而闽侯表现为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建立了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按照肥力等级划分, 该区域耕地氮素表现为部分区域缺乏,钾素大部分区域严重亏缺,磷素大部分区域盈余;时间上,以土壤速效磷为例,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第 2 次土壤普查资料对照,其含量有所增长,从农田养分平衡角度也证实了该区域大部分耕地土壤累积磷素。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孙 燕, 杨建峰, 谭乐和, 王 华, 董云萍, 王晓阳
    2010, 31(10): 1692-16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菠萝蜜高产园0~20、 20~40 cm 土层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菠萝蜜高产园 0~20 cm 土层大量元素速效养分高于临界值,中量元素低于临界值,微量元素除有效 B 外均高于临界值,部分试验结果偏低。随土层加深,除有效B含量增加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利用变异系数反映受外界环境和养分补充程度影响下土壤养分变化快慢的特征。 0~20 cm 土 层 全 P,20~40 cm 土层速效P,各土层全K、速效K、交换性Mg、有效 S、微量元素变异系数较大,含量变幅较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周汉林 李 茂 白昌军 字学娟 徐铁山
    2010, 31(10): 1696-17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10 个柱花草品种(品系)为试材, 测定其营养成分及单宁含量, 并结合体外产气法测定其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产气量。 结果表明, 饲料相对值 RFV 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热研 2 号>TPRC90028>TPRC90089>热研 18号>热研 7 号>热研 10 号>907>CIAT11362>热研 5 号>热研 13 号; 柱花草具有粗蛋白含量、 代谢能含量较高, 中性洗涤纤维、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适中, 单宁含量低,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较高等特点, 是一种优良的热带豆科牧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江枝和 翁伯琦 雷锦桂 肖淑霞 唐翔虬 王义祥
    2010, 31(10): 1702-17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姬松茸 60Co 辐射新菌株 J5 子实体中营养成份、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子实体中鲜味氨基酸总量(5.51 g/100 g)、甜味氨基酸总量(5.7 g/100 g)、硫氨氨基酸总量(1.81 g/100 g)、支链氨基酸总量(3.97 g/100 g)、芳香族氨基酸总量(1.68 g/100 g)、儿童氨基酸总量(1.8 g/100 g)、必需氨基酸总量(10.16 g/100 g),分别占氨基酸总量(23.17 g/100 g)的 23.78%、 24.60%、 7.81%、17.13%、 7.25%、 7.77%、43.85%, 也分别比姬松茸 J1 高 24.94%、 22.84%、 14.56%、 19.22%、 17.48%、 7.65%和 19.53%。 多不饱和脂肪酸(76.35%)和不饱和脂肪酸(74.65%)比姬松茸原菌株 J1 分别高 2.21%和 2.61%。 1 kg子实体含镉5.61 mg、铅 0.39 mg、 汞 0.5 mg 和砷 0.03 mg, 也分别比原菌株姬松茸 J1 降低 21.32%、 19.35%、 58.51%和 72.73%; 铅和砷的含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749-2003 的标准。子实体中农药残留的溴氰菊酯、百菌清、 六六六、 多菌灵、 滴滴涕和二氧化硫的含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749-2003 的标准。联苯菊酯、阿维菌素、甲基托布津、甲胺磷和毒死蜱的含量符合欧盟 2003 年出口规定的标准。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赖正锋, 张少平, 吴水金, 林国容
    2010, 31(10): 1706-17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一栽培条件下, 对上引枸杞、 漳农引枸杞、 甘枸杞 1 号、 甘枸杞 2 号 4 个菜用枸杞品种的扦插成活率、生长特性、 产量及营养成分进行观察和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 上引枸杞扦插成活率最高。 产量方面, 上引枸杞>甘枸杞 1 号>甘枸杞 2 号>漳农引枸杞, 其中上引枸杞比其它 3 个品种高出 28.00%~162.48%。 营养成分方面, 上引枸杞钙含量最高, 为 112.18 mg/100 g ; 铁含量以甘枸杞 2 号最高, 为 20.69 mg/100 g, 比其它 3 个品种高出 141.99%~291.86%; 维生素 C、 锌含量以甘枸杞 2 号最高, 其中锌含量达 11 mg/kg, 比其它 3 个品种高出 57.14%~83.33%;蛋白质含量漳农引枸杞最高, 为 7.88 mg/100 g; 4 种菜用枸杞氨基酸总量皆处于较高水平。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刘 蕊 李国栋 黄丽云, 李和帅
    2010, 31(10): 1710-17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海南本地槟榔雄花花药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每个花药具有 4个花粉囊;花药壁由1层表皮、1层花药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组成;(2)绒毡层来源一致,位置固定, 粉成熟时原位解体,属于腺质型,其细胞为双核。
  • 植物生理生化
    陆新华 孙德权 石伟琦 刘胜辉 孙光明
    2010, 31(10): 1716-17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萝品种 ‘无刺卡因’ 为试材, 分析了不同套袋时间对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套袋可以防止日灼的发生, 提高果实的外观质量。 但是, 套袋处理会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 可滴定酸、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类黄酮含量, 导致果实风味品质下降。 套袋过早, 平均单果重明显减少, 而较晚时期的套袋会提高维生素 C 和总酚的含量, 最适宜的套袋时期为谢花后 40~60 d。
  • 植物生理生化
    王海蓝, 李雪萍, 陈维信
    2010, 31(10): 1720-17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子色谱法对贮藏期间菠萝(品种 ‘巴厘’ )果实中的有机酸进行有效分离与测定, 分析条件为: IonPacAS11-HC(4×250 mm)阴离子分离柱, 柱温 30 ℃, 抑制型电导检测器, NaOH 溶液作为淋洗液进行梯度测试, 流 速 1.5 mL/min。 结果表明, 菠萝果实中的有机酸以柠檬酸为主, 其次为苹果酸, 且贮藏期间柠檬酸和总酸的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 植物生理生化
    张雪芹, 欧阳海波, 谢志南, 赖瑞云, 李惠华, 苏明华, 郑明琼
    2010, 31(10): 1726-17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 0~12.5 mg/mL 壳聚糖溶液浸种处理对番木瓜种子萌发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 示, 5.0~10.0 mg/mL 壳聚糖溶液浸种能有效地提高番木瓜种子发芽势、 发 芽 率、 淀 粉 酶 活 性、 过 氧 化 氢 酶(CAT)活性、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其相关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12.5 mg/mL 壳聚糖溶液浸种对番木瓜种子萌发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则相反, 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 明 10.0 mg/mL 壳聚糖溶液为番木瓜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
  • 植物生理生化
    林丽仙, 谢志南, 苏明华, 赖瑞云, 钟赞华, 曾新萍, 宋志瑜
    2010, 31(10): 1730-17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三角梅种苗智能化快繁中,设置 0、30、60、90 kV/cm 四种静电场处理,探讨对三角梅插穗生根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梅插穗生根期间,在 0~60 kV/cm 静电场范围内插穗的成活率、根系活力、根鲜重、可溶性糖含量、POD 酶活性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其中在不定根诱导期插穗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也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 90 kV/cm 静电场处理插穗的成活率、 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POD 酶活性、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反而下降;30~90 kV/cm 静电场处理插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方差分析表明, 60 kV/cm 静电场处理生物学效应好,其成活率、根系活力、根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是三角梅插穗生根的最佳静电场处理; 90 kV/cm 电场处理不利于三角梅插穗生根及生理生化代谢,说明了静电场对三角梅插穗生根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存在着电场极限。
  • 植物生理生化
    陆銮眉 林金水 张亚兰 杜晓娜 卢伟志
    2010, 31(10): 1736-1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6 个龙船花品种叶片的形态特征、 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进行测定与分析, 结果表明: 6 种龙船花的光合能力差异不显著, LSP 和 LCP 均较低, 说明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差, 耐阳性较弱, 而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 具有较强的适应弱光的能力; 且它们的 WUE 也比较低, 在 0.89~1.37 μmol/mmol 间, 表现出耐荫喜湿的特性。 因此在生产上应注意适当遮荫和水分的管理, 其中龙船花(I. chinensis)能适应较强的阳光。 6 种龙船花的 Pn均与 PAR、 Tr、 Ci 极显著相关, 但品种不同, 其主导因子也不一样。 龙船花和大王龙船花的 Pn 与 Gs、 Ci、 Tr、VpdL、 PAR 呈极显著相关; 大黄龙船花、 橙红龙船花、 杏黄龙船花的 Pn 与 Ci、 Tr、 VpdL、 PAR 呈极显著相关,而与 Gs 不相关; 洋红龙船花的 Pn 与 Gs、 Ci、 Tr、 PAR 呈极显著相关, 而与 VpdL 不相关。
  • 植物生理生化
    李 杰, 徐 立 黄丽云, 范海阔 周焕起 刘 蕊
    2010, 31(10): 1743-17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小箬棕(Corypha minor Jacq.) 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 种子活力、 电导率及 POD 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种子成熟过程中, 含水量从 47%下降到 21%, 当含水量为 25%时(即黑色期)种子活力最高。 黑色期是种子发育成熟期, 该阶段种子的 POD 活性最高、 电导率最低。 黑色期后的种子活力及其它生理功能较大幅度降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 冬 李辉亮 彭世清
    2010, 31(10): 1747-1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一个从巴西橡树胶乳 cDNA 文库中获得的 EST 片段的序列设计引物, 通过 RACE 的方法获得了橡胶树编码 annexin 的 cDNA,命名为 AnnHb1。 序列分析表明, AnnHb1 长为 1 198 bp,含有 945 bp 的阅读框,62 bp的 5'-UTR 和 191 bp 的 3'-UTR, 编码 314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35.99 ku,等电点为 8.18。该氨基酸序列与蓖麻、麻疯树、 棉花、 苜蓿、烟草和拟南芥中的 annexin 的同源性分别为 82%、 72%、72%、 64%、 60%和 60%。半定量 RT-PCR 分析结果表明 AnnHb1 基因在愈伤、 花、树皮、叶、胶乳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愈伤组织中表达量最低,树皮中表达量最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邹 智, 杨礼富
    2010, 31(10): 1752-17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死皮” 是指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产排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割线症状,主要表现为割线局部或全部不排胶。 为揭示 “死皮” 发生的分子机理, 本课题组构建了死皮植株与健康植株的差减文库, 从中筛选到一条在死皮植株中下调表达的基因片段, 其编码的蛋白与铁硫簇支架蛋白的相似性非常高。 为深入研究 ISU 在橡胶树 “死皮”中的生物学功能, 本研究对其cDNA 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分析。 通过 ESTs 序列拼接和 RT-PCR, 获得一条 532 bp 的 cDNA 序列 (命名为 HbISU1,GenBank 登陆号为 HM640242),该序列包含一完整的开放读码框,编码 166 个氨基酸, 理论分子量为 17.92 ku, 等电点为 8.99。同源序列比对表明,铁硫簇支架蛋白在不同生物中非 常 保 守 , HbISU1 与 蓖 麻(Ricinus communis) 、 拟 南 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水稻(Oryza sativa)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中相关蛋白的相似性都在 75%以上, 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ISCU 的相似性也超过 50%。 HbISU1 含有一个 IscU 和 NifU 类蛋白所特有的保守结构域, 线粒体定位, 无跨膜结构域, 可能是一个线粒体基质蛋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开拓, 潘东明, 郭志雄, 钟凤林, 潘腾飞
    2010, 31(10): 1757-17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荔枝果皮为材料, 对 cDNA-AFLP 的选择性扩增体系进行优化, 建立了适宜荔枝果皮的 cDNA-AFLP 分析体系, 并得到了较为清晰可辨的 cDNA-AFLP 指纹图谱。 结果表明, 20 μL 选择性扩增的最佳体系中, 各因素终浓度分别为: 模板 cDNA 30 ng、 dNTP 0.25 mmol/L, 引物 0.6 μmol/L, Extaq 酶 0.75 U。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宋 顺 曾长英 薄维平 卢 诚 王 茜 王文泉
    2010, 31(10): 1763-17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2 个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品种 SC124 和 KU50 进行驯化和非驯化干旱处理,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qPCR)取样 2 个部位的 3 个时间点, 对 5 个 miRNA 进行表达差异研究。 结果显示, 5 个 miRNA 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miRNA 171 ab 和 398 b 经过驯化后诱导(DH)条件下表达, miRNA 166 a 在直接干旱处理(DNH)条件下的功能叶中有表达, 而驯化后诱导条件下只在根中有表达; miRNA 390 b 和 399 e 在 2 种干旱处理方式中都有表达, 经过驯化后表达量也明显增加。 通过对不同处理、 部位和时间点上的表达情况分析, 表明 miRNA 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 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 海, 李劲松, 符岸军, 严 海
    2010, 31(10): 1769-17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 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新的物种鉴定技术, COI 序列已成功应用于动物的鉴定, 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找到一个通用序列能鉴定所有植物物种。 为筛选出适合于石斛属的 DNA 条形码序列, 本文首先应用 Mega 4.0 软件分析了石斛属的 ITS、 matK、 trnH-psbA、 rbcL 序列的特征, 然后运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的种内和种间变异性, 运用 Taxon DNA 软件评估这 4 个序列的 barcoding gap。 分析结果表明: ITS序列不仅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最大, 而且有明显的 barcoding gap, 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重合较少, 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的石斛, 可考虑作为石斛属 DNA barcoding 鉴定候选序列之一; matK、 trnH-psbA 和 rbcL 序列都不适合于石斛属 DNA barcoding 鉴定。 在所分析的 4 个候选序列中, 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序列能完全鉴别出不同种类的石斛属植物。 建议采用不同序列组合进行石斛属 DNA barcoding 鉴定。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发明, 王 平, 唐 琦, 柳燕贞, 陈 伟
    2010, 31(10): 1778-17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微分离和微克隆技术,对柚单染色体 LA-PCR-AFLP 技术体系中反应程序、模板浓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和引物筛选。结果表明:退火温度较高的程序 TD3[退火梯度:72 ℃→65 ℃ 30 s(-0.5 ℃/cyc)]扩增效果较好;稀释 100 倍(10 ng/μL)为最适模板量;10个引物对组合扩增多态性较好。对 22 条单染色体的 AFLP 多态性分析和 dot-blot 杂交验证, 表明较好地构建了柚单染色体 LA-PCR-AFLP 体系。这为柚单染色体的识别和文库构建提供了试验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高兆银, 胡美姣, 李 敏, 杨凤珍
    2010, 31(10): 1785-17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对芒果果实乙烯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B. theobromae 在芒果果肉培养基上不产生乙烯, 但是 B. theobromae 代谢活动能诱导芒果果肉中产生大量的 1-氨基环丙烷-1-羧 酸(ACC), 导致芒果快速释放乙烯, 随着发病程度增加和贮藏期延长,乙烯释放速率快速增加。 高浓度乙烯使芒果果肉快速软化, 在 25 ℃条件下, 果实在发病后 3~5 d 就完全腐烂。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 妃, 曾 涛 曾会才
    2010, 31(10): 1790-17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 用 农 杆 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 导 的 转 化 方 法 , 建立香蕉枯萎病菌 1 号 生 理 小 种 (Fusarium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1)遗传转化体系, 并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子进行优化, 明确了高效转化的条件为:农杆菌 OD600 为 0.15, AS 诱导浓度为 150 μmol/L, 诱导时间为 7 h, Focr1-N2 孢子浓度为 1×106 个/mL, 潮霉素 B筛选的浓度为 150 μg/mL, 诱导培养基 pH 值为 5.5, 共培养温度为 25 ℃, 共培养时间为 48 h 为最佳条件。 构建了包含 1 200 个突变体的突变体库, 并对 1 200 个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测定, 初步筛选出致病性丧失突变体 20个, 致病性显著减弱突变体 18 个, 致病性严重增强突变体 53 个。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赵冬香, 高景林, 卢芙萍, 王爱萍
    2010, 31(10): 1797-18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儋州、 白沙、 乐东、 五指山、 琼海、 保亭、 陵水、 澄迈、海口等地的荔枝龙眼树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海南岛共有荔枝龙眼害虫(螨)100 种, 分属于昆虫纲的蜚蠊目、 等翅目、 直翅目、 同翅目、 缨翅目、 半翅目、 双翅目、 鞘翅目、 鳞翅目及蛛形纲的真螨目共 2个纲、 10 个目, 47 个科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高秀兵, 李增平, 李晓娜, 郑服丛
    2010, 31(10): 1806-1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 11 个市/县的 21 个橡胶种植园采集的 24 份橡胶根际土样中,初步鉴定出分属于5个属的31 种丛枝菌根真菌, 其中,球囊霉属 Glomus 有 16 种,已确定6种;无梗囊霉属 Acaulospora 10 种,已确定 5 种;内养囊霉属 Entrophospora 2 种, 已确定种 1 种; 原囊霉属 Archaeospora 1 种,为确定种; 盾巨孢囊霉属 Scutellospora 2 种, 已确定 1 种。 对 13 种已确定种进行了形态描述。 结果表明球囊霉属 Glomus 是海南橡胶树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分离频率最高属, 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是分离频率最高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邱思鑫 阮宏春 宋美仙 胡方平
    2010, 31(10): 1813-18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 TB2 菌株的活性物质喷施辣椒果后 0、 24、 48、 72 h 接种辣椒疫霉病菌进行防治辣椒疫病试验, 结果表明, TB2 菌株的活性物质对辣椒果疫病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活性物质处理间隔 24 h后再接种病菌, 其防病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生化机制研究表明, TB2 的活性物质处理可使辣椒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丙二(MDA) 含量、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及过氧化物酶(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 病菌处理的辣椒果, 可溶性蛋白含量、 MDA 含量和 O2·- 产生速率及 POD、 SOD、 过氧化氢酶(CAT)、 苯丙氨酸氨解酶(PAL) 活性均会显著升高, 且其最大值高于活性物质处理果的相应最大值。 活性物质和病菌共同处理的辣椒果, POD 和 PAL 的活性可上升到高于病菌单独处理的峰值, 但 MDA 含量和 O2·- 产生速率及 SOD 和 CAT活性均较低, 与对照的接近, 表现出相对稳定状态。 由此推断, TB2 的活性物质诱导辣椒果抗疫病与 POD、 PAL等酶的活性相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 静 胡林峰 冯 岗
    2010, 31(10): 1821-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测定了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和 4-甲氧基查耳酮 3 种查耳酮类似物对斜纹夜蛾的杀虫活性。 结果表明, 3 种查耳酮类似物对斜纹夜蛾幼虫拒食活性大小依次为: 4-甲氧基查耳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 处理后 24 hAFC50 值分别为 0.452、 0.524、 1.072 mg/mL; 对斜纹夜蛾幼虫还有一定的胃毒作用, 在 2 mg/mL 的供试浓度下,处理后 12 d 的死亡率分别为 67.78%、 57.41%和 53.33%; 此外, 查耳酮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幼虫还具有一定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幼虫体重、 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芙萍, 候建勇, 赵冬香, 王爱萍, 陈 青
    2010, 31(10): 1825-18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蝗虫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可用以监测其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而有利于研究其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有效预防蝗灾发生和治理蝗害。 对海南岛 10 种易成灾蝗虫 10 种酶 13 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 ① 10 种蝗虫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不高(A=1.5~2.0, P =38.5%~61.5%, Ho=0.005~0.070), 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体缺乏现象。 ②生存于热带岛屿海南的蝗虫种类, 可能因其与岛外蝗虫种群存在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基因交流, 也可能因其地处热带,丰富的食料、无滞育、无越冬、田间频繁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等导致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致使其进化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相符。 ③ Est、 Mdh-1、 Me、 Pgi 和 Pgm 在 10 种蝗虫中均具多态性,等位基因数目变化较大, 说明其进化速率快,可通过检测其基因型或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监测种群的动态变化, 研究其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亦可监测其抗药性状况, 进而为蝗灾防治提供参考,以降低用药量, 提高防治效率。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家宁, 李晓文, 李 民, 林位夫, 安 锋
    2010, 31(10): 1835-18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高效、低成本、环保型橡胶木防霉剂,采用冷浸法处理新鲜橡胶木试材, 分析 4 种环保型防霉剂TBQ、 FB、 LA、 LB 短期防止橡胶木霉变效力及防腐处理前后木材的颜色差异。结果表明:(1)单独采用硼酸/硼砂不能防止橡胶木霉变; 采用 2%的 TBQ 浸泡 1 h 能有效防止橡胶木 14 d 不发霉;浓度为 0.1%~0.2%的 FB 处 理 7d能控制霉斑不超过 20%,14 d 霉变面积超过 40%;浓度为 0.05%~0.3%的 LA 处理 7 d 控制霉斑不超过5%,14 d 霉变面积不超过 30%;浓度 0.1%~2.0%LB 处理 14 d 试材霉变面积超过 50%,防霉效果较差;(2)LA和 LB 与硼复配后, 能提高其防霉效果,由于LA配比浓度及成本较低,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防霉防腐处理过程, 会导致木材颜色发生一定程度褐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春松, 徐夙侠, 章 宁, 黄青云, 陈 菲, 张文惠
    2010, 31(10): 1840-1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声波法萃取番橄榄不同时期的果实和叶片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挥发油中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 48 个化合物, 其中 37个成分为在该植物中首次报道。其果实挥发油主要成分有:1R-α-蒎烯, 22,23-二氢豆甾醇,β-蒎烯, 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酚),维生素 E;叶片挥发油主要成分有: 维生素 E, 22,23-二氢豆甾醇, 1R-α-蒎烯, 三十一烷, 植醇, β-石竹烯。 黄熟的果实中萃取的挥发油的总量明显高于青果, 而不同时期的绿叶中萃取的挥发油总量则较为接近。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虎彪 李晓霞, 虞道耿 罗丽娟 刘国道
    2010, 31(10): 1846-18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常压水蒸汽蒸馏提取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R. Br.)Stapf]花序的挥发油, 经 GC-MS 分析, 从花序挥发油中鉴定出 22 种化合物, 占总油量的 92.75%。 其中含量较高的为 1-壬烯-4-醇 (31.91%)、 4-十一烷酮(25.046%)、 4-十一醇(11.04%)、 2,4-二甲基-3-乙酸戊酯(6.865%)、 己酸辛酯(4.867%)、 α-杜松醇(3.873%)。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孙玉军 陈 彦 马玉涵 杜 清
    2010, 31(10): 1849-1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水提取胡萝卜多糖, 对胡萝卜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比较料液比、 提取时间、 提取温度、 pH 值 4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并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条件, 确定了理论上的最佳提取工艺为 A2B2C3D3, 即提取 温 度 为 60 ℃、 料 液 比 为 1 : 30、 提 取 时 间 8 h、 pH 值 为 11。 在此工艺条件提取胡萝卜多糖 , 其 提 取 率 为21.27%。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 聪, 李建国, 陈 忠, 叶海辉, 赵 敏, 何秀芬, 苏冰霞, 王秀兰
    2010, 31(10): 1853-18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海南省琼中、 五指山、 保亭、 乐东等市县的 18 种野生蔬菜样品, 对其产地环境、 制样方法及品种重金属含量差别等进行分析, 用国家标准方法测试了样品中重金属和营养成分的含量, 并依照有关标准, 对试验样本的质量安全和营养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所采野生蔬菜样品的产地环境相关技术指标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要求。 除枸杞菜(Lycium chinense)铬含量超标外, 其余样品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有67%的样品重金属指标低于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所测试的 18 个野生蔬菜样品营养成分较为丰富, 个别野生蔬菜的营养成分指标高于普通蔬菜。
  • 综述
  • 综述
    闫 林, 王丽萍, 庞永青, 梁淑云
    2010, 31(10): 1861-1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 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 已开始应用于咖啡遗传育种上。 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 咖啡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在咖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遗传图谱构建、遗传稳定性分析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