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子凡, 王军, 林位夫
    2009, 30(9): 1221-12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数年来的观测表明,在生产实践中出现有少量的植株(称其为“超高产橡胶芽接树"),其单株产胶量约达当地普通橡胶芽接树平均单株产胶量的15-20倍。为了探索这些超高产芽接树高产的原因,对砧木为无选择种子砧木,接穗为PB86的树干割线上10cm背面的树皮和输导根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橡胶芽接树树干有输导功能韧皮部的厚度、幼缴乳管列数、总乳管列数、幼缴乳管列占总乳管列比例、乳管口径和着管口径均显著大于普通芽接树。特别是超高产芽接树有输导功能韧皮部乳管列数与有输导功能韧皮部细胞层数的比值显著大于普通芽接树;另外,超高产橡胶芽接树输导根的皮层薄壁细胞厚度和皮层薄壁细胞层数是薯小于普通芽接树,面导管口径却显著地大于对照(普通芽接树),这表明超高产橡胶芽接树形成层分化为乳管的能力,营养物质和水分运输能力都强于对照株。
  • 植物生理生化
    蔡学清 林娜 陈炜 胡方平
    2009, 30(9): 1226-12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 研究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侵染的超微形态特征。 结果表明, 该菌的孢囊梗属于多级有限生长, 其孢子囊萌发后形成多种真菌形态, 如游动孢子、 芽管、 孢囊梗及次生孢子囊; 芽孔位于孢子囊一端、 两端或四周, 在 1 个芽孔处可萌发 1 根、 2 根或多根芽管, 位于基部的芽孔萌发能力较强。 该菌培养 35 d 后可产生厚垣孢子, 培养 45 d 可产生大量的卵孢子, 菌龄为 10 d 时产生孢子囊的萌发率最高。 温度为 16~24 ℃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 在 26 ℃以上萌发形成芽管。 该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 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 生长的最适 pH 值为 6~8。 超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可通过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从荔枝果皮的嵴点裂缝处与皮孔处侵入, 并在果皮内扩展, 直到荔枝的内果皮。 试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 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郑金水 赵云峰 林河通 林文忠 庄卫东 汤红玲
    2009, 30(9): 1232-1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省晚熟龙眼品种 ‘立冬本’ 果实为材料, 研究果实采前套袋时期(盛花后 80、 95、 110 d)对龙眼果实生长发育、 外观品质及果肉内在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果实采前套袋时期越早, 则落果率越高; 果实采前 3不同套袋时期都可以增加果实纵径、 横径和单果重, 提高果皮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 总糖、 维生素 C 和可溶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 降低可滴定酸含量。 综合研究结果认为,‘立冬本’ 龙眼果实的最佳套袋时期为盛花后 110 d, 即果实采收前 1 个月左右。
  • 植物生理生化
    徐立, 李志英
    2009, 30(9): 1238-1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温是热带地区夏季黄瓜产量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本试验中以 “新泰密刺” 为材料, 研究了长期高温(32~38 ℃)和适温(22~29 ℃)对黄瓜叶片和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高温处理前期的叶片生长比对照快, 高温处理后期叶片面积小于对照。 长期高温使黄瓜的产量、 叶片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b、 根活力都明显降低。 在长期高温条件下, 叶片和根中 SOD 活性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 POD 活性和 MDA 含量的增加幅度亦大于对照。 14C 示踪结果表明, 长期高温处理使分配到根中的同化产物也明显低于对照。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会霞, 叶 舟, 陈 伟, 胡艳莲, 吕 千
    2009, 30(9): 1246-12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茶树菇多糖, 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探讨提取温度、 pH 值和细胞破碎方式等因素对茶树菇多糖得率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影响, 从而优化茶树菇多糖的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最佳理论提取工艺条件: 温度为 80 ℃, pH 值为 7.5, 细胞破碎方式为冻融 3 次; 最佳直观分析提取工艺: 温度为80 ℃, pH 值为 7.5, 细胞破碎方式为超声波 30 min。 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二者差异不显著。 考虑到成本、 能耗等问题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为 80 ℃, pH 值为 7.5, 细胞破碎方式为超声波 30 min。
  • 植物生理生化
    李运合, 孙光明
    2009, 30(9): 1252-1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菠萝(Ananas comosus L.)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水果, 为了探讨 2 种外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CPPU 和 GA 对巴厘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对花后 20 d 和 35 d 的果实, 分别喷施 5、 10、 20、 50 mg/L 的 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 CPPU]和赤霉素(GA3), 并以喷施清水作对照。 结果表明, 20 mg/L的 CPPU 和 50 mg/L 的 GA3 显著促进菠萝果实重量的增加, 与对照相比单果重分别增加 9.1%和 14.9%; 促进可溶性总糖的积累, 但 50 mg/L GA3 处理更为显著, 使可溶性总糖增加量达 36.9%; 并促进总酸含量的增加, 使果实的 pH 值略有降低; 而另一方面, 可溶性固形物和 Vc 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选用 50 mg/L 的 GA3 处理萝果实, 能显著提高果实的单果重量, 但对果实品质基本没有影响。
  • 植物生理生化
    卢翠香, 江枝和 翁伯琦
    2009, 30(9): 1256-1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羽叶决明(Chamaecrasta nictitans)代木栽培鸡腿菇(Coprinus ovatus)对其绝对生物学效率、 基物失重、呼吸消耗及木质纤维素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羽叶决明牧草替代 60%木屑(A60)栽培鸡腿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最高, 均 为 10.77%。 覆土前和采收后的基物失重和呼吸消耗都以 A0 (CK)为 最 高, 分 别 为 11.47%、 11.47%和31.75%、 25.55%, 其木质素转化率也最高, 为 79.21%; 纤维素转化率以 A100(羽叶决明牧草替代100%木屑)为最高, 达 50.93%; 半纤维素转化率以 A40 (羽叶决明牧草替代40%木屑)为最高, 为 49.74%。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绝对生物学效率和半纤维素转化率与替代比例呈抛物线相关, 而基物失重、 呼吸消耗及木质素、 纤维素转化率与替代比例呈线性相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于俊红, 彭智平, 黄继川, 杨林香, 李文英
    2009, 30(9): 1261-1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南方典型酸性土壤施用钙硼对花生生长、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单施钙能促进营养物质从营养体向荚果转运调节花生生长、 改善花生品质; 花生种仁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 6.95%。 单施硼增产效果明显, 比对照高 3.96%; 花生种仁粗脂肪含量提高 5.70%。 钙、 硼配施促进各种营养元素吸收和积累, 增产效果显著, 达到 10.82%; 花生种仁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 7.73%和 6.48%, 显著改善花生品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胜群, 宋凤斌
    2009, 30(9): 1265-1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品种‘掖单 13’和‘丹玉 13’为试材,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供试玉米的初生根和第 1 层至第 9 层次生根中 的 铁、 锰、 铜、 锌和钠等元素的含量。 结 果 表 明: 玉 米 根 系 中 铁、 锰、 铜、 锌和钠元素的平均值分别为6469, 185, 22, 14, 884 mg/kg。 玉米初生根中的铁元素与次生根相比其含量较低, 锰、 铜、 锌和钠元素的含量较高, 高于各次生根中的含量。 玉米同一品种的不同类型根中各元素含量之间存在差异, 不同品种相同类型根中的各元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洁 王萍 许瑞丽 陆小静 张振文
    2009, 30(9): 1271-12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 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 5 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 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 密植(0.6~0.8 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 以 0.8 m 株行距最佳, 而疏植(1.2~1.4 m)有利于提高单株薯数、 单株鲜薯重、 单株鲜茎叶重、 收获指数和茎径。 施肥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 鲜薯产量、 单株鲜薯重、 单株鲜茎叶重、 茎径、 株高和单株薯数, 但降低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 丰产栽培技术要兼顾单位面积株数、 单株鲜薯重和鲜薯淀粉含量。建议在土壤肥力差和少施肥时, 用 0.6 m 株行距; 土壤肥力中等且较高施肥时, 采用 0.8 m 株行距; 土壤肥力中上且优越水肥管理, 采用 1.0 m 株行距。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黎振兴, 李植良, 孙保娟, 罗少波
    2009, 30(9): 1276-1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夫长茄是以抗青枯病的蕉岭粗长株系为母本, 优质、 果实细长的 5804 改良株系为父本育成的一代杂种。 株高 100~120 cm, 果实长棒形, 头尾均匀, 单果重约 250 g, 长 28 cm 以上, 粗 5.08~5.21 cm。 果皮深紫红色, 果面平滑, 着色均匀有光泽; 果肉白色, 肉质紧密度中等, 果实商品率 90.89%以上。 经苗期接种鉴定, 表现中抗青枯病。 田间表现耐热性、 耐寒性、 耐涝性强。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博, 张培松, 林清火, 茶正早, 罗 微
    2009, 30(9): 1280-12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 GIS 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1983 年和 2007 年国营阳江农场橡胶园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的时空变异。 结果表明, 20 多年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所降低。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差异缩小, 含量水平基本上有朝均衡化发展的趋势, 空间变化趋于平均。 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人为生产管理和施肥造成。 同时随着生产管理、 施肥等人为活动影响的增加与积累, 使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减弱, 朝均衡化方向发展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冬明 张永发 吴鹏飞 漆智平
    2009, 30(9): 1286-12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地调控和培肥土壤创造稳定高产的土壤条件,掌握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地统计学与 GIS 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评价了 2个时期海南岛土壤养分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壤养分要 素 5 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分别是 : pH19.58%、 有 机 质 18.45%、 速 效 磷 18.17%、碱解氮 22.14%、 速 效 钾21.67%; 用同一综合指数标准将海南岛 2 个时期土壤养分质量等距划分为 5 个等级; 1983 年分布面积最广的是3 级,为 15 169.9 km2, 占全岛总面积的 44.68%; 面积分布最小的等级是 5 级, 仅占全岛总面积的 1.24%, 各等级分布面积大小顺序依次为 3 级>2 级>4 级>1 级>5 级。 2007 年集中分布在 2 级、 3 级和 4 级, 1 级和 5 级几乎没有分布, 分布面积最大的 3 级, 面积为 21 672.86 km2, 占据了海南岛土壤总面积的 63.83%。 从 1983 年到 2007年, 土壤养分质量各等级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 3 级, 最小的是 5 级, 其余等级大小顺序依次为 2 级>4 级>1 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建峰, 邢谷杨, 孙 燕, 王 华, 邬华松, 郑维全
    2009, 30(9): 1291-1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各市县 30 个胡椒园中0~20 cm 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 果 表 明, 有一半的土壤样品pH≤4.5; 13.3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偏低 ; 土 壤 全 N、 碱 解 N 丰 富 ; 23.33%的 土 壤 样 品 缺 少 有 效 P;30.00%的土壤样品缺少有效 K; 交换性 Ca、 Mg 严重缺乏; 有效 Fe、 Zn、 S 丰富, 有效 B 严重缺乏, 10.00%的土壤样品均缺乏有效 Mn、 Cu。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邓兰生, 王 亮, 涂攀峰, 龚 林, 李中华, 张承林
    2009, 30(9): 1295-13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滴施不同品种氮肥对赤红壤酸化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滴施硫酸铵、 硝酸铵和尿素的条件下, 各个土层的 pH 值都有所降低, 同时, 土壤的交换性铝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种植玉米的处理在滴头正下方各个土层的 pH 值均高于不种植玉米的处理, 而交换性铝含量则低于不种植玉米的处理。 种植玉米能够缓解滴施氮肥后的土壤酸化, 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静毅 王家保 武耀廷 黄国弟 周俊岸 李日旺
    2009, 30(9): 1301-13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 SSR 技术, 对 48 个杧果品种(系)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检测。 14 个 SSR 基因座在 48 个品种(系)中分别扩增出 3~6 个等位基因, 共获得 63 个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数(A)平均为 4.50; 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 2.66, 各基因座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在 0.192 9~0.686 3 之间, 平均 0.533 7, 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和期望值(He)分别为0.424 1 和 0.594 3。 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 0.455 9~0.941 2 之间, 平均为 0.705 3, 以桂热杧 06-3 号与桂热杧06-5 号两者之间的相似系数最小, 而 Keitt 与红凯特杧及玉文杧与蜜桃杧之间相似系数最大。 UPGMA 聚类分析将 48 个品种分为 5 大类群。 聚类结果表明, 在分子水平上, 杧果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胚性无直接关系; 且广西本地杧果品种(系)多是象牙杧、 青皮杧、 吕宋杧或秋杧等的杂交子代或实生后代。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孙淑静 林喜强 谢宝贵 刘 芳 胡方平
    2009, 30(9): 1308-13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ISSR 和 RAPD 分子标记分析了不同来源的 14 株银耳芽孢多样性。 4 个 ISSR 引物和 2 个 RAPD 引物总扩增条带数为 40 条带, 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 39, 多态性位点百分比 97.50%。 平均等位基因位点数为 1.975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 1.393 1, 物种水平上 Nei’s 基因多样度指数为 0.227 0, Shannon 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55 9。 UPGMA 聚类方法对 14 个银耳菌株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 福建省内栽培的不同银耳菌种芽孢没有差异, 福建省内银耳菌种比较单一, 遗传背景相当狭隘; 但这些菌株的芽孢与野生采集分离的银耳菌株的芽孢存在一定的差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谢黎黎 黄华孙 安泽伟 程汉 胡彦师 曾 霞
    2009, 30(9): 1314-1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 88 对橡胶树 SSR 引物中筛选出 5 对产物清晰、 扩增稳定的引物, 采用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快速银染检测的方法, 构建了 87 份橡胶树的 DNA 指纹图谱。 5 对引物共扩增出 16 条带, 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 3.2 条带, 多态性条带为 15 条, 扩增条带分布在 148~342 bp, 无性系之间只存在 1~2 个片段差异, 说明遗传差异小; 根据建立的无性系数字指纹图谱, 能逐一区分 65 个无性系, 表明应用 SSR 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橡胶树无性系的鉴定是可行的。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程 汉, 张 玥, 安泽伟, 黄华孙
    2009, 30(9): 1320-1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戟科橡胶树属植物外观差异小, 不仅种内栽培品种间难以从表型上判别, 就在橡胶树属种间也差别不大。 为了弄清楚橡胶树属植物遗传距离的详细信息, 探明利用种间基因资源的可能性, 作者从 6 种橡胶树属植物中克隆了 ITS 序列并进行测序。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橡胶树属植物的 ITS 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仅存在几个碱基差别。 这一结果表明了橡胶树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适合通过种间杂交培育新品种, 为常规杂交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符运柳, 徐 立, 李志英, 信彩云 丛汉卿
    2009, 30(9): 1325-13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兰无菌苗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铁兰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形成的影响, 并对体细胞胚的发生过程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表明: 2,4-D 对铁兰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具有重要作用, 诱导铁兰胚性愈伤组织的最适 2,4-D 浓度为 2.0 mg/L; 胚性愈伤组织在含 ABA 的培养基上可分化形成体细胞胚。 形态及解剖学观察表明, 愈伤组织既可以产生于外植体的外层细胞, 又可产生于外植体的深层细胞。 体细胞胚的形态发生经历了与合子胚形态发生相似的阶段, 即经过球形胚、 子叶形胚等。 胚经过萌发、 芽的伸长和生根后形成再生植株。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喻时周 张树珍 杨本鹏 蔡文伟 罗遵喜 顾丽红
    2009, 30(9): 1330-1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本实验室克隆的甘蔗锌指蛋白 ShZP 基因 cDNA 序列, 在开放阅读框两侧设计特异引物, 通过 PCR 扩增引入相应的酶切位点, 把甘蔗 ShZP 基因的编码区 (大小为 725bp)cDNA 片段, 分别以正向和反向插入到中间载 体 pCRBI 的 Prd29A 启 动 子 和 NOS 终 止 子 之 间 , 构建了其正义植物表达载体 pCRBIShZP 和反义表达载体pCRBIantiShZP。 采用冻融法分别将 pCRBIShZP 和 pCRBIantiShZP 导入根瘤农杆菌菌株 EHA105 中,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烟草进行转化, 经过 12 mg/L 的 PPT 连续抗性筛选, 共获得 23 株抗性植株, 对其中的 5 株转正义基因烟草植株和 9 株转反义基因烟草植株进行 PCR 检测, 分别获得 3 株转正义基因的阳性植株和 4 株转反义基因的阳性植株。 PCR 检测结果初步证明外源甘蔗锌指蛋白 ShZP 基因已成功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这一研究为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积森 陈由强 李伟 阙友雄 叶冰莹 陈如凯 张木清
    2009, 30(9): 1337-1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是植物脯氨酸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应用同源性克隆结合 RACE 技 术 获 得 甘蔗P5CS 基因 cDNA 全长序列 2 714 bp, 其中 5′端非编码区为 226 bp, 3′端非编码区 340 bp, poly (A)上游有 1 个聚腺苷酸五碱基 AATAAA; 开放读码框为 2 148 bp 编码 715 个氨基酸, 含双功能域; 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 77.7 ku,等电点为 6.47。 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 P5CS 基因的 4 个主要功能区(domain)中亮氨酸功能区(Leucine domain)相对不保守, 其它功能区均较为保守。 对 17 个物种的 P5CS 基因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与公认的生物学分类及进化关系吻合。 对甘蔗 P 5CS 在根、 茎、 叶的表达进行实时 PCR 分析, 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茎、 叶表达量相近,但在根的表达量极低。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冯团诚, 王健华, 刘志昕
    2009, 30(9): 1345-13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 用 PCR 方法从感染香蕉束顶病毒的香蕉植株幼嫩假茎和叶片总 DNA 中 克 隆 NSP(Nuclear shuttleprotein)基因的编码区, 并通过 Gateway 技术定向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 pDESTTM-17 中的 6×His 标签下游, 经菌落PCR 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 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 pDESTTM-17-NSP。 阳 性 克 隆 转 化 E.coli BL21(DE3), 经IPTG 诱导表达、 SDS-PAGE 分析和 western blot 检测, 结果显示, 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稳定表达, 分子量约 为 20 ku, 与预计值相符。 通过诱导条件的优化, 确定了最佳的融合蛋白表达条件为 25 ℃、 0.1 mmol/L IPTG条件下诱导 4 h。 从而为制备 NSP 多克隆抗体和进一步研究 NSP 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时涛, 裴月令, 刘先宝, 蔡吉苗, 林春花, 黄贵修
    2009, 30(9): 1351-1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多主棒孢病菌侵染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严重危害橡胶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病害, 近年来在中国也有发生。 在菌龄、 细胞壁酶种类、 酶作用浓度、 作用时间、 酶解温度、 渗透压稳定剂等因素对橡胶树多主棒孢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影响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首次建立了 PEG 介导的多主棒孢病菌遗传转化体系, 并获得了多主棒孢病菌绿色荧光转化子。 该体系中, 多主棒孢病菌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为 19.12%, 转化率为 10.34 个/μgDNA。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宋海超, 史学群, 肖敏 吉训聪 王琼平
    2009, 30(9): 1359-13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 海南水稻生产上出现一种类似稻瘟菌的病害, 该病害分布广、 危害严重, 已经成为当地水稻生产的一个潜在威胁。 本研究从海南不同地区水稻上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 接种实验发现该分离物能引致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 分生孢子形态鉴定和 ITS 序列分析表明, 其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杀菌剂室内抑菌实验结果表明, 欧宝和凯润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建国, 蔡丽君, 胡梅群, 谢荔岩, 林奇英, 吴祖建, 谢联辉
    2009, 30(9): 1364-1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编码水稻瘤矮病毒 P3、 P7、 P8、 Pn9、 Pn10、 Pn11、 Pn12 的 S3, S7, S8, S9, S10, S11 和 S12 基因分别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 pGBKT7 和 pGADT7 中, 转化 AH109 酵母细胞, 结果显示: 除 pGBK-S10 转化子可以在SD/-Trp 和 SD/-His 营养缺陷固体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外, 其它转化子均只能在 SD/-Trp 或 SD/-Leu 营养缺陷固体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通过 α-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揭示, 除 pGBK-S10 可以在 SD/-Trp/X-α-Gal 平板上生长并变蓝外, 其它均不变蓝。 结果证实: RGDV Pn10 在酵母细胞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 融合 GAL4 的 RGDV Pn10 蛋白可以在酵母细胞内激活 HIS3 和 MEL1 报告基因的表达。 暗示该蛋白可能在病毒的侵染和复制过程中参与调控病毒或寄主基因的转录表达。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 瑞 夏秋瑜 赵松林 陈华 陈卫军
    2009, 30(9): 1369-13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原生态椰子油(VCO)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 分析了 VCO 中总酚酸的含量及其对 DPPH 自由基和 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对 Fe2+的络合能力以及对花生油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表明, VCO 中总酚酸的含量为(0.180 ± 0.003)mg/mL; 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为 31.95%, 低于 Trolox、 BHT 和没食子酸; 对 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 67.49 μmol/L Trolox 当量(TEAC 值); 对 Fe2+的络合能力优于 Trolox 和 BHT, 但显著低于没食子酸;VCO 对花生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苏冰霞, 周 聪, 叶海辉, 谢 轶
    2009, 30(9): 1374-1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 GB/T 5009.88-2003 食品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n foods)和GB/T 5009.10-2003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crude fiber in vegetable foods), 并简化其操作步骤, 对海南 8 种可食用野生蔬菜中的粗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不同用量石油醚和 α-淀粉酶对蔬菜中脂肪和淀粉进行前处理的作用不大, 对测定结果几乎无影响; 8 种野生蔬菜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 1.5%~4.9%, 粗纤维含量为 0.7%~1.8%。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 聪, 罗金辉, 李建国, 彭黎旭, 韩丙军
    2009, 30(9): 1378-13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采自海南几个市县栽培的树仔菜样品中镉含量。 结果表明, 测定的 25 个树仔菜样品镉含量均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国家标准(GB2762-2005)的 0.2 mg·kg-1, 其中有 5 个样品镉含量低于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GB18406.1-2001)0.05 mg·kg-1。 依据国家有关标准, 结合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报告, 按照危害识别、 危害描述、 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四个步骤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为: 海南树仔菜中镉的质量安全风险尚不足以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综述
  • 综述
    黄文峰 王立丰 田维敏
    2009, 30(9): 1383-1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茉莉酸类物质在调节植物对逆境的反应和生长发育方面有重要作用。 最近, 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分离鉴定了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 JAZ(茉莉酸 ZIM 结构域蛋白)蛋白家族的 12 个成员, 这是植物茉莉酸信号途径分子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 JAZ 蛋白不仅是联系 COI1 和下游茉莉酸反应基因的环节, 而且 COI1-JAZ 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发现活性形式的茉莉酸类物质及其受体。 笔者综述了 JAZ 蛋白家族的结构特点、 不同成员之间及其与 MYC 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 JAZ 蛋白对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转录调节机制, 并展望其在橡胶生物合成中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