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阮云泽 罗 微 余义发 时雷雷 孟 磊
    2009, 30(4): 409-4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海南14个胶园土壤表面电荷特性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供试胶园土壤负电荷总量 (CEC8.2) 介 于3.81~15.66 cmol/kg; 永 久 负 电 荷 量 (CECP) 介 于0.82~9.82 cmol/kg之 间,可 变 负 电 荷 量 (CECV)介于0.88~13.09 cmol/kg之间; 可变负电荷量占表面负电荷总量的比例介于12.27%~88.00%之间, 平均值60.64%。土壤的阴离子交换量 (AEC) 为0.45~3.46 cmol/kg。 ②胶园土壤表面负电荷总量及可变负电荷量均是玄武岩发育的胶园土壤>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浅海沉积物; 胶园土壤表面阴离子交换量 (AEC) 是玄武岩母质发育而成的胶园土壤>浅海沉积物>变质岩>花岗岩>砂页岩; ③影响胶园土壤表面负电荷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影响胶园土壤表面正电荷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游离铁含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建文 罗雪华 吴小平 王文斌
    2009, 30(4): 415-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 研究 (NH) 4SO4, KNO3 , NH4NO3三种氮源条件下橡胶树小苗对NH4+和NO3-的吸收特性。 结果表明: 不论是单一氮源 (NH4+-N或NO3--N) 还是NH4+-N和NO3--N的混合氮源, 橡胶树小苗对NH4+的吸收量均大于NO3-的吸收量, 其差异在浓度大于0.5 mmol/L的混合氮源下达显著水平。 混合氮源条件下, 不论是NH4+还是NO3-的吸收量, 均比单一氮源条件下的大, 且其差异分别在浓度小于1.25 mmol/L (NH4+) 和0.25 mmol/L(NO3-) 时达显著水平。 吸收动力学特征表现为, 单一氮源条件下, 橡胶树小苗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和离子亲和力大于NO3-, 表明小苗更喜好NH4+-N。 而在NH4+-N和NO3--N的混合氮源条件下, 橡胶树小苗吸收NH4+的Vmax值和离子亲和力都较单一氮源时高; 吸收NO3-的Vmax和Km值都有所下降, 但Km值的下降幅度比Vmax值的大, 说明混合氮源条件能同时促进橡胶树小苗对NH4+和NO3-的吸收。 与单一NH4+-N营养相比,橡胶树小苗可能更喜好NH4+-N和NO3--N混合营养。 用LB法和H法2种方法处理数据, 橡胶树小苗吸收NH4+和NO3-的动力学特性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仅在于H法所得的参数值Vmax和Km普遍略大于LB法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丘秀灵 成铁龙 罗微 茶正早 孟磊
    2009, 30(4): 420-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不但造成肥料的损失, 而且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对海南胶园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海南植胶土壤硝态氮淋失量高。 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气候类型有很大相关。 随着干燥程度的增加, 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累积层从无到少, 累积深度由深及浅。 母质影响硝态氮的淋失, 玄武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小于其他母质, 而其他母质之间差异不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岳 海, 陈国云, 陈丽兰, 陶 丽, 倪书邦 贺熙勇
    2009, 30(4): 425-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兴引进种植的澳洲坚果为试材,研究了树盘覆盖处理对澳洲坚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养分、抽梢物候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草覆盖都有明显保水作用,地膜覆盖兼有显著的增温效应,而覆草处理下土壤温度却明显低于对照,在高温季节有降温作用;覆草和覆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钾等养分含量,速效氮在覆膜后有下降趋势,覆草后正好相反;覆草处理可促进澳洲坚果的抽梢量,显著提高澳洲坚果的最初及最终座果率、降低空花率,最终使产量获得提高;而覆膜处理后澳洲坚果座果率、产量均显著降低。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跃森 王义祥 应朝阳 翁伯琦
    2009, 30(4): 430-4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 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圆叶决明生物固氮水平, 氮肥的分配、 氮素来源, 以及氮肥的利用率、 土壤残留、 挥发损失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圆叶决明生物固氮百分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并在N2 (30 mg/kg) 水平下达到最高, 为29.50%, 之 后 逐 渐 下 降, 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圆叶决明对肥料氮的吸收增加, 而对土壤氮的吸收降低。 在较低 (N2) 施氮水平下, 圆叶决明所需的氮主要来自土壤氮 (56.17%) 和生物固氮 (29.50%); 较高 (N4) 施氮条件下圆叶决明所需的氮主要由肥料氮 (43.46%) 和土壤氮 (45.49%) 提供。 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 圆叶决明氮肥利用率也逐渐降低, 而氮素残留率逐渐升高。 就氮肥损失率而言, N1 (15 mg/kg)、 N2 (30 mg/kg) 和N3 (45 mg/kg) 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N4 (60 mg/kg) 处理损失率最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永发, 杜前进, 张冬明, 唐树梅
    2009, 30(4): 435-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414”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开展木薯平衡施肥田间试验, 研究施肥对木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施肥对木薯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 氮、 磷、 钾肥增产的主次顺序为 K>N>P。 (2)木薯最高产量的氮、 磷、 钾优化施肥组合为 N: 150.00 kg/hm2, P2O5: 36.75 kg/hm2, K2O: 150.00 kg/hm2, 此时最高产量为 36.04 t/hm2,其最佳施肥配比为 N∶P2O5∶K2O=4∶1∶4; 木薯最佳施肥利润的氮、 磷、 钾优化施肥组合为 N: 150 kg/hm2、 P2O5:29.50 kg/hm2、 K2O: 150 kg/hm2, 其最佳施肥利润达 10 780.11 元/hm2, 此时产量为 36.00 t/hm2, 其最佳施肥利润配比为 N∶P2O5∶K2O=5∶1∶5。 (3)施肥对木薯淀粉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氮、 磷、 钾肥对木薯淀粉含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 N>K>P。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晓明, 杨重法, 左应梅, 张 婷, 詹建星, 戴 宇
    2009, 30(4): 440-4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构建木薯茎叶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调查了木薯上、 中、 下部的茎粗、 株高、 叶柄长等形态学指标与茎叶生物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木薯茎叶生物量主要受下部茎粗和株高的综合影响, 并且下部茎粗、 株高与茎 叶生物量的关系均为乘幂函数关系, 通过模型拟合和择优得到木薯茎叶生物量的估测模型W=0.032 83 d2.48 6h0.182 4。经新的实测数据检验, 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率为4.46%, 完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魏守兴, 罗海燕, 谢子四, 罗石荣, 陈业渊
    2009, 30(4): 445-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羊山地区半野生荔枝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旨在为该地区荔枝核心种质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从74 条引物中筛选出 23 条多态性引物,用ISSR方法对 115 份海南羊山地区半野生荔枝种质进行遗传多样 性 分 析。 结果表明,115 份种质的遗传距离在 0.04~0.66 之间,平均为 0.28。在遗 距离为0.53的水平上,115 份荔枝种质被分为 5 个类群, 美品村、 儒道村荔枝基因型分别单独为 1 个类群,苍道村、杨南村荔枝基因型覆盖其它 3 个类群, 应作为核心种质的村庄开展进一步研究。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焕苓, 赖钟雄, 陈义挺 林秀莲 徐 炜 林治良
    2009, 30(4): 450-4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技术对66份荔枝古树 (其中福州市64份, 广东开平市2份) 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16个随机引物共产生232条RAPD带, 其中216条为多态性带, 占总带数的93.10%, 说明66份荔枝古树资源有丰富的多样性。 根据扩增条带多态性, 利用UPGMA构建了荔枝古树的亲缘关系树状图, 遗传距离为0.000~1.000。 当D=0.909时, 66份荔枝古树资源可以分为3组; 当D=0.746时, 分为9组; 当D=0.578时, 可归为18组,同一地方的荔枝古树基本可以划分在一起, 但也有个别划分在不同组, 亲缘关系较远, 表明福州市区荔枝古树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 该研究为福州市区荔枝古树特异基因资源的保护与进一步挖掘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詹园凤 党选民, 曹振木, 陈业渊, 王家保
    2009, 30(4): 456-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3种野生茄和1个栽培茄品种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核型类型均为 “2A” 型;染色体主要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属较对称核型。但它们的核型也具有 明 显 差 异, 04E28" 的 核 型 公 式 为2n=16m+6sm+2st,核不对称系数60.20%; 04E42的核型 公 式 为2n=14m+8sm+2T, 核不对称系数65.91%;07E67的核型公式为2n=18m+6sm, 核不对称系数59.68%; 栽培品种 “04E08”的核型公式为2n=22m+2sm, 核不对称系数58.59%。
  • 生态学
  • 生态学
    于旭东, 吴繁花, 张 超, 王雪兵, 黄 勇, 郭建春, 胡新文
    2009, 30(4): 461-4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特有产甜蛋白植物———马槟榔 (Capparis masaikai Levl.) 花果及种子的形态、 结构进行解剖和显微观察。 描述了马槟榔花的花萼、 花瓣、 子房、 花药、 花粉和果实的大小、 外中内果皮以及种子的内外种皮、 胚、 胚乳等的结构和形态。 马槟榔为圆锥花序, 花瓣、 萼片各4个, 上位子房, 侧膜胎座, 4个心皮, 1个心室, 雄蕊多个, 胚珠多数, 多为肾形, 沿心皮腹缝线成2~3纵行排列, 花粉囊4囊纵裂, 底着药, 花粉粒球形, 三孔沟型萌发, 花程式为: K2+2C4A∞G (4: 1: ∞); 果实大小差异较大, 最小果纵横径3.1 cm × 2.8 cm, 最大果纵横径11.2 cm ×9.4 cm, 果实含种粒数平均8~9粒, 最多的达40粒; 果皮分外、 中、 内3层, 外果皮有8~10条不规则棱及粗短的棘状突起, 中果皮石细胞居多, 内果皮晶莹剔透; 种子形状多样, 不同区域马槟榔种粒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 种皮有内外2层, 外种皮质硬而脆, 内种皮薄而透明, 种子胚乳被吸收仅留遗痕, 胚由胚根、 胚轴、 子叶和胚芽组成。
  • 生态学
    李春强, 刘志昕, 朱白婢, 彭 明
    2009, 30(4): 467-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 年和 2007 年对三亚红沙港的自然环境概况、 污染物来源和养殖状况及赤潮生物进行调查分析, 为热带港湾赤潮可持续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 三亚红沙港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半封闭型港湾; 沿岸地表径流很少; 污染物来源有养殖污染、 生活污染和船舶污染, 网箱养殖污染和沿岸池塘养殖污染是红沙港海域污染的主要来源; 该海域赤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 共 38 种, 主要种类为硅藻和甲藻, 硅藻占 68%, 甲藻占 26%; 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 该海域丰富的赤潮生物种类构成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潜在因素。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单家林, 郑学勤
    2009, 30(4): 474-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石蜡切片与组织化学染色法对马鞭草科的红树植物海榄雌 Avicennia marina)、许树 Clerodendruminerme)和甜土植物大青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幼根组织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许树幼根的外皮层和海榄雌幼根下皮层细胞壁被嗜脂染料苏丹IV着色较深,表明其细胞壁沉积较多的脂类物质; 木栓化的细胞壁限制了细胞外面的水及盐分沿细胞壁与胞间隙自由扩散, 成为阻碍盐分进入幼根第一道重要屏障。(2) 通道细胞 (正对原生木质部射角) 的细胞壁几乎不被苏丹IV着色, 说明很少或没有脂类物质沉积, 是水和盐分的主要通道; 而正对原生韧皮部束的内皮层细胞壁则均被脂类物质沉积、 修饰并被苏丹IV着色较深, 是阻碍盐分进入幼根的另一道屏障; 另外, 通道细胞占皮层细胞的比例与根际盐条件有关: 其淡水条件的高于盐水条件的; 淡土植物的高于红树植物的。 (3) 外皮层和内皮层细胞壁上脂类物质的沉积受其根际盐浓度的影响明显。
  • 植物生理生化
    谢志南, 林丽仙, 钟赞华, 赖瑞云, 苏明华
    2009, 30(4): 479-4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木瓜幼龄植株为试材, 通过喷施不同浓度毒死蜱, 探讨毒死蜱对番木瓜生理生化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喷施毒死蜱后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增, 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降低, 叶片叶绿素、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根系活力显著降低; 叶片出现斑驳黄化、 皱缩症状, 提早脱落; 植株根、 茎、 叶生长量明显减少。 番木瓜幼龄植株对毒死蜱敏感, 喷施毒死蜱易导致植株药害发生。
  • 植物生理生化
    黄鹤丽, 林 电, 章金强, 孙恪志
    2009, 30(4): 485-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西香蕉组培苗为试材, 进行水分胁迫试验。 结果表明, 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 香蕉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 叶绿素a (Chla)、 叶绿素b (Chlb)、 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Car) 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叶片水分饱和亏缺、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和丙二醛 (MDA) 则呈增加趋势。 综合不同处理下巴西香蕉幼苗水分特征和生理特征可知, 香蕉幼苗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是田间持水量的71%~80%。
  • 植物生理生化
    佘文琴, 张延晖
    2009, 30(4): 489-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耐寒性较强的荔枝品种元红和耐寒性较弱的兰竹为材料, 研究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叶片在越冬期的活性氧代谢及其渗透调节物质 (可溶性蛋白质、 可溶性糖) 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1) 越冬期间, 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荔枝叶片过氧化氢(H2O2)、 丙二醛(MDA)、 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 其中,兰竹H2O2和MDA含量增加幅度均大于元红, 而可溶性蛋白质、 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则小于元红。 (2) 越冬期间,荔枝叶片超氧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增强;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含量增加, 且到翌年2月18日达最大值而后下降; 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和兰竹的抗坏血酸(AsA) 含量呈下降趋势, 而元红的AsA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与耐寒性较弱的兰竹相比, 元红在越冬期维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建福, 高志远
    2009, 30(4): 495-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拟田间试验, 研究比久(B9) 对酸雨胁迫下6年生东魁杨梅的生理生化特征影响。 结果表明: 比久能减少酸雨胁迫时丙二醛 (MDA) 的积累;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 性, 减缓膜脂过氧化程度; 缓解酸雨胁迫下东魁杨梅叶绿素和类萝卜素的降解速度, 促进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增加, 从而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值。 但比久处理需要适当的浓度, 浓度过高会产生负效应, 比久调控的最佳浓度为2 500 mg/kg左右。
  • 植物生理生化
    郑亚军, 陈良秋, 龙翊岚
    2009, 30(4): 500-5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 还原力、 清除DPPH自由基、 清除羟基自由基 (·OH) 等方面, 研究鹅掌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 鹅掌柴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 清除率分别为78.57%和74.99%, 对脂质体过氧化的的抑制率为21.41%; 与VE、 VC、 BHT相比, 鹅掌柴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和对Fe2+的络合能力也较强; 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 因此, 鹅掌柴提取物是一种抗氧化功效较强的活性物质, 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高艳梅, 翟金玲, 黄 惜
    2009, 30(4): 505-5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T-PCR扩增番木瓜环斑PRSV病毒HC-pro基因, 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克隆到的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海南或华南地区已克隆的HC-pro基因只有约92%的同源性, 说明PRSV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为了培育番木瓜转基因抗病植株, 利用pWATERGATE载体和GATEWAYTM技术, 成功构建了番木瓜环斑病毒HC-pro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 具体步骤如下: ①设计带特异性重组序列attB 的HC-pro基因PCR的引物; ②利用该引物进行RT-PCR扩增HC-pro基因; ③通过BP反应, 将扩增得到的HC-pro基因序列插入入门载体pDONR201中; ④通过LR反应将HC-pro基因序列从pDONR201重组到目标载体pWATERGATE中, 得到PRSV HC-pro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高新征 言普 沈文涛 周鹏
    2009, 30(4): 510-5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 ζ-胡萝卜素脱氢酶(ZDS) 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它催化ζ-胡萝卜素转化成链孢红素, 并催化链孢红素向番茄红素的转化。 ZDS是限速酶, 在植物果实颜色和花色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番木瓜黄果品种Dwarf solo和红果品种Sunrise solo为材料,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I 荧光染料法, 对2个番木瓜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及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ZD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2个番木瓜品种的果实、 花、 叶片中均可检测到ZD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 但表达量存在组织和部位上的差异。 ZDS基因在成熟果实中的表达量比花中的高, 花中的比叶中的高。 ZDS基 因 在Sunrise solo(红果肉) 番木瓜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表达逐渐增强, 且变化显著, 而在Dwarf solo (黄果肉) 番木瓜果实早期表达增强, 成熟后期则表达趋为稳定。 2个番木瓜品种成熟果肉中ZDS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 红果肉中的表达量高于黄果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亚丽, 沈文涛, 言普 熊建平 周鹏
    2009, 30(4): 515-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木瓜幼苗为材料, 利用多重PCR技术快速鉴定其性别, 建立适合番木瓜性别研究的cDNA-AFLP分析体系, 分析影响cDNA-AFLP分析体系的各种可能因素(RNA提取、 酶切与连接效率、 预扩增效果等), 并对影响选择性扩增反应的各因子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选择性扩增的最佳体系, 即在反应体系中, 各因素终浓度分别为: Tap酶0.06 U/μL; Mg2+ 2.4 mmol/L; dNTP 2.0 mmol/L; 引物0.48 μmol/L。 通过优化体系得到的选择性扩增产物, 银染检测后条带清晰稳定。 表明成功建立了适合番木瓜性别研究的cDNA-AFLP分析体系。
  • 彭建华, 郑春耀, 潘羡心, 李超萍, 蔡吉苗, 黄贵修
    2009, 30(4): 520-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采自海南、 云南和广西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样中分离获得 17 株单孢菌株,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来自海南的 HC-10 菌株致病性最强。 HC-10 产毒条件及毒素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改良 Fries 3 号培养基、 25℃光 照 12 h 培养 10 d、 转速为 160 r/min 以及培养基初始 pH 值为 4 最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温度、 紫外线及不同的毒素浓度与毒素的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王 中, 侯宪文 邓 晓 沈哲峰 张洪益 李勤奋
    2009, 30(4): 525-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试验条件下, 以推荐浓度N (625 mg/L) ,2N (1 250 mg/L) ,4N (2 500 mg/L) 三个施药浓度分别喷施处理植株和土壤,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乐果在香草兰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结果表明: 乐果在土壤中降解很快, 半衰期为0.8~0.9 d; 植株喷施乐果时, 香草兰果、 茎、 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1~6.4 d, 2.5~4 d, 3~4.2 d; 土表喷药后, 乐果在植株各组织中的残留量远低于植株直接喷药的残留量, 其最大残留量为0.094 1 mg/kg。 不同施药方式, 乐果在香草兰果、 茎、 叶中的残留动态曲线不同。 植株喷药时, 乐果在香草兰果、 茎、 叶中的残留量
    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而土表喷药时, 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且在喷药后第1 d达到最大。 比较香草兰各组织的最大残留量, 植株喷药后表现为叶≥果>茎; 土表喷药后则表现为果>叶>茎。 但就消减动态而言, 喷施同样浓度的乐果后, 果荚中消减最慢, 最后的残留量最大, 说明果荚容易吸收积累乐果。
  • 蔡 华 韦朝领 陈 妮
    2009, 30(4): 530-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tl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入侵种的染色体数为2 n=96, 属六倍体物种, 各染色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 均为中着丝粒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相对长度比为2.10, 全套染色体未见随体, 核型公式为2 n=96=60 m+36 sm, 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2B型。 喜旱莲子草的多倍性特征及2B核型为其生物入侵性提供了重要的细胞学证据, 文中同时提出不改变基因组DNA序列结构的表观遗传变异可能是喜旱莲子草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 聪, 罗金辉, 叶海辉, 何秀芬
    2009, 30(4): 535-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扫描不同测定条件下铅石墨炉原子吸收信号的图谱, 通过分析图谱的变化参数, 直观地优化测定条件。 分析结果表明: 扫描图谱可快速优化铅石墨炉原子吸收的测定条件 (灯电流、 狭缝、 干燥温度/时间、 灰化温度/时间、原子化温度/时间等), 大大减少分析干扰, 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分别对几种水果蔬菜样品的测试, 加标回收率均在 (100±3) %内。 测试国家标准物质, 其结果落在标准值范围。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邹冬梅, 王明月, 陈成海, 王建荣, 蒋昌顺
    2009, 30(4): 540-5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测定芦荟及芦荟制品中芦荟甙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用甲醇超声提取、 反相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检测,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 外标法定量。 采用ODS柱, 以甲醇-醋酸 (体积比50∶50) 为流动相, 紫外检测器于359 nm处检测。 结果表明: 芦荟甙的进样量为10 μL、 流速1.0 mL/min和柱温40 ℃时, 进样量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 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8%~102.0%; 方法的精密度好, 变异系数 (CV) 小 于4.6% (n=10); 方法检测限为0.05 mg/kg。 方法快速、 简便、 准确, 所测结果稳定、 重现性好, 可作为芦荟及芦荟制品中质量检验的一种定量方法。
  • 综述
  • 综述
    曾 淇, 昝逢刚 李明芳, 郑学勤
    2009, 30(4): 54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论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荔枝研究中的应用,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荔枝品种鉴定和分类、 种质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荔枝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与优良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获得。 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 综述
    李 瑞, 夏秋瑜, 赵松林, 陈 华, 陈卫军
    2009, 30(4): 551-5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棕榈油是世界上最经济的植物油, 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 油棕果及油的产量均最高, 棕榈油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越来越被重视, 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最有竞争力的原料。 目前, 世界各国对棕榈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加工技术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棕榈油生物柴油的加工技术, 包括化学法、 酶法、 多相固体催化法及其他一些方法。
  • 综述
    隋益虎, 陈劲枫
    2009, 30(4): 557-5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利用辣椒属种间杂交进行种质创制、 传统遗传学研究、 遗传图谱构建、 基因定位及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 总结了辣椒属不同种间有性杂交成功的难易、 障碍及机制; 指出今后辣椒属种间杂交的三个研究方向: 开发辣椒栽培种(Capsicum annuum L.)以外的种间有益基因; 探索杂种获得的方法并提高其效率; 加快杂种获得后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