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维国 冯素萍 郑学项 高新生
    2009, 30(12): 1711-1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19 对 EST-SSRs 引物对 41 份巴西橡胶树材料(6个野生材料和35个栽培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19 对引物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结果, 得到 92 个多态性位点, 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 2~7 个,平均为 4.84 个。 在相似系数为 0.64 的水平上, 野生材料和栽培种区分开来, 在相似系数 0.75 的水平上, 又可将栽培种材料分为四个类群; 栽培种和野生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 0.11~1.16 之间, 栽培种间遗传距离较小, 野生材料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大。 在栽培种和野生材料之间, 遗传距离最大的是 AC/T/15/114 与 PR261(1.16), 最小的是保亭 155 与热研 7-20-59(0.11)。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朱 敏, 陈业渊, 高爱平, 麦贤家
    2009, 30(12): 1718-1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或完善中国数量化、 规范化的杧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 以便更好地为中国杧果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服务, 2007~2009 年 7 月, 在海南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杧果种质圃内进行杧果品种(种质)资源的叶片长度、 叶片宽度、 叶柄长度、 花序长度、 花序宽度、 花直径、 果实纵径、 果实横径、 果实侧径、 核长度、 核宽度和核厚度等 12 项植物学数量性状指标的测定。 结果表明, 12 个数量性状均存在 10%以上的变异系数, 叶柄长度、 果实纵径和果核长度呈偏态分布, 其他 9 项呈正态分布。 根据分析结果, 提出了性状分级标准, 建议将 12 个植物学数量性状分为 1~5 个等级, 每个等级提出 2 个参照品种, 1 个国外品种, 1个国内品种。 该研究为中国杧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 规范化的建立或完善奠定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家桔 李焕苓 张新春 黄国弟 高兆银 王家保
    2009, 30(12): 1725-17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 57 个杧果品种果实的 7 项品质特征, 结果表明: 不同杧果品种果实的可溶性糖、 可溶性固形物、 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 9.00%~19.88%、 11.30%~20.88%、 0.02%~0.89%, 糖 酸 比、 固 酸 比 分 别 为 16.47~878.86、19.25~882.78, 类胡萝卜素含量为 6.38~48.60 μg/g FW, 贮 藏 期 为 6~17 d, 相对应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13.51%、 14.44%、 0.26%、 127.36、 127.05、 23.01 μg/g FW、 10.17 d, 不同品种果实的品质存在显著差异。 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 57 个杧果品种的综合品质以留香杧最佳。 完熟时绿色果皮品种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红色果皮品种, 且糖酸比值和固酸比值显著高于红色与黄色果皮品种。 多胚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单胚品种。 相关分析表明, 芒果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可滴定酸含量与糖酸比、 固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贺军虎 陈业渊 王芳 刘少芬 曾垂凤 赵小青
    2009, 30(12): 1731-17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收集的 10 份菠萝种质资源植株的芽、 叶片及其果实性状进行描述和评价。 结果表明: 徐台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 其余指标接近于巴厘品种但无刺, 是巴厘品种较好的一个替代品种; 上海 2 号品种果型端正, 果肉橙黄色, 品质中上, Vc 含量高, 是较好的鲜食和加工皆宜品种; ST 品种风味好, 口感好, 是一个优良的鲜食品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恒明, 罗少波, 李 颖, 徐小万, 郭汉权
    2009, 30(12): 1736-17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辣椒雄性不育系与恢复源材料杂交, 以其 F1 及后代高可育株作母本, 再与优良辣椒自交系进行连续回交, 在不育细胞质的基础上, 将自交系的优良性状逐步转育到恢复源中, 选育出新的具有不育系细胞质基因“S” 的辣椒强优恢复系, 并实现辣椒 “三系配套”。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郑翠芳, 朱晓东, 方丽娜, 陈友铃, 吴文珊
    2009, 30(12): 1740-17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爱玉子雌、 雄异株, 其性别以及品系在结果前难以通过枝叶等形态特征进行辨别。 作者将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标记应用于爱玉子性别及品系鉴别研究, 建立了完整的 PCR 反应体系, 扩增效果好, 结果稳定可靠, 可重复性强。 在 153 对 SRAP 引物中, 只有引物 me5-em14 在爱玉子雌株上扩增出约 220 bp 的特异条带, 将其命名为 FA me5-em14-220, 该标记与雄株没有关联, 可作为爱玉子性别鉴别的 SRAP 标记。 从 153 对引物中筛选出 8 对多态性好、 分辨率高的引物组合, 在 24 个爱玉子雌性品系和 16 个雄性品系的 DNA 样品中扩增出 171条多态性带, 并获得爱玉子雌、 雄各品系独特的核酸指纹, 其中 em6-me6 引物与 me3-em2、 me1-em8、 me1-em9 中的任何一对引物进行组合, 都能鉴别 24 个爱玉子雌性品系; me3-em2 与 me9-em14 2 对引物组合也能鉴别 24 个爱玉子雌性品系; me1-em8 单独一对引物, 以及 me1-em9 与 me3-em2 (或 me6-em6) 2 对引物组合能鉴别 16 个爱玉子雄性品系, 并获得 2 个雄性品系的特异性片段, 即片段 me1-em8-350 bp 为大洋 57 特有, me1-em8-240 bp 为大洋 241 特有。 研究结果对爱玉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品种和品系的鉴定、 以及种苗质量仲裁检验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 熙, 林 电, 余 爱 罗 旸 熊静逾 华元刚
    2009, 30(12): 1746-1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 研究海南省红田农场、 公爱农场、 岛西林场、 南田基地的橡胶园土壤养分状况, 结果表明: (1)盆栽试验中养分亏缺顺序红田农场为: N>K>Mg>P>Zn>Mo>B>Cu>S>Ca; 公爱农场为: N>P >K>Mg>S>Mo>Mn>Ca>Cu>Zn; 岛西林场为:N>P>K>Mg>S>Mo>Mn>Ca>Cu>Zn; 南田基地为: N>Mg>P>K>S>Mo>Ca>Mn>Zn>Cu。 (2)海南省橡胶园土壤普遍缺 N, N 均为第一限制因子, 相对缺 K、 Mg、 P、 S, 土壤贫瘠, 应当加强土壤所缺元素的施用, 才能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从而实现橡胶的平衡施肥。 (3)实验室测定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冬芬,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2009, 30(12): 1752-17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两个水稻品种汕优 63 和扬粳 9538 对不同土壤 Pb 浓度的吸收分配差异及 Pb 对水稻 3种矿质元素(Fe、 Cu、 Zn)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相同 Pb浓度处理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根系对 Pb 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 而地上部差异显著(P<0.05), 汕优 63 地上部 Pb 浓度显著高于扬粳 9538; 根系活力与根系吸收Pb 的能力没有必然联系。Pb 对水稻分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蘖早期, 对水稻成穗数无影响。 低浓度 Pb 处理对水稻矿质元素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高浓度 Pb(3 115 mg/kg)处理均增加两个水稻品种根系 Fe 含量, 降低汕优 63地上部 Fe 含量及降低汕优 63 根系 Cu、 Zn 含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莉萍 王 军 段泽敏
    2009, 30(12): 1759-1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 L25(56)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山西石灰性褐土在追施 150 kg/hm2 尿素的基础上,有机肥、无机磷、钾肥与微肥配施对色素辣椒(临猗大板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与微肥合理配施可提高色素辣椒可食部分比例、辣椒皮灰分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值分别为 92.25%、7.10%、11.57%,明显改善了色素辣椒的营养品质;有机肥、无机肥与微肥合理配施极显著提高了色素辣椒的色价值。使色素辣椒品质达到最佳时,各肥料配施的用量分别为膨化鸡粪 16 680 kg/hm2、过磷酸钙 900 kg/hm2、硫酸钾 510 kg/hm2、硫酸锌 15.0 kg/hm2、 硼砂 15.0 kg/hm2。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 健, 水庆艳, 宋希强
    2009, 30(12): 1764-17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木棉的名称进行科学考证, 阐述木棉的分布与栽培应用史, 综述其在种质资源、 纤维应用、 药用、 观赏及其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翠翠, 樊小林, 王南南, 杜亚琴, 郑丽行
    2009, 30(12): 1770-17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与不同化控技术(多效唑、 核苷酸)结合对砂糖橘抽发新梢数、 成花数、 叶中磷素含量及其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化控处理均显著抑制砂糖橘抽发的新梢数, 但化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与对照相比, 化控处理均能诱导砂糖橘成花, 但多效唑+干旱胁迫处理(PDSN0)和多效唑+干旱胁迫+50 mg/L 核 苷 酸 处 理(PDSN1)成花数差异不显著, 而 多 效 唑+干 旱 胁 迫+100 mg/L 核 苷 酸 处 理(PDSN2)成 花 数显著小于其它化控处理。 叶中磷素含量主要受叶片中磷素含量的制约; 在处理前期, 除个别处理外, 所有化控处理叶中磷素含量均降低, 但同一时间内化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在处理后期, 多效唑+干旱胁迫和两种浓度的核苷酸在影响叶中磷素含量方面效果相反 ; 在 开 花 前 期, 各处理叶中磷素含量分别比处理前增加 46.15%、30.77%、 23.08%和 30.77%; 在化控处理前期、 中期、 后期和开花前期, 叶中磷素含量与成花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谢志南, 赖瑞云, 钟赞华, 张雪芹, 苏明华
    2009, 30(12): 1776-1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缺硼、 硼过量的番木瓜硼素失调植株及健株为试材, 探讨硼失调对番木瓜植株硼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植株缺硼时根、 叶、 花、 果的水溶态硼、 半束缚态硼及束缚态硼含量明显降低, 与健株相比, 3 种形态硼中叶片以水溶态硼变化最大, 果实及根均以半束缚态硼的变化最为显著, 花的硼形态受影响程度较小; 植株硼过量时根、 叶、 花、 果的水溶态硼、 半束缚态硼及束缚态硼含量显著增加, 其中, 叶片以水溶态硼、 果实以束缚态硼的变化幅度最大, 根及花则以半束缚态硼变化最为显著。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林秀琴, 袁 坤 王真辉, 邓 军 杨礼富
    2009, 30(12): 1782-17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是影响橡胶树生长和产胶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以橡胶树无性系热研 7-33-97 为试验材料,通过干旱胁迫处理后,提取并纯化样品叶片的总蛋白质,经双向凝胶电泳(2-DE)和胶图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与对照样品相比,干旱胁迫 10 d 和 15 d 的橡胶树叶片蛋白中共存在 38 个差异表达蛋白点。采用 MALDI-TOF MS 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功能注释, 依照功能分类, 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胁迫应激响应、能量代谢、光合作用、 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定位等生物学过程。
  • 植物生理生化
    韦 弟 李杨瑞 邸南南 闭志强 卜朝阳
    2009, 30(12): 1789-1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乙烯利喷洒香蕉幼苗叶片 1 d 后, 于 6 ℃低温胁迫 1 d, 研究乙烯利对香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乙烯利预处理可以保护低温胁迫后香蕉叶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降低低温胁迫后叶片的萎蔫程度和相对电导率,提高低温胁迫后叶片的光合速率。 表明乙烯利可以提高香蕉幼苗抗寒性, 其中浓度为 200 mg/L 时效果最佳。
  • 植物生理生化
    郑文武 朱建华 欧世金 曾之京 黄 克 周凤诚
    2009, 30(12): 1793-17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乌圆龙眼为试材, 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母枝单元直径、 长度、 复叶数、 小叶数、 小叶面积、总叶面积和着生角度 7 个自变量与穗开花总数、 穗开雌花数、 穗开雄花数、 花穗长度、 花穗宽度、 花穗体积、穗坐果数、 穗果重、 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0 个依变量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1)结果母枝单元直径与穗开花总数、 穗开雌花数、 穗开雄花数、 花穗宽度、 花穗体积、 穗坐果数、 穗果重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单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 对开花坐果及果实性状影响最大。 (2)结果母枝单元总叶面积与穗开花总数、 穗开雄花数为显著的多项式相关。 (3)结果母枝长度与花穗宽度、 花穗体积为显著正单相关。 (4)结果母枝复叶数、 小叶数、 总叶面积与花穗宽度、 花穗体积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 小叶数与穗坐果数为显著的正单相关, 复叶数与单果重为显著的负相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家保, 贾彩红 杨小亮 金志强 徐碧玉
    2009, 30(12): 1798-18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已构建的荔枝果皮 cDNA 文库中挑取克隆测序, 获得一条荔枝快速碱化因子(LcRALF)基因(GenBank 登录号: EU024484)。 该基因的 cDNA 全长为 666 bp, 含 1 个 381 bp 的开放读码结构, 编码 126 个氨基酸。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 烟草等物种的 RALF 基因一致性较高, 具有 RALF 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典型特征。 RT-PCR 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荔枝果皮中特异表达, 且在新采收的荔枝果皮中表达量最高。 随着果皮的衰老该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志忠, 吕柳新
    2009, 30(12): 1803-18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 通过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地分离到西瓜(2n=22)的第一单染色体, 将分离到的西瓜染色体放入 0.2 mL Eppendorf 管中, 经去蛋白, Sau3A 酶切, 并在染色体 DNA 片段两端加上 Sau3A 人工接头后, 进行两轮 PCR 扩增, 得到 0.4~2.0 kb 之间的 DNA 片段。 用西瓜的基因组标记成探针, 与单染色体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 杂交, 表明这些西瓜单染色体扩增片段与西瓜基因组 DNA 之间有同源性, 从而证明单染色体 DNA 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 将第 2 轮 PCR 产物构建质粒文库, 得到约 20 000 个重组子。 这是染色体微分离、 微克隆技术首次在瓜类作物中的应用, 该方法为直接从西瓜单条染色体 DNA 文库中筛选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说明利用染色体显微分离、 克隆技术对西瓜等瓜类作物基因组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羊玉花 杨腊英 杨歆璇 李松伟 黄俊生
    2009, 30(12): 1808-1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 fga1 基因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香蕉过程中的作用, 及其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 1 号和生理小种 4 号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的关系, 采用 PCR 和 RT-PCR 方法扩增了 2 个生理小种的 fga1 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及相似序列搜索和比对, 还对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功能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2 个生理小种 fga1 基因开放阅读框均为 1 062 bp, 编码 353 个氨基酸, 基因同源性为99.5%, 氨基酸序列相同。 推测 fga1 基因可能与香蕉枯萎病菌自身繁殖和附着胞的形成有关。 从 fga1 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看, 2 个生理小种致病力的差异与 fga1 基因并无明显对应关系, 这为进一步研究 fga1 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郝彦伟, 李正国, 杨迎伍, 邓 伟, 苏丽艳
    2009, 30(12): 1813-18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番茄的 EST 数据库, 获得一条在番茄果实中表达的 EST 序列 CYP71, 通过 RT-PCR 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番茄的叶、 花、 果实中均有表达, 其中幼果中表达最强, 并受到乙烯的负调控, 推测可能与果实的发育成熟 相 关。 进 而 通 过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的方法获得了全长为 1 637 bp 的 番 茄 CYP71 基 因(GenBank accession No. GQ370622)。 该片段包括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 (1 488 bp), 编码 495 个氨基酸。 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 属于 CYP71 家族。 将番茄的 CYP71 基因定向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 中, 获得 CYP71 基因的正、 反义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CYP71s 和 pBI121-CYP71as, 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平华, 陈舜彬, 陈岚凤, 许莉萍, 王恒波, 陈由强, 陈如凯
    2009, 30(12): 1818-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种性优良但组培分化困难的 3 个甘蔗品种 FN95-1702、 FN99-2308 和 FN99-20169 的愈伤组织为材料, 以 2 种常用的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 4 种不同体积的椰乳, 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进行分化阶段和生根阶段培养, 并对移栽幼苗成活率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激素配方的培养基, 在分化阶段添加椰乳后甘蔗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和芽长势均明显提高, 添加椰乳的适宜体积为 10%~20%, 其中, 以 15%为最佳添加体积, 可使分化率提高 100%。 幼苗生根阶段, 添加椰乳使幼苗生根的数量减少, 对移栽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不同甘蔗品种适合的培养基略有差异, 实验所选用的 2 种培养基与椰乳之间无交互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生 潘大仁 周以飞 陈观水 张绪璋 张燕云
    2009, 30(12): 1824-18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克隆到的果蔗 HSP90 基因片段作为探 针,利用电子克隆和序列拼接方法获得一个全长为 2 097 bp 的cDNA 序列。通过 ORF 软件分析, 预测得到的蛋白质具有 698 个氨基酸。 应用生物信息学对果蔗 HSP90 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 疏水性/亲水性、信号肽、 功能结构域分析及其蛋白功能、 高级结构和同源性进行了预测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该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 80.2 ku, 在 N 端 有 一 个 ATP 结 合 位 点, 具 有 源 ATPase 活 性。序列分析表明, 该蛋白可能具有信号转导、 转录调控、 胁迫应答、 生长因子等功能。 利用梢腐病病原Gibberella fujikuroi 接种果蔗福安叶片, 检测到 HSP90 基因的转录水平逐渐提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 华 张启勇 韦朝领
    2009, 30(12): 1831-18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细胞学角度鉴定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2 种植物蒴翟(Sambucus Chinensis L.)和接骨木(Sambucus willamsii H.), 对安徽滁州地区蒴翟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并和接骨木进行比较。 结 果 表明, 蒴翟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34, 染色体基数 x=17, 为二倍体物种。 与接骨木(2n=2x=36)相比, 存在染色体数目差异。 其核型公式为 k(2n)=34=14m+14sm+6st, 核型类型为 2B 型(接近3B型);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 2.07, 臂比>2 的染色体比为 0.47。 在系统进化程度上蒴翟较接骨木高级, 这可能是草本蒴翟比木本接骨木具有更强生态适应性的细胞学证据之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文波, 邬国良
    2009, 30(12): 1835-18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橡胶树褐根病病原菌 Phellinus noxius Corner 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 pH 值为 6~7, 该菌可有效地利用部分碳源和氮源, 碳源以 D-果糖和酵母浸出液最好, 氮源以 L-天门冬酰胺最好。 光照处理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黑暗利于菌丝生长, 光照和黑光有抑制作用。 菌丝的致死温度为 55 ℃, 10 min。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忠华, 李国华, 阿红昌, 周 明, 张祖兵, 岳 海, 侯建勇
    2009, 30(12): 1840-18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2009 年,在中国西双版纳各农场、 民营胶园及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周边等地, 对橡胶树上的橡胶盔蚧寄生蜂的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橡胶盔蚧寄生蜂 245 8 头, 隶属 4 科 11 属 12 种, 其中优雅岐脉跳小蜂和蜡蚧褐腰啮小蜂为橡胶盔蚧寄生蜂优势种, 红黄花翅跳小蜂、斑翅食蚧蚜小蜂、 黑盔蚧长盾金小蜂、异角蚜小蜂和花翅蚜小蜂为常见种。 记述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鉴别特征, 同时提供了鉴别特征图和西双版纳地区橡胶盔蚧寄生蜂种类检索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朝绪 覃伟权 马子龙 彭正强 黄山春
    2009, 30(12): 1847-1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利用磷化钙、 3%高效氯氰菊酯烟雾剂 (烟 魁)和 溴 甲 烷 3 种熏蒸剂熏蒸处理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各虫态及散尾葵切叶,观察椰心叶甲各虫态的死亡情况和对散尾葵叶片的影响。 结果表明: 烟魁使用时灼伤散尾葵切叶, 不适合处理散尾葵切叶。 其他 2 种熏蒸剂对切叶没有明显影响, 影响熏蒸剂对椰心叶甲各虫态致死的主要因素是熏蒸剂的浓度和熏蒸时间。 磷化钙处理而言, 其分解为磷化氢气体需要时间,需要熏蒸 24 h, 使用 0.3 mg/m3 即可达到完全杀死椰心叶甲的目的; 而对于溴甲烷处理而言, 用量相对较大, 但熏蒸时间较短, 20 g/m3 的浓度 2 h 才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椰心叶甲除害的需要。 研究结果对处理棕榈植物鲜切叶或苗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秦涵淳 杨腊英 李松伟 谢玉萍 黄俊生
    2009, 30(12): 1852-18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香蕉枯萎病发病株病组织的分离 、 纯 化 , 得到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E. F. Smith)Snyder et Hansen]。 该病原菌在不同 pH 值培养基上培养 4 d 后,发现尖孢镰刀菌菌落在 pH 值 4.0~9.0 范围内均可生长, pH 值为 6.0~7.0 时最适, 菌落直径平均在 3.7~3.9 cm 之 间。 尖孢镰刀菌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 N 源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影响大于 C 源。 生长到第 6 天时, 全糖型培养基产孢量最大, 且小型分生孢子的产孢量也最大, 可使香蕉苗发病率达到 100%。而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佳培养基为低氮型培养基。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蔡学清 林通 谢玲平 吴昌镇 林娜 胡方平
    2009, 30(12): 1858-18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福建省分离的荔枝酸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 生长速度、 产孢、 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福建荔枝酸腐病的病原菌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24~28 ℃, pH值为 8~9, 光照时间为 12~20 h, 最适生长与产孢培养基为 PDA,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 65 ℃, 10 min; 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 pH 值、 培养基、 光照时间、 温度及营养成分等有关, 其中该菌在 24~32 ℃, 光照时间为 16~20 h,培养 15 d 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 该菌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其侵染荔枝
    的能力也不同, 培养 10 d 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最强, 侵染最适温度为 28~32 ℃。 该菌除了寄生荔枝外, 人工接种还能侵染胡萝卜、 番茄、 水蜜桃、 龙眼、 葡萄、 茄子和黄瓜。 试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吕朝军 钟宝珠 孙晓东 覃伟权 韩超文 符悦冠 马子龙
    2009, 30(12): 1865-18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大田药效试验等方法, 测定印楝素、 苦参碱和烟碱对螺旋粉虱的室内生物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 这 3 种杀虫剂均对螺旋粉虱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其中在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中, 印楝素、 苦参碱和烟碱 LC50 值分别为 0.099 8、 0.013 3、 0.002 3 mg/L, 对 3 龄若虫的 LC50 值分别为 1.672 4、0.059 3、 0.031 5 mg/L, 对卵的 LC50 值分别为 1.211 7、 0.034 0 和 0.011 3 mg/L。 大田药效结果表明, 3 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 其中在 1.00 mg/L 的浓度下, 药后 5 d 的防治效果仍在 80%左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温衍生, 罗大全, 赵冬香
    2009, 30(12): 1870-18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红外监控系统和野外观察实验研究豇豆荚螟雌雄蛾求偶交配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豇豆荚螟交配时雌、 雄蛾尾部交合在一起呈 “一” 字形, 交配时间一般为 75 min。 雌雄蛾羽化 24 h 后性成熟, 黄昏入夜时分开始活动, 求偶交配大部分发生在夜间 21: 00~03: 00 时段内。 雌雄蛾求偶高峰期出现在凌晨 01: 00~02: 00时段内, 次高峰期出现在 22: 00~23: 00 时段内; 而交配高峰期出现在凌晨 02: 00~03: 00 时段内, 次高峰期出现在 23: 00~00: 00 时段内。 雌雄蛾求偶交配高峰的蛾龄期为 4 日龄。 雌雄蛾求偶交配的最佳性比为 1 : 1,
    其最适宜求偶交配温度为 22 ℃, 补充 10%的蜂蜜水能明显促进雌雄蛾的求偶交配, 豇豆花挥发物对雌雄蛾的求偶交配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古 碧 李开绵 李兆贵 李 凯
    2009, 30(12): 1876-1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79 个木薯品种(系)块根淀粉的鲜薯含粉率、 原淀粉水分、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 峰值粘度、 糊化温度、 透明度、 恩氏粘度、 淀粉粒直径和表面积等淀粉特性指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木薯品种(系)各淀粉特性指标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同指标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品种(系)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认为 E169、 C766、 E1424、 E339、 R72、 E217、 E344、 E232、 E316 和桂热 3 号木薯淀粉的加工特性最好,更适合木薯淀粉的深加工。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姚广龙 蒋盛军 张伟敏 刘国道 虞道耿
    2009, 30(12): 1883-18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研 4 号王草是象草和美洲狼尾草的杂交种。 热研 4 号王草是一种植株高大、 产量高、 嫩茎多汁而略具甜味, 叶柔嫩, 动物适口性好的热带禾本科牧草。 本研究通过低温干燥王草, 粉碎形成草粉, 分装制成王草袋泡茶; 王草袋泡茶浸泡后, 茶汁呈橙黄色, 略带甜味, 具新鲜牧草芳香味,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禾本科牧草茶饮料。 对袋泡茶的活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王草中总黄酮含量为 28.90 mg/g; 多酚含量为 12.63 mg/g; 维生素 C含量为 41.39(mg/100g), 这表明王草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的活性成分。 同时, 王草袋泡茶加工制作的成功对开发其他热带禾科牧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黄彦彬 赵酉龙 林文实
    2009, 30(12): 1887-1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海南岛 18 个站点 1965~2007 年的 43 a 雷暴日资料,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的雷暴日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海南岛雷暴活动频繁, 各市县年平均雷暴日在 94 d 以上, 最多达到了 149 d,雷暴日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中部以及北部的雷暴日比较多, 而在南部雷暴日相对偏少; 雷暴日的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极少, 夏季时雷暴明显偏多, 最高为 7 月份的 22 d; 另外, 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准周期16 a 以及 5 a 的小震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