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登冉 赵 丽 陈月异 史敏晶 田维敏
    2008, 29(4): 403-4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无性系热研 7-33-97 的胶乳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植物亮氨酸氨肽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应用 RACE 技术克隆同源基因 (HbLAP1)。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DNAStar,ScanProsite,ClustalW)对 HbLAP1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 Northern-blot 分析 HbLAP1 的表达。结果表明,HbLAP1 的 cDNA 全长 1 985 bp,包括 1 个 1 581 bp 的阅读框,编码 526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一个105 bp 的 5' 非编码区和一个 299 bp 的 3' 非编码区(包括 16 个腺苷酸尾巴);HbLAP1是一种可溶性的细胞质氨肽酶结构域,割胶显著下调 HbLAP1 的表达。HbLAP1可能是乳管细胞茉莉酸信号途径的负调控因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程 汉 蔡海滨 黄华孙
    2008, 29(4): 410-4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低温诱导处理巴西橡胶树 (Hevea brasiliensis) 品系93-114 幼嫩枝条和树叶,提取总 RNA,并分离纯化 mRNA。利用 SMART 技术合成橡胶树全长 cDNA,经过 Sfi I 酶切后连接到 pDNR-LIB 载体中,得到全长cDNA 文库。文库库容为 1.4×10 6 ,重组率达到 100 %。挑取单菌落提取质粒并酶切鉴定,插入片断分布在 0.3~2 kb 之间,平均大小为 1 kb 左右,表明该文库质量合格,可用于全长基因的筛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美英 徐碧玉 刘菊华 杨小亮 金志强
    2008, 29(4): 415-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在香蕉果实抑制缩减文库中获得的 1 个 14-3-3 蛋白基因片段,采用 PCR 和 RACE 相结合的方法从香蕉(Musaacuminate L. AAA group cv. Brazilian)cDNA 文库中筛选到其全长 cDNA 序列。序列测定和 Blastx 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 cDNA全长 1 037 bp,含有 1 个完整的阅读框,其编码区编码 261 个氨基酸残基,具有植物 14-3-3 蛋白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并与其他植物来源的 14-3-3 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其命名为 Ma-14-3-3b(Musa acuminate 14-3-3)。采用遗传进化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表明,Ma-14-3-3b 与来源于单子叶植物的多数 14-3-3 蛋白基因序列在同一个进化枝上。采用 RT-PCR 对其在香蕉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香蕉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差异表达,推测其可能在果实的发育中起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沈文涛 周 鹏
    2008, 29(4): 419-4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Trizol 法提取接种 PRSV 4 d 的番木瓜种苗总 RNA,分离纯化 mRNA,反转录合成双链 cDNA,双链 cDNA 末端经 Pfu-DNA 聚合酶补平,与 EcoR I 接头连接,XhoI 酶切消化产生粘端。用 Sepharose CL-2B 柱分离纯化去除小分子 cDNA 片段,再与 pMyr 酵母表达载体连接,转化受体菌 XL10-Gold,构建了接种 PRSV番木瓜种苗胞质酵母双杂交 cDNA 文库。所获得的原始文库的克隆总数为 1.8×10 6 cfu,重组率为 100 %,文库滴度为 2.6×10 9 cfu /mL。对随机选取的 34 个克隆进行 PCR 鉴定,结果表明插入片段长度均大于 0.5 kb 且集中在 1 kb 左右。文库质量鉴定结果表明,该文库具有较好的库容量、较高的重组率以及较大的插入片段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孔 华 郭安平 郭运玲 刘恩平 贺立卡
    2008, 29(4): 424-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桉树品种尾叶桉 U6 叶盘为外植体,选用 MS 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激素 6-BA,IAA,IBA,NAA,通过研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外植体愈伤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建立了较好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尾叶桉 U6 叶盘最适分化培养基为 MS+6-BA 2.0 mg/L+2,4-D 1 mg/L +IAA 0.2 mg/L + 蔗糖 30 g/L+琼脂粉 5 g/L;小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MS+NAA 0.2 mg/L+IBA 0.5 mg/L+ 蔗糖 30 g/L+ 琼脂粉 5 g/L。40 mg/L卡
    那霉素可以抑制叶盘的分化;20 mg/L 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再生植株的生根。2 种抑菌抗生素中,头孢霉素对叶片再生影响较大;而 250 mg/L 的羧苄青霉素能有效地抑制农杆菌菌株 EHA105 的生长,却对尾叶桉叶盘的芽分化影响不大,为适宜的抑菌抗生素。3 种农杆菌 LBA4404,EHA105,GV3101 的菌液浸染桉树叶盘,统计其愈伤组织 GUS 染色率,以 EHA105 对外植体的浸染能力最强,达 83.3 %。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成贡 申建斌 田维敏 蒋昌顺
    2008, 29(4): 430-4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抗病柱花草中的 1 个 AFLP 特异片段 SG2950-1 设计引物,利用 RACE 技术从 Mineirao 柱花草中克隆到一个 MSRA 基因;经测序比对,该序列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将该载体质粒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为进行该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春满 郑健临 叶 燕 蒋雄辉
    2008, 29(4): 435-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物理条件对粉冠军(Pink Champion)、华伦天奴(Valentino)、亚利桑那(Arizona)、粉爱(Pin-klove)4 个红掌(Anthurium andreanum)品种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处理下各品种组培苗的根数、株高、叶宽、茎干粗壮度、叶片数等指标找出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增强光照有利于 4 个品种的组培苗生长,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粉冠军和粉爱两个品种的组培苗生长,不同品种适宜的培养温度不同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官德义 陈 雄 邱爱莲 林 明 王育娜 曹 蕾 黄木坤 王 梅 何水林
    2008, 29(4): 439-4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 cDNA 文库中分离获得 1 个 cDNA阳性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长度为 1 141 bp,含有1 个长度为 197 aa 的开放读码框架,与烟草等植物的 Rop 有较高的同源性,该 cDNA 是从 UV 处理的辣椒cDNA 文库中分离获得的,可能与辣椒适应 UV 辐射胁迫有关。该 cDNA 的分离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辣椒适应UV 辐射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范晓静 邱思鑫 胡方平
    2008, 29(4): 443-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 TB2 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克隆了该菌的 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 ORF。测序结果表明该 ORF 全长 1 500 bp,编码 499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55.07 ku,等电点为 7.83。Blast 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 GenBank 登录的 1 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M28332)纤维素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98 %),其氨基酸同源性也达 98 %,已被 GenBank 收录(Accession number )。用 BamHⅠ和 XhoⅠ双酶切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 pET-29a(+)后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ET-glu,并导入 BL21 细菌中表达。酶学特性表明:SDS-PAGE 电泳在 59 ku 左右有融合蛋白带,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50 ℃,最适反应 pH 为 6.4,为中性纤维素酶。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 TB2 纤维素酶的功能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明钦 沈文涛 何尧声 周 鹏
    2008, 29(4): 450-4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 NIa-vpg 与 GAL4-BD 蛋白融合作为 DNA 结合域蛋白,将 PRSV-CP 与 GAL4-AD 蛋白融合作为激活域蛋白,排除自身激活作用后,共转化酵母菌,通过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以及氨基酸营养缺陷生长实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NIa-vpg 与 PRSV-CP 在酵母中存在相互作用,PRSV 病毒运动蛋白自身的相互作用在植株感染和致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郑洪立 叶春海 王季槐 丰 锋 吕庆芳
    2008, 29(4): 455-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西”香蕉为材料,在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16,19,22,25,28,31,34 ℃)及不同光照(1 000,1 500,3 000,5 000,8 000 lx)对香蕉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香蕉分化芽的增殖和生根均有极显著影响;光照主要影响分化芽和生根苗的长势,而对香蕉分化芽的增殖和生根没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照的互作对香蕉分化芽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分化芽的长势和生根均有显著的影响。31 ℃时香
    蕉分化芽的倍增率和生根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 3.07 和 0.98。增殖培养阶段香蕉分化芽的叶绿素含量低于生根培养阶段。当温度在 25~31 ℃之间、光照在 1 000~3 000 lx 之间时,叶绿素含量均相对较高。高、低温及强光照下叶绿素含量均相对较低。
  • 植物生理生化
    陈佳瑛 刘魁英 曹 华 王松标 谢江辉 莫亿伟
    2008, 29(4): 460-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浓度分别为 20,50 mg/L 的 GA 3 ,NAA,ABA,6-BA 涂抹谢花 40 d 后的 毛叶枣 (Zizyphus mauritianaLam . ) 幼果。果实成熟后,测定果实的相关品质。结果表明:(1)20 mg/L NAA 能够显著提高 毛叶枣 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有机酸的含量,但对单果重没有影响;20 mg/L 6-BA 也能提高果实维生素 C、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含量,但降低了单果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20 mg/L ABA 能促进果实增大,提高果实可溶性总糖和有机酸的含量;20 mg/L GA 能增加有机酸的含量,但降低了含糖量、单果重及维生素 C。(2)50 mg/LNAA 处理能提高果实所有品质的含量;50 mg/L ABA 和 6-BA 都能提高含糖量及有机酸,但降低了单果重和维生素 C 含量;50 mg/L GA 能增加单果重、有机酸,但降低了含糖量和维生素 C。综合结果表明,20 mg/L 浓度处理优于 50 mg/L,而且 NAA 处理对提高毛叶枣果实品质效果比 GA 3 ,ABA,6-BA 的好。
  • 植物生理生化
    于俊红 彭智平 黄继川 李 锐 詹愈忠
    2008, 29(4): 465-4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花生需水量大的盛花期研究 DA-6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后喷施 DA-6 能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离体叶片失水率,改善叶片的水分状况。干旱胁迫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含量均大幅度上升,DA-6 的处理能降低这 2 种物质的含量,从而减缓干旱胁迫对花生造成的伤害。
  • 植物生理生化
    陆晓民 谷 超
    2008, 29(4): 468-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分胁迫下采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毛豆 (Glycine max) 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测定其对毛豆幼苗某些生理指标及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可以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降低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增强了毛豆幼苗对干旱环境的抵抗能力。从叶面喷施对毛豆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可知:在试验的范围内,以 0.1 mmol/L 的水杨酸处理效果为最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郭素枝 张育松 马庆奎 高华娟 王峻鹏
    2008, 29(4): 472-4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显微技术对同一品种不同生境下生长的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am)的根、茎、叶、叶柄等营养器官的解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使绞股蓝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数量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叶的解剖特征差异更为明显,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 / 海的比值、主脉直径、主脉维管束的发达程度均为阳生>中生>阴生,而绞股蓝叶面积的大小则是阴生>中生>阳生。此外,3 种生境对绞股蓝产量和品质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阴生绞股蓝较中生和阳生栽培的产量高,品质好,人参皂苷含量高,说明阴生环境有利于植株生长,可生产出高产优质的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晓玲 郭安平 彭于发 刘恩平 孔 华 林海妹 贺立卡
    2008, 29(4): 478-4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 bar 基因粳稻(O. sativa ssp. japonica)YOO3 为外类群,采用 PAUP4.0 等软件,对海南 7 个主要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核糖体基因(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全序列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TS全长为 586~589 bp,其中 ITS1 为 193~195 bp,共有 20 个变异位点数,G/C 含量为 72.02 %~74.74 %;ITS2 为229~231 bp,共有 12 个变异位点数,G/C 含量为 75.55 %~76.08 %;离栽培稻越近的类群 G/C 含量越高。所有材料 5.8S rDNA 序列完全一致,全长 164 bp,G/C 占 97 bp,含量为 59.15 %。各类群间 ITS 序列信息较丰富,且显示 ITS1 比 ITS2 进化速度要快。利用 ITS 差异信息序列进行聚类分析为鉴别不同居群的普通野生稻提供了分子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贾彩红 王家保 徐碧玉 金志强 张 蕾 陈业渊 曹振木
    2008, 29(4): 485-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一年生辣椒与中国辣椒各 3 个品种 (系) 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3 个一年生辣椒品种“05Ca58M”、 “05Ca60M”和“5860”的核型分类均为“2A”型,染色体数目均为 2 n=24。但它们的核型公式不同,“05Ca58M”的核型 公 式 为 22 m+2 sm,“05Ca60M”的 核 型 公 式 为 20 m+4 sm,而“5860”的 核 型 公 式 为20 m+2 sm+2 st。3 个中国辣椒品种(品系)的核型分类也都为“2A”型,染色体数目均为 2n=24。它们的核型公式也各不相同:03YB03 为 22 m+2 st;05YB11 为 20 m+4 sm;03YB03×05YB11 为 22 m+2 sm。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先宝 蔡吉苗 潘羡心 高宏华 彭建华 黄贵修
    2008, 29(4): 489-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来自国内外的 18 个多主棒孢病菌 [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Curt.)] 菌株为研究材料,提取其基因组 DNA 进行 rDNA –ITS 区序列扩增,并进行了 5.8S rDNA 及其两侧 ITS 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种内各菌株间 ITS 序列同源性高达 99.9 %以上,部分菌株间出现个别碱基的差异。根据 ITS 区序列设计的一对特异引物(CorP1/CorP2)可以在供试的多主棒孢病菌中扩增出 1 条约 277 bp 的特异谱带,其余 18 个参试菌株和橡胶树叶片组织未能扩增出该特异谱带,检测灵敏度可达浓度为 0.1 pg 的目标 DNA。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潘羡心 彭建华 刘先宝 蔡吉苗 高宏华 黄贵修
    2008, 29(4): 494-5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已在我国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橡胶树上发生为害的 3 株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来自印度的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及基础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 HCcYD01 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 3 株国内菌株与印度菌株间除分生孢子大小、孢子萌发和致死温度相似外,在菌落形态、最适培养基、光照条件、碳氮源利用、最适生长温度和 pH 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业已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最初发病病原,为该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蒲金基 张 欣 谢艺贤 漆艳香 张春发 刘晓妹
    2008, 29(4): 501-5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油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环境 pH 应答转录因子基因 pac1 设计 1 对特异性 引物,以芒果炭疽病菌(C. gloeosporioides)基因组 DNA 为模板,扩增获得大小为 2 625 bp 的目的基因片段。序 列分析结果表明,目的片断包含完整的阅读框,与油梨炭疽病菌 C. gloeosporioides pac1 基因相应片段长度相同,二者碱基序列同源性达 97 %。用 RT-PCR 技术获得 pac1 基因 cDNA 片段,证实目的基因片段中存在 3 个大小分别为 59,50,71 bp 的内含子。拼接的全长 cDNA 长 1 755 bp,推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 584 个氨基酸残基,与推测的油梨炭疽病菌 pac1 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同样大小,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 99 %,只有 1 个氨基酸的差异,可以肯定克隆的目的片段为 C. gloeosporioides pac1 基因,为进一步研究 C. gloeosporioides 侵染芒果时的 pH 调控奠定了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 楠 陈 青 金启安 唐 超 温海波 彭正强
    2008, 29(4): 506-5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的机理,采用 Y 型嗅觉仪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对椰子健康心叶、健康老叶、虫害叶和机械损伤心叶、以及椰心叶甲幼虫、蛹、成虫和四龄幼虫虫粪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子的健康心叶、老叶、机械损伤心叶、椰心叶甲各龄幼虫、蛹和成虫、1 龄幼虫和成虫为害心叶的气味没有趋向反应,而对椰心叶甲 4 龄幼虫虫粪和 2~5 龄幼虫为害 24 h 后的心叶具有明显的趋向反应,选择气味源的虫数显著高于对照,而且对幼虫为害心叶的趋向反应随着为害叶的幼虫数的增多和为害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牛立霞 王健华 冯团诚 刘志昕
    2008, 29(4): 510-5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从海南罹病胡椒植株中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从病叶中提取总 RNA,用巢式 RT-PCR 方法扩增获得 657 bp 的 CMV CP 基因片段,并与 pMD18-T 载体连接和转入大肠杆菌克隆,然后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与 CMV 亚组Ⅰ、亚组Ⅱ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2.54 %~99.09 %和 76.97 %~77.42 %,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8.17 %~100 %和81.74 %~82.65 %。该分离物 CP 基因与印度胡椒分离物同源性相对较低,应属不同株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荣萍 黄耿磊 郭漫登 许钟良
    2008, 29(4): 514-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研究水杨酸(SA)、病毒必克、草酸钾、磷酸钠和磷酸二氢钠等 5 种制剂对番木瓜环斑病发病前和发病后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发病前,0.05 g/L 的水杨酸、0.1 g/L 的病毒必克、1.0 g/L 的草酸钾、0.5 g/L 的磷酸钠、3.0 g/L 的磷酸二氢钠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71.67 %,92.63 %,83.72 %,80.09 %,76.21 %;发病后,水杨酸降低病级数 1.67,病毒必克等也一定程度控制了病情发展,而清水处理的病级数上升了 1.47。差异均极显著。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冯细华 郭安平 郭运玲 孔 华 贺立卡
    2008, 29(4): 518-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苎麻植株上采集了叶片呈现花叶和黄绿斑驳并扭曲的 2 个病样。用粉虱传双生病毒简并引物对 2个样品进行了 PCR 检测,结果发现 2 个样品都能扩增到预期大小的 DNA 片段。PCR 产物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BLAST 比对结果表明,此样品的 DNA 扩增片断序列与 Hsinchu 番茄曲叶病毒福建分离物(EF125190,EF125191)和台湾分离物(DQ866131)的同源性都为 95 %,推测侵染苎麻的双生病毒可能是 Hsinchu 番茄曲叶病毒。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罗大全 车海彦 刘先宝 符瑞益 叶莎冰
    2008, 29(4): 522-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植原体 16S rDNA 通用引物对 Rl6mF2/Rl6mR1,通过 PCR 技术从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苦楝植株总 DNA 扩增到约 1.4 kb 的特异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结果表明,该片段与 16Sr I 组中的各植原体同源率均达到 99 %以上,其中与 16Sr I 中的白蜡树丛枝(Ash witches'-broom,AWB,AY566302),柳叶菜变叶(Epilobium phyllody,EP,AY101386)和苦楝丛枝江西株系(Chinaberry witches'-broom,CWB-JX,AY859543)的同源率最高,达到 100 %,而与其它组的植原体 16S rDNA 序列的同源率均低于97 %。引起我国海南苦楝丛枝病的植原体应归属于 16SrⅠ组,将其暂命名苦楝丛枝植原体海南株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温衍生 赵冬香
    2008, 29(4): 525-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豇豆荚螟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 7 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成虫都具有毛形感器Ⅰ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感器、锥形感器,而毛形感器Ⅱ型和柱形感器仅分布于雄成虫。就豇豆荚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两性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谭乐和 尹桂豪 章程辉 刘 红
    2008, 29(4): 530-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临界 CO 2 萃取糯米香茶(Teucrium manghuaense)叶片的挥发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其中的 43 种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角鲨烯(39.4 %)、亚麻酸(20.5 %)、丁香酚(14.7 %)、叶绿醇(7.89 %)、棕榈酸(4.81 %)、γ-衣兰油烯(3.36 %)和 4-(4,5-二甲基苯基)-哌啶(1.29 %)等。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糯米香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