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6年, 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12-25
      

  • 全选
    |
  • 张希财 蒋菊生 陶忠良 林位夫 谢贵水 黎瑞波
    2006, 27(4):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实施刺激割胶制度后广东植胶区胶园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并与实施刺激割胶制度前胶园的土壤养分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施刺激割制14a后,胶园的土壤养分总体水平比较低,其中花岗岩赤红壤和砂页岩赤红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值的下限;玄武岩砖红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在正常值范围内,而有效钾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下限。说明现行胶园培肥等管理措施已不能满足刺激割胶制度下的橡胶树正常生长、生产的需求。在刺激割胶制度下,胶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速效氮和pH等6种指标是影响橡胶树产量的主要因素。胶园土壤pH在下降,胶园土壤有呈酸化的趋势。
  • 朱建华 欧世金 麦福珍 何全光 徐宁 彭宏祥
    2006, 27(4): 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架设防虫网、人工养蝇、引蝇访花并选择不同天气类型观察苍蝇、蜂和其他种类昆虫在忙果Mangiemndxa)花穗上的活动情况,研究忙果传粉的主导因子、人工养蝇和引蝇访花对提高忙果授粉受精率的效果,以及在不同天气类型情况下温度对主要传粉昆虫苍蝇访花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杧果主要传粉媒介为昆虫,其中苍蝇在杧果传粉中起主要作用,其次为蜂。苍蝇在尤果花穗上的活动主要受温度影响,不同天气类型对苍蝇访花活动也有影响,在晴天天气条件下苍蝇在花穗上的活动时间和温度范围都较大。人工养蝇和引蝇访花可大幅度提高忙果受精发育果的比例。
  • 陈秀萍 蒋际谋 高慧颖 郑少泉
    2006, 27(4): 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龙眼DimccapuslnganLour.种质果实性状的稳定性,连续3a对40份不同基因型龙眼种质果实数量性状的年际间表现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不同年份,单果重、果皮重、果肉重、种子重、果皮厚、可食率、可溶性固形含量等果实性状均表现丰富的多样性,并存在年际间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差异,气候条件对果实数量性状有显著影响;不同性状的稳定性有差异,其中可食率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0份龙眼种质按果实性状稳定性分成7类。
  • 杜丽清 曾辉 邹明宏 陆超忠 罗炼芳
    2006, 27(4): 1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澳洲坚果Macadamainegrifblia)的21份种质资源果实的平均鲜果单重、果仁干重、出仁率、可溶性总糖含量、粗蛋白、含油率等6项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提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评价系统中这些性状的数值分级指标和参照品种,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澳洲坚果优种选育及发展生产提供参考。
  • 叶剑秋 黄洁 陈丽珍 付瑜华 王文泉 李开绵
    2006, 27(4): 19-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ManhotesculataCrntz.cv.M.SC8)是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通过CIAT从泰国引进的CMR38-120的自然杂交种F,无性系后代中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并有很强的抗风能力和出苗率。其鲜薯产量约36.79thm2,比现大面积种植的当家品种华南20X SC205)增产40.90%,其块根干物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质量分数40.86%和32.69%,分别比SC205高2.70个百分点和2.16个百分点。因此,华南8号是一个高产、优质的饲用和工业应用型木薯新品种。为了保护新品种及便于产权鉴定,对新品种华南8号建立分子指纹。
  • 吴志祥 王令霞 陶忠良 周兆德 阳辛凤
    2006, 27(4): 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分析妃子笑和鹅蛋荔LichichnensisSon.cv.Fezixiao& Edam)2个荔枝栽培品种花芽分化过程中不同方位、不同部位枝条顶芽和花穗中碳氮化合物CAN)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荔枝花芽分化期间不同方位、不同部位、不同品种荔枝花芽分化期间枝条顶芽中在CA 比差异均达极显著;妃子笑的CN 比在前5个阶段均高于鹅蛋荔,只在第6阶段 开花期)低于鹅蛋荔;CA 比反映枝条顶芽和花穗的营养积累情况,比值较高有利于荔枝花芽分化。
  • 蔡英卿 赖钟雄 沈金山 陈义挺 李国清 林玉玲 郑文炉
    2006, 27(4): 29-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比较了余甘子仲hylantusemblkaL.不同品种、不同器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粉甘各器官都表现出一定的SOD活性,其中,鲜果肉的SOD 200.0Ug,FW以上)活性最高,种子最低20.00Uk,FW以下),同一粉甘品种部分植株间茎与芽SOD活性存在着差异,野生资源与粉甘之间鲜果肉或茎的 SOD活性差异不显著。
  • 郭素枝 邱栋梁 张明辉
    2006, 27(4):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白兰(Michelia abaDC.)花开放过程中花被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成熟叶片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对白兰成熟花被片与成熟叶片的一些数量特征进行了测量,探讨了白兰花香气形成、挥发部位及挥发途径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1)根据在花被片开展的不同时期的颗粒状细胞内含物的数量、形态及存在部位,推测白兰花被片颗粒状细胞内含物可能主要是香气释放前体物质。2)白兰花被片与成熟叶片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表明花被片与叶片香气释放机理不一致。白兰花被片挥发性香气的前体物在基本薄壁组织细胞中产生,通过扩散作用输送到表皮细胞,最后通过表皮细胞的垂周壁、表皮细胞的细胞间隙、气孔释放出来。
  • 崔昌华 郑肖兰 刘洪平 郑服丛
    2006, 27(4):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核糖体DNA-ITS区的序列分析研究 18个不同地区来源的橡胶树炭疽病病原菌。结果表明∶测试菌株的ITS扩增区(TS3-ITS4)约为300bp,无太大的长度变异。ITS核酸序列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8个测试菌株被聚为2个类群,群与群之间差异不明显,2组之间同源率大约为99.3%,通过在NCBI网站的blast 比对分析,结果显示2组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ichum gbeosporioies)。
  • 王国芬 代鹏 彭军 谢艺贤 黄俊生
    2006, 27(4): 46-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能单独引起香蕉嫩叶的坏死反应的4个菌株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菌株在PDA 平板上的菌落生长缓慢、呈圆形白色突起、分生孢子到棍棒形,有隔膜和明显孢痕。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的DNA-ITS序列,证实了目前引起海南省香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斐济球腔菌Moslarerell.fijiensis。根据Genbank上的相关序列,设计了专门检测鉴定Mfirsis的特异性引物 PFijFl∶5'CCTTTGTGAACCACAACT3';PfijR1∶5'TCCGAAGCGAATTGAAAA3',可用于香蕉褐缘灰斑病M. fijisis的分子鉴定及其辅助检测工作。
  • 魏守兴 陈业渊 谢子四 朱敏 罗石荣
    2006, 27(4): 5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74条引物中筛选出23条多态性引物,用ISSR方法对80份海南荔枚 Litchi chinensis Som)种质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的遗传距离在0.20.5之间,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在遗传距离为0.55的水平上80份荔枝种质被分为7组,海垦8号、琼山3号与永25单独为一组,可能属于海南的地方种质。另外,通过与SSR,RAPD 等方法对比,ISSR方法应用前景较好。
  • 黄素华 赖钟雄
    2006, 27(4):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补加PVP的SDS 法,提取得到高质量的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m)胚性培养物基因组DNA。对荔枝胚性培养物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玻璃化胚和白色胚、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细胞系类型之间在DNA分子标记上存在差异,证实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及再分化过程中存在遗传物质的变异。
  • 榻维言 郑学勤
    2006, 27(4): 60-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种植物MADS box 蛋白的MADS 域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采用RT-PCR和3-RACE 的方法,从无核荔枚 Litchichinensis Somcv.Sedless)花蕾中分离出1个687bp的基因,该基因的cDNA序列包含有完整的MADS box保守区与半保守的K区,是典型的MADSbox家族基因,命名为LMADS1,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AY705793。Southermblot和North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LMADS1在无核荔枝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并在雌花和雄花中表达。对该基因转化拟南芥的T,代植株检测分析,转化植株未见有生育进程与花器官的改变。
  • 李燕 蔡建秀 郑少泉 陈思思 陈清西 陈伟
    2006, 27(4): 6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EF-SDS-PAGE 双向电泳技术,对红核子(Dimcarpus longan Lour.cv.Red Seed龙眼合子胚发育不同时期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得到清晰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龙眼胚胎在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组电泳图谱基本一致,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蛋白质组也具有各发育时期的特异性。从图谱中得到2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等电点多集中在5.06.5之间,分子量多集中在20~43ku之间。这些差异蛋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龙眼胚胎发育的分子机理及基因调控提供了试验基础。
  • 曾黎辉 王庆莲 洪自同 吴少华
    2006, 27(4): 69-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克隆的龙眼(Dimcarpus Longan Llour.)LFY同源基因(LFY)保守区片段在不同组织器官以及"冲梢"逆转成的营养芽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鉴定龙眼LFY同源基因的功能及分析其在龙眼花序的冲梢"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根据不同物种LEAFY同源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 红核子"龙眼(D.longan Lour.cv.Red Seed)中克隆了425bp的cDNA片段。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获得的序列为龙眼LEAFY 同源基因(LLFY);同时还获得了1816bp的LLFY基因组序列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RT-PCR研究LLFY在6种龙眼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发现LLFY在花序芽和花芽中的表达量最高,叶芽中有微量表达,叶片和茎段中没有表达;在冲梢"逆转成的营养芽中,LFY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叶芽
  • 杨本鹏 张树珍 杨学 王业桥 顾丽红 冯翠莲 蔡文伟 张显勇
    2006, 27(4): 74-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热处理、温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建立有效的甘煎 Sacharum L.)健康种苗生产的技术体系。以经过热处理和温热处理的甘蔗带芽茎段萌生的腋芽为外植体,取其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MS+BA1.0 mgL+NAA0.1mgL+PVP200mgL +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1020d可诱导其产生完整的小芽,再把产生的新芽切割下来接种于MS+6BA1.0mgL+ KT0.5mgL + 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 20d后便可形成由3~5 个芽组成的丛生芽,丛生芽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每15~20d可增殖3~5倍。把丛生芽分割成单株并接种于1/MS+NAA 1mgL+蔗糖20gL.培养基上培养10~20d可诱导小芽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8%。植株生长健壮、整齐、无变异,经分子检测证明小植株能脱去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的病原。该体系的建立为甘蔗健康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张居念 林河通 谢联辉 林奇英 王宗华
    2006, 27(4): 7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快速、简便的果肉分离法,从健康龙眼果实中分离潜伏侵染的真菌。经形态和致病性鉴定,2个分离频率较高的潜伏侵染真菌为龙眼拟茎点霉 Phomopsis bngamne Chi】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diplodia thedbromae Pat)Grif.& Mab】∶不同发育阶段的龙眼果实分离结果表明,龙眼拟茎点霉在花期即可侵染,而可可毛色二孢主要在龙眼果实膨大期侵染。研究结果为制定龙眼果实采后病害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 罗佳庄 秋林
    2006, 27(4): 83-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集自福建省的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食用菌场的食用菌眼覃蚊共2属8种,其中平菇厉眼覃蚊(Lycorila pleurotiYang etZhang)是优势种。背黑狭胸步甲【Stenobophus canotus Baes)】和彩纹猎蟠Euagnasplagau≤ Bumeister)】是眼覃蚊的捕食性天敌。对优势种平菇厉眼覃蚊的形态特征及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他种则通过编制的检索表进行区分。提出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防治对策的眼覃蚊综合治理措施。
  • 代鹏 唐复润 谢玉萍 石晓珍 程子路 黄俊生
    2006, 27(4): 8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了6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菌株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由强到弱顺序为MA>MA心MB>MA>MA》MA。接种MA。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0°个血L情况下,对4龄蝗螭的LD为4.46d。用不同剂量的MAa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蝗蛹,发现其LD2仅为15.39个/头。另外,观察发现,MA。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 詹儒林 许天委 黄俊生
    2006, 27(4): 9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0对SRAP引物对来自江苏和云南的共82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构成的试验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并进一步分别对2省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82个供试菌株在相似性系数为0.83时共被划出28个遗传宗谱;其中江苏群体分布于其中的13个宗谱,其宗谱频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和0.74。云南群体则分布于其余的15个宗谱,其宗谱频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37.5%和0.89。由此可见,江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远不及云南群体的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在28个宗谱中并没有一个宗谱是由2个群体共同组成的。由此推测,江苏与云南2个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特异性或异质性。换言之,从两个群体的进化的角度来说,它们是2个相互独立进化而来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在两省之间开展抗性育种以及品种交流等具有很大的潜力。
  • 吴伟怀 王玲卫 潘庆华
    2006, 27(4): 95-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0对SRAP引物对来自江苏和云南的共82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构成的试验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并进一步分别对2省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82个供试菌株在相似性系数为0.83时共被划出28个遗传宗谱;其中江苏群体分布于其中的13个宗谱,其宗谱频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和0.74。云南群体则分布于其余的15个宗谱,其宗谱频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37.5%和0.89。由此可见,江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远不及云南群体的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在28个宗谱中并没有一个宗谱是由2个群体共同组成的。由此推测,江苏与云南2个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特异性或异质性。换言之,从两个群体的进化的角度来说,它们是2个相互独立进化而来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在两省之间开展抗性育种以及品种交流等具有很大的潜力。
  • 吕岱竹 韩红新
    2006, 27(4): 101-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样品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后浓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皮中的异菌脲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异菌脲的浓度范围在1~50g血L内,其峰面积与进样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0,其回收率为83.6%~96.9%,相对标准偏差RSIⅡ n=5)在0.53%~6.21%之间,检出限为0.002mgkg。该法具有灵敏、准确,前处理简单易行等优点。
  • 毕淑峰 朱显灵 马成泽
    2006, 27(4): 104-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云南、河南、辽宁烤烟的多项化学成分含量,并对烤烟进行专家评吸香型鉴定。以化学成分为自变量对不同香型烤烟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构建判别函数,并对判别函数的判别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总糖、还原糖、烟碱、钾等8个变量进入判别函数,由判别函数的方差分析可知判别函数具有显著意义;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的准确率分别达95.5%和94.3%,新样品的判别准确率达93.3%,判别效果良好,在实际应用中值得推广。
  • 李伟丰 姚卫民
    2006, 27(4): 108-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棕榈科植物上的危险性外来生物红棕象甲 Rhynchophous ferugineus Fab.)的形态特征、国内外分布情况、生物学和寄主等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计算红棕象甲的风险程度,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计算出红棕象甲危险性评价的风险值R为2.2538,属于危险性较高的有害生物,并提出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 李玉萍 方佳 梁伟红 董定超
    2006, 27(4): 113-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我国与CAC、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香蕉农药残留标准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香蕉 Musaspp.)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及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提出提高我国香蕉农药残留标准水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