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4年, 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12-25
      

  • 全选
    |
  • 郝秉中 吴继林
    2004, 25(4):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3个限制天然橡胶生产的关键因素,即割胶后排胶持续的时间、两次割胶之间胶乳的再生和乳管从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同时说明,对橡胶树自身来说,乳管可能是与机械损伤相联系的一种保护组织,而乳管的形成和功能,能够被包括乙烯和茉莉酸在内的伤害信号高度地调节。
  • 杨春亮 陈鹰 钱红莲 李普旺
    2004, 25(4): 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RE/A,RS/A,RS/RH,RE/RH,RH等粘合剂体系对天然橡胶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动态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S/RH,RE/RH,RH胶料的硫化速度明显较快,最大转矩和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硬度及定伸应力都显著地高于对照(不加粘合剂),几种橡胶拉断伸长率均不同程度地小于对照,添加粘合剂的胶料其橡胶与织物附着强度远远大于对照,其中RE/RH胶料最大;对照和添加RE/A胶料的弹性模量(E’)、损耗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明显最大,其次是RS/RH,RH/RE,RS/A,最低是RH胶料;对照和添加复合胶粘剂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53.5,-50.4,-54.6,-55.2,-55.8和-56.4℃;各胶料分子链段运动活化能(△H)按上述排列分别为150.6,268.6,163.5,151.6,148.7和113.4kJ/mol。 
  • 叶一枝 陈春满 凌绪柏
    2004, 25(4): 13-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利用咖啡胚乳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六倍体咖啡胚乳植株及四倍体中小粒种咖啡种间杂种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小粒种咖啡自花授粉所得六倍性胚乳及以中粒种咖啡为母本、小粒种咖啡为父本进行杂交所获得的四倍性种间杂种胚乳,分别在附加有6-BA1~2mg/L和NAA2mg/L的改良MS培养基上培养,能诱导出有效的愈伤组织;在附加有6-BA或KT0.5mg/L,NAA0.1mg/L的改良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能分化出各种类型的胚状体;在附加有NAA或IBA0.5mg/L及2g/L活性炭的1/2MS培养基上,胚状体可被诱导生根而再生完整的六倍体咖啡胚乳植株和四倍体种间杂种咖啡胚乳植株。 
  • 易小平 王家保 易运智
    2004, 25(4): 18-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海南省南部地区的椰子种质资源,发现了2种中果皮为粉红色的新椰子类型。根据外果皮和中果皮颜色,将它们分别暂命名为青皮红衣椰子和红皮红衣椰子。
  • 陈泽坦
    2004, 25(4): 2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海南岛各香蕉产区采集的香蕉根结线虫样本进行鉴定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均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rid and White,1919)Chitwood,1949]。在巴西、泰蕉、8818、龙选、红蕉和粉蕉6个香蕉品种中,巴西品种最感病,粉蕉最抗病。质量分数3%米乐尔(0.5g/株)、质量分数1.8%爱福丁(1.25×10-2mL/株)防治香蕉根结线虫效果在90%以上,可有效地防治控制香蕉苗期根结线虫的危害。 
  • 许文耀 兀旭辉 林成辉
    2004, 25(4): 2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蕉组织培养苗为受试植物,蕉苗受毒素作用后的病情指数为指标,测定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粗毒素对蕉苗的毒性。结果表明,毒素处理72,96,120和144h引致香蕉苗受害程度(以病情指数表示)达90的剂量(TD9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57.20,1245.49,549.54,380.19μgmL,蕉苗的受害程度存在着随处理时间延长和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根据毒素对蕉苗的毒性测定结果,建立了蕉苗受毒素作用的“时间-剂量-受害程度”模型。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认为,粗毒素引致蕉苗受害的有效时间为96~120h,有效剂量质量浓度为260.0~130.0μgmL。 
  • 罗雪华 牛治宇 吴敏 何鹏
    2004, 25(4): 30-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壤培养法研究了9种香蕉假茎多酚类物质(PBP)及双氰胺(DCD)对尿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BP3~9及DCD均能显著降低土壤硝化势、增加土壤铵态氮吸附量,且PBP3~9的硝化势显著低于DCD。PBP6和PBP9对尿素水解的抑制能持续2d,DCD及其它处理则不能;PBP4~9及DCD均能维持土壤较高的铵态氮贮存量达49d以上;各PBP系列物质均能降低土壤硝化强度,且PBP2~9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DCD处理。
  • 邢谷杨 谭乐和 林电 郑维全 邬华松
    2004, 25(4): 36-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2003年2~6月对海南胡椒植区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也分析了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土壤pH均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高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2.7%,处于中等水平的生产单位占27.3%;全氮含量处于中高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7.3%,处于低水平的生产单位占22.7%;速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的单位占50.0%;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7.3%;交换性钙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的生产单位占72.8%;交换性镁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的生产单位占63.7%;微量元素中,铁、锌含量处于高水平;锰含量处于中高水平;铜的含量处于中下水平;硼的含量处于低水平。指出每年都要重视合理施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根据需要适当施用其他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
  • 黄洁 叶剑秋 许瑞丽 王萍 李开绵 唐燕琼
    2004, 25(4): 4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2-2003年12a间,对2个木薯品种(华南205和华南124),进行氮、磷、钾和火烧土等4种肥料各4个不同施肥水平组成共16个施肥配方的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木薯农艺性状、鲜薯产量和淀粉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质量分数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鲜薯产量与株高、茎径及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薯数与株高、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列出它们的相关回归方程。推荐木薯最佳N,P2O5,K2O的施肥质量配比为2~4:1:2~4,其中,N,P2O5,K2O的施肥质量配比在连作初期以2:1:2为佳,而连作后期则以逐渐过度为4:1:4为佳。 
  • 魏飞鹏 黄玉吉
    2004, 25(4): 50-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甜椒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相关及通径分析,估测了甜椒12个主要农艺性状对总产量形成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其中单株结果数、单果重与总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别为rx2y=0.7311,rx3y=0.7244,px2y=0.9045,px3y=0.5643,均达到显著水平;早期产量通过单株结果数对总产量的间接作用也很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6433。因此,在甜椒丰产育种中,主要根据单株结果数的多少进行选择,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单果重。 
  • 王忠安 袁照年 李文卿
    2004, 25(4): 5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甘薯品种膜脂过氧化和非酶促保护物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潮薯1号(耐旱)、胜利百号(不耐旱)2个供试品种的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电导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类胡萝卜素(CAR)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先下降后上升;2个品种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却因品种而异。还探讨了甘薯膜脂过氧化及非酶促保护物质与甘薯品种耐旱特性的关系。 
  • 吕宝乾 彭正强 符悦冠 陈家骅 马千全 李芳
    2004, 25(4): 5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茧蜂标本总DNA的3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效果最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用25个随机引物对蚜茧蜂亚科下的6种蚜茧蜂供试材料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分析,共得到159条带,各片段长度为200~3000bp。依据RAPD标记数据聚类分析,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与传统分类的一致。 
  • 张秀春 林俊芳 郭丽琼
    2004, 25(4): 6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的方法从海南玻璃苣中克隆了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Δ6-dsa)。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Δ6-dsa全长1347bp编码448个氨基酸。Δ6-dsa序列在genbank中采用BLAST程序进行同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Δ6-dsa核苷酸序列与克隆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玻璃苣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Δ6-dsa克隆进T-easyVector后形成质粒pGΔ6-DSA。把质粒pGΔ6-DSA上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片段克隆进含有T-DNA和35S启动子的质粒pGIN22中,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pGIN23。把表达载体pGIN23与另一个含有T-DNA、启动子、筛选标记基因的表达载体pLPN28进行亚克隆,使得筛选标记基因和Δ6-dsa分别插入到同一质粒的2个相互独立的T-DNA内,构建成共转化表达载体pLIN61。 
  • 凌华 丛明 黄慧琴 吕家森 鲍时翔
    2004, 25(4): 6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构建人血清白蛋白cDNA橡胶树乳管特异性表达载体,提取人工流产胎儿肝脏组织总RNA,采用RT-PCR法得到其改良cDNA,T/A测序后,采用NCBI BLASTn软件分析测得的序列及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HSA cDNA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其同源率。结果表明,两者分别达到99.6%和99.5%。这为后期橡胶树乳管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和以转基因橡胶树来表达人血清白蛋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前期技术工作基础。 
  • 杨帆 刘瑞瑞 林俊芳 郭丽琼
    2004, 25(4):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报道的gpd启动子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以草菇菌丝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克隆出一条长1367bp的DNA特异片段gpd-vv。gpd-vv序列用Promoter Scan Ⅱ和Promoter Prediction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序列上有6个核心启动子区,而且除了具有一般启动子的CAAT-box、TATA-box等基本顺式作用元件外,还含有几个重要的元件如G-box,GC-motif,CTrich-motif等。经Tfsitescan Service分析,gpd-vv序列还包含多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包括GCR1,GCN4,AFT1,Repressor of CAR1等。 
  • 王旭初 史敏晶 陈月异 田维敏
    2004, 25(4): 78-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分离鉴定了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的营养贮藏蛋白质(VSP)。在经汞-溴酚蓝染色的石蜡切片中,观察到枝条、树干和根的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中有深蓝色颗粒状物质,而在上述枝条、树干和根的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薄壁细胞中则为均一状的淡蓝色物质。这些被染成不同程度蓝色的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SDS-PAGE分析表明,在枝条、树干和根的树皮及木质部中,有2种含量高的蛋白质,其分子质量约23kDa和26kDa。使用荔枝(一种无患子科树木)的22kDaVSP的多克隆抗体对这些部位的树皮和木质部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在免疫印迹图谱上,该抗血清只识别23kDa和26kDa蛋白质,且23kDa蛋白质谱带颜色较深,说明它们与荔枝的22kDaVSP有一定的同源性。间接免疫荧光定位结果表明,只有颗粒状和均一状蛋白质内含物发出异硫氰酸荧光素特异的蓝绿色荧光,说明23kDa和26kDa蛋白质是这些颗粒均一状内含物的主要成分。树木抽新梢后,这2种蛋白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可见,23kDa和26kDa蛋白质符合树木VSP的3条标准,应该是细子龙的VSP。
  • 陈秋波 贺利民 袁洪球 彭黎旭 王真辉 白昌精
    2004, 25(4): 8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刚果12号桉鲜叶中的化感物质采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2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并运用GC/MS分析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分析鉴定。2种方法共分离鉴定出119个化学组分,其中20个组分完全相同,其它的完全不同,主要成分有α-桉叶油醇(α-eudesmol)、β-桉叶油醇(β-eudesmol)、对伞花烃(p-cymene)、香树烯(aromadendrene)、水芹烯(phellandr ene)、4-萜品醇(4-terpineol)、苍术醇(hinesol)、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ellene)等。其中桉叶油醇类的含量在这2种提取方法中分别占了34.36%和31.40%。因此,桉叶油醇在刚果12号桉的化感作用中可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否如此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 王明月 王秀兰 袁宏球 尹桂豪
    2004, 25(4): 9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冷冻干燥处理的11种热带水果中维生素E的含量。使用SB-Phenyl柱,用甲醇/水为流动相,采用紫外检测器在300nm处对样品中的维生素E进行测定,用外标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热带水果的维生素E质量分数分别为,红毛丹0.935mg/kg,杧果23.9mg/kg,菠萝蜜17.7mg/kg,火龙果24.1mg/kg,菠萝1.28mg/kg,番木瓜16.5mg/kg,人心果10.6mg/kg,草莓20.0mg/kg;尚有龙眼、椰子、荔枝未检出。维生素E质量浓度在2~21 mg/L时,其峰面积与进样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7,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3.5%(n=6)。试样加标回收率为94%~102%。该方法的最小检测质量分数为0.10mg/kg。 
  • 邓海华 符成 李奇伟 廖兆周 陈西文 梁计南 张垂明 谭中文
    2004, 25(4): 97-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8个Badila(甘蔗热带种)与斑茅属间杂交F1品系与9个甘蔗栽培品种配制了24个回交组合,其中6个F1品系的13个组合杂交可育,共获346株BC1实生苗.经同工酶分析,其中320个株系具有斑茅的特征酶带,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在杂交可育性和BC1后代主要经济性状方面,斑茅F1品系间和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斑茅BC1后代的产量性状和糖分仍与甘蔗栽培品种有较大差距,但各性状的最大值已与栽培品种的相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YC96-40和YC95-41是较好的斑茅F1亲本材料。 
  • 李富生 林位夫 何顺长
    2004, 25(4): 102-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鉴定“甘蔗×蔗茅”属间杂交种F1代的真实性。结果表明:杂种F1代材料“01/47, 01/85,01/120”的2n=80~82,染色体遗传方式为“n+2n”;用11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63个引物可获得双亲的RAPD多态性,其中3个引物(OPC-19,OPE-2,OPF-4)可在杂种F1代材料01/64和01/120的RAPD扩增标记中显示出双亲的特征谱带,分别为父本3500bp和母本1300bp、父本1350bp和母本900bp、父本550bp和母本900bp。
  • 骆焱平 郑服丛 杨叶
    2004, 25(4): 106-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p.cubense(E.F.Smith)Syn.et Han)]、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6种病原菌为供试菌种,对47科128种南药植物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室内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有36种植物提取物对6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在60%以上;22种植物提取物对至少4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在80%以上;经方差分析,荜茇、艾纳香、白背叶、香茅、阴香、九里香、花椒、高良姜、益智、山柰、姜等11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与化学农药0.5mg/mL施保功的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 
  • 谢德芳 王秀兰 彭黎旭
    2004, 25(4): 112-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印楝叶水提物对谷蛾(Tinea granella)成虫产卵忌避活性的仓储试验。根据印楝素的结构特点,通过添加稳定剂处理,增强其稳定性,延长活性物的药效时间。结果表明,印楝叶水提物对谷蛾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效果极显著,并以加入植酸+柠檬酸的处理组合效果最理想,处理后第1个5d和第2个5d的忌避率分别达到91.0%和81.8%;异抗坏血酸次之,忌避率分别为86.7%和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