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4年, 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9-25
      

  • 全选
    |
  • 曹建华 林位夫
    2004, 25(3):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巴西橡胶树胶乳中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iPAs)、脱落酸(ABA)和乙烯(ET)等4种植物生长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检测到巴西橡胶树胶乳中含有较多的IAA,iPAs,ABA。采用气相色谱法(TraceGC气相色谱仪和GC-9V气相色谱仪)可检测到用乙烯利刺激割胶的成年割胶树胶乳中的ET,但在未开割幼树胶乳中未能检测到内源ET。在巴西橡胶同一茎段一定长度范围内,不同的采胶位置IAA,、ABA含量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它们量的分布没有位置效应。 
  • 杨春亮 陈鹰 钱红莲 李普旺
    2004, 25(3): 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橡胶树新、旧割胶制度及不同刺激强度、不同割胶频率对其胶乳VFANo.和蔗糖含量的影响。探讨了6种割制所得田间胶乳在贮存过程中VFANo.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的自然贮存过程中,不同割制胶乳其VFANo.变异很大。新割制胶乳VFANo.升高较快;不同刺激强度胶乳明显呈现高强度高VFANo.的趋势;不同割胶频率胶乳明显呈现高频率高VFANo.的趋势;各种割制胶乳刚采集时其VFANo.无明显差异且均很低,随后VFA的生成随氨含量的增加而后滞。不同割制胶乳蔗糖浓度差异极显著。
  • 张北龙 邓维用 陆衡湘 陈美 钟杰平
    2004, 25(3): 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热重-微商热重(TG -DTG )方法研究了在流动的空气状态下 2 种凝固工艺制备的天然橡胶(NR )的热降解动力学,用 O zaw a 方程求取不同转化率 α 时的反应活化能 E,外推至转化率 α 为 0 的表观活化能 Eα→0,并用 Coats-Redfern 方程求取不同的加热速率 β 的反应活化能 E,外推 β 为 0 的表观活化能 Eβ→0。结果表明:甲酸凝固制备的 NR 在空气气氛中热降解反应表观活化能 Eα→0 为 101.6 kJ/mol,Eβ→0 为 104.5 kJ/mol,确定其表观活化能为 101.6 ̄104.5 kJ/m ol;自然凝固 7 d 制备的 N R 热降解反应表观活化能 Eα→0 为 107.7kJ/mol,Eβ→0 为 106.6 kJ/mol,确定其表观活化能为 106.6 ̄107.7 kJ/mol。自然凝固工艺制备的 NR 热降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高于甲酸凝固工艺制备的 NR 热降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 卢美英 徐炯志 黄永敬 何全光 杨冬霞
    2004, 25(3): 1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树体高大、交叉封行的龙眼树作重回缩修剪;剪后施用多效唑、乙烯利调节生长、控梢促花;测定叶片的N,P,K含量;调查翌年枝梢抽穗率。结果表明:①重回缩修剪对叶片N,P,K水平有明显影响,但对各次梢影响程度不同;②适当施用多效唑及乙烯利对提高重回缩修剪树叶片N,P,K营养水平及枝梢抽穗率有良好作用。
  • 庄南生 郑成木 王英 黄东益 高和琼
    2004, 25(3): 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AFLP标记技术获得了甘蔗祖亲种的AFLP特异片段487条,对部分AFLP特异片段进行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有5个可作为甘蔗属特异探针(a44,a59,b60,e42,d19),2个可作为斑茅特异探针(f08,f16)。利用这些特异探针对参试的30份甘蔗种质进行了血缘测验,能较好地检测出这些种质的基因组构成。其中:崖城73/512、崖城57/25和崖城62/703份种质的血缘与系谱记录不符,均只含甘蔗属血缘而不含斑茅血缘;崖城96/46既含甘蔗属血缘,又含斑茅血缘,因而是甘蔗属与斑茅种杂交的真杂种。 
  • 罗俊 张华 林彦铨 邓祖湖 陈如凯
    2004, 25(3): 2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I100数字植物冠层映像分析仪测定10个甘蔗品种(系)苗期群体冠层结构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品种(系)间苗期群体结构特征值存在显著差异,FN98-0410,ROC25,FN97-0521,FN98-0916等甘蔗品种叶面积指数(LAI)较大,平均叶簇倾角(MFIA)和散射光透过系数(TD)较小,而直射光透过系数(TR)、消光系数(K)和叶分布(LD)因基因型和高度角(或方位角)不同而异。产量性状方面,FN98-0625比对照ROC16低,其它8个品种比对照ROC16高,有7个品种高20%以上,其中FN98-0410最高,比对照ROC16高61.9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AI,LD与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MFIA,TD,TR,K则与蔗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 郑超 谭中文 刘月廉
    2004, 25(3): 2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2002年进行菠萝-甘蔗轮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菠萝-甘蔗轮作甘蔗的产量和糖度都高于与甘蔗-甘蔗连作;轮作田与连作田比较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加速速效性养分的释放,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一般好气性细菌、真菌、放线菌);有益的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成倍增加,而无益的厌氧性细菌、反硝化细菌则受到抑制;固氮菌数量变化不大。 
  • 许莉萍 陈如凯 陈平华
    2004, 25(3):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进行2组试验以分析甘蔗分离群体的甘蔗黑穗病病情指数。新植蔗和宿根蔗分别有72份和50份无性系参试。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渍法对新植蔗进行接种,并收集新植蔗和宿根蔗自第1个黑穗病鞭子出现至发病停止期间的数据。对所收集到的新植蔗3个病情指数茎感染率(SI)、丛感染率(PI)和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AUDPC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最吻合,其3个特征值正态度、偏度和峰度分别为0.949,0.018和-0.721;PI的吻合程度次之;SI为第3。以上结果的置信度大于97.7%。不论新植蔗还是宿根蔗,3个病情指数两两间以及各病情指数与持续发病期(SDD)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AUDPC与SI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新、宿分别为0.929和0.888。除潜伏侵染期(LP)与PI间的相关外,LP与AUDPC、SI和SDD间的负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LP与SDD间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521。相关分析结果暗示,在进行甘蔗抗黑穗病性评价时,利用包括病情指数和病害流行学参数在内的多个参数综合评价抗病性是必要的。 
  • 胡美姣 杨凤珍 张令宏 刘秀娟
    2004, 25(3):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阿米西达控制杧果采后病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3种药剂中,阿米西达对杧果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的菌丝体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杧果蒂腐病菌(Botrydiplodiatheobromae) 菌丝体生长的抑制效果较施保功差;采后用100~200μgmL的阿米西达控制杧果贮运期间炭疽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此质量浓度时,对杧果蒂腐病和酸腐病的防效则不稳定;阿米西达结合热处理防治杧果炭疽病的效果更好。 
  • 陈青 张银东
    2004, 25(3):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sA-POD)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叶组织内PPO,POD,AsA-POD活性在受蚜虫侵害后均明显提高,但高抗和抗蚜品种较高感和感蚜品种反应更灵敏,在接虫初期其POD,PPO和AsA-POD活性即上升到一个很高水平,活性增强远远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种,且在受蚜虫侵害后保持稳定的高活性水平;高抗和抗蚜品种叶组织内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在受蚜虫侵害前后均保持稳定不变,没有新谱带的出现,而高感和感蚜品种在受蚜虫侵害后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有变化,蚜虫侵害前其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与高抗和抗蚜品种相同,但受蚜虫侵害后分别减少2条和3条。相关分析表明,辣椒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POD,PPO和AsA-POD活性的增强及POD和PPO同工酶谱的稳定性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 曾莉 戚佩坤 姜子德
    2004, 25(3): 47-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有关文献的分类系统,鉴定了1998-2000年在广东调查的12种凤梨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即围小丛壳[Glomerrellacingh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etBisby]、水塔花星裂盘菌(PhacidiumbillergiaeL.ZengetP.K.Chi)、凤梨顶多毛孢菌(BartaliniaananassaL.Zeng,Z.D.JiangetP.K.Chi)、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钝头粘盘孢菌(ColletogloeumobtusumSutton)、油球拟茎点霉[Phomopsisdiplodinoides(Sacc.)Punith.]、筒凤梨拟茎点霉(PhomopsisspectabilisV.G.Rao&B.R.D.Yadav)引起的叶斑病,灰霉(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花腐及分别由强雄腐霉(PythiumarrhenomanesDrechsler)、簇囊腐霉(PythiumtorulosumCoker&Patterson)和蕨柱帚霉(Cylindrocladiumpteridis Wolf)引起的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其中,星裂盘菌叶斑病、顶多毛孢叶斑病为凤梨科观赏植物的新病害;钝头粘盘孢菌、油球拟茎点霉为中国真菌新记录种。在温室生产中,以围小丛壳引起的叶炭疽病、筒凤梨拟茎点霉引起的叶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根茎腐、叶基茎基腐和茎基腐在部分生产单位常引起死苗或死株
  • 谭志琼 张荣意 郑服丛
    2004, 25(3): 5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试了近年来在我国海南引起美人蕉瘟病大流行的PyriculariacannaecolaHashioka菌丝生长的温度、pH、营养要求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30℃;该菌对pH值有较大的适应性,在pH3~9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5;能利用甘油、淀粉、葡萄糖和蔗糖作碳源,甘油是最适的碳源;能利用KNO3、谷氨酸、硫酸铵、磷酸二氢铵和硝酸铵作氮源进行生长,但KNO3优于L-谷氨酸,硫酸铵优于磷酸二氢铵和硝酸铵。来自不同地区的7个菌株生物学特性基本相似。
  • 张荣意 谭志琼 解修超 梁玮莎
    2004, 25(3): 57-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一系列指标对一种一品红细菌性疫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研究。描述了近年来海南省儋州市某花圃一品红植株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测定了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寄主范围,将病原菌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一品红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poinsettiicola(PatelBhattetKulkarni1951)Dye1978]。猩猩草(Euphoraheterophylla)、铁海棠(Euphorbiamillii)和木薯(Manihotesculenta)为国内新报道的接种寄主,橡胶(Heveabrasiliensis)和蓖麻(Ricinuscommunis)为国内外新报道的接种寄主。 
  • 吴伟坚 余金咏 符悦冠 沈叔平 梁广文
    2004, 25(3):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微刺盲蝽是一种动植物食性盲蝽,可取食多种小型柔软的节肢动物,同时也吸食少量的植物汁液。通过2000-2003年在广东省的田间、果园、公园和弃置地的调查,发现12科36种植物为该盲蝽的植物寄主,其中有30种约占总数的83%为新记录的植物寄主。同时讨论了中华微刺盲蝽植物寄主的特点以及植物寄主的多样性对保护和利用该盲蝽的意义。 
  • 符悦冠 张方平 刘奎 钟义海 彭正强 金启安
    2004, 25(3): 6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了6个温度条件及9种寄主植物对皮氏叶螨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并进行了5种药剂对此螨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4~32℃为皮氏叶螨发育、存活和产卵的最适合温度,番木瓜为皮氏叶螨的最适宜寄主,其次为香蕉和番荔枝。香蕉品种间比较,巴西蕉和贡蕉分别为皮氏叶螨的最适和最不适宜的芭蕉属寄主。5种农药对皮氏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为阿维菌素>阿维·氯>哒螨灵>果好迈>辛硫磷,其LC50分别为0.0586,0.4415,34.6817,35.0268和96.1017μg/mL。 
  • 高景林 赵冬香 陈宗懋
    2004, 25(3): 7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的重大害虫之一,白斑猎蛛是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室内条件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白斑猎蛛雌、雄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型反应,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控制能力(a/Th)的大小比较关系为:雌蛛对若虫>雄蛛对若虫>雌蛛对成虫>雄蛛对成虫。白斑猎蛛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可用E=Na/(NP)和E=QP-m拟合,表明白斑猎蛛个体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互干扰作用。 
  • 王得元
    2004, 25(3):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现有蔬菜育种技术的特点和杂种优势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杂种优势育种中自交系的选育理论和国内外的蔬菜育种实践中,概括、总结出蔬菜育种的三向选择策略,即基于从选育出的材料直接应用于目前的新品种育种实践的目标考虑,在对一基本材料的分离世代(如F2代)进行选择时,除以对照品种为依据,按有性杂交育种途径经多代选择选育出新品种外,还可按照杂种优势育种目标中对母本、父本的要求,经多代选择选育出母本自交系、父本自交系。实践中,三向选择策略的实施方法有定性法和定量法2种,但定量法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育种效率,将更受育种者的青睐。初步从遗传上探讨了三向选择策略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两种定量化实施方法:1)以对照品种为依据,2)以杂种优势预见性育种理论为依据。这2种定量化实施方法,均解决了亲本自交系的选择指标定量化这一难题,从而可以定向选育亲本,提高了杂种优势育种的预见性和育种效率。 
  • 杨 唐燕琼 Moriaki Sakamoto
    2004, 25(3): 8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gNO3处理可以调节“OHB61-5”苦瓜材料的性别表现。AgNO3对第1雌花节位、雌花数量、雌雄花的比率、两性花数量都有较大影响,随着质量浓度的增高(50~200mg/L),第1雌花发生的节位上升(6.86~16.4个),两性花数量逐渐增多(5.33~15.13个),雌花数量减少(14.3~4.6个),雌雄花比率降低,与对照和低质量浓度10mg/L处理间达极显著水平差异;低质量浓度10mg/L处理对性别分化的诱导效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源GA3处理间对“OHB61-5”性别分化的影响差异不显著,GA3(25mg/L)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温度处理上,2种不同的材料在3性状(雄花数、雌花数、无花节位数)的效应均达极显著差异,但温度水平在3性状的效应对于OHB41-2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而对于OHB61-5没有达到显著差异。 
  • 张玄兵 夏春华 黄碧兰 刘芳
    2004, 25(3): 8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5,0,5℃3种低温胁迫条件下经水杨酸(SA)处理与对照的小叶龙船花的4个抗寒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同低温胁迫下,SA处理的脯氨酸、蛋白质、丙二醛(MDA)等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对照的差异极显著,外源SA能抑制脯氨酸形成积累、可溶性蛋白质降解,并能提高POD活性,抑制MDA形成积累。因此,外源SA能显著提高龙船花的抗寒性。
  • 刘四新 李从发 丁振刚 李德茂 明飞平
    2004, 25(3): 8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塔生产中真菌污染现象最普遍、危害最严重。从纳塔工厂的受污染发酵液、原料椰子水及环境中分离到58株酵母、17株霉菌。研究显示,产膜醭酵母,如假丝酵母(Candidaspp.)、毕赤酵母(Pichiaspp.)是引起污染的主要真菌,它们主要来源于大量带菌的原料椰子水,由于椰子水的不恰当处理而散布到环境中。向发酵液中添加2~3g/L脱氢醋酸钠或1.5~2g/L尼泊金丁酯,可以较好地抑制产膜醭酵母而不影响木醋杆菌的生长和纳塔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