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3年, 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9-25
      

  • 全选
    |
  • 曾日中 段翠芳 黎瑜 郝秉中
    2003, 24(3):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了外源茉莉酸刺激条件下橡胶树胶乳与未处理橡胶树胶乳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共得到121个含有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通过菌落PCR的方法分别对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进行扩增,结果表明,95%左右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大小在200-600 bp之间。随机选取25个克隆进行测序,并对所得的25条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用Blastn(基本局域联配搜寻工具)检索基因文库(genbank),其中10条EST片断可找到碱基序列相似性大于80%以上的同源基因序列,其余15条EST为没有任何功能线索的未知序列。外源茉莉酸刺激条件下橡胶树胶乳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和在此基础上克隆橡胶树胶乳中JA信号的候选应激基因,将为开展茉莉酸调控橡胶树胶乳代谢和橡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基础。
  • 黄国涛 林位夫
    2003, 24(3):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自根无性系海垦2和热研88-13自接和互接组成的芽接树为材料,在不同割胶条件下,采用PAGE和SDS-PAGE技术,分析了砧木和接穗的胶乳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以及可溶性蛋白等生化因子。结果表明:砧木和接穗之间在酯酶同工酶谱C区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因割胶时间和乙烯利刺激而变化:自接和互接树之间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图谱均表现一致,未观测到砧木与接穗之间在这2种图谱上的相互影响。 
  • 谢贵水 蒋菊生 林位夫 陈俊明 杨礼富 曾宪海 蔡明道
    2003, 24(3): 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位面积和单株产量与劳动生产率相结合的相对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对橡胶树PR107中龄开割树5种不同的割胶制度——S/2 d/2、S/2 d/3+ET2.00%、S/2 d/4+ET2.50%、S/2d/5+ET3.00%、S/2 d/6+ET3.50%连续3 a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当割胶劳动报酬占产值的比例(Ⅰ值)在28%以下时,S/2 4t/3+ET是中龄PR107的最佳割制;当Ⅰ值超过29%时,其最佳割制为S/2 d/6+ET。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采用乙烯利刺激的4种割制涂药后,同一割次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割制间,对茎围生长、死皮停割树的增加等副性状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 李维国 张伟 黄华孙
    2003, 24(3): 1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热研5-11是四生代无性系,亲本为热研56-5x热研88-13,经初级系比试验5割年及高级系比6割年的干胶产量和副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热研5-11是一个早熟、高产的品种,树围生长与对照(RRIM600)相当,高比区前6割年平均年干胶产量为5.86 kg/株和2 253kg·hm-2,分别比对照高93.4%和65.3%;抗风力一般,风害断倒率为3.0%,比对照高0.7个百分点,无显著差异:第6割年末死皮停割率为4.2%,比对照高1.9个百分点。该品种可在海南岛中西部轻风害区种植。 
  • 高政权 孟春晓 吴继林 郝秉中
    2003, 24(3): 2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成龄巴西橡胶树为材料,用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了胶乳中的肌动蛋白,并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探针检查了乳管伤口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割胶后收集的胶乳,经超速离心分离的各个组分中,C乳清(胞质溶液)组分含有肌动蛋白。排胶初始期流出的胶乳中肌动蛋白含量多,排胶后期流出的胶乳中肌动蛋白的含量减少。比较了不同割胶强度下收集的胶乳中肌动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强度割胶条件下,胶乳中的肌动蛋白含量较少。用显示肌动蛋白微丝的鬼笔环肽荧光探针检测到,停止排胶时的乳管伤口末端有一团呈现橙红色的荧光物质,表明了肌动蛋白微丝在伤口末端聚积。进行了外施肌动蛋白微丝的解聚剂大环内脂和碘化钾刺激采胶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质量分数1%的碘化钾和饱和浓度的大环内酯水溶液能使胶乳产量增加。这些事实表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可能在橡胶树乳管排胶和乳管堵塞中起重要作用。 
  • 廖双泉 马凤国 廖建和 谭惠民
    2003, 24(3): 27-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温、高压水蒸汽瞬间爆破处理剑麻纤维。通过处理前后剑麻纤维的水溶物、碱溶物、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的比较,分析研究了蒸汽爆破处理条件对剑麻纤维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爆破前预处理、处理温度(压力)、维压时间是影响组分分离的重要因素: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大,纤维中木质素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增大;爆破前的不同试剂预浸泡处理中,质量分数为17.5%的NaOH和质量分数为0.1%的H2SO4预浸泡处理效果较优,水和质量分数为1%的NaOH浸泡处理效果较差。 
  • 王凤华 赖钟雄 郑金贵 吕柳新
    2003, 24(3): 3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改进培养基的配方,控制2,4-D和蔗糖浓度以及培养时间,获得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各个阶段即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成熟体胚等阶段高度同步化的胚性培养物;对龙眼胚性培养物进行了DNA、RNA提取方法研究,获得了完整、高质量的DNA和RNA,摸索出一套简便、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的RNA进行了反转录及PCR扩增试验,为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黄承标 熊英 洪玲 文祥凤 莫柳艳 李海全 黄炳京
    2003, 24(3): 36-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西南宁市郊芒果园内及其附近空旷地的气象要素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①芒果园内的日平均光照度为7 528 lx,占空旷地的28.66%;②果园内日平均气温及日较差依次为23.5℃和5.6℃,相应比空旷地的低0.6℃和0.3℃;③果园内土壤浅层(0-20 cm)日平均温度为22.0-23.5℃,比空旷地的低2.0-3.6℃;④果园内日平均相对湿度为80%,比空旷地的高5%;⑤果园内日均风速为0.16 m/s,占空旷地的14.3%。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果园内外主要气象要素的最佳预测模型。
  • 邓泽明 胡美姣 杨凤珍 张令宏 刘秀娟
    2003, 24(3): 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室内药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及2 a大田喷药防治芒果炭疽病的试验。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具有很好的抑制产孢和孢子萌发的能力,在芒果刚抽嫩稍或花穗抽出3 cm时,每隔7-10 d喷150-200μg·mL-1阿米西达SC可有效地控制芒果叶片炭疽病的为害程度,防效达44.84%-87.06%;同时还可减少炭疽病的潜伏侵染菌量,并减轻果实贮藏期间的病情。 
  • 蒲金基 刘晓妹 曾会才 林青萍
    2003, 24(3): 47-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泽坦 符悦冠 骆焱平
    2003, 24(3): 5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浓度蟛蜞菊甲醇抽提物对花生蚜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忌避作用进行测定,并采用喷雾法进行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的毒杀试验。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忌避试验中,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具明显的忌避作用,最高忌避率达90.1%,而在非选择性忌避试验中忌避作用中等;2.5 g/L浓度蟛蜞菊抽提物喷雾处理花生蚜,第5天死亡率达93.7%,第1,3,5天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1.2,0.9 g/L。蟛蜞菊抽提物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 蔡双虎 程立生 沙林华
    2003, 24(3): 5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季豆、棉花、苹果、茄子4种作物为寄主,接种密度每张叶片0,15,30,60头4种水平,进行了二斑叶螨为害与寄主植物叶绿素含量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张叶片15,30,60头成螨不同密度的二斑叶螨为害同一寄主植物时叶绿素减少量的差异显著;相同密度的二斑叶螨为害不同寄主植物时,叶绿素日减少量差异明显,但累计减少量基本相符,差异不显著;试验中的各种密度二斑叶螨在连续危害过程中均有危害峰期,危害曲线呈“八”型。二斑叶螨的密度越大,高峰期出现越早。 
  • 周鹏 郭安平 黎小瑛
    2003, 24(3): 5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抗病毒能力较强的海南番木瓜转基因新品系,采用海南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毒外壳蛋白(PapayaRing Spot Virus-Capsid Protein of Hainan,HPRSV-CP)和重组人源干扰素α-2b(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α 2b,rhIFNα-2b)为目的基因,利用pBI121、pCAMBIA2300载体及相关技术(如技术基因内部位点突变套叠PCR),实施双价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本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多价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提供技术依据。
  • 徐立新 袁潜华 罗越华 陈守才
    2003, 24(3): 6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含有外周苯并二嗪受体(peripheral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BR)蛋白基因插入片段的pQB5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获表达。表达蛋白经金属离子螯合亲和层析和SDS-PAGE回收纯化,得PBR蛋白质纯品,为PBR特异抗体的制备及研究PBR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陈秋波 王真辉 林位夫 彭黎旭 贺利民 白昌军
    2003, 24(3): 6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刚果12号桉叶片自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叶片水抽提物、叶片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桉油、含挥发性水溶性物质的冷凝水和含水溶性非挥发性物质的渣汁3个组分以及桉树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柱花草与大翼豆4种受体植物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刚果12号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4种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桉叶水抽提物与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柱花草与大翼豆4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不但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且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和柱花草幼苗的根生长还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处理分别比对照高出13%、2%、23%。从桉油、冷凝水与渣汁3个组分的化感活性来看,渣汁的最强,桉油次之,冷凝水最低,即单位叶片中水溶性物质的化感活性比挥发性的高。这表明水溶性化感活性物质可能是刚果12号桉的主要化感作用物质。 
  • 漆智平 陈勇 余纬敏
    2003, 24(3): 7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针对不同的利用方式(桉树林地和农业用地),自2000年起,开始长期的定点定位肥力对比观测,并进行了海南桉树林地和农业用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农业用地相比,桉树林地土壤有机质较高,土壤容重较小,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增加。海南发展桉树生产只要合理的利用,注意地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
  • 曾莉娟 郑成木 高和琼 刘鸿艳
    2003, 24(3): 78-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份水稻籼粳种质作对照,对15份引进旱稻种质的类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份旱稻种质属于籼稻.5份偏籼,4份偏粳,4份粳稻。对这些旱稻种质的主要农艺特征进行了测验:并对其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作了分析。单株产量与7个穗部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穗数相关极显著,与穗长相关显著:早稻陆引46、IRAT104、巴西陆稻、早稻297等4份引进种质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单株产量较高,值得进一步种植观察。 
  • 杨本鹏 昝丽梅
    2003, 24(3): 8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竹的幼枝节段作为接种外植体,采用从腋芽-丛生芽-完整植株的繁殖途径进行繁殖。结果表明:在MS+BA 2 mg·L-1+NAA 0.2 mg·L-1+PVP 250 mg·L-1+蔗糖30 g·L-1培养基上培养10-20 d可诱导其腋芽萌发,新芽接种于MS附加BA 2 mg·L-1+KT 0.5 mg·L-1+CW 100 mL·L-1+蔗糖30 g·L-1的培养基上培养20 d可诱导形成丛生芽,丛生芽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每20-25d可增殖3-5倍。把丛生芽接种于1/2MS+NAA2mL·L-1+IAA2mL·L-1+蔗糖20 g·L-1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可诱导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8%。该体系的建立为龙竹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宋希强 李绍鹏 吴志彪 蒋盛军
    2003, 24(3):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今后标记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