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2年, 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9-25
      

  • 全选
    |
  • 林位夫 曾宪海 谢贵水 陈俊明 杨礼富
    2002, 23(3):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完整的橡胶树种仁在室温下浸泡于无离子水中测定种子渗漏质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种子渗漏质电导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呈直线相关,因品种、种子质量、贮存时间和季节而异,但这种差异是相对稳定的。不同质量的橡胶树种子的电导率之间的显著差异可以在种子浸泡7h内观测到。橡胶树种子电导率与发芽率及籽苗生势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橡胶树种子电导率有可能作为快速测定橡胶树种子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橡胶树种子在敞开贮存期间,种子电导率出现波动性变化现象,这种变化也因品种和种子质量等而异。 
  • 刘世彪 林位夫
    2002, 23(3):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巴西橡胶树嫁接无性系RRIM600和PR107树干茎围生长量和嫁接愈合线附近的接穗及砧木的导管结构特征与干胶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个品系内,茎围与干胶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R107的茎围与接穗的导管孔径、导管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砧木的导管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RRIM600的这些参数间相关不显著。2个品系的导管结构与干胶产量的相关关系都未达到显著水平。导管结构与树干生长、干胶产量关系的不确定性说明,木质部导管结构不是影响橡胶树生长势和产量的主要因子。 
  • 罗世巧 魏小弟 校现周 刘实忠 吴明
    2002, 23(3): 2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低频率、低浓度、短周期、短割线、复方糊剂、综合生理指标监控和产胶动态分析”的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案。以各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橡胶树无性系为参试材料。试验全部采用(s/4+s/4↑)d/5+ET(乙烯利)割制,10d为一涂药周期,每周期割2刀。对照采用各地生产上最常规的(s/4+s/4↑)d/4+ET和s/2d/3+ET两种割制。4a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①d/5低频割胶制度比对照提高采胶生产率25%~67%;②d/5割制比对照增产7.3%;③d/5割制橡胶树的生理状况正常,死皮等副作用不明显,干胶质量达到国家标准;④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平均每公顷每年新增产值1033.5元(新增利税868.5元),胶工年均收入7227元,比对照胶工的4722元高出2505元,增幅达53%。 
  • 黄贵修 吴坤鑫 陈守才
    2002, 23(3): 2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树早期预测试验地采集不同品系的橡胶树胶乳和树皮组织,分别提取纯化mRNA合成cDNA第一链。通过4个简并锚定引物和10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经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发现了至少4个差异DNA片段只在健康树中表达而在死皮树中没有出现。这4个差异DNA片段分别命名为Hb1(725bp),Hb2,Hb3,Hb4。对Hb1进行了分离、纯化,经Northern杂交证实,Hb1在健康树胶乳中表达活跃,而在死皮树胶乳中表达受到强烈抑制,表明Hb1是与死皮病相关的cDNA片段。进一步将Hb1片段进行回收和克隆,并进行DNA序列分析。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分析未发现相关同源片段。死皮病相关cDNA片段的获得,将为分离全长死皮病相关基因,搞清该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提供条件,进而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死皮病的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 张欣 史学群
    2002, 23(3): 4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9条10碱基的随机引物,在分子水平上对来自海南、云南、广东的16株橡胶树炭疽病菌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进行RAPD指纹分析。结果表明,16株菌株被聚为3个RAPD指纹组;RAPD指纹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将病原菌接种于橡胶树品系PR107,所得到的病情指数与其RAPD指纹聚类组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符悦冠 张方平
    2002, 23(3): 47-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6,20,24,28,32℃条件下观察芒果小爪螨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结果表明:芒果小爪螨世代发育历期在32℃时最短,为9.20d,16℃时最长,为29.07d。卵、幼螨、若螨、产卵前期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77,9.37,10.61,11.13,8.91℃,有效积温分别为93.46,30.29,44.96,14.24,191.83日度,在16~32℃,芒果小爪螨发育的速率及雌螨寿命与温度呈直线相关。世代存活率在24℃时最高,为89.6%,32℃和16℃时,分别降至69.1%和55.8%。雌螨产卵量在28℃时最高,达40.14粒/雌,在32℃时最低,为8.44粒/雌。卵孵化率、幼螨、若螨及世代存活率、雌螨产卵量等随温度的上升而呈抛物线趋势。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特征参数以28℃时最高,分别为27.3342,0.3957,1.4854。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以32℃和28℃时最短,分别为7.5186d,1.7517d。种群增长指数以24℃时最高,28℃时略低,分别为24.88和24.45。芒果小爪螨对温度较敏感,24~28℃为芒果小爪螨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
  • 赖钟雄 陈振光
    2002, 23(3): 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红核子”、“东壁”、“十二月龙眼”等龙眼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包埋悬浮培养等方式,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包埋悬浮振荡培养(50r/min)是龙眼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方式,在含有多种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MP6)上,再生小克隆的形成频率可高达5%;采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成熟和萌发的优化方案,原生质体再生小克隆分化子叶形胚状体的频率达100%,萌发植株的频率一般大于45%。 
  • 刘奎 彭正强 符悦冠 何书海 蔡鹰 陈丽霞
    2002, 23(3):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莲雾毒蛾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莲雾毒蛾各虫态的存活状况,并就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等指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莲雾毒蛾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83℃,有效积温为810.48日度;该虫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产卵量与温度的关系均能较好的拟合抛物曲线,其回归关系分别为:SE=-7.7966+0.7612X-0.0164X2;SL=-0.0067X2+0.3053X-3.0686和E=-6.7819X2+310.66X-3197.2。 
  • 邢永秀 杨丽涛 李杨瑞
    2002, 23(3): 66-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4个熟性不同的甘蔗品种桂糖11号、桂糖17号、新台糖10号、新台糖20号作为供试材料,在甘蔗生长前期以100mg/L乙烯利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乙烯利处理对几个甘蔗品种气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1.乙烯利处理可以提高甘蔗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对不同品种的效应不同,尤以对桂糖11号和新台糖10号的效应最显著;2.甘蔗的净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表明,乙烯利处理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对光强响应曲线的斜率,说明乙烯利处理有利于蔗株对光强的利用,从而提高甘蔗的净光合速率;3.甘蔗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其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大约上午11:00左右,乙烯利处理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的峰形不变,但处理的峰值提高的幅度更大。 
  • 杨劲松
    2002, 23(3): 7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青霉HN89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与发酵条件对抗生素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青霉HN89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细菌、酵母、霉菌均有抑制作用;摇瓶发酵产生抗生素(HN89A)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玉米淀粉20g/L,黄豆粉2g/L,K2HPO41g/L,NaCl0.5g/L,MgSO4 0.5g/L,FeSO4·7H2O0.01g/L,蛋白胨1g/L,用海水配制的海带汁(W/V,2%)1L,最佳发酵条件为28℃下振荡培养(200r/min)96~108h。合适的温度刺激能促进HN89A的合成。 
  • 吴少华 张大生
    2002, 23(3): 77-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单子叶植物特异启动子UΩ下游,通过酶切和PCR检测分析鉴定证实重组质粒插入正确。 
  • 何水林 陈如凯 郑金贵
    2002, 23(3): 8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紫外线处理的辣椒(Capsicumannuum)叶片mRNA建立的cDNA文库中筛选出1个长度为1955bp的克隆,SCCCA#2。该cDNA编码560个氨基酸的蛋白,与SCCCA#1分别有80.0%和77.2%的核苷酸和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但在3’非翻译区核苷酸同源性很小。此外,还与烟草的TEAS、天仙子的CVS、辣椒的EAS(can5588)、番茄的germacrene合成酶基因、棉花的(+)-delta-cadinene合成酶基因等倍半萜环化酶基因分别有78.0%,71.6%,74.8%,74.6%,40.0%~50.0%的氨基酸序列同源,认为这是1个辣椒倍半萜环化酶的cDNA。Northernblot分析表明,正常情况下SCCCA#2在辣椒叶片中不表达,而在紫外线、CuCl2作用下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 伍成祥 宛煜嵩 徐俊 苏金 方宣钧
    2002, 23(3): 88-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优化激素组合和调节培养基渗透压,建立了适合水稻遗传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将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时期,即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细胞诱导保持,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以CultureⅠ(LS+2,4-D2.0mg/L)诱导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剥离后接种于CultureⅡ-3(LS+2,4-D2.5mg/L+山梨醇3g/L)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后接种于CultureⅢ-2(MS+NAA0.5mg/L+6-BA1.0mg/L+Kinetin2.0mg/L+山梨醇8g/L)上分化成苗。培养结果表明,该再生体系所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率均在60%~80%之间。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建立水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系统,使转化过程中所得转化愈伤组织高效再生成苗,从而顺利获得转化植株,可以提高水稻外源基因转化的效率,为水稻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