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1年, 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9-25
      

  • 全选
    |
  • 陈美 敖宁建 陈鹰 余和平 钱红莲 王晨 周慧玲 屈菊兰 郭成坤
    2001, 22(3):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分子包复剂、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并结合使用抗氧剂对粘土进行改性处理,制备相应的粘土胶进行热氧老化、光氧老化及臭氧老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分子包复剂、抗氧剂及偶联剂产生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粘土胶抗热氧老化及光氧老化性能,而新型胺类防老剂与钛酸酯偶联剂共同使用,可使粘土胶抗臭氧老化性能提高50%。
  • 刘惠芳 吴继林 郝秉中
    2001, 22(3): 6-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外源茉莉酸分别和6-苄基腺嘌呤、吲哚乙酸、水杨酸、乙烯丰和脱落酸共同施用对巴西橡胶 (HeveabrasiliensisMull.Arg)乳管分化的作用。将含这些激素的羊毛脂涂在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的萌条上,用光学显微镜技术检查茎中乳管数目的变化,以及次生韧皮部轴向系统的细胞层数。施用茉莉酸对正在伸长的茎中初生乳管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不能诱导形成次生乳管。施用茉莉酸对已经停止伸长的茎中初生乳管的分化没有显著作用,但促进次生乳管的形成。对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萌条,施用茉莉酸能够促进各个伸长单位茎中次生乳管的分化。单独施用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吲哚乙酸、水杨酸、乙烯丰和脱落酸对乳管分化都没有显著影响。茉莉酸分别与不同浓度吲哚乙酸、水杨酸、乙烯丰共施后,与单独施用茉莉酸比较,对乳管分化没有显著影响。0.08%茉莉酸和0.45%6-苄基腺嘌呤同时施用比单独施用0.08%茉莉酸能诱导形成更多的次生乳管。0.08%茉莉酸和0.53%~0.0053%的脱落酸共施与单独施0.08%茉莉酸比较,诱导形成的次生乳管有减少趋势。采用酶联免疫技术对巴西橡胶树茎中的异戊烯基腺嘌呤水平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橡胶树顶端伸长单位茎中异戊烯基腺嘌呤含量高于基部伸长单位。施茉莉酸后,无论是基部伸长单位还是顶部伸长? 
  • 曾日中 白先权 黎瑜 谭海燕 郝秉中 吴继林
    2001, 22(3): 1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西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Mull.Arg.)无性系热研7-33-97芽条增殖苗圃中具有3篷稳定叶的萌条和橡胶树无性系RRIM600成龄树为材料,研究外源茉莉酸对萌条树皮组织的脂氧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以及对成龄树胶乳和树皮组织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茉莉酸处理使橡胶树7-33-97萌条第1篷(顶篷)叶和第3篷叶伸长单位树皮组织的脂氧合酶活性升高,外源茉莉酸与脂氧合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伤木酚(nordigyroguaiareticacid,NDGA)一起作用时可降低外源茉莉酸对脂氧合酶的诱导效应,并相应地抑制了外源茉莉酸刺激橡胶树乳管分化的作用;(2)外源茉莉酸可显著地诱导成龄开割橡胶树RRIM600胶乳的脂氧合酶活性,而对其树皮组织的脂氧合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3)外源茉莉酸大幅度地提高了橡胶树7-33-97萌条第1篷叶和第3篷叶伸长单位树皮组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4)外源茉莉酸处理中,橡胶树7-33-97萌条第1篷叶和第3篷叶伸长单位树皮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对外源茉莉酸的反应不同,即外源茉莉酸对萌条第3篷叶伸长单位树皮组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谱没有影响,但使萌条第1篷叶伸长单位树皮组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其同工酶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金志强 徐碧玉 邵寒霜 彭世清 郑学勤
    2001, 22(3): 2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s,RACE)的方法对香蕉ACC合成酶的cDNA5’末端进行了扩增,获得677bp的产物,序列测定的结果表明,其中一个连续编码区编码149个氨基酸,其序列含有ACC合成酶的第一和第二保守区和一段长230bp的非翻译区。
  • 陆永跃 梁广文 曾玲
    2001, 22(3): 29-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在香蕉园呈较强的聚集分布,平均拥挤度、个体群平均大小随成虫密度增大而增大,个体群所占空间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成虫聚集分布主要是由于蕉园环境的异质性引起的。建立了成虫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提出了为防治决策服务的序贯抽样模型。 
  • 林德光
    2001, 22(3):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腰果播种试验为例阐明通径分析的SAS过程,并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方法计算通径系数。之后,进一步阐明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通径系数与间接通径系数之和。最后,对通径分析的结果作出全面的解释。 
  • 谢钦铭 梁广文 曾玲 石峰
    2001, 22(3): 40-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7种聚集度指标对荔枝蝽卵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虫卵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空间图式是聚集的,分布的基本成份是卵块的个体群;(2)荔枝蝽卵在植株上东南西北不同方位的分布数量有所不同,在植株的东南部其卵密度较高,而西北部卵密度较低;在植株垂直方位上的分布以下层枝梢上卵密度最大,中层次之,上部的卵密度最低;(3)最适抽样数N与卵密度数m及相对误差D的关系为N=1/D2(1.8868/m-0.4923)。 
  • 冼继东 詹根祥 梁广文 周贤军 范武
    2001, 22(3):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从9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筛选出了飞机草茎叶乙醇提取物、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和大叶桉叶乙醇提取物3种对荔枝蒂蛀虫成虫具有较好的产卵忌避作用的植物乙醇提取物;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种忌避作用物质处理5d后,对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防治效果分别为82.02%,82.17%,74.37%,显著高于10%高效灭百可乳油(47.57%)和90%敌百虫结晶的防治效果(35.99%)。3种乙醇提取物对荔枝果实的保果效果分别为84.21%,85.26%,80.00%,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好的防治和保果效果。 
  • 周鹏 郑学勤
    2001, 22(3): 5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番茄LE—ACC25’-端2.0kb前导序列中第-1144位和第-166位的2个BglII位点,综合Rottmann和宋俊歧等对LE—ACC25’端2.0kb前导序列的功能区鉴定和分析结果,以删除、替代等方式构建了5种改造型的果实特异表达启动子,并进一步完成了6种(其中1种为全长序列)GU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用基因枪法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共培养法转化番茄叶片、番茄和番木瓜成熟果实,通过GUS的组织化学分析和RNAdotblot分子杂交技术对转化结果作表达分析。结果表明,6种启动子均能启动GUS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在番木瓜果实中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 
  • 陈雄庭 Chee Kheng Hoy 郑学勤 Emilia Farida
    2001, 22(3): 59-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优良柚木林段选取3~4a生优良单株,从中选取无病虫害的幼嫩侧芽,经表面消毒后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侧芽萌发率达70%~80%。切取新芽进行增殖,30~40d为一周期,增殖系数为2~3倍。当侧芽增殖到足够数量时,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超过80%~90%。植株移栽成活率达80%~90%。几个月后植株便可种植到大田。 
  • 郭安平 周鹏 彭世清 郑学勤
    2001, 22(3): 6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苎麻属植物中的4个种为材料,用SDS和CTAB2种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并比较其RAPD分析的效果;对RAPD反应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苎麻属植物RAPD分析的反应体系。即在25μL的反应总体积中Mg2+浓度为1.5mmol/L,dNTPs浓度为0.20mmol/L,40ng模板DNA,Taq酶1.0单位;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前5个循环为94℃变性1min,36℃结合1min,72℃延伸2min;后40个循环为94℃30s,36℃1min,72℃2min(最后1个循环为10min);共45个循环。该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 杨礼富 谢贵水 王真辉 林位夫
    2001, 22(3): 70-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省乐东、三亚和儋州等市县采集的23份土样中粗筛获得186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11株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经进一步筛选获得纤维素酶高产菌和木质素酶高产菌各2株,编号分别为12—4、3—5、6—1和3—3。在以香蕉茎叶粉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中30℃、120r/min振荡培养5d,12—4和3—5分解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酶活分别达到979U和226U,分解滤纸(FP)的酶活分别为46.4U和15.1U,6—1和3—3的木质素酶活分别为32.8U和16.4U。经初步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Trichodermasp.,Penicillumsp.,Streptomycesflavus和ChoanephoraCurreysp.,可用于发酵香蕉茎叶生产饲料的进一步研究。 
  • 翁德宝 汪海峰
    2001, 22(3): 78-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2个品种鸡冠花(CelosiacristataL.)的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飞行高度为40112km,飞行时间近3h54min,回收后播种栽培,采收子一代(SP1)种子,对其千粒重、单株籽粒重、籽油含量和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并与地面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SP1代种子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分枝穗数均比对照明显增加。2个品种SP1代籽油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3%、5.1%。籽油中脂肪酸组分无明显变化。但是,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差异。例如,黄色普通鸡冠籽油中MUFA含量比对照增加38.7%,PUFA则降低8.7%。高空诱变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鸡冠花籽油脂肪酸合成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 唐乐尘 张海佳
    2001, 22(3): 85-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物病虫草害处方信息网站以农药处方、农药性能、病虫草害等数据库为基础,通过Internet网直接向客户端提供可供选择的病虫草害处方与详细说明,提供病虫害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实现网络数据库动态查询,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实时咨询的优势,提供快速进行农药信息交流的场所。网站设计模式、安全措施和动态咨询技术等都超越普通网页模式的局限性,填补了国内植保网站还无法实现以数据库为支撑的动态咨询的空白,为农业网站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 蔡汉海 谢健 李思东
    2001, 22(3): 9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胶乳手套的防粘技术有4种:⑴用粉末或液体处理表面;⑵表面的化学处理;⑶用聚合物在手套表面涂覆;⑷用助剂进行改性。以上4种防粘技术能较好地改善手套的穿戴性能;手套表面的化学处理及用配料进行改性,为手套表面接枝改性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