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1年, 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3-25
      

  • 全选
    |
  • 校现周 蔡磊
    2001, 22(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羟胺氧化法对橡胶树胶乳中黄色体产生O2-的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体系 中需加入一定浓度的Ca2+,并且也要控制适宜的温度与pH值。研究结果还表明,部分死皮 树胶乳中黄色体产生O2-的速度大于正常树。 
  • 陈春满 邱德勃 罗丽娟 谢石文
    2001, 22(1): 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橡胶种子发育过程中各构成部分淀粉的积累和消失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1) 在大孢子母细胞早期胚珠组织尚未出现淀粉时,子房壁外层细胞就出现淀粉粒,曾一度随着 组织的生长淀粉的积累迅速增加;到大孢子母细胞晚期,内珠被和珠心组织开始淀粉积累时, 子房壁淀粉含量迅速下降。(2)外珠被淀粉积累开始比珠心与内珠被早,但淀粉含量增长平 缓,一直处于较低矮的水平,至4-细胞原胚期淀粉已全部消失,与受精作用和胚的发育关系 很小。(3)内珠被淀粉的积累呈现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胚囊成熟期,合子休眠期和原胚 发育期,为受精作用、合子分裂和胚器官分化提供必需的养料,它们之间关系密切。(4)胚囊 成熟期,尤其受精作用前夕,珠心淀粉积累达到高峰,细胞中充满淀粉,受精作用后珠心淀粉 含量迅速下降,至授粉后30 d全部消失。合子分裂经球形胚到心形胚阶段近 2个月期间珠 心一直没有淀粉积累,至胚胎发育后期器官分化阶段,珠心才重新迅速积累淀粉并最终发育 形成外胚乳。 
  • 王绍春 冯淑芬
    2001, 22(1): 15-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橡胶树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调查、观察结果表明,病菌越冬场所广泛,其寄主带菌率高( 40%~100%)。一年中只要抽嫩叶病菌都可以侵染为害,在橡胶树抽第一蓬叶时遇上雨天高湿环境病害就可流行。分析粤西地区20 a资料发现,嫩叶期间的雨日和>90%RH的天数、嫩叶期长短、嫩叶期寒潮(11~15℃)的天数及最低温度在11℃以下的天数与病害流行密切相关。嫩叶期间的雨日和>90%RH的天数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低温阴雨天气是加速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 
  • 张慧坚 谭海生 王大鹏
    2001, 22(1): 23-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过氧化羟基异丙苯(氢过氧化枯烯)等有机过氧化物对天然胶乳硫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引发剂的种类、用量以及不同硫化温度对硫化胶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过氧化羟基异丙苯、四乙烯五胺、丙烯酸丁酯、少量的铁离子络合物为氧化—还原体系、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为乳化剂的硫化体系为低温下(40℃)最佳硫化体系,物机性能均获得提高。它们的最适宜用量分别为:0.453、0.302、3、0.068 g /100 g干胶。与硫磺硫化体系的比较的结果表明:过氧化羟基异丙苯硫化体系的硫化胶膜耐热老化性能、胶乳稳定性、透明度均比硫磺硫化制成的硫化胶膜好,拉伸强度等与硫磺硫化的相近。 
  • 金志强 徐碧玉 彭世清 孔德謇 郑学勤
    2001, 22(1): 30-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3'RACE方法对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ACC合成酸含 3'末端的 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被克隆到pCR■2.1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 α,筛选到重组质粒(pACS2),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3'RACE产物长 1680 bp,其中一个 开放读框内的核苷酸序列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括了ACC合成酶中所应具有的7个高度保守区。同时该产物还有长269 bp的3'末端,并具有完整的 Poly(A)尾(24mer)。 
  • 张树珍 郑学勤
    2001, 22(1): 3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从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中分离克隆到的海藻糖合酶cDNA以正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BamHI+Sst1位点,获得一植物表达载体pBT:又用Ubi-L启动子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HindⅢ+Xbal位点,获得重组质粒pUB,再把海藻糖合酶cDNA正向插入pUB/BamHI+SstI位点,获得另一植物表达载体pUBT。然后通过基因枪法分别用植物表达载体pBT和pUBT转化甘蔗。再生植株的点杂交和PCR-Southern杂交表明海藻糖合酶基因已整合进甘蔗的基因组中。 
  • 杨叶 黄圣明
    2001, 22(1):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经特克多诱导后获得抗性的2个Colletotrichum musae 菌系,及其相应的未经任何药剂处理的敏感菌系的DNA作为模板,用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2个引物进行PCR扩增,均得到一段长874 bp的β-微管蛋白的编码序列,并含有 1个53 bp的内含子。通过PC/Gene软件分析,与已报道的其它5种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相比,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7.8%,翻译成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 99.3%;抗性菌系与敏感菌系相比,在 198和 200位位置的氨基酸并没有发生突变,但在186、232、313和329位置氨基酸发生了变异。 
  • 贾虎森 潘秋红 蔡世英
    2001, 22(1): 4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水分胁迫下油梨幼苗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光合作用的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前期(胁迫的最初2 d),叶片含水量轻微下降,但H2O2和1O2迅速积累,AsA和 Car含量降低,MDA开始增加,光合速率下降。随胁迫程度的加深(3~10 d),叶片含水量显著下降,O2-累积并呈现高峰,清除活性氧的酶系统活性和非酶系统的含量明显降低,可溶性蛋白、光合色素大量降解,MDA含量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并丧失(第6d)。说明水分胁迫下油梨幼苗光合抑制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 
  • 李延 刘星辉 庄卫民
    2001, 22(1): 5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眼镁素吸收曲线、电子探针分析以及代谢抑制剂对龙眼镁吸收影响等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龙眼镁素吸收特性取决于介质供镁状况,供镁浓度低(≤0.40 mmol/L)时,龙眼对镁的吸收受代谢控制,属主动吸收;供镁浓度高(>0.40 mmol/L)时,属被动吸收。 K+、Ca2+对镁的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并不相同。 K+抑制 Mg2+的吸收作用不是由于与Mg2+竞争载体,而是K+引起Mg2+载体蛋白发生变构作用;Ca2+对Mg2+吸收的影响可能与膜透性的改变有关。
  • 宁正祥
    2001, 22(1):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白皮糯米糍荔枝(米枝)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其果实前期和中期发育均比较缓慢,盛花 55~60 d后,果实鲜重、干重、果实横径生长和果实体积增长均迅速增加,在盛花后 75 d左右达到峰值,从而诱发严重裂果。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喷施果皮增韧剂,促进幼果发育,维持果实横径生长速率的相对稳定,是预防米枝果实裂果的有效方法。 
  • 饶雪琴 宋世文 张曙光 范怀忠 归树樟
    2001, 22(1): 6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汁液磨擦接种法、局部枯斑法、间接ELISA法和过氧化物酶检测法研究了组培和杂交一代番木瓜对番木瓜环斑病毒(PRV)的耐病性。结果表明:前3种方法可以确定组培番木瓜的耐病性,第4种方法暂未能作出结论。 
  • 朱文 黎国勇
    2001, 22(1): 71-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西番莲果皮制备膳食纤维的生产工艺,并对影响脱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脱色的因素依次为脱色温度(T)、 pH值、脱色时间(H)、 H2O2用量(W)、螯合剂用量(GC3)。并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得到当 T为 60℃、 pH为8、 H为 2.5 h、 W为 6%、GC3为 1%时的产品感官质量最佳。
  • 唐乐尘
    2001, 22(1): 75-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包括杂草鉴别、杂草信息、除草处方、除草指南、农药性能和系统维护等模块。用户可采用多种鉴别方式,系统给出鉴别结果并列出其性状描述以及彩色模式图,供对照确认。查询各种杂草的生长特性、除草处方和除草剂信息可为杂草综合防治提供依据。软件在 Visual FoxPro 6.0支撑下开发,使用可视化与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拥有良好的界面,系统操作简单,调试和维护方便。依靠模糊查询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使用数据库关联技术,增强智能性和实用性。
  • 王向社 李锐 胡茂松 熊金宇 郑服丛
    2001, 22(1): 8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侧面对海南岛19个县市的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芋疫霉种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孢襄形态差异显著,长宽比1.36~2.6,大小从(17.5-)39.5(-82.5)×(10.0-)23.3(-35.0)μm到(40.0-)56.0(-92.5)×(22.5-)30.5(-40.0)μm。大部分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适温度下各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从0.562cm/d到0.829cm/d。两种交配型(A1:A2)比例接近于1。各菌株对芋头材料的致病力有明显不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也显著不同,EC50值0.077 μg/mL~0.448μg/mL。生物学、致病力、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性状的分布似乎与地理位置有关。多元聚类将19个菌株分成6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