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0年, 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2-25
      

  • 全选
    |
  • 吴继林 谭海燕 曾日中 郝秉中
    2000, 21(4):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热研7-33-97苗圃芽接幼树为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初生乳管分化与茎叶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苗端最初的乳管的分化和原形成束的分化相伴发生,这些乳管出现在原形成束附近,束的近轴一侧。但是当维管形成层形成时,束间形成层在初生乳管的近轴一侧产生,因而随着次生形成层的活动,初生乳管被定位于次生韧皮部远轴一侧。茎和叶中的初生乳管系统和初生维管系统一样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初形成的初生乳管是有节连接乳管,随后这些乳管侧壁向各个方向发生侵入生长,互相连接成为一个不规则的立体网状结构。在一个叶蓬生长过程中,茎和叶柄横切面上初生乳管的数目在芽萌动至叶古铜期期间迅速增加,到叶淡绿期增长基本停止。在差不多经历一个生长季的茎部,才产生次生乳管。当次生乳管出现时,初生乳管由于茎的次生加粗而被拉伸,同时这些乳管在茎组织中分布的密度减少。笔者假定,这种正在变老的初生乳管会产生导致次生乳管分化的信息。
  • 刘世彪 林位夫 郝秉中
    2000, 21(4): 7-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不同高度导管的结构特征和树皮嫁接的砧穗接合区导管。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从枝条、树干、根茎过渡区到小侧根的新形成的木质部导管孔径变化曲线近似“ M”形,导管密度变化曲线则近似“U”形。在树干一定高度导管孔径值有一个高峰,在根茎交界区导管孔径值和密度值都处于低谷,在枝条和细根部分,导管孔径值和导管密度值表现为负相关。树皮嫁接接合区的接穗和砧木的导管结构具有显著差异,接穗导管大于砧木。造成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位置效应,即取材时接穗在原来亲本中的位置和嫁接接合处在砧木中的位置不同。提供了与发育阶段无关的位置效应在嫁接中具有作用的初步证据,提出了“位置信息记忆”的概念。 
  • 黄雪梅 杨少琼 蔡瑜 白先权
    2000, 21(4):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3割龄和6割龄RRIM600胶树为材料比较了多胺在割面与非割面、高割线与低割线上的分布差异,并讨论其与割胶的关系。胶乳中含有Put、Spd和 Spm 3种多胺,以Put含量为主。割面上的Put和总PAs含量高于非割面。割面上离割口越近Put含量越高,其生物合成越活跃;非割面上的Put及其它多胺垂直变化不大。低割线上的各类多胺含量均高于高割线。割胶促进排胶,也促进多胺的生物合成。 
  • 董建华 陈定光 王秉忠
    2000, 21(4): 20-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乙烯利和NaCN预处理花生种子,实验结果表明:(1)乙烯和CN-都提高种子子叶的抗氰电子传递速率,同时乙烯还提高种子子叶的总呼吸速率以及EMP-TCA速率,CN-则降低种子子叶的总呼吸速率以及EMP-TCA速率。(2)乙烯提高种子子叶的蛋白酶、脂肪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提高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以及降低水溶性蛋白质含量;CN-则降低种子子叶的蛋白酶、脂肪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降低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但提高水溶性蛋白质含量。(3)乙烯提高暗萌发苗的单株鲜重,CN-则降低暗萌发苗的单株鲜重。 
  • 曾鑫年 谢建军 侯学文 CollJ CampsF
    2000, 21(4): 2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鱼藤(Derriselliptica(Roxb.) Benth.)和西非灰毛豆(Tephrosia  vogelii  Hook.f.)离体培养物经9:1CHCl3/MeOH溶剂提取,C-18柱层析分离后,在室温条件下以66:34MeOH/H2O或42:58 CH3CN/H2O为流动相,对样品进行反相柱HPLC分析。结果表明,毛鱼藤和西非灰毛豆的愈伤组织均能合成鱼藤酮,但含量相当低,分别为 17.4 ug/g,1.8 ug/g干重。经诱导生根分化的毛鱼藤愈伤组织鱼藤酮含量达136.2 ug/g干重,为愈伤组织含量的7.8倍。西非灰毛豆悬浮培养物的鱼藤酮含量虽比愈伤组织有很大提高,但还不及毛鱼藤愈伤组织含量。结果表明,植物的基因类型在次生代谢上起重要作用,同时离体组织或细胞的分化有助于鱼藤酮的生物合成。 
  • 李华平 胡晋生 王敏 范怀忠
    2000, 21(4):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多茎尖繁殖方法和转基因研究,建立了香蕉茎尖外源基因的遗传转化方法。明确了卡那霉素或G-418在转化植株中所使用的合适浓度,即当使用卡那霉素时,其产梢的浓度为 100 mg/L,导根的浓度为 150 mg/L;但当使用 G-418时,其产梢浓度则为 25 mg/L,其导根浓度则为 30 mg/L或35 mg/L。通过基因枪和农杆菌共培养法尝试将黄瓜花叶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转化香蕉组织,其结果表明:经过卡那霉素或G-418的筛选,仅有 5%-7%的芽能够存活下来。通过选择性继代培养,最后获得了73株转化植株;对其中的24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率达 83.3%;进一步的 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PCR检测阳性的81.8%植株含有外源衣壳蛋白基因。 
  • 李延 刘星辉 庄卫民
    2000, 21(4):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缺镁对龙眼幼苗叶组织活性氧代谢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缺镁症状加重,龙眼叶片细胞内K+外渗量,MDA含量、O2净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增加,活性氧清除系统的酶(SOD、ASA—POD、GR)活性提高。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先升高,后下降。缺镁龙眼叶片抗氧化物含量和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提高是龙眼抵御活性氧伤害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缺镁龙眼活性氧伤害的原因可能与龙眼CO2同化能力下降,光合产物运转受阻有关。 
  • 李乃坚 余小林 李颖 黄自然 张银东 王得元
    2000, 21(4): 45-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建立高效快速辣椒(Capsicum  annuum  L,)子叶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将昆虫抗菌肽B、D基因构建而成的双价质粒pCDB-II以农杆菌为介导转入5个辣椒栽培品种,共获得KanR植株1200多株,对部分KanR植株进行点杂交、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证明了外源基因被成功整合。盆栽接青枯菌试验,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具有较强的抗病力。 
  • 郑成木 黄东益 莫饶 庄南生 王英, 高和琼
    2000, 21(4): 5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山栏稻原种与水稻常规品种杂交, F2或 F3单株再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其后代又与雄性不育系再杂交,在四交 F6代进行单株选择, F7代进行株东选择,F8代对入选的 9个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产量构成分析和抗旱生理指标测验。结果表明其中3个品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较高的产量潜力(产量可超过4 500 kg/hm。),同时表现较强的抗旱性。从而获得兼备水稻理想株型和山栏稻抗旱性的丰产旱稻新品系,为进一步培育优良旱稻新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稻作抗旱育种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 党选民 张欣
    2000, 21(4): 59-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2个四棱豆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酯酶、可溶性蛋白质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图谱共有52条谱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谱带占总谱带数的78.8%。根据聚类分析,在 77%的相似性水平上,12个四棱豆品种可分为 2类。 
  • 胡美姣 刘秀娟 黄圣明
    2000, 21(4): 6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处理后芒果、香蕉果实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与炭疽病发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采后经热处理或接种炭疽病菌均可诱导芒果、香蕉果实果皮PAL活性提高,处理后 2 d,果皮PAL活性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热效应的减弱,果实的后熟,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果实完熟时达最低值,然后随着炭疽病的出现,PAL活性又有所上升。经热处理的果实,贮藏期间炭疽病发生速度较慢,发病率低,果皮PAL活性处于最低值。 
  • 刘秀娟 胡美姣 郭刚 邓泽明 董凤英
    2000, 21(4): 68-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芒果嫩叶及开花期间每隔 7- 10 d喷 1次 1000~2 000 u g/mL安泰生或 1000ug/mL多菌灵杀菌剂可极显著地降低芒果叶片炭疽病的发生;果实中的潜伏侵染炭疽菌菌量亦显著地减少并且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炭疽病的严重程度。其中 2 000 ug/mL安泰生效果最好,其防治叶片炭疽病效果达81.58%;采后果实炭疽病防效达63.21%。大田喷安泰生后还可适当提高果实产量和外观质量。 
  • 段学武 庞学群 张昭其
    2000, 21(4):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草菇的冷藏适温、冷害及有关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草菇在 15℃贮藏 96 h,失重率仅3%,开伞率仅9%,无褐变,能基本保持原有品质。 5℃,10℃下贮藏的草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症状,主要表现为自溶、渗水、褐变、异味等。草菇冷害导致丙二醛(MDA)的累积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表明冷害促进了膜脂过氧化,从而加速了品质劣变。草菇在贮藏过程中表现出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褐变程度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PPO与底物区域化分布的结果。 
  • 胡建农 王少峰
    2000, 21(4): 8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种不同孔隙度的膜进行西瓜汁超滤试验,测定了超滤速度,以及膜的再生性能。鉴定了产品的营养成分与感官指标,重点研究了超滤技术的除菌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超滤技术生产西瓜澄清汁具有品质优、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特点;西瓜汁的超滤以选用 GR61膜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