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0年, 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9-25
      

  • 全选
    |
  • 黄华孙 张伟算 李维国 于冬梅
    2000, 21(3):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研8-333是一个早熟高产、干胶含量较高,并有一定抗寒力的橡胶树优良新品种。在高比区,其干胶产量在第3割年就高达 5.82kg/株和 2 627 kg/hm2,第 1~7割年平均年产干胶4.99 kg/株和 2 172 kg/hm2,分别比对照 RRIM600增产 57.9%和 72.2%。在海南农垦1998年橡胶树优良品种汇评中被评为中规模推广级,可在海南中西部中风区推广种植。 
  • 余和平 陈鹰 敖宁建 李思东
    2000, 21(3): 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天然胶乳与丁腈胶乳、丁苯胶乳及环氧化天然胶乳与丁腈胶乳的共混。研究结果表明,共混胶乳的相容性可以通过其共混产物的热降解DTG曲线来判定。 
  • 张北龙 刘惠伦
    2000, 21(3): 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热重法-微分热重法(TG-DTG)和差热分析(DTA),测定加入不同防老剂的过氧化物预硫化胶乳(PPVL)胶膜的有关热动力学参数来评价它们的耐热氧降解性能,筛选出的防老剂2246、2246/264能给PPVL胶膜好的抗热氧降解性能,2246、264并用有协同效应。 
  • 陈慕容 罗大全 许来玉 叶沙冰 黄庆春
    2000, 21(3): 15-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褐皮接传染结果表明:(1)皮接3个月后,发病率为 29%~50%,被传染感病的砧木植株树皮组织呈现褐色斑或水渍状的病灶,5a后开割割线排胶不正常,割线有不同程度的干涸,症状表现与大田开割树典型的被皮病症状相符。(2)微量沉淀、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褐皮病皮接的带菌率为 40%~45%。(3)电镜检查,被传染感病的砧木植株树皮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均可观察到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MLO),菌体大小为300~850 μm,单位膜厚度为 9~12μm,但健康对照树未发现有上述菌体存在。 
  • 潘秋红 蔡世英 周倩苹
    2000, 21(3): 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8成熟的芒果果实为材料,比较果实减压渗钙与否对后熟的效应,研究与果实后熟相关酶类的活性和钙调蛋白(CaM)含量的动态变化,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果实或者Ca2+处理果实在后熟过程中,CaM含量均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伴随着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淀粉酶(Amglase)活性的变化,它们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Ca2+对果实后熟具有双重效应,当Ca2+处理果实置于室温下时,CaM含量、PG、淀粉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后熟延缓。但把Ca2+处理果实冷藏(12 d)后回至室温第 3~4 d时,或直接减压渗钙果肉切片,其CaM含量、PG、淀粉酶活性增加,后熟加快。外源乙烯能解除Ca2+的抑制效应。并讨论了Ca2+的这些效应的可能机制。
  • 李建国 黄旭明 周碧燕 周贤军
    2000, 21(3): 2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花后1个月内分2次对储良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Chuliang)进行人工疏果处理(总疏果幅度 50%左右)。结果表明,人工疏果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横径和果实重量至采收时分别增加了 7.1%和22.5%).果实中GA4+7和ZRs含量均表现为蔬果处理大于对照,其差异在出现含量高峰时增大,而IAA含量也是疏果处理大于对照,但其差异主要出现在花后45d和花后100d。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疏果处理与对照果皮中细胞壁成分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处理只是在后期才增加了果皮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含量,分别出现在花后90d后、60d后和75d后,疏果处理对可溶性糖的含量无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推测:在果实发育前期,疏果处理显著增加的内源细胞分裂素类水平,可能有利于促进细胞分裂和增加细胞数量;而在果实发育后期,增加的果皮细胞壁成分则为人工疏果促进果实生长(主要表现为细胞的膨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 陈伟 吕柳新 叶陈亮 叶明志
    2000, 21(3): 3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绿荷包(胚胎完全败育品种)和乌叶(胚胎发育正常品种)荔枝胚珠中内源激素和胚胎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荷包胚珠中ABA含量与ABA/(IAA、GA1+3)和ABA/(ZRs+DHZRs+iPAs)比值在胚胎败育发生时期保持较高水平,IAA、GA1+3和CTK含量则在花后 7 d迅速下降,并在败育期处于较低水平。乌叶胚珠中 ABA含量在花后 7 d即急剧下降,其含量与以上2个比值在各个胚胎发育阶段均始终明显低于绿荷包,但前者的IAA、GA1+3和CTK含量在胚胎发育早期则远高于后者,其中尤以CTK含量差异显著。ZRs、DHZRs和iPAs含量有不同变化特点,对胚胎败育亦有不同影响。 
  • 刘爱勤 黄根深 张翠玲
    2000, 21(3):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病害调查及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在海南省分布较广且周年均可发生。4~10月份为病害盛发期。高温、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低温干旱季节发病较轻。植株病残体和株下表土是本病浸染来源。在植株上爬行的昆虫和软体动物是本病菌传播媒介。
  • 沈宗根 Yitzchak Gutterman 胡正海
    2000, 21(3): 45-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芦荟成熟叶的形态及不同部位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芦荟叶具有早生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表应外具有厚的角质层。气孔下陷,具较大的孔下室。叶肉分为2部分,由同化薄壁组织和储水薄壁组织组成。同化薄壁组织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储水组织占叶面积的1/2以上。维管束里环状分布,叶基部 2轮,叶中、上部1轮。第1轮维管束位于同化薄壁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其中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发达。 
  • 邵寒霜 李继红 王胜培
    2000, 21(3): 49-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一个适合在单子叶植物中高效表达的含有Lfy cDNA的表达载体(pBIL-1),应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其导入兰花原球茎中,获得了一些卡那霉素抗性克隆。 
  • 郑荣珍 方仲根 叶海辉
    2000, 21(3): 5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蕃拉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为材料,从中分离出 3种多糖PAB1、PAB2和PAB3。 PAB1的总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分别为 78.57%和14.59%;PAB2的分别为 88.72%和 6.90%:PAB3的分别为 50.23%和 10.9%,蛋白质含量为 28.81%。红外光谱、气相色谱、酶水解等测定结果表明,PAB1为葡萄聚糖,PAB2为葡萄甘露聚精,PAB3是一种含有甘露糖的糖蛋白。 
  • 周鹏 郑学勤
    2000, 21(3): 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Gene软件对 Rottmann等人发表的番茄 LE-ACC2合酶的 5’端 2.0 Kb的前导序列作分析,设计了4对特异引物;以番茄果实、叶片的总DNA为模板,采用特异PCR扩增技术获得了 2.0, 1.87, 1.58, 1.28 Kb 4个特异片段,用 T-Vector技术构建了1个克隆(2.0 Kb)、3个亚克隆(1.87,1.58,1.28 Kb),对4个克隆产物进行了 DNA序列测定,借助 PC/Gene软件对所获得的各克隆序列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获得了番茄 LE-ACC2 5’端前导序列的同源率为99.9%,但第-979位的 C和第-1076位的 T分别为 T和 C所替代。对利用 PCR技术分离大片段DNA的各环节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 周国辉 李华平
    2000, 21(3): 70-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及其应用现状,介绍了有关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一些思考,对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 何自福 李华平 肖火根 范怀忠
    2000, 21(3):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香蕉束顶病的发生、危害、病原、病害流行学、病原的分类及其防治,探讨了今后需进一步澄清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