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98年, 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2-25
      

  • 全选
    |
  • 董建华 王秉忠 陈慧娟
    1998, 19(4):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1)用SHAM(水杨厉酸)处理种子,能部分抑制抗氰电子传递途径,种子活力指数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为“苗”生长受到抑制,同时贮藏脂质的降解及糖再生的乙醛酸环代谢速率也大幅度下降。(2)用NaCN处理种子,提高了抗氰呼吸电子传递途径比率,但并未提高种子的活力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反而稍有下降。(3)SHAM和NaCN预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影响。
  • 罗丽娟 邱德勃 谢石文
    1998, 19(4): 7-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描述巴西橡胶树果皮和种皮在各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结构。(l)授粉后约120d,果皮和种皮发育成熟。(2)果皮由子房壁发育形成。授粉30d后,果皮可区分 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结构。外果皮由表皮和表皮下7~8层绿色扁平细胞构成,中果皮由等径薄壁细胞构成,其上分布维管束及密集成群的初生乳管 ,内果皮由三层走向不同的长形细胞组成。授粉后60~70d,内果皮细胞开始木质化。果实成熟时,外中果皮革质而干燥,内果皮发育成为木化坚硬的果壳。(3) 种皮由外种皮和内种皮构成。外珠被发育成薄膜状外种皮,部分表皮细胞含有色素,含色素的表皮细胞与不含色素的表皮细胞相间排列,形成外种皮上的花纹 ,表皮外壁有一蜡质层。内珠被发育成内种皮。授粉60d以后,内珠被细胞开始分化:内珠被外表皮细胞呈辐射状伸长并木质化,成为栅栏状厚壁组织,以后发育成坚硬的“种壳”,内珠被外表皮以内的组织发育成为疏松的薄壁组织,呈海绵状附在种壳内面。
  • 赖杭桂 许少海 李临生 凌绪柏
    1998, 19(4): 1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秋水仙素对巴西橡胶树性器官进行加倍诱导,获得二倍性的大小孢子。研究结果表明:(l)处理后外部形态变异与器官加倍具有相关性。(2)采用包棉花法 ,秋水仙素浓度为0.25%,有较高的诱导率。(3)同一雄花各花药加倍可以同步,同一花药中花粉的加倍率可达100%。
  • 何川生 邱德勃 谢石文
    1998, 19(4): 2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海垦I(HAI一KENG l)、PRl07 、GT1、RRIM600 和 PB86 5种不同抗风力的橡胶树品系的木材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描述木材结构的特 征。以橡胶树木材的13个主要组成分子特征—胶质纤维的分布及数量、导管长度、复孔率、导管弦径、导管密度、射线频率、单列射线高度、多列射线高度与宽度、纤维长度和宽度等因子,对不同抗风力的橡胶树进行比较,阐述了木材解剖特征与橡胶树抗风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5种不同橡胶品系之间木材部分组成分子存在明显差异;胶质纤维分布均匀和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木材的韧性, 增强抗风力;纤维长度与抗风力正相关;导管密度和抗风力负相关。
  • 陈慕容 罗大全 黄庆春 叶沙冰
    1998, 19(4): 3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感染橡胶树丛枝病病原的长春花为材料,制备得到橡胶丛枝病病原物抽提液,以抽提液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经微量沉淀测定,抗血清效价为1 : 20 48。应用橡胶丛枝病抗血清检测橡胶褐皮病,无症苗木检出率达30%~37%;可疑的褐皮病树检出率达85.7%。
  • 冯淑芬 刘秀娟 王绍春 张开明 郑服丛
    1998, 19(4): 39-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田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橡胶树炭疽病发病过程有越冬、始发、流行和病情下降4个阶段,流行方式有暴发型和渐发型2种,流行曲线有多峰波浪型和单峰弓型。流行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发生流行与菌量、物候、气候、品系、菌株和立地环境等关。菌量和易感病组织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多雨高湿是病 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性不同。在小区内相同条件下,不同橡胶品系抗病性也不同,通过流行规律研究,提出该病的喷药防治指标
  • 刘秀 黄圣明 杜敏 苏茂源
    1998, 19(4): 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香蕉青果和贮藏期间的病果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鉴定出潜伏侵染幼果的真菌有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Fusarium spp.;Pestalotia sp.和Macrophoma musae等。造成贮藏病害的主要病菌有Colletotrichum muse;Fusarium spp.;Macrophoma musae;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和一种新发现引起果梗腐烂的Helminthosporium sp.其中以炭疽菌发生最普遍 ,致病性最强。采后施用防腐剂处理,结果表明:测试的8种处理对香蕉炭疽病和冠腐病均具有一定防效,其中900ug/ m L 咪鲜安防效最好。
  • 邢谷杨 朱红英
    1998, 19(4):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胡椒花穗、果实的生长规律和果实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胡椒从开花、果实生长发育到成熟,需要8一9个月。随着胡椒果实的发育膨大,果实N、P、K、Ca和Mg的含量逐渐增加,但不同养分增加幅度有所不同。胡椒果实中还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如锰、铁、硼、铜和锌等。
  • 谢贵水 蒋菊生 林位夫 王岳坤 蔡明道 陈俊明
    1998, 19(4): 5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比较7种常用的一元生长模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Marqaurdt迭代同步求解模型参数的方法,对冬植甘蔗新台糖l号的生长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株高 的最佳生长模型为:H~co,(1一e一CI‘T)l/(l一cZ ) = 432 .5303,(1一e一0.01416T) 9.2764。模型的拟合精度高、适用性强,可在澹州市那大镇附近蔗区应 用(其他地区可作参考)。经模型性质分析,得出植后94d(4月下旬)甘蔗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生长速度最快出现在植后157d(6月下旬),植后233d(9月中旬)甘蔗开始进入工艺成熟期
  • 唐树梅 林电 杜海群
    1998, 19(4):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几个不同生产水平的香草兰种植园进行调查,以及对香草兰进行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的香草兰种植园叶片钙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施用石灰能促进香草兰的生长,增加叶片数、蔓粗、蔓长,提高香草兰豆英的产量,提供钙素营养,增加植株含钙量,减轻病害的发生。
  • 朱西儒 雷光富 张海保 刘卫 张云开
    1998, 19(4): 6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一ELISA)检测印楝愈伤组织中的印楝素含量,成功建立了DAS一ELISA。以牛血清蛋白为载体,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合成 免疫原,制备抗血清,获得效价为1: 2560。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酶,用“过碘酸盐氧化法”合成酶标抗体。使用包被抗体的最适浓度为5.0ug/mL,标记抗体浓度为2.5 ug/mL,可测抗原最低浓度为10ug/mL。此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专一性强,用量少,且不需要预先纯化,适合于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物中有效活性成分测定,可用于大规模理想细胞系筛选
  • 邹小鲁 蔡克强 黄维南
    1998, 19(4):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15种具结瘤固氮能力的豆科植物根瘤的固氮酶和吸氢酶活性,测得其中灰金合欢、银合欢KS和毛尊田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等根瘤具有较高吸氢酶和固氮酶活性。在银合欢根瘤固氮系统中注入外源HZ,可提高固氮酶活性。这表明吸氢酶有助于提高固氮效率。检测13株从9种豆科植物分离得到的根瘤菌在自生条件下的吸氢酶活性,有12株根瘤可测出吸氢酶活性,其中84L和53菌株表达较高活性。84L和53菌株自生培养物的吸收分子氢系统可以在异养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表达,吸氢酶活性表达的最适温度可能为30℃。
  • 范黎 郭顺 肖培根
    1998, 19(4):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产于云南和福建的19种兰科植物的根中分离到内生担子菌菌株26个,均为不育菌丝,无锁状连合,其特征类似于从其他兰科植物根中分离到的兰科丝核菌真菌。根据菌落和菌丝的特征,将上述分离物划分在角菌根菌属,瘤菌根菌属和念珠菌根菌属等3个属中进行T描述。
  • 鲁国东 郑学勤 谢联辉 陈守才
    1998, 19(4): 8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PCR为基础结合cDNA文库构建,分两段克隆稻瘟病菌的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pd),分别测序、合并,获得该基因编码区全部10ll bP的核普酸序列,可以编码336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 TAA。该序列与其它12种丝状真菌的已知gdP基因序列有着高度的同源性。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1.4%一86.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4.6 %~86.3%。尤其在酶的活性功能区,不同丝状真菌间有着近10%的同源性。稻瘟病菌gPd基因密码子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