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96年, 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9-25
      

  • 全选
    |
  • 陈守才 郑学勤 吴坤鑫 邵寒霜 胡东琼
    1996, 17(2):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热研7一33 一97 、RRI M 60 .0/ P B8 6 、海垦l号、天任3145等5个品系的一年生幼苗的橡胶转移酶活性于不同月份进行测定,其结果基本一致,与橡胶 产量呈正相关。对热研43一(8一79)、RRIM712、合口3一11、南强l一 97 等13个品系的橡胶树幼苗的橡胶转移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橡胶转移酶可以作为橡胶树产胶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橡胶树产量进行早期预测。为了适应早期预测工作,建立了简便快速的全胶乳橡胶转移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黄俊生 孔德春
    1996, 17(2): 5-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HMG一oCA 还原酶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长段为1383bP,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461个氨基酸残基。PCGENETM分析该cDNA克隆与拟南芥HMG 一C冶A还原酶。DNA序列同源性为79.7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0.2 % ,与苍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1 % ,与血吸虫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48 % 。(l) 发现 H MG一CoA还原酶的一级结构在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分析HMG一CoA还原酶的疏水性氨基酸图谱,发现橡胶树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仅有l个跨膜势 能区域(oD m ia n),而血吸虫、苍鼠、果蝇等几种动物却有7个跨膜势能区域,这说明该酶的二级结构在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由于所分析的几种动植物HMG一CoA还原酶的梭基一端未见有疏水性区域,故推测具有疏水性区域N一端蛋白质与膜相结合,而酶的梭基端由于具有亲水性则起到酶的催化中心位点。(4)比较橡胶树HMG一CoA还原酶和拟南芥HMG一CoA还原酶氨基酸同源性,发现蛋白质(酶)的N一端氨基酸同源性较低,而靠近C一端同源性较高,这说 明C一端部分较为保守,沽计与酶的活性中心区域有关,而N一端同源性较差,估计跟酶与结合的膜不同有关,即橡胶树HMG一CoA还原酶结合在黄色体膜上,而拟 南芥HMG一CoA还原酶可能结合在微体、线粒体、内质网、脂质体等质膜上。(5)DNA重复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保守性低,是比较活跃的表达基因。
  • 吴继林 谭海燕 郝秉中
    1996, 17(2): 1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巴西橡胶树成熟种子的超微结构。刚脱落的成熟种子在代谢上是活跃的。它的胚芽和胚根、细胞具有大的核仁、很多聚核糖体和 大量的粗糙内质网,同时胚轴、子叶和外胚乳细胞的液泡化程度较高。成熟脱落的种子在24 ℃、85 % 相对湿度存放3d后,它的细胞内已开始了超微结构的萌 发过程,胚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明显增多,子叶和外胚乳中的淀粉粒、贮藏蛋白质和类脂体开始降解。与种子的这种生理状态一致,子叶和外胚乳中的贮藏蛋白 质存在于细胞的大液泡中,并不形成通常在正常休眠种子中看到的那种蛋白体。
  • 刘作基 马伟 谭振强 覃冬梅 陈桂莲
    1996, 17(2): 19-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大规模推广级 性系大丰95。经过初化、高比及生产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产量较高。在高级系比试验区1一13割年平均干胶产量为1644kg/hm2。比对 照 RRIM600增产22.3 % , 差异达极显著水准;抗性及副性状均比RRIM600优良。
  • 余卓桐 肖倩纯 陈永强 伍树明 符瑞益
    1996, 17(2): 2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橡胶、芒果、大丽、大叶相思、瓜类等热带作物白粉菌的寄主范围。发现刺头婆、山麻杆是橡胶白粉菌的野生寄主野艾篙、马鞭草是大丽菊白粉菌的野生寄主。南瓜白粉菌可以侵染苦瓜、毛瓜,不能侵染冬瓜、丝瓜、黄瓜,用5种瓜的白粉菌接种南瓜均不成功。芒果、大叶相思白粉菌未发现野生寄主。
  • 潘秋红 朱靖杰 蔡世英 胡耀华
    1996, 17(2): 29-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光习性植物(即阴生植物海芋、半阴生植物咖啡、阳生植物橡胶)在不同光通量密度(PFD)下,光合速率、光合诱导时间、迅变与缓变的动态变化,以 及在极端PFD下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均有光诱导现象的发生;不同植物所要求最适的PFD值和最大光合速率(Amax)不同,海芋较低,橡胶较高,咖啡介于 前二者中间;不同植物在最适PFD时,其光合诱导时间也不同,海芋最短,橡胶最长,咖啡较短;比较不同植物在最适PFD时,迅变时间占光合诱导时间的比值中, 发现海芋比值较高(占31 % ),橡胶比值较低( 占3.8%),咖啡处于前二者中间(占16.7% ); 比较不同植物对高PFD(1500uE·m 一 2 · s 一 ’ )、低PFn(20uE.m.s)的效应中,发现海芋对低PFD较适应,对高PFD较敏感,橡胶却相反。上述结果说明海芋适应弱光,橡胶适于强光,这是不同光习性植物长期对环境适应的光合特征,海芋之所以适应弱光,除了具有低补偿点外,更重要是形成了在弱光下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捕获光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的机制。
  • 刘剑秋 张清其 吴文珊
    1996, 17(2): 36-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菠萝、蒲桃、黄皮、杨桃等种果树蜂花粉营养成分的分析4,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含量为18.06%一21.38 %,可溶性糖为15.75 %一30.49%,4种蜂花粉均含有18 种水解氨基酸、含量为16.774%一22.80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77.097一839.906mg每100g,氨基酸分为90.0一98.4分,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和脂肪 酸等营养物质。不同果树的蜂花粉及同种蜂花粉的不同营养素间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
  • 徐平东 张广志 周仲驹 李梅 沈春奇 庄西卿 林奇英 谢联辉
    1996, 17(2):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蕉交脉蚜(Pcntalnoia nigroncrvosa)人工接种表现典型束顶病症状的香蕉组培苗为材料,代预先经氯仿一正丁醇充分乳化的缓冲液抽提和澄清、差速 离心、蔗糖垫部分纯化、蔗糖梯度离心,得到粒体完整的直径约18一20nm的球状病毒。提纯的病毒制剂具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最高吸收峰在257nm左右。最低吸收峰在240nm左右。A26O/280=1.3,提纯产量最高可达3.41m以kg组织。用上述提纯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家免制备的抗血清,经对流免疫电泳方法测定效价为1:32。用该抗血清建立的A蛋白夹心EIJISA(DAS一ELISA)及与单克隆抗体结合使用的异种抗体双夹心ELISA(DAS一EIJISA)能检测各种香蕉束顶病样品。
  • 黄圣明 杨叶 刘秀娟
    1996, 17(2):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2一1994年对海南、广东两省5个地区的香蕉潜伏炭疽菌的抗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从田间幼果分离获得的5号芭蕉炭疽菌系,对多菌灵敏感。均未表现出抗药性,而且5号菌系之间的敏感性及致病性差异不显著。采用多菌灵药剂连续刺激诱导4代后,5号菌系的EV50值均有提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但表现不一;其中以琼山菌系变化最显著,R/s值超过4倍以上,并且琼山菌系的致病力较用药刺激前低。
  • 罗永明 彭正强 金启安
    1996, 17(2): 5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录了海南岛芒果树害虫10种,并对这些害虫的为害及分布作了记载
  • 刘秀娟 杨业铜 谢道林 宋允江
    1996, 17(2): 6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Co60了射线辐照, 结合52℃一”55℃热水和热化学等,处理海南省两个地区的白象牙、吕宋、青皮、椰香、白玉和秋芒果实。经不同贮藏时间的病情和成熟度变化调查,用国际标准化软件SAS分析,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为250Gy结合各种预处理,炭疽病的平均病情指数比未处理果实极显著减低,其防效为50%左右。550(或900)Gy比不辐照果实的蒂腐病平均病情指数亦极显著减少,防效为 17.07 %一 32.84%。辐照和热水或热化学等结合处理的效果极显著高于单独辐 照效果,对炭疽病防效为46.79%一91.36%,蒂腐病防效为50.86%一74.32%。250Gy辐照剂量可减缓后熟变化速度,延长贮藏期1一 8d。剂量超过500Gy不仅未减慢后熟速度,还可造成白象牙和吕宋芒果皮出现褐色小斑。500ug/mL施保克造成白象牙和白玉芒果皮从紫褐色到黑色的伤害。
  • 董建华等
    1996, 17(2):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油梨果实的贮藏方式与完熟有关生理指标的关系。
  • 周鹏 郑学勤
    1996, 17(2): 7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NA dotblot(点杂交)和Nrothernblot(分子杂交)等技术,分析了PRSv一CP转基因番木瓜转录水平(mRNA)的表达,再通过RNA斑点杂交和间接斑点ELISA等技术估测了RNA、蛋白质在PRSV一CP转基因番木瓜中的表达量,最后通过大田攻毒试验检测了RNA、蛋白质的表达量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 周鹏 郑学勤
    1996, 17(2): 8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NA斑点杂交和酶联吸附免疫试验等技术定性地分析了PRV一CP一SN转基因番木瓜的表达,又通过大田接种攻毒试验检验了PRv一CP一SN转基因番木瓜的抗 病能力,这为定量分析表达量和抗病能力关系研究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 李金雨 黄维南
    1996, 17(2):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caCI:溶液真空浸渗杨桃果实探讨不同浓度的ca处理对采后杨桃果实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Ca处理(0.025mol/L)不能有效抑制这4种氧化酶活性;高浓度的Ca处理(0.025mol/L和0.20mol/L)极显著刺激这4种氧化酶的活性适当浓度的Ca处理 (0.05mol/L和0.01mol/L)能极显著抑制这4种氧化酶的活性。
  • 窦志浩 周钟毓 蔡景光
    1996, 17(2):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4年生刚果12号按无性系测定林实测的生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的早晚期相关(包括秩次相关、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并根据表型相关系数建立了早期选择的回归方程,同时也估算早期选择的年效率和确定出最佳选择年龄。结果表明,生长性状早晚期相关基本上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说明早期选择是可行的;生长性状最佳选择年龄为1.5一4.5a,约为1/5一1/3轮伐期。此时其年选择效率均大于1,说明早期选择是有效的。
  • 成家壮 韦小燕
    1996, 17(2): 100-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广州地区观赏植物疫病发生普遍。1987一1992年,从九重葛、长春花、忍冬、白兰、五彩椒、米兰及云南黄素馨等观赏植物上分离获得39个疫霉菌株。 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有性器官的形成、生长温度及致病性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辣椒疫霉和棕桐疫霉。对这3种疫霉分别作了种的描述。试验结 果表明,甲霜灵(瑞毒霉)及甲霜灵锰锌(瑞毒霉锰锌)防病效果比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