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93年, 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3-25
      

  • 全选
    |
  • 吴云通 梁茂寰 黎德舜 黄华孙 何进威
    1993, 14(1):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1991~1993年全国橡胶树优良品种推荐书推荐品系的表现,并结合马来西亚现推荐的橡胶树优良品种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国目前推广橡胶品种的产量比较高,热研88—13、海垦2、大丰95和云研277—5等4个中推级无性系的产量显著高于 RRIM600。同时,由于主要选用抗风或抗寒杂交亲本,现推广品种的抗风或抗寒能力,都明显增强。但鉴于我国主要植胶区台风较频繁,风害较重,使用的橡胶抗寒品种较单纯,今后还必须挖掘新杂交亲本的潜力,使我国抗风高产和抗寒高产的橡胶品种的培育步上新台阶。 
  • 王秉忠 董建华 潘雪兴 黄劲武 盘海勇 胡明耀
    1993, 14(1): 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物候期橡胶籽苗根系的几项有关生理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正常供水条件下,籽苗根系的呼吸速率,以去氢酶为指标的根系活力以及抗坏血酸含量都以伸长期的为最大,展叶期的次之,变色期的最小;细胞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比活性及相对透性则反之,以伸长期的为最小,展叶期和变色期的相近。经0.15 mol/L 甘露醇溶液模拟水分胁迫处理后,不同物候期籽苗间的各生理参数同样存在明显差异,且各参数的大小(含量或活性)顺序,益显得分明。本实验结果说明:籽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由于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枯竭,致使根系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变色期籽苗表现生理活性相对较差,因此影响了对地上部水分的充分供应,这可能是变色期橡胶籽苗芽接成活率低的根系力面的原因之一。 
  • 郝秉中 吴继林
    1993, 14(1):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引起的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ll.Arg.)无性系 RRIM600条溃疡病,比较了正常树皮(即不施乙烯丰树皮)和施用乙烯丰(2—氯乙基磷酸,乙烯释放剂)树皮接种后菌丝的侵染和寄主细胞的反应。在正常树皮中,菌丝主要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并引起细胞壁分解。菌丝也常常垂直穿透寄主细胞壁而在细胞内形成吸器和细胞内菌丝。当开始垂直穿透时,寄主细胞壁常常形成乳头状突起。吸器具有吸器外基质(extrahaustorial matrix),也常常具有领(collar)。施用乙烯丰的树皮病斑比正常树皮上的较早停止扩展而且病斑小得多,但是未发现菌丝侵染和寄主细胞反应的方式有明显差别。据用商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树皮细胞壁试验,乙烯丰处理的树皮比正常树皮较能抵抗这些酶的分解。这些事实表明,乙烯丰诱导的寄主细胞的变化使菌丝侵染延迟,但并未杀伤病原,也没有完全阻止穿透。 
  • 杨少琼 莫业勇 范思伟
    1993, 14(1): 20-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与橡胶树排胶有关的排胶初速率、乳管堵塞指数和树皮组织切片的乙烯释放速率等生理参数,以及与产胶有关的胶乳蔗糖、硫醇、蛋白质和干胶含量、碱性无机焦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参数,探讨稀土对橡胶树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再次表明,稀土不具有明显地提高胶树产胶量的生理基础,也没有增加产胶量的效应。本试验还探讨了稀土增加橡胶树产量的可能性和其防治死皮的效应。 
  • 林日健
    1993, 14(1): 3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无荫蔽栽培的小粒种咖啡向阳叶片的气孔在晴天午间出现迅速关闭、气孔阻力增大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小粒种咖啡生理上固有的,灌水可明显减小气孔关闭的程度;不论晴天或阴天,灌水和不灌水两种处理当太阳辐射强度约小于300μmolm-2s-1时,小粒种咖啡向阳叶片气孔阻力都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减小而迅速增大,但晴天全天平均,灌水比不灌水处理的气孔阻力小,其分别为11.230s/cm 和20.036s/cm。小粒种咖啡群落树冠下内层过度荫敝叶午间无气孔关闭的现象,但其气孔阻力要比向阳叶的大,它们全天平均分别为53.740s/cm 和19.910s/cm。有荫蔽栽培的小粒种咖啡,上层外围向阳叶片气孔阻力的日变化情况基本上呈“U”字型,全天平均的气孔阻力为14.599s/cm,比无荫蔽的20.733s/cm 低29.6%,荫蔽栽培有利于创造一个适合于小粒种咖啡气孔维持较大开度的环境。 
  • 陈守才 郑学勤 赖康
    1993, 14(1): 39-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5%海藻酸钠、2%甲基纤维素、复合防腐剂 ST 和3%海藻酸钠、2%甲基纤维素、复合防腐剂 ST 制作人工种子种皮下壳和上壳,用营养小颗粒(由1.5%海藻酸钠、5.5%蔗糖、适当的无机元素和激素、保水吸附物质 C、0.1%活性炭制成)和琼脂作为胚乳材料,用制模法制成香蕉人工种子。制成的人工种子在不再供给外来营养和有菌条件下放置,便可萌发成株,成苗率达100%。 
  • 李金珠
    1993, 14(1): 43-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荔枝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结果如下:花药四室,花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具腺质绒毡层。成熟花粉为两细胞型。花粉粒扁球形,极面观呈钝三角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具三沟孔。花粉壁务内外两层,表面具条纹状纹饰。花粉粒发育过程中,常出现退化现象,在低产的植株中尤为明显。
  • 郑成木
    1993, 14(1):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个甘蔗栽培品种的核型均为2B 类型,染色体数目为2n=106~114,绝对长度为1.52~6.31μm;主要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少量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未见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细胞之间,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变幅为4~9个染色体。推测甘蔗栽培品种退化与体细胞染色体数量变化密切相关。
  • 张少若 黄承和 尹俊梅 蒋昌顺
    1993, 14(1): 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主要类型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磷肥指标”的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差异很大,吸附容量愈大,其“标准需磷量”愈高,但是最大吸附量与标准需磷量的比率,则与吸附系数有关;各类土壤施磷量与土壤有效磷提取量呈直线相关,其斜率“b”称为“磷肥指标”,“b”愈大,磷肥的有效程度愈低,要达到一定有效磷水平所需要的施磷量也愈大;各类土壤盆栽花生最高生物量(干重)所对应的施磷量与两种方法预测的土壤需磷量相近,证明应用该两种方法预测热带土壤的需磷量是可行的;缺磷土壤初时的施磷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显肥效。
  • 罗永明 蔡世民 金启安
    1993, 14(1): 6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录了海南岛芒果树害虫的天敌昆虫25种。它们是捕食性天敌广腹螳螂、中华螳螂、叉角厉蝽、锥盾菱猎蝽、黄带犀猎蝽、南盲猎蝽、细缘唇瓢虫、六斑月瓢虫、丽草蛉、中华草蛉、亚非草蛉;寄生性天敌黄足大腿蜂、刺蛾广肩小蜂、粘虫广肩小蜂、黑褐金小蜂、夜蛾啮小蜂、尾夜蛾跳小蜂、叶蝉柄翅小蜂、刺蛾隆缘姬蜂、食蚜蝇姬蜂、刺蛾绒茧蜂、毒蛾绒茧蜂、黑斑茧蜂、善飞狭颊寄蝇及印度栉(虫扇)。对这些天敌的捕食或寄生对象、采集地及3种发生数量较多的寄生性天敌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亦作了记述。 
  • 张开明 黎乙东 郑服丛 李锐
    1993, 14(1): 67-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情况,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 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Leonian)。这3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较高,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 P.capsici 在中国柑桔园中发生是首次发现。交配型中以 P.parasitica 的 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 西番莲病害研究课题组
    1993, 14(1): 7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福建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栽培区发生的西番莲疫病的症状。其病原菌经鉴定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de Haan)。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黄果种(P.edulis var flavicarpa Degener)具有抗性,而紫果种(P.edulis Sims)易感病。高温、高湿可能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 
  • 文衍堂 康国疆 周树钊 冯锦华
    1993, 14(1): 79-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校园内的黄皮树叶片发生一种细菌性叶斑病。病斑近圆形,周围有黄晕,但不象柑桔溃疡病那样有火山口开裂。根据对病害的诊断,病原菌的致病性、寄主范围、细菌学性状和血清学反应的测定,该病原菌与柑桔溃疡病菌比较只有少数生化性状差异,即该病原菌不能利用醋酸盐和天门冬素作为唯一碳源,以及不能还原硝酸盐,而其它性状均相同。因此,可以确认该病原菌亦是柑桔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通过免疫电泳,发现该病菌有4种抗原蛋白质组分。 
  • 林延谋 符悦冠
    1993, 14(1): 8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述海南岛钝绥螨属21种的分布和栖息作物;优势种类如纽氏钝绥螨〔Amblyseius new-sami(Evans)〕、拉戈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Muma)〕的生物学习性,室内捕食六点始叶螨、硃砂叶螨的能力;它们在橡胶园与六点始叶螨、在柑桔园与桔全爪螨的种群消长和对其控制效果。钝绥螨优势种群是控制害螨种群消长的有力因素,在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中,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 林石明 戚佩坤
    1993, 14(1): 9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导1986~1989年在肉桂、锡兰肉桂、清化肉桂、小叶丁香和大叶丁香上发现的12种叶斑类真菌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病情及分布。12种病原菌中,肉桂圆褐斑病菌(Ascochyta cin-namomi P.K.Chi et S.Q.Chen)、肉桂斑枯病菌(Septoria cinnamomi S.M.Lin etP.K.Chi)、肉桂褐斑病菌(Sphaeropsis cinnamomi P.K.Chi et S.Q.Chen)、丁香叶桔病菌(Guignardia eugeniae s.M.Lin et P.K.Chi)和丁香灰斑病菌(Leptosphaeriaeugeniae S.M.Lin et P.K.Chi)是新种。 
  • 钱庭玉 沈金定 方艳玲
    1993, 14(1): 99-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述我国柄天牛属4种天牛即绉绿柄天牛、中华柄天牛、台湾柄天牛和贵州柄天牛等的幼虫形态特征,并附检索表,以供鉴别这些幼虫参考。 
  • 骆林川 罗大敏 谢贵水
    1993, 14(1): 103-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以一个种养结合的更新橡胶园系统能量的输入输出关系,从能流、物流和价值流方面对系统状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胶园能量产投比值为2.5,呈良好的生产态势;经过5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5倍,氮、磷、钾素呈积累趋势;人均年收入为1579.9元,经济效益较高。在用生产优势度和稳定性指数对系统状态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系统的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建议:合理选择耐荫间作物,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增加次级生产投能,培育产值高、品质优的家禽、畜产品;兴建一座沼气池,加长畜禽残留物的综合利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