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92年, 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3-25
      

  • 全选
    |
  • 许闻献 潘衍庆
    1992, 13(1):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零上低温寒害是我国橡胶树北移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自本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研究橡胶树抗寒生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寒害成因、抗寒力的本质、提高抗寒力的措施以及鉴定抗寒力的方法。本文着重分析橡胶树寒害成因和抗寒生理—生化变化过程,并对今后橡胶树抗寒生理的研究提出初步设想。 
  • 姜天民 叶筠青 谭振强 李文书 刘作基
    1992, 13(1): 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橡胶树的抗灾能力,从1979年起在海南岛中部属偶发性重风微寒区的黎母岭山区,开展了组配抗逆高产的橡胶三合树的研究。经九年验证,选配出的GTI/PR107组合品系1—4割年平均亩产干胶51.6公斤,为对照无性系PR107的129%,开割率达83.2%,保存率达96.2%,已被评定为小规模推广等级;组配的GT1/RRIM600、GT1/RRIM623、GT1/PB/63、大岭485/RRIM600和大丰359/GT1等具有抗逆高产性状,是有希望的组合品系。 
  • 董建华 王秉忠 孙明增
    1992, 13(1): 1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体内法测定小粒种咖啡植株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分析其对根外追肥反应的结果表明:①漂浮于低浓度NO8-诱导液中的咖啡叶片,NO8-积累量少,硝酸还原酶体内测定的活性是保温介质中NO8-浓度的函数,硝酸还原酶米氏方程模拟良好,双倒数作图在高底物浓度下近乎直线(r=0.9396)。②直接从田间采样的咖啡叶片,不需经硝态氮诱导就有可测定的酶活性。沙培的咖啡籽苗通过根部进行硝态氮诱导,其硝酸还原酶活性以根中为最强,叶和茎中次之,移栽了3个月的小苗,其根、茎、叶中酶活性的强弱相差不大;2—3年生成龄植株的酶活性以叶中的为最强,而且植株外围成熟阳叶的要比内层阴叶的强,枝梢幼叶的最弱。③施用钼酸铵和螯合稀土钼能增强田间咖啡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但对硝态氮诱导的最大酶活性没有增益效应;施用硝酸稀土也能增强田间咖啡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而且对硝态氮诱导的最大酶活性仍有增益效应;施用尿素对咖啡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硝态氮诱导的最大酶活性都不具增效作用。 
  • 吕成群
    1992, 13(1): 2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在座果后经过约95天的生长达到成熟,果实在整个生长过程呈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其生理落果主要发生在座果后70天内。果实的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和总可溶性糖的含量均随果实的生长而提高,至80—85天时达到高峰,尔后降低。败育果的过氧化物酶、IAA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高于正常果,可溶性蛋白质、总可溶性糖低于正常果,随着果实的生长,这种差异愈加显著。 
  • 何达崇
    1992, 13(1): 2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香蕉根含果胶物质21.13%。用硫酸萃取乙醇沉淀法提取香蕉根果胶,最佳条件是煮沸10分钟,每克干原料(含水量12.29%)加0.1N硫酸50毫升,底物乙醇浓度为60%,煮沸操作进行两次。提取率为94.32%。 
  • 白致东 张启明 莫汉坤 毛荣森
    1992, 13(1):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果龄、采乳方法、采乳时间和采乳次数等影响番木瓜果实乳汁产量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0天果龄的果实乳汁产量最高;每隔五天采乳1次,每次每果纵切四刀的果实乳汁产量最高;适宜的采乳时间取决于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乳汁产量随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下降而降低,因此,采乳时间应在早晨进行,或在多云阴天和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高的天气进行;每果采乳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5次为宜,既可以节约劳动费用,又可以获得较理想的乳计和果实产量。
  • 林德光
    1992, 13(1): 37-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首次把经典随机区组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由单变元推广到多变元,使得试验的多性状记录能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得出考虑了性状间相关性在内的统计结论,并结合橡胶幼苗肥料试验实例给出了MINITAB统计程序。 
  • 余卓桐 王绍春 符瑞益
    1992, 13(1):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1990年在抗病系比苗圃和大田鉴定了48个主要橡胶品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RRIC52、红山67—15等品系具有高度抗病力;热研11—9、RRIC102、IAN873;湛试8—67—3等品系,具有中度抗病力,热研14—20、八—36—3、保亭938、热研7—33—97、文昌12—12、RRIC100、RRIM600等品系,也具有中度抗病力,但个别年份易发病,属于中抗至中度感病品系;其他品系都不同程变地感病,其中PB5/51、热研88—13、PR107、热研44—9等品系尤其感病。 
  • 吴华昌 布丽华 李学英
    1992, 13(1): 53-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刺粉虱在海南岛儋县地区,一年发生四代,无越冬现象。各代的产卵盛期分别在2,6,8,10月。幼虫三龄。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子代均为雄虫。成虫不需补充营养,雌雄性比为1.64:1。雌成虫产卵量平均31粒。风雨是此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之一。因累积效应,椰子中下层羽叶虽口密度大,剔除老叶可减轻为害程度。室内测定结果,80%敌敌畏、90%敌百虫、50%甲胺磷稀释2000倍,对此虫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 罗永明 金启安
    1992, 13(1): 59-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树重要害虫脊胸天牛在那大地区于室内平均一代需时423.6天,其中卵期11.7天,幼虫期351.4天,前蛹期14天,蛹期22天,成虫寿命24.5天。幼虫共有十二龄。 
  • 林延谋 符悦冠 杨光融 张俊宏
    1992, 13(1): 6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芽瘿螨,在中国为新记录,是危害我国芒果树芽部的新害螨。据1986—1987年在海南调查,嫩芽最高受害率达87.5%。室温26—32℃下饲养从卵到成螨出现历期13—17天,其中卵期平均5.5天,若螨期平均9.5天。螨的数量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少的,5月中旬开始增加,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发生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第二高峰期。室内试验结果,用50%硫磺胶悬剂4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 黄圣明 郭少贞 刘秀娟 谢艺贤
    1992, 13(1): 67-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咪鲜安等8种杀菌剂处理采后的芒果果实,经菌体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毒力曲线比较、菌体培养特性观察,以及相关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苯莱特对芒果果实炭疽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90最低,咪鲜安、丙环唑与苯莱特的作用特性不同,前两者以抑制菌丝生长为主,后者以抑制产孢为主。咪鲜安和丙环唑不仅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而且在20ppm以上时还具有杀菌作用,对芒果炭疽菌是一类很好的杀菌剂。国产噻菌灵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效果与美国产的特克多相似,而比苯莱特差,比抑霉唑好。双胍盐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差。 
  • 罗启浩
    1992, 13(1): 7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荔枝叶瘿蚊(Mayetiola sp)是国内首次报导的荔枝新害虫。在广州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被害叶上越冬。蛹期11—14天,成虫寿命1—2天,卵期2—4天,幼虫期14—39天。越冬幼虫期可达240余天。成虫产卵于嫩叶背面,幼虫孵出后侵入叶肉并发育形成疱状突起的虫瘿,通常一叶多瘿。幼虫老熟后离瘿入土化蛹,大多数是被蛹,但也有围蛹。本文描述了各期虫态的形态特征。温湿度及荔枝品种对叶瘿蚊种群数量影响极大,“三月红”对其幼虫有高度的生理抗性。目前已发现5种瘿内幼虫的寄生蜂。每年春天,于越冬幼虫离瘿入土或成虫羽化出土前用辛硫磷进行土表施药,对压低第一代虫口密度效果显著;氧化乐果或喹硫磷、杀虫双、杀虫单、敌杀死等与敌百虫混合喷雾对卵及初孵幼虫均有明显的防效。 
  • 郑服丛 黎乙东 黄标 符清华 卢文标
    1992, 13(1): 7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剑麻茎腐病病原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 Van.Teigh)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上,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9℃,最适32℃,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6—39℃,最适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6—44℃,最适36℃;菌丝和分生孢子在60℃的水浴中处理10分钟即可致死。分生孢子必须在空气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光照对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无影响。在pH4—9范围内菌丝可以生长,分生孢子能很好萌发,但较酸的条件(pH4—5)较有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必须在营养较丰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K,Ca,S含量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及荫发关系不大。在离体剑麻叶片上,侵染成功的温度范围为20—42℃,最适于侵染的温度为36℃。空气相对湿度对侵染成功率及病斑扩展的影响不大。接种体数量对侵染成功率无影响,单个孢子也可以接种成功,但接种体数量较大则症状较早表现。多菌灵和灭病威杀菌剂在体外测验能很好地抑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耐雨水冲刷,但灭病威的抑制作用比多菌灵强。 
  • 洪祥千 陈家俊 叶清仰 余映忠 陈勇辉
    1992, 13(1): 87-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在屯昌县海南药材场槟榔园首次发现槟榔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 Mohan)Dye]。而后,陵水、琼海、万宁、儋县、保亭、乐东、白沙、琼中、通什和三亚等县(市)均有该病发生,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田间病害的调查及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在海南岛周年都可发生,8—12月份为病害盛发期。温热、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各龄槟榔树都可感病,幼树发病严重,结果树在台风雨期间受害也严重。 
  • 樊瑛 甘炳春 陈思亮 任建联 陈良德
    1992, 13(1): 9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苏芸金杆菌制剂(Bt乳剂)和苦楝油防治槟榔重要害虫红脉穗螟的研究在海南省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Bt乳剂对幼虫具有强毒力。毒力与菌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浓度菌液(800和1600倍液)处理幼虫,中毒幼虫停食或明显降低取食量,生长受到抑制。四天后统计,幼虫取食量分别比对照降低57.24%和56.57%,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降低98.21%和94.21%。五龄幼虫虽死亡率低,但可带毒进入蛹期而致蛹死亡。用5%苦楝油悬浮液处理,幼虫明显拒食,其生长发育受抑制,四天后拒食率为27.15%,虫体增重率比对照降低46.13%,中毒幼虫因饥饿而慢慢死亡。在Bt和苦楝油药液中分别加入微量的氯氰菊酯可明显提高杀虫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Bt100倍液与3%苦楝油混用或各自加入10ppm氯氰菊酯,虫口减退率均在89%左右。于幼果期在较大面积上采用Bt100倍液加12.5ppm氯氰菊酯液喷雾一次,虫果率比对照降低93.81%。
  • 文衍堂 李木荣
    1992, 13(1): 101-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在海南岛兴隆地区首次发现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发病叶片呈水渍状软腐,腐烂病痕的边缘有褐色线纹。在潮湿情况下病痕扩展迅速,以致全叶软腐塌萎。根据对病原菌的细菌学性状、致病性和血清学反应的测定,确认本病的病原菌属于胡萝卜欧氏软腐菌胡萝卜病原型[Erwin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Jones)Bergey]。 
  • 丁慎言 赖齐贤 肖鸿修 李海文
    1992, 13(1): 105-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90年考察了海南岛17个县市的花卉资源,共搜集花卉种质859种(变种、品种、型),内含野生种406种,栽培种453种,隶属97科,390属。其中,海南特有种47种,兰科植物东亚特有属3个,海南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种13个;保存活种质713份。这次考察基本摸清了海南岛花卉种质资源的分布、生态、环境、花果期、主要性状和分类名称。最后,推荐十余种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供研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