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91年, 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3-25
      

  • 全选
    |
  • 邱德勃 谢石文 孔维明
    1991, 12(1):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石蜡连续切片,观察巴西橡胶树胚珠和大孢子发生、胚囊发育过程,结果如下:1.倒生胚珠,胚珠原基在雌蕊心皮来完全愈合成完整子房前产生。珠被发生于造孢细胞末期或大孢子母细胞早期。至二核胚囊期,两层珠被顶部合拢包围珠心。2.具厚珠心,其顶部形成珠心喙;在珠孔上方有珠孔塞,它起源于胚珠附近的胎座组织。2.胚囊发育属于蓼型。发育过程一些明显的变化是:(1)细胞逐渐液泡化;(2)从单核胚囊开始,细胞核连续三次分裂、分化、定位和产生新壁形成七细胞胚囊;(3)出现极性,极性的表现在大孢子母细胞期就开始。4.一些品系的两性花中,雌、雄生殖细胞问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 周钟毓 郭祁源 詹赛荣 刘晋兴
    1991, 12(1): 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苗期产量预测方法对未知产量品系的3龄胶树进行产量预测,结果如下: 用“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80%,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10%;3龄幼树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42,r=0.5559**)。用“叶脉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为63.6%,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8%;3龄幼树叶脉胶等级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亦呈极显著相关(n=42,r=0.5218**)。
  • 周钟毓 郭祁源 詹赛荣 刘晋兴
    1991, 12(1): 17-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农垦橡胶研究所24个参试橡胶无性系,平均木材比重为0.455~0.526,总平均为0.492。品系间差异高度显著,据品系平均估算的广义遗传力为0.90。橡胶树木材比重径向变异趋势是自髓心向外增大,存在一定的早一晚期相关性。木材比重与茎围之间表现为正的但属弱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 
  • 孙谷畴
    1991, 12(1): 2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7月晴天上午8时,橡胶树叶片水势为-12 bar,中午最低水势为-22 bar,叶片水势表现单峰曲线的日变化。叶片水势降低使暗呼吸速率和依赖CO2的释氧速率降低,但其对前者的影响较大。上午8时以后,叶片气孔传导率降低,9时至13时变化较小,随后则明显地降低。上午,叶片蒸腾速率较低,近中午时达最大值,17时左右恢复到上午8时的水平,亦表现单峰曲线的日变化。橡胶树叶片细胞膨压为零时的水势为-19.2 bar,细胞结合水为18%,体积弹性模量为91.37。细胞吸胀时水势为-16.6 bar。故橡胶树表现耐旱性。 
  • 林德光
    1991, 12(1): 3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平方和与乘积和之间的关系式Sxy=(Sx+y—Sx—Sy)/2,使乘积和的计算转化为平方和的计算。并以实际资料阐明单方面分类、两方面分类及正交试验的协方差分析的MINITAB计算方法,化协方差分析冗繁、复杂的计算为计算机指令的简单调用。 
  • 区靖祥 蒋爱湘
    1991, 12(1): 5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当前国内广为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群体为总体,观察了26个品种幼龄树的28个性状。这些性状分为头年营养性状、当年营养性状和当年产量性状三组。营养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年的营养性状均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头年的株高、第一分枝数、最长第一分枝长度及节数和角度,当年的株高、头年所抽最长第一分校长度及节数。当年所抽最长第一分枝节数及角度等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些分析结果对培养咖啡树的理想株型及育种实践均有很大的意义。 
  • 李光涛 梁涛 张梅莉
    1991, 12(1): 6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昌宁大叶茶和腾冲大叶茶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n=30。15对同源染色体中,有11对m型染色体和4对sm型染色体,没有发现具随体的染色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体制鉴定,这2个品种的核型为2n=22m+8sm,属于Stebbirs核型分类的1A型。 
  • 陈慕容 杨绍华 郑冠标 陈作义 沈菊英
    1991, 12(1): 6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丛枝病在橡胶树小苗、幼树及开割的实生树或芽接树上均有发生,苗圃小苗和开割树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32%和0.96%。植株罹病后出现丛枝,病枝末端呈不规则的弯曲等畸形症状。病枝经常过早干枯。芽接传病试验结果,橡胶丛枝病潜育期为21个月,芽接传病发病率为22%左右。芽接丛枝病树(4龄)开割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褐皮病干皮。用四环素、青霉素及保01等农药处理离体病枝或药液浸泡芽条,对橡胶树丛枝病的病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橡胶丛枝病嫩枝小叶柄的韧皮部筛管细胞中有典型的类菌原体(MLO)及球形,椭圆形的类立克次氏体(RLO)。MLO大小为78~720nm,RLO大小为390~920nm,限界膜厚度约为20nm。未发现健树上有上述菌体存在。血清学的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树丛枝病与橡胶树褐皮病有亲缘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丛枝病是由MLO和RLO混合侵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而用丛枝病芽片嫁接健康苗木又能引起丛枝病和褐皮病。因此,增殖苗圃丛枝病芽条是大田褐皮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之一。 
  • 郑服丛 王振中 林孔勋
    1991, 12(1): 75-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病害流行过程格局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咖啡锈病的空间分布格局,不论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方向,都随着病情的加重而由核心分布逐渐向均匀分布转化。严重度小于0.07时,病害中心最为明显;严重度达到0.3以后,病害中心消失。病害在垂直方向由下而上进行扩散。根据这些特征作出如下推论:咖啡锈病主要是以雨水为短距离传播媒介,雨季来临前喷药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咖啡锈病的策略,应该是控制病害中心,防止其扩散和蔓延;这种防治策略的实施,以掌握在严重度为0.07时最为理想。在严重度达0.3以前进行病情调查样株要多些,0.3以后可以适当减少,以节省人力和时间。 
  • 罗永明
    1991, 12(1): 8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海南岛为害芒果树的15种半翅目昆虫形态作了描述,并记录了其分布及为害部位。 
  • 潘贤丽 邱健德 邢福易 黄永雅
    1991, 12(1): 9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腰果园茶角盲蝽(Helopeltis fasciaticollis Popplius)种群消长过程为害分布型的测定及拟合其生长指数曲线,发现一年中其种群建立始于8—9月份,翌年1月份前,虫口增长缓慢,2月初起,虫口急剧增加,4—5月份是为害高峰期,6—7月份虫口自然减少,其空间构型除高峰期外,均属聚集分布,早期为Neyman核心分布。从虫口增长速度及空间构型来看,11—1月份是种群为害扩展的临界期,也是化学防治的最有利时机。为此,我们采取了定期全面调查,及早发现中心虫株(区),局部喷药(挑治)的策略,从而以最低的防治成本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把整个花、果期的盲蝽为害率控制在5%以下。每年收果后修枝和适当疏伐也是减轻茶角盲蝽为害的重要手段。 
  • 黄宗道 黄光斗 何凡 王石永 范育平 支小纪
    1991, 12(1): 99-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应用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在海南岛西南部蝗区,进行笼内、地面和飞机喷药防治东亚飞蝗试验,结果表明,超低容量喷洒5.7%氟氯氰菊酯、10%顺式氯氰菊酯两种药剂,每亩用商品量20ml,喷洒药液0.5kg,东亚飞蝗的死亡率在90%以上。使用飞机超低容量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治东亚飞蝗,具有防效好、功效高、成本低和比较安全等优点。在海南蝗区累计防治面积已达22.27万亩。
  • 丁慎言 赖齐贤 肖鸿修 李海文
    1991, 12(1): 105-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15个县(市)不同生态类型区兰花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共搜集了野生兰57属161种(变种、型),栽培兰14属(剔除与野生种重复)50余个品种,其中海南特有种21个,东亚特有属8个,海南新记录属6个,海南新记录种13个,保存活种质180余种(品种、型),10多种野生兰有观赏价值。通过实地考察,基本摸清了海南岛兰花种质的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生态环境、多度、花果期及形态特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