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87年, 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7-03-25
      

  • 全选
    |
  • 周果人 高素华 黄增明
    1987, 8(1): 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1983—1985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橡胶林能具有类似于热带次生林的小气候生态环境,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其土壤肥力能较快恢复以至有所提高,系统内物质循环能趋于动态平衡。实践证明,橡胶林人工生态系统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开发利用热带地区的经验是成功的,坚持合理的、高标准的开发和科学管理(如胶园的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良种化),植胶后能较快地出现新的生态平衡。在热带草原或荒山草坡植胶,会明显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即使以橡胶林更替低山丘陵区的热带次生杂木林,也不会引起当地生态环境变劣和经济收益下降。 
  • 袁子成 丘瑾
    1987, 8(1): 1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的试验结果表明,加热能加速浓乳机稳的上升,但不能真正提高它的机稳。不仅如此,加热强度越大,胶乳在贮存过程中所达的最高机稳值越低,但变异幅度明显减小。胶乳经加热后,热稳一般降低,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异幅度同样减小。以上这些结果都是由于胶乳非胶物质加快和较完全水解所致。我们根据试验结果认为,只要首先将胶乳在适当条件下加热,使其机稳降至低而恒定的程度,再加入适量的肥皂,有可能使获得的浓乳机稳基本上恒定并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 吕飞杰 黄龙芳 梅同现 刘祖镗 黎沛森
    1987, 8(1): 2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一研究工作基础上,我们采用差示量热计与力学—振动光谱等手段,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橡胶组分对热塑天然橡胶(聚乙烯含量在30%以下)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我们将溶胶—聚乙烯与凝胶—聚乙烯共混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两者在结构与性能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纯化胶—聚乙烯与未纯化胶—聚乙烯共混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证明非胶组分对共混物之间有影响。我们的结果还表明,交联剂DCP具有提高共混物宏观应力值及橡胶分子取向程度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非胶组分及DCP对共混物电的聚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 
  • 周倩苹 蔡世英 邓小江 潘秋红
    1987, 8(1): 35-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种子提取液对氮蓝四唑(NBT)的光化还原起抑制作用,说明橡胶种子中有超氧物歧化酶(SOD)的存在。以SOD的活性而言,橡胶种子中以胚为最高,而幼苗却以芽为最高。用激素处理的橡胶种子,其SOD活性有所提高,以乙烯利较为明显。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结果表明,橡胶种子粗提取液其SOD具有7~8条同工酶谱带,而且种子各组成部分及幼苗各组成部分,其同工酶的活性及酶谱带数目都有较明显的差异。用氯仿——乙醇及氰化钾对橡胶种子的胚、子叶和外胚乳的处理,证明它们的同工酶谱带中,迁移率较低的五条谱带属于Mn—SOD类型,而迁移率较高的三条谱带属于Cu—ZnSOD类型。用不同pH、不同温度及各种变性剂处理橡胶种子外胚乳提取液,其结果是SOD活性以及同工酶谱带数目都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橡胶种子SOD适应于偏碱性,且较耐高温,变性剂能使SOD发生降解甚至活性消失。 
  • 蔡世英 陈如珠 黎奋 刘侃如
    1987, 8(1):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咖啡幼苗叶片提取过程中,由于单宁等次生物质存在,使乙醇酸氧化酶(GAO)容易失活,加入40%(w/w)PVP(聚乙烯吡咯啉酮K值27~33)作保护剂,GAO活性恢复并达到最大。用不同浓度的各种激素对咖啡幼苗叶片处理时,GAO活性都受到了抑制,其中IAA,GA3,CTK和乙烯利的抑制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抑制效应的顺序是100ppm>50ppm>10ppm,而ABA却相反,随浓度增加而减弱。相同浓度的各种激素对GAO活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在处理12小时后开始发生抑制,随着时间的推移,GAO活性逐渐下降,到一定时间后逐渐回升或在回升线上波动,到处理144小时,基本上恢复到对照水平。激素对GAO与光合作用的抑制,表明了光呼吸与光合作用存在着伴随关系。 
  • 张少若 甘东泉 郑海文 尹耀邦
    1987, 8(1): 5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含量和分布是土壤形成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化学性质。海南岛热带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1) 海南岛早地土壤无机磷总量受到成土母质的深刻影响。玄武岩砖红壤无机磷总量>变质岩(云母片岩)和砂页岩砖红壤>红色石灰土>花岗岩砖红壤>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2) 土壤发育程度对闭蓄态磷(O—P)和非闭蓄态磷(非O—P)的相对比例的影响超过母质的作用,但非O—P的形态组成却与母质关系密切。玄武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铁盐(Fe—P)为主;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磷酸钙盐(Ca—P)和磷酸铝盐(Al—P)相对含量较高。(3) 一般来说,土壤表层的无机磷总量、非O—P和有效磷都高于心土层,而表层O—P含量则低于下层。发育程度高的砖红壤无机磷在剖面上的分布比幼年土均匀。(4) 海南岛各类土壤有效磷水平差异很大,其高低主要决定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组成。 
  • 林德光 冯子华
    1987, 8(1): 59-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试验资料作多元相关分析,偶尔会遇到相关逆阵主对角出现负元的现象,因而使分析陷入困境。本文分析了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使统计分析臻于完善。 
  • 高素华
    1987, 8(1):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利用海南岛1971——1979年民营橡胶产量资料,建立橡胶产量预报摸型。文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灰色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和具体步骤。实践表明,该模型简便、不受样本数量的限制,预报精度较高,是一种新的预测方法。 
  • 雷斌
    1987, 8(1): 77-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制一个新树种木材干燥基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试验,而且用料多,操作不便。采用日本寺沢真教授所创的快速试验法——百度试验法,就可克服这些缺点。本文对该法作了简介,并用橡胶木材进行了试验,又将所得结果与实际使用的基准作了比较,认为采用这种方法编制橡胶木材的干燥基准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孔德謇 梁达德 林克惠 庄南生
    1987, 8(1): 87-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根尖细胞用铁矾一苏木精染色压片。选择较好的分裂中期相的细胞,分别测量各染色体的长度,计算臂比指数及相对长度,排出染色体组型图。染色体长度最长的为1号,长6.85微米,最短的为18号,长2.67微米。2n=36。10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8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各对相邻的染色体的长度差异不大。5对染色体在长臂上有较显著的次缢痕。4对染色体有随体。11号染色体往往与核仁相连。 
  • 刘秀娟 杨业铜 冷怀琼
    1987, 8(1): 93-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炭疽病是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四省(区)植胶垦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片病害。我们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植物部位、不同叶龄和病斑类型的33号炭疽病标本,进行了自然形态鉴定,野生型单孢纯培养特性的观察和不同寄主致病性的测定。根据Von Arx分类系统,确定我国植胶垦区橡胶树炭疽病菌种名为Colle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杨光融 林廷谋
    1987, 8(1): 103-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六点始叶螨在25,30,32,35±1℃及相对湿度70~95%条件下的生活史组建了生命表。其生命参数的变化,依上述温度条件,净生殖率(R。)分别为20.70,9.21,6.20及4.12;世代平均日数(T)为12.27,6.79,6.10及5.19天;自然内禀增殖率(rm)为0.247,0.327,0.299及0.273;增殖率极限(λ)为1.280,1.387,1.349及1.314;种群加倍所需的日数为2.81,2.12,2.32及2.54天。从生命表的资料比较说明,30℃是六点始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较适宜温度。 
  • 潘贤丽 邢福易
    1987, 8(1): 109-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岛南部,腰果蛀果斑螟(Nephoptefyx sp.)一年发生9代。田间始见期为10—11月,末见期为7月中下旬。4—6月是该虫大发生为害期,田间虫果率为20~60%。 4—7月间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雄虫为26~31天,雌虫28~36天;10—3月份完成一代雄虫需28~34天,雌虫30~36天。成虫产卵对果实的部位以及果实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具转果为害的习性。蛹在树冠下土壤中呈不均匀水平分布。种群虫口的建立与田间结果量的增长同步,产量损失因果实发育阶段而异。田间中果态果实坚果受害最重,是重点保护目标。防治措施,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双和乐果等,第一次喷药防治适期应在田间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态之时,在乐东腰果植区通常为8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后,连续用药2~3次,即可保护95%以上的果实免遭虫害。此外,结果早期摘除树上虫蛀果,收集地上落果及利用害虫潜伏场所进行毒杀,对降低害虫种群虫口有重要意义。
  • 黄圣明 何凡 何达崇 郑晓慧
    1987, 8(1): 117-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岛南部,腰果蛀果斑螟(Nephoptefyx sp.)一年发生9代。田间始见期为10—11月,末见期为7月中下旬。4—6月是该虫大发生为害期,田间虫果率为20~60%。 4—7月间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雄虫为26~31天,雌虫28~36天;10—3月份完成一代雄虫需28~34天,雌虫30~36天。成虫产卵对果实的部位以及果实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具转果为害的习性。蛹在树冠下土壤中呈不均匀水平分布。种群虫口的建立与田间结果量的增长同步,产量损失因果实发育阶段而异。田间中果态果实坚果受害最重,是重点保护目标。防治措施,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双和乐果等,第一次喷药防治适期应在田间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态之时,在乐东腰果植区通常为8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后,连续用药2~3次,即可保护95%以上的果实免遭虫害。此外,结果早期摘除树上虫蛀果,收集地上落果及利用害虫潜伏场所进行毒杀,对降低害虫种群虫口有重要意义。 
  • 洪祥千
    1987, 8(1): 121-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86年,对海南岛的槟榔、益智、爪哇白豆蔻、丁香等9种南药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了调查,根据病原的形态特征鉴定出27个种。本文描述了这些种的特征及其所致的42种病害症状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