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86年, 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6-09-25
      

  • 全选
    |
  • 袁子成 丘瑾 李辉
    1986, 7(2): 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先以正交试验确定胶乳硫化的适宜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陈化时间浓缩胶乳硫化、硫化后去渣、增长硫化时间、减少硫化助剂用量、鲜胶乳硫化后浓缩等因素对硫化胶乳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硫化胶乳的机稳比其生胶乳高得多,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与生胶乳同,只是达到峰值的贮存时间较短,就同一胶乳和配方而言,硫化程度越高,机稳也越高。硫化胶乳的粘度比其生胶乳大,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异幅度比生胶乳小。未陈化的生胶乳制成的硫化胶乳,其粘度明显比陈化3天以上制成者高。就同一胶乳和配方而言,硫化程度越高,粘度越低。硫化胶乳的硫化程度一般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加深。硫化助剂用量不要过多以及胶乳硫化后采用离心法除去多余硫化助剂,是缩小硫化胶乳硫化程度贮存变异的有效方法。 
  • 吕飞杰 黄龙芳 梅同现 梁森源 刘惠伦
    1986, 7(2): 1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力学—红外振动光谱、示差扫描量热计等手段,对不同组成橡胶—聚乙烯共混物的形态与结构进行研究。由于两组分结构上的差异,共混物属于不相容体系。电镜及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当聚乙烯含量在70%以上,聚乙烯为连续相,含量为30%以下时,则天然橡胶为连续相,可作为热塑橡胶。在形态与结构上,共混物两组分是相互影响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橡胶对聚乙烯的结晶度、熔点及结晶完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当天然橡胶形成连续相时,这个影响尤为明显。热塑橡胶力学性质依赖于聚乙烯含量,同时,它与聚乙烯的结晶度及结晶完善程度有关。通过橡胶分子在形变过程中取向的研究,我们探讨聚乙烯的物理交联机理。 
  • 吕飞杰 卢炽 黎沛森 刘祖镗
    1986, 7(2): 2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运用力学—红外振动光谱测定PR107、PB86、GT1、海垦1四个品系及实生树橡胶样品的力学性质,并对其橡胶烃及各种非胶组分进行红外光谱图分析,系统地报道天然橡胶各种非胶组分红外光谱图,本文实属第一次。通过不同品系样品红外光谱图对比,我们发现各种非胶组分(包括水溶物、丙酮溶物、蛋白质)的组成与含量均有所不同。尤为重要的是,不同品系的橡胶,其橡胶分子结构亦存在着差异,主要是甲基、功能基团以及3、4加成异构体含量有所不同,这一点对于生产不同性能的橡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林梅馨 杨汉金
    1986, 7(2): 3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咖啡(Coffea arabica)受零上低温伤害,细胞核、叶绿体结构形态发生相似的系列变化;细胞核膨胀或变形,核质呈均匀颗粒状,进而出现“孔洞”,核质凝聚,直至解体紊乱;叶绿体脱绿聚集,膨胀变形到凝聚或解体;细胞质膜脆性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质膜脆性越大越易破裂。细胞核和叶绿体结构的稳定性与抗寒力强弱成正相关,而质膜脆性与抗寒力成负相关。三者对低温的反应尤以质膜最为敏感,但外加糖类或中性电解质,则能降低质膜脆性,提高细胞抗寒力。
  • 周钟毓 郭祁源 陈传琴 詹赛荣 刘晋兴
    1986, 7(2): 4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比较了5种产量早期预测方法对1~4龄橡胶无性系苗产量预测的准确度。 (1) “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93.6%,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3.4%。一龄苗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的平均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100,r=0.8071)。 (2) “叶脉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为78.7%,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3.4%。一龄苗叶脉胶等级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平均产量呈极显著相关(n=100,r=0.7853)。 (3) “33月龄苗试割法”和“4龄苗试割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均在70%左右,低产品系的误选率在10%以上。而33月龄试割法的误选率还比4龄试割法约高8%。它们的试割产量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平均产量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准,分别为r=0.4325(n=98)和r=0.5681(n=89)。 (4) “刺检法”的准确度最低,不适于作苗期产量预测的方法。 
  • 许能琨 肖召民 梁福露 梁秀金
    1986, 7(2): 47-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氮磷钾钙镁五种矿质肥料各四种用量水平,按正交设计在粤西区三种植胶土壤下进行盆栽试验表明,胶苗对肥料是敏感的,各种植物营养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氮肥除提高胶苗的氮营养水平之外,还使胶苗的钾、镁、铜、硼等营养水平下降,并诱发钾、镁缺乏症;磷肥则促进胶苗对氮、钾、镁等元素的吸收,从而加速胶苗的生长;钾肥降低胶苗的镁、氮、锰的含量;镁肥会使胶苗的钾、锰、锌、氮的含量下降。 

  • 高素华
    1986, 7(2): 57-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函数分析方法,对椰子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灰色关联函数分析是一种定量评价两种事物间相互关联程度的新的数学方法,该方法不受样本数量多少的限制,运算简便。通过本文分析,笔者认为,椰子产量与日照时数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13℃累积日数和累积温度。 
  • 黄家瀚 杨林湛 梁赞星
    1986, 7(2): 6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英华 林少霞 郁顺章 段奇俊 张永忠 陈仕廉 方树古
    1986, 7(2): 67-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4—1982年,用抗生素4261的冷冻干燥品进行了稳定性测定,并比较了浓缩液、抽提液、冷冻干燥品和结晶品等剂型对橡胶条溃疡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4261是一种对光、热、酸、碱比较稳定的水溶性物质,残效期约三天,在常温条件下有效贮藏期可达三年以上,4261的各种剂型均对橡胶条溃疡病有良好防效。用浓度为1:100倍的冷冻干燥品稀释液或1:40倍的抽提液稀释液,可获得相当于浓度为0.5%的溃疡净或1%的敌菌丹的防病效果。 
  • 雷斌 赵凤敏
    1986, 7(2): 77-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常规干燥窑干燥橡胶木材的研究结果。试验表明,橡胶木材是容易干燥的,利用常规干燥窑干燥5厘米厚板料,由初含水率70%干燥至终含水率10%,干燥周期为5天,干燥速率为12.21%/日;橡胶木材的纵向收缩率为0.24%,弦向收缩率为3.0%,径向收缩率为2.71%;橡胶木材的干燥变形率大于气干的变形率,与喷气型热风干燥窑的变形率接近,为10.69%,主要表现为端裂和顺弯;干燥成本约为每立方米20元。根据试验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常规干燥窑干燥橡胶木材的干燥基准。 
  • 蔡世英 邓万杰 李志雄
    1986, 7(2): 87-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过氧化物酶、酯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同工酶为生化指标,对咖啡的萌发种子、叶、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小粒种咖啡花的雄蕊和雌蕊在不同的发育期,不同种咖啡花的雄蕊和雌蕊在相同的发育期,不同种咖啡的叶片,激素处理咖啡的萌发种子和幼苗的叶片,其有关同功酶谱带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差异为咖啡的生长发育,不同性状的差异,种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的生化指标。 
  • 罗永明 金启安
    1986, 7(2): 99-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腰果云翅斑螟(Nephop teryx sp.)是我国腰果的新害虫,其幼虫蛀食坚果及果梨,据1985年调查最高为害率达60.2%。幼嫩坚果被蛀食后,种仁无法形成,最后导致干枯;较老的坚果被蛀食后,种仁扭曲,降低商品价值;果梨被蛀食后,引起腐烂。腰果云翅斑螟一代需时30~34天。此虫的发生与腰果结果期相吻合。成虫白天躲于枝条上,其活动盛期在傍晚及清晨;一头雌成虫最高产卵量125粒,卵产于果腹、果蒂、果柄及花萼萼片处;幼虫5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植株冠幅下离土表约1厘米深的土中。建议喷射敌敌畏或杀螟松并结合摘除带虫果及收集落地被害果,挖掘蛹等综合措施对此虫进行防治。 
  • 杨光融 林延谋 符悦冠
    1986, 7(2): 107-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槟榔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在温度为20,24,28±1℃和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用槟榔花饲养,完成一代分别需时55~64天(平均60.87±5.65天),37~43天(平均39.52±3.12天)和25~29天(平均27.12±2.83天)。每雌虫每日产卵4~57粒(平均18.90±8.56粒),一生产卵18~107粒(平均51.34±13.34粒)。卵的孵化率为95.6%。雌雄性比为1:0.89(雌/雄)。根据有效积温计算,红脉穗螟在海南岛一年发生10~11代。 
  • 钱庭玉
    1986, 7(2): 11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载了华南各地为害柑桔树枝、干的桔褐天牛、刺角天牛、中华蜡天牛、星天牛和疣胸簇天牛等五种幼虫形态特征,可做为鉴定这些害虫的参考。 
  • 梁天锡 陆贻通 薛玉中
    1986, 7(2): 117-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了三环唑在水稻上残留分析方法,采用索氏法提取,添加回收率比Day等推荐的酸解法显著提高,且操作简便可行。用不同溶剂索氏提取,乙酸乙酯回收率较高,达83.7%。对酸解法提取进行了讨论。
  • 梁天锡 薛玉中 陆贻通 陆安娜 何凡
    1986, 7(2): 123-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了三环唑在水稻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经两年、两地(浙江杭州、广东海南岛)在早、晚稻上进行了不同施药量、施药次数及距收期与农药残留量关系的试验。结果表明:稻壳中的残留量>土壤>稻米。稻壳中的残留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中的残留量则不明显。每次用相同剂量,施药2次比1次的残留量略高。距收获前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缩短,稻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相应增加。在水稻灌浆期施药,稻壳中的残留量最高。提出了三环唑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