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84年, 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3-25
      

  • 全选
    |
  • 袁子成 丘瑾 卓立
    1984, 5(2):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否定了前人对氧提高胶乳机械稳定性机制的看法,认为过氧化氢使胶乳机稳较大幅度的增加,不是由于橡胶分子直接与过氧化氧反应,而是由于它在胶乳过氧化氢酶与碱介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初生态氧,促进类脂物的水解和产生更多的高脂酸铵皂,并使不饱和高脂酸氧化生成羟基高脂酸,增大亲水性,以及部分高碳原子数高脂酸氧化脱羧,变成碳原子数较少的高脂酸的结果。 
  • 胡德友 蔡秀玲 吴长亶
    1984, 5(2): 9-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零上低温条件下,对橡胶树无性系器官细胞质膜透性变化进行了电导法测定,结果表明,橡胶树细胞质膜透性的升降与温度的降升呈正相关。本文还讨论了同一植株不同部位器官质膜透性的差异性和低温对叶片及茎干伤害的不一致性
  • 郝秉中 吴继林 云翠英
    1984, 5(2): 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原来常规割胶的橡胶树改作如下处理:(1)乙烯利刺激针刺采胶,受机械损伤、乙烯利刺激和排胶8个因素的影响。(2)不施乙烯利针刺,排胶量极少,仅受机械损伤的影响。(3)停割施乙烯利,仅受乙烯利刺激的影响。(4)停割,对照。结果表明,乙烯利刺激针刺采胶树形成层在实验期间新产生的韧皮部细胞中乳管的比例明显增大,而不施乙烯利针刺和停割施乙烯利的胶树乳管的比例与对照树比较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排胶促进乳管分化,而单独机械损伤和乙烯利刺激对乳管分化没有什么作用。 
  • 沈家柏 叶启腾 郑安乐 玉庭汉 李春香 朱金兰 邵苏萍
    1984, 5(2): 2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DHT—酪蛋白法测定了剑麻花粉对剑麻蛋白酶的激活作用。无论是剑麻花粉的滤液还是透析液,都能使剑麻蛋白酶激活,证实剑麻花粉中含有巯基激活物质。这对于剑麻酶的生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 邓鸣科 吴家连 程乙行 林明堂
    1984, 5(2): 29-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幼龄芽接树的开割标准和割胶制度应因种制宜。对三个无性系三年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40、45、50厘米三种开割标准,对干胶含量无明显差异,隔两日割(d/3)的干胶含量略高于隔日割(d/2)。割胶对三个无性系的树围增长部有抑制作用,而海垦1在树围40~45厘米开割的,则严重抑制树围增长。从三年亩总产量和其他性状综合比较认为,海垦1无性系45和50厘米开割的,以隔两日割产量略高,而55厘米以上开割的,则以隔日割高产,开割标准应定为50厘米为宜;RRIM600可定为45厘米开割,开割头1~2年以隔两日割较好,以后改为隔日割,初割期采用2%浓度乙烯利刺激割胶,产量增加不多,而不良作用明显,出现死皮的较重;PR107可定为45厘米开割,用隔日割制,割胶2~3年后可试用低浓度乙烯利刺激割胶。 
  • 符史辉 吴丁颜 罗伯业
    1984, 5(2): 43-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海垦—5型鲜胶乳干胶计在割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1.鲜胶乳干胶含量与干胶分度值、胶乳温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复相关。 2.相应地建立了使用干胶计测定鲜胶乳干胶含量的复回归方程。 3.用此复回归方程运算的干胶含量,与醋酸凝固法干胶含量比较,绝对误差≤±1.0%的达总测次70%以上;全年干胶含量的绝对误差、干胶产量的相对误差在±0.5%以下。但测试的精度仍然不够理想。在生产中的可行性也有待作进一步的验证. 
  • 耿旭 林德光
    1984, 5(2): 51-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尽地导出了格里芬(Griffing)四种育种方法下的各种配合力之效应估计式,并将这些估计式推广到多变元情况。由此,进一步导出了多变元情况下两配合力之差的区间估计式,最后以实际数值例子说明估计方法,为优良后代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钱庭玉
    1984, 5(2): 89-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载了为害橡胶木材的隶属于锯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害虫,它们是海南密齿天牛、皱胸闪光天牛、牙斑额天牛和长角凿点天牛的幼虫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定这些害虫的依据。 
  • 张耀琳 胡炎兴 覃焕祥
    1984, 5(2): 93-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斑马纹病是由多种疫霉菌引起的,它们能在8天内完成一个无性世代。 2.H.11648麻的完整叶片接种上0.1毫升、浓度为25个/厘米~3的孢子液即可感病,发病率与孢子量呈正相关,伤口越大,越容易感病。 3.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下,斑马纹病不易流行,在2000毫米以上则容易流行。连续雨日及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 4.斑马纹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缓慢扩展阶段(4—7月),流行阶段(8—9月),消退阶段(10—3月)。 5.菌丝体在5℃时开始生长,27℃生长最好,在39℃培养72小时死亡。在39℃以上,随着温度升高,菌丝死亡所需时间越短。日光曝晒3天,每天有5小时温度在39℃以上,则可使57%病斑中的病菌死亡。 6.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湿度愈大病斑扩展愈快,相对湿度90%以上时,无性生殖菌丝伸出叶面产孢。 7.番麻、小刺番麻、无刺番麻、毛里求斯麻不感病,灰叶剑麻、剑麻、有刺剑麻轻度感病,H、11648麻、H.8366麻、假菠萝麻最易感病。H.11648的不同麻龄与发病率没有关系。 
  • 陈作义 沈菊英 郑冠标 陈慕容
    1984, 5(2): 103-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近十多年来,本病在海南岛也蔓延成灾,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其症状特点是:病叶表现水渍状环斑及花叶,叶柄及茎部有水渍状条斑,果实上有明显的水渍状环斑。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线状颗粒及细胞中的环状包含体。线状颗粒长度为800nm左右。在浸出的线状病毒中未测到有533nm长度的番木瓜花叶病毒。因此,海南岛所发生的这种病,可鉴定为番木瓜环斑花叶病病毒。
  • 刘秀娟
    1984, 5(2): 107-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采收后,经51~55℃热水处理15分钟,可有效地控制潜伏侵染于果实中的真菌为害,对秋芒、青皮芒等品种,防效可达58~100%之间。贮藏期达15天以上,并且色味俱佳。
  • 文衍堂 郑小波
    1984, 5(2): 113-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海南岛种植的广藿香和沙姜严重发生青枯病。对广藿香3个分离株和沙姜2个分离株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学反应和致病性测定,确认引起广藿香和沙姜青枯病的病原菌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通过寄主范围、烟草浸润反应和黑素形成测定,各分离株都属于青枯假单胞杆菌小种Ⅰ。根据对6种糖醇的利用与否,认为广藿香的8个分离株属于Hayward的生物型Ⅱ,沙姜的2个分离株属于生物型Ⅳ。上述两种寄主均为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新寄主。
  • 陈作义 沈菊英 郑冠标 陈慕容
    1984, 5(2): 121-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苦楝树丛枝病是海南岛近十多年来较普遍发生的病害,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海南岛苦楝树丛枝病的症状是,枝条变扁、畸形、缩节丛生,叶变小、黄化。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嫩枝和叶柄韧皮部筛管细胞超薄切片中,存在着大量的类菌原体(MLO)。菌体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70~500nm。由于在病株中普遍地发现有MLO存在,而健株组织则没有。可以初步认为,海南岛的苦楝树丛枝病可能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