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82年, 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2-09-25
      

  • 全选
    |
  • 周钟毓 袁燮辉 郭祁 源黄香
    1982, 3(2): 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橡胶树是多年生的高大乔木,选育种的周期长,因而。研究产量早期预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个方法在苗期阶段解决,将能缩短育种周期,节省土地和劳力,使有希望的无性系较早地推荐于生产。试验材料为一年生的芽接苗。用几种预测方法分析了苗期和成龄期的产量相关,发现: (1) “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80%以上,误选率低子5%。一年生苗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92,r=0.7961)。 (2) “叶脉胶法”高产品系选对率接近50%,误选率为2.2~8.8%。一年生苗叶脉胶等级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五割年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92,r=0.5268)。 (3) “比叶重法”和“蜜腺胶法”的精确率都不及上述两种方法。产量苗期预测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1) 叶片是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一年生芽接苗的小叶柄胶值与其叶片同期的净光合强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57,r=0.5959)。 (2) 一年生芽接苗的小叶柄和侧脉乳管数量与其成龄芽接树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准。 (3) 一年生芽接苗与其成龄芽接树以及成龄芽接树与其实生母树的小叶柄胶值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准,同时一年生苗的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产量的相关系数也达到极显著水准。 (4) 小叶柄胶值、侧脉及中脉乳管数量的遗传力较高。 (5) 叶片中的乳管数量、叶面积和厚度一俟叶片稳定后基本不变。在越冬前,首先用“叶脉胶法”初选,然后用“小叶柄胶法”进行决选。
  • 吴云通 梁茂寰 胡东琼 黎德舜
    1982, 3(2): 19-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南橡胶垦区存在的品种配置问题,本文着重分析PR107在海南岛西部地区的生长、产量以及抗性等方面的反应,以便合理推广使用。研究结果表明:PR107在海南岛西部地区确有良好的适应性,开割头五年的平均亩产置虽略低于RRIM600,但由于大田保苗率高,死皮树少,开割后的产量递增快,第6—10割年平均亩产量显著优于RRIM800和海垦1。PR107抗风能力比RRIM600强,而与海垦1相当(指风力小于12级时),树冠及茎干的耐寒力均比RRIM600强,茎干的耐寒力与海垦1相当。不容易死皮,比较耐割,干胶含量特高,适合于刺激采胶,产胶潜力大。因此,认为PR107可在该地区继续推广使用,并能收较好的增产效果(约增产5~20%)。 
  • 许闻献 魏小弟 李汉怀
    1982, 3(2): 3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198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RRIM600是较适合提早针刺投产的无性系。在平均树围42.2厘米时采用盘状针刺采胶法采胶,头四年获得单株干胶总产15公斤、每亩450公斤的高额产量。当开采第三、四年平均树围达50厘米以上时,单株年产干胶达4.65~5.04公斤,比相同树围的对照刀割树增产70.6~146.0%。采胶次数比对照少,干胶含量比对照高2.8%,生长量与对照基本相同,副作用尚不明显。据此,初步认为,我国海南地区幼龄无性系RRIM600以林段中有50%的胶树离地1.2米处树围达到40厘米为开采标准。开采时,林段中树围35厘米以上的胶树亦应全部针刺投产。统计分析表明,采胶当年不同树围与产量和干胶含量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n=6,r=0.988和r=0.993)。但刚开采时不同的树围对采胶三年后产量的影响比采胶当年不同树围对产量的影响小(n=5,r=0.830,达不到显著水准)。本文还介绍了产量刺激剂电石的施用方法。 
  • 郑剑非 王全录
    1982, 3(2): 4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分在海南岛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用桑斯维特的气候区方法计算了海南岛水分收支,包括降水量、可能蒸散量、实际蒸散量、水分亏缺量、水分盈佘量、湿润指数和11—4月干燥指数。分析得出:海南岛的水分条件有东西、高低的分布规律,水分条件以中部山区和东部最为丰富、北部台地次之、西部最差;全岛雨旱两季分明,水分收支年际间变化大。建议在西部地区应发展一定面积的耐旱果菜和耐旱作物;在宜胶地区可继续发展一定面积的橡胶园;广泛营造森林及进一步完善灌溉设施。 
  • 郑冠标 陈慕容 陈作义 沈菊英
    1982, 3(2): 5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T1开割芽接树上注射四环素及青霉素两种药液,对照树注射清水或不注射任何东西,经割胶测定,注射一次或二次青霉素及四环素的胶树,其胶乳及干胶产量均比对照胶树为高,而且持续时间均达半年以上。电子显微镜检查,在GT1褐皮病树韧皮部筛管和乳管细胞切片中都较普遍地发现类立克次氏体(RLO)。其大小为100—2400毫微米,在RRIM600病树韧皮部筛管和乳管中的类立克次氏体大小为275—1395毫微米(nm),限界膜厚度约为20毫微米。在GT1和RRIM600健康树韧皮部筛管及乳管细胞切片中均未见有RLO的存在。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试验结果,我们初步认为类立克次氏体可能是橡胶树褐皮病的病原之一。 
  • 陆大京 周启昆 郑冠标 余卓桐
    1982, 3(2): 6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孢子萌发适温范围是16~32℃,但最低温不低予0℃,最高温不高于38℃。侵染、扩展、产孢的适温范围是15~25℃。高于28℃或低于12℃病菌即受显著影响。孢子在0~100%的相对湿度时均能发芽,但以88%以上较好。直射阳光照射60分钟对孢子发芽影响不大。孢子具有对紫外光、红外光的抗性。经初步的交互接种表明,刺头婆(Urena lobata)作为本菌的野生寄主可能性大。橡胶树白粉病菌的周年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冬期、流行期、越夏期三个阶段。病害的潜育期受湿度、叶龄、菌量影响,一般为3~5天。 
  • 吴继林 郝秉中 张开明 黄庆春
    1982, 3(2):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条溃疡菌侵染橡胶树皮的过程和橡胶树皮的反应作了初步观察。当条溃疡菌侵入树皮后,受侵染组织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形成一个深褐色层,我们称为褐变层。褐变层正是田间观察到的慢性扩展型病斑的特征,同时发现菌丝仅存在于褐变层包围的组织中,而在褐变层中没有菌丝生长。褐变层可能起阻止侵染进一步扩展的作用。 
  • 贺鹰抟 方日明 司徒华
    1982, 3(2): 77-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加工厂的乳清和剑麻纤维加工厂的剑麻叶汁是两种工业废水。分析结果表明乳清和剑麻叶汁的平均化学耗氧量(COD)值分别是17,000ppm和70,000ppm。研究利用这两种废水生产沼气,其结果如下: 批量发酵的结果指出二者的发酵周期是12~16天,一立方乳清一般可发酵产生含甲烷55%左右的沼气8~10m~3,一立方叶汁产35~45m~3沼气。室温(30℃上下)乳清发酵的产气率是2升/升·日,剑麻废水(叶汁)的产气率为0.5~0.8升/升·日;在37℃恒温下乳清发酵产气率为3升/升·日,剑麻废水产气率提高到1.1—1.8升/升·日。在5m~3池扩大试验中,自然温度下剑麻废水的产气率可达0.5—0.7m~3/m~3·日。
  • 钱庭玉
    1982, 3(2): 8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载了为害咖啡树干的咖啡灭字虎天牛、艳虎天牛、海南灰天牛、旋皮锦天牛及为害可可树干的龟背天牛幼虫形态,可供鉴定这类害虫时参考。 
  • 文衍堂
    1982, 3(2): 9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在海南岛发现一种木薯细菌病害,此后在广东、广西一些地区的调查,也发现此病,其主要症状是:初时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角形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叶片凋萎,干枯,最后脱落;被侵染的嫩茎和叶柄渗出橙黄色的胶滴,覆盖在病部表面,随着病斑扩展,病部下陷变褐色,周围着生的叶片凋萎,严重时生长点死亡,顶端回枯,病部维管组织变褐色。通过症状观察,显微镜诊断,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测定,可以肯定,引起这一木薯细菌性疫病的病原细菌是Xanthomonas manihotis (Arthaud-Berthet) Starr。 
  • 陈宝三
    1982, 3(2): 97-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种植的6个橡胶树品系所产胶乳中干胶含量和干胶比重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当干胶含量在17~45%时,干胶比重范围为0.915~0.909。即干胶含量愈高则干胶比重愈小。取样10克,制成新鲜胶片的厚度≤2毫米时,在水中浸泡1.5小时,以提取非橡胶可溶成分。将本方法的测定条件和准确度与重量法作了比较。方法特点:在水中测定新鲜胶片的浮力,和已知重量干胶浮力相比较,即可求出其中的干胶重量。不需电力及烘箱,任何基层生产单位都能使用。采样后2.5小时内可得结果,测定误差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