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1982年, 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3-25
      

  • 全选
    |
  • 黄宗道 黎仕聪
    1982, 3(1): 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无性系PR107采取丰产栽培措施使亩产干胶从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并保持了5年持续高产;扩大试验中(98.6亩),四年平均达到亩产181.7公斤,增产80%。证明橡胶树通过丰产栽培措施能大幅度提高干胶产量。这些措施是(1)选用抗性高产无性系为种植材料;(2)覆盖培肥改良土壤,提高橡胶树对养分的吸收能力;(3)营养诊断指导施肥,保持胶树有良好的营养水平;(4)合理地刺激割胶提高胶树经济产量;(5)应用产胶动态分析指导割胶,发挥和保护胶树产胶能力与健康。提出海南岛西部植胶区实现亩产干胶150公斤以上的栽培措施。 
  • 胡耀华 王钊 舒宜通 伍业纲
    1982, 3(1): 15-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叙述了橡胶树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并对广东垦区胶园的最大干物质生产率作了估算,认为橡胶树的生长服从相对生长法则,生物量及其分配因品系、树龄的不同而异:广东垦区20龄胶园的总净生产量的最大值约32吨/亩,干物质生产率的最大值约1.59吨/亩·年,比马来西亚的最大值约低33%左右。
  • 陆行正 何向东
    1982, 3(1): 27-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十多年来橡胶树营养诊断(叶片分析)指导施肥技术的研究结果,包括叶片采样时间、营养诊断指标和生产上试用的效果。结合我国橡胶树生长情况,研究不同时期叶片养分含量的差异后,确认低部位荫蔽叶片的氮、磷、钾、钙、镁养分含量的差异在7—9月间较小,与施肥的关系表现显著。故以7—9月为叶片分析诊断橡胶树需肥量的适宜采样时间。在此期间采样,诊断的准确性高。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类型、不同管理下的橡胶树叶片养分含量和施肥效应后,得出生长健康、产量正常的橡胶树叶片营养指标是:氮3.2~3.4%,磷0.21~0.23%,钾0.9~1.1%,钙0.6~1.0%,镁0.35~0.45%。应用此项技术,可以确切地诊断胶树营养状况,据此对症施肥,可以提高肥效,增加产量10~20%。经过田间试验应用的结果,这是符合我国情况的有效技术。 
  • 胡耀华 王钊 舒宜通 伍业纲
    1982, 3(1): 4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冬至1979年底,用半叶法测定了橡胶树实生幼苗及GT1、10—14—38两个无性系树冠中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合量,结果表明:光合量的垂直分布因树冠郁闭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郁闭树冠中,光合量明显地随着累计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呈倒指数函数的减少。衰减系数K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变化很大,晴天K值较小,阴天则K值较大。文章作者根据光合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导演出一估算单位面积上胶树群体日总光合量(Pt)的理论式,即 Pt=P0/K(1-1/ek)。式中P0为树冠顶部叶片的光合量,z为树冠表面至高度X间的累计叶面积指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 
  • 张开明 郝秉中 吴继林 黄庆春
    1982, 3(1): 49-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割胶树的割线下方施用5%乙烯利乳剂,或在新割口施用5%乙烯利水剂,7~10天后在割口处接种条溃疡菌的菌丝和游动孢子的悬浮液。结果表明,乙烯利有明显防治条溃疡病的效果(防效范围68.2~84.4%)。不同施药间隔期的接种测验表明,施用乳剂1天后即有防效,7天的防效最高,60天还有一定防效。田间试验施乳剂22天后接种的有66%的防效,但施水剂22天后接种的只有38%的防效。先接种后施乙烯利无效。在乙烯利施药带上、下各30厘米范围以内的树皮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力。 
  • 袁子成 黄秀清
    1982, 3(1): 55-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227”、“1231”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平加0转换天然胶乳电荷的系统试验,确定了这些电荷转换剂转换胶乳电荷的适宜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用平平加0制造阳电荷胶乳比用试验过的各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所得胶乳无难闻气味,冲水不易絮凝,转换电荷的适宜用量低,制出轮胎帘布的附着力好,可制有效浓度较高的阳电荷胶乳,且制备过程中操作安全,所得产品不易膏化和泡沫较少。根据应用试验的数据证明,以平平加0制备的阳电荷胶乳可用来代替普通浓缩胶乳浸渍轮胎帘布的胶料,并能收到简化浸渍胶料配制手续,解除间苯二酚进口威胁,改善操作工人卫生条件,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等良好效果。此外,还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平平加0转换胶乳电荷的机制。 
  • 陈锦平 刘清芬
    1982, 3(1): 6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舌兰麻杂种11648是1963年从非洲引进的热带硬质纤维作物。斑马纹病于1973年首次在我国暴发流行,造成严重损失。目前从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区)12个发病地区的感病植株上和土壤中分离到疫霉菌的54个分离菌。其中53个分离菌经病原形态特征和基本生物学鉴定均为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但地区或菌株间有些差异,这可能存在着生理专化性的不同。 
  • 陆明金 魏定耀 杨创平 韩联丰
    1982, 3(1): 7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初期引进的油棕进行了亩产量、形态性状和抗寒性变异的鉴定。根据10~15年的原始材料分析,其结果明显地说明,早期引入南滨农场的大叶杜拉型种最好,果穗年产量为每亩800公斤以上。可是,海南岛的日里杜拉种适应性不强,在当地条件下,产量很低。在本院的日里杜拉种中,笔者发现其叶片的寒害程度和果穗败坏有明显的正相关(r=0.935)。经产油组分和其他选择因子的鉴定之后,从南滨和本院选出15株亲本,并估计了这些亲本可能的产量。 
  • 方复初
    1982, 3(1): 81-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马来西亚与海南岛的崖县、儋县、定安等地的油棕单产作了比较,以马来西亚最高,其余依次递减,究其原因主要是海南各地有不同程度低温和台风为害所致。目前,在气温和台风难于人为控制的情况下,欲求海南油棕高产,只能择地而种。按油棕生态要求,可将海南划分为5个区:西南部干热区(崖县、乐东、东方等地),是海南种油棕最好的地方;东南沿海风热区(陵水、万宁等地),油棕达中年后易受风害,经济寿命短;西部旱寒区(儋县等地),油棕产量低于前两区,但高于其他油料作物;中部重寒区(通什、琼中、澄迈等地),种植油棕要冒风险;东北部风寒区(琼山、文昌等地),种植油棕较危险。 
  • 钱庭玉
    1982, 3(1): 95-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了为害杧果树干的脊胸天牛、榕八星天牛、咖啡胖天牛和榄橄梯天牛等四种幼虫形态,可作为鉴定这些害虫的参考。 
  • 陈世勤 陈明秀 陈永善
    1982, 3(1): 99-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用扩散法测定橡胶树叶片气孔状况的方法原理、仪器制作、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结果。用此法测定橡胶树叶片的气孔状况比用火棉胶影印然后进行镜检测定的方法来得简单、快捷和准确。此法使用的仪器简单,操作容易,便于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测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