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绍光. 台湾省新台糖(ROC)甘蔗品种介绍[J]. 广西农业科学, 1998(5):229-233.
|
[2] |
李杨瑞. 现代甘蔗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
[3] |
宋修鹏. 黑穗病菌侵染初期甘蔗幼苗光合生理变化及基因差异表达[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4.
|
[4] |
李毅杰, 高轶静, 李翔, 等. 美国引进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初步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6,37(12):2398-2403.
|
[5] |
韦昌联. 广西蔗区新台糖22号种性退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43(12):2113-2117.
|
[6] |
Akalach M, Touil B.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sugarcane smut caused by Ustilago scitaminea in Morocco[J]. Plant Disease, 1996,80(12):1363-1366.
DOI
URL
|
[7] |
沈万宽, 邓海华. 引进甘蔗品种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结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9):234-238.
|
[8] |
王维赞, 何红, 朱秋珍, 等. 引进甘蔗新品种对黑穗病抗性的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6):285-288.
|
[9] |
商显坤, 黄诚华. 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35):20064-20066, 20069.
|
[10] |
潘红春, 吴国晃. 广西螟虫危害等级对甘蔗产量的影响[J]. 广西糖业, 2018,101(4):8-10.
|
[11] |
李文凤, 尹炯, 黄应昆, 等.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J]. 植物保护, 2016,42(4):205-210.
|
[12] |
陈小英. 金秀县蔗区新台糖22号甘蔗品种的螟害情况及其防治[J]. 广西植保, 2015,28(4):26-28.
|
[13] |
罗霆, 黄有总, 唐仕云, 等. 桂中蔗区甘蔗生长前期螟虫抗性评价[J]. 福建农业学报, 2017,32(10):1135-1139.
|
[14] |
何燕, 谭宗琨, 丁美花, 等. 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 灾害学, 2009,24(1):68-72.
|
[15] |
李杨瑞, 方锋学, 吴建明, 等. 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生产冻害调查及防御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42(1):37-42.
|
[16] |
杨荣仲, 李杨瑞, 王维赞, 等. 干旱霜冻条件下甘蔗耐寒性评价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24(1):52-57.
|
[17] |
杨荣仲, 李杨瑞, 王维赞, 等. 阴雨霜冻条件下的甘蔗耐寒评价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24(3):1065-1071.
|
[18]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糖料甘蔗试验方法: GB/T10499- 2014[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
[19]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糖料甘蔗检验方法: GB/T10499- 198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9.
|
[20] |
王维赞, 方锋学, 朱秋珍, 等. 甘蔗机械收获农艺配套关键技术探讨[J]. 中国农机化, 2010(5):63-64.
|
[21] |
李鸿博, 蔡伟俊, 谢雨彤, 等. 甘蔗新品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40(6):51-58.
|
[22] |
王尊欣. 31个甘蔗品种田间综合评价及优良品种的抗旱性分析[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4.
|
[23] |
韩世健, 罗维钢, 周洁琼, 等. 伸长后期干旱胁迫下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差异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5):17044-17047.
|
[24] |
徐建云. 新台糖22号等8个甘蔗品种的种性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23(4):285-290.
|
[25] |
黎焕光, 谭裕模, 谭芳. 甘蔗品系苗期螟害率与田间蔗汁锤度的关系[J]. 中国糖料, 2006(4):12-15.
|
[26] |
陈小英. 金秀县蔗区新台糖22号甘蔗品种的螟害情况及其防治[J]. 广西植保, 2015,28(4):26-28.
|
[27] |
何燕, 谭宗琨, 丁美花, 等. 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 灾害学, 2009,24(1):68-72.
|
[28] |
李杨瑞, 方锋学, 吴建明, 等. 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生产冻害调查及防御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42(1):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