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原慧芳,黄菁,岳海,田耀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品种‘云研77-4’为试材,采用盖膜、盖草和添加保水剂的处理方式,以常规管理(不覆盖)为对照,通过田间比较试验研究3种保水处理对橡胶树全年中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生理特性及胶乳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盖膜、盖草和添加保水剂在干季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并显著影响了橡胶树叶片的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蔗糖(Suc)含量;3种保水处理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胶乳产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8%,说明前3个主成分可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综合得分,各保水处理优劣顺序依次为:添加保水剂、盖草、盖膜、对照;橡胶树全年中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生理指标综合表现优劣顺序依次为:12月、3月、1—2月、11月、6月、7月、9—10月、8月、5月、4月。因此,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各保水处理均能有效缓解季节性干旱对橡胶树生长的不利影响,在生产上可以根据橡胶树全年中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生理指标综合表现选择合理的割胶时期。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贝美容,蔡隽,戚春林,林清火,罗微,刘海林,茶正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橡胶生产上已越来越多采用自根幼态无性系苗和籽苗芽接苗新型种植材料,本研究开展了针对这2种新型种植材料橡胶幼树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自根无性系幼树比芽接幼树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4个施肥水平中,分别高25.4%、32.1%、66.7%和32.9%,其中,除水平1(不施肥)外,其他均相应达到极显著差异。(2)2种幼树的整株NPK累积量均随施肥量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除芽接幼树叶片的全氮累积量高于其他营养器官外,2种幼树各器官的NPK累积量均在茎干中较高,侧根中较低,且自根无性系幼树的NPK养分年累积量均高于芽接幼树,养分累积量顺序均表现为全氮>全钾>全磷。(3)2种橡胶幼树的NPK肥料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均表现在低量施肥处理下较高,且从大到小顺序为钾肥>氮肥>磷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春琼,刘国道,陈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前期研究筛选出的5份耐铝及5份铝敏感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种植于酸性土壤上,通过测定叶色、株高、分枝数及坪用质量等指标,研究其在酸性土壤上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上生长28 d后,除相对株高外,耐铝种质和铝敏感种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耐铝种质生长受抑制程度较小,而敏铝种质受抑制程度较大;耐铝种质在酸性土壤上可以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本研究结果将为后续开展狗牙根的耐铝机理研究及耐铝品种的培育提供可靠的材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鹏飞,程玉,任太军,黄志坚,李广泽,汤华,阮云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火龙果种植体系对环境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的影响因子,通过农户调研与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广西火龙果集约化种植体系开展了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是火龙果生产体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中占比最大的影响类型,对生命周期综合环境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59.6%和21.7%。其中肥料生产和施用分别占到农资阶段和农作阶段富营养化潜值的98.0%和99.8%。而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农资生产阶段的肥料与农药生产分别占农资生产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0%和77.9%,肥料施用占农作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6.6%。因此,在火龙果生产体系中,减少肥料及农药用量是减轻该体系对环境的影响的主要环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勇,赵丽萍,昝逢刚,朱建荣,覃伟,赵俊,赵培方,刘家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主要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PPC)对引进美国甘蔗种质主要工艺品质性状进行世代演进和种质评价分析。根据育成或改良年代(10~20 a为时间界点)把引进的58份美国甘蔗种质划分4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对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甘蔗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方差、投影寻踪分类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世代演进特征和筛选工艺品质优异种质资源用于杂交育种。方差分析表明,世代内和世代间各种质资源工艺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在2%~20%之间,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简纯度3个品质性状还存在世代和月份间的显著交互作用。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分析表明,不同世代美国甘蔗种质资源投影值差异显著,其中以第1代最低,依次增加,第4代最高;投影方向以甘蔗蔗糖分最高,依次为蔗汁蔗糖分和甘蔗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最低。根据投影值大小的聚类分析表明,58份种质可以划分为4类。筛选了主要工艺品质性状优良的甘蔗种质18份(第Ⅱ类)用于杂交育种,其中来自第4代的材料有6份,占第4代材料总数的46.15%;来自第3代的材料有10份,占总数的37.07%;来自第2代的材料有1份,占总数18.18%;第一代材料未筛选出品质优良种质资源。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甘蔗种质资源主要工艺品质改良显著,随着世代演进而显著提升。表现优异外引种质以第4代所占比重最高,依次递减,第一代最少,优异种质多来源于演进次数最多的世代;投影寻踪分类法可作为甘蔗改良效果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的另一途径。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付鹏,伍宝朵,秦晓威,闫林,赖剑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种质为材料,研究抗寒性差异种质在4 ℃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INA-t5、COM-e8种质比THA-o6、ECU-ev6种质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可可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可可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胁迫48 h 后,THA-o6、ECU-ev6种质保护酶系统逐渐被破坏,INA-t5、COM-e8种质则仍然表现活跃。综合以上结果,INA-t5、COM-e8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THA-o6、ECU-ev6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差异种质,可为可可开展抗寒育种和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 植物生理生化
    周慧文,陈荣发,范业赓,丘立杭,李杨瑞,吴建明,黄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桂糖42号是我国甘蔗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探讨该品种的氮肥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桂糖42号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CK:尿素0 kg/hm 2;低水平:尿素150、300 kg/hm 2;中水平:尿素450 kg/hm 2;高水平:尿素600、750 kg/hm 2),研究不同氮肥水平甘蔗内源激素含量(GA、CTK、BR和ABA)、产量和糖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150 kg/hm 2>300 kg/hm 2> 0 kg/hm 2>450 kg/hm 2>600 kg/hm 2>750 kg/hm 2,其中150 kg/hm 2和300 kg/hm 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0%和2.54%(P<0.01),超过300 kg/hm 2施肥量后甘蔗产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量下的每公顷含糖量从大到小顺序与产量顺序相同,但施氮肥多少不同不会对糖分产生影响;经济效益顺序为150 kg/hm 2>0 kg/hm 2>300 kg/hm 2>450 kg/hm 2> 600 kg/hm 2>750 kg/hm 2;不同施氮肥水平下GA含量和BR含量的表现一致,在150 kg/hm 2施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ABA则呈相反趋势,即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TK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 植物生理生化
    王海斌,陈晓婷,王裕华,赵虎,张华彬,丁力,孔祥海,叶江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植茶年限0、3、9、25 a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不同极性树脂吸附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并洗脱,探讨不同植茶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经树脂吸附后,洗脱液对受体干重的抑制率表现为,25 a>9 a>3 a>0 a,其中以ADS-7树脂洗脱液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极性树脂洗脱液外源添加处理茶树后,相同树脂处理下,茶树叶片的IAA和ZR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ABA含量则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当茶树树龄相同,不同极性树脂依然以ADS-7树脂洗脱液处理后,茶树叶片的IAA和ZR含量最低,ABA含量最高。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脂处理下,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茶树叶片氨基酸总量、亲水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等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疏水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综上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存在一定的自毒作用,其中以25 a茶树根际土壤经ADS-7树脂吸附后的洗脱液最强。其次,不同树脂洗脱液可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以ADS-7树脂对茶树叶片的激素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影响最大,ADS-7树脂洗脱液可显著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

  • 植物生理生化
    孙红斌,肖石红,蔡坚,高常军,易小青,吴琰,魏龙,王佐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力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径级法及匀滑技术,编制深圳坝光古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和生存率函数曲线,同时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坝光银叶树种群以幼苗和幼树个体数量居多,老龄个体数量较少,表明现阶段银叶树整体为增长型种群,考虑未来潜在干扰影响时种群仍处于稳定状态;(2)银叶树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均在第Ⅰ龄级和第Ⅲ龄级出现2个峰值,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种群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函数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累计死亡率函数曲线单调下降,且前期上升或下降的幅度高于后期,种群死亡密度函数曲线较为平缓,危险率函数从第Ⅲ到第Ⅻ龄级随龄级的增大不断增大,死亡密度和危险率函数在第Ⅱ龄级最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燕梅,王瑞芳,杨子平,鹿志伟,李俊峰,赵艳龙,陆军迎,周文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剑麻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保证基因表达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以热麻1号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剑麻转录组数据的8个内参基因(EF1αMADHACT2GAPDHTUBACT54CYPEF1β)在烟草疫霉侵染、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脱落酸(ABA)处理过程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GeNorm、BestKeeper和NormFinder软件综合评价8个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8个内参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烟草疫霉侵染和茉莉酸甲酯处理过程中,EF1α表达最稳定,EF1β表达最不稳定。在水杨酸处理过程中,EF1α表达最稳定,ACT2表达最不稳定。在脱落酸处理过程中,GAPDH表达最稳定,ACT54表达最不稳定。该结果为剑麻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内参基因。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东梅,许奕,李敬阳,李羽佳,林妃,李艳霞,宋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希蕉为野生香蕉资源,可作为重要的遗传育种资源并具有观赏价值。本研究以阿希蕉合生花为植物材料,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阿希蕉在巴西蕉愈伤诱导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愈伤组织,最佳芽分化培养基配方为MS+6-BA(3.0 mg/L)+NAA(0.1~0.2 mg/L),最佳芽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2.0 mg/L)+NAA(0.1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IBA(3.0 mg/L)+NAA(0.3 mg/L)。从取材到获得根系完整的组培苗约需100 d,繁殖效率100株/花苞以上,增殖效率高,可达到快速繁育的目的。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时涛,李超萍,蔡吉苗,王国芬,陆翠梅,韩全辉,黄贵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褐斑病是世界木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也是危害中国木薯的重要病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1—2018年,笔者们对中国木薯主栽区开展了褐斑病的普查及发生规律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褐斑病在中国木薯主要种植区域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严重,主栽品种均不具备抗病性。2个地点3个木薯品种的3年系统病情调查结果表明,病害通常在木薯生长中期发生,随后逐渐加重,中后期流行为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保叶清等杀菌剂对褐斑病的危害有较好的减轻作用,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素梅,韦绍龙,韦莉萍,李朝生,覃柳燕,韦弟,田丹丹,龙盛风,何章飞,周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接菌、病区种植的方法,研究8种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oc 4)的抗性水平,评价其抗性级别。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GCTCV-119、GCTCV-217为高抗;桂蕉9号、GCTCV-218为抗;GCTCV-105、GCTCV-215为中抗;桂蕉1号为感;巴西蕉为高感。田间抗性评价结果为:GCTCV-119、GCTCV-217为高抗;GCTCV-215为抗;GCTCV-105、桂蕉9号、GCTCV-218为中抗;桂蕉1号、巴西蕉为高感。连续种植3年,桂蕉9号、GCTCV-218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GCTCV-105发病率较稳定,发病率保持在9.7%~12.0%,所有抗病品种(系)宿根3年后,根据相对发病率评价均表现为抗;而感病品种桂蕉1号及巴西蕉发病率则逐年上升,宿根蕉发病率均在98.2%~100%。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朱仰艳,苏锦钰,潘爱芳,何学友,胡红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调查福建霞浦杨家溪榕枫公园和福州森林公园的枫香树叶部病害过程中,分离得到了6株形态特征有差异的炭疽菌,并采用形态特征与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形态特征包括菌落性状、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等;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肌动蛋白(ACT)、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几丁质合成酶(CHS-1)5个基因。研究明确了这6个菌株可鉴定为炭疽菌的3个种,即胶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热带炭疽菌C. tropicale,以及尖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经柯赫氏法则的验证,这3个炭疽菌种均可引起枫香炭疽病,但致病力有所不同。这也是C. fructicolaC. tropicaleC. fioriniae引起枫香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何双,廖双泉,赵艳芳,户本相,廖小雪,赵富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NR)的性能与制胶工艺密切相关,其中凝固是制胶工艺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真空辅助酸凝固天然橡胶,对比自然凝固天然橡胶和酸凝固天然橡胶,探讨了真空辅助酸凝固对天然橡胶门尼粘度、理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以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凝固方法得到的NR理化性能有一定的差异,自然凝固NR的氮含量>真空辅助酸凝固NR的氮含量>酸凝固NR的氮含量,真空辅助酸凝固NR的塑性初值(P0)和塑性保持率(PRI)比自然凝固和酸凝固NR的P0和PRI都高,其中真空辅助酸凝固NR的PRI为85%,而酸凝固NR的PRI为75.7%。真空辅助酸凝固NR的交联密度高于自然凝固NR和酸凝固NR。真空辅助酸凝固NR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均高于自然凝固NR和酸凝固NR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3种NR的拉伸强度分别为21.06、19.35、17.60 MPa。RPA测试表明,真空辅助酸凝固NR的弹性模量(G')<自然凝固NR的G'<酸凝固NR的G',损耗因子(tanδ)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即真空辅助酸凝固得到的胶样的加工性能最好,自然凝固胶样次之,酸凝固胶样最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陆全济,李家宁,曾宪海,蒋汇川,李晓文,刘钊,李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油棕木材的密度和尺寸稳定性,本研究以油棕木为研究对象,采用软化后热压密实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初含水率和压缩温度对油棕压缩木密度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初含水率(20%、35%、50%)和压缩温度(160、180、200 ℃)条件下,油棕压缩木压缩率为47.2%~48.8%,密度为0.79~0.88 g/cm 3,回弹率和压缩回弹恢复率均随着初含水率和压缩温度的增大而降低,24 h吸水率和平衡含水率同样随着初含水率和压缩温度的增大而降低,相比较于初含水率,压缩温度对压缩木尺寸稳定性的改善更明显。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涂行浩,孙丽群,唐景华,张明,帅希祥,陈洪,杜丽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澳洲坚果油提取得率并获得高品质油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澳洲坚果油,并分析提取油脂的理化性质。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溶剂、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正己烷对澳洲坚果油提取率较高;适当增加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溶剂量,澳洲坚果油得率均随之增加;通过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澳洲坚果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为9.6∶1(mL/g),超声功率为520 W,超声时间为32 min,澳洲坚果油得率达69.1%,2次提取总得率达96.3%。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是一种有效的油脂提取方法,从脂肪酸成分比例及理化性质来看,澳洲坚果油营养价值较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于馨淼,陈发兴,卢海芬,邱秀玉,郑国华,杨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23种枇杷果实中9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对果实的外观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及结合SPSS 19.0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枇杷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均为:Mn>Zn>Fe>Cu>Ni>Co>Mo>Se>V。其中Mn、Fe和Zn 3种微量元素是枇杷果实中主要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主因子,枇杷果肉中Mn、Co、Cu和Se是枇杷的特征微量元素,综合得分较高的前3个品种依次是‘新霄’、‘卓南1号’和‘少核大红袍’。(2)根据微量元素含量将枇杷分为3个类型,即高Zn、Fe含量类型,包括‘木鱼种’、‘小毛枇杷’等共计19个品种;高Cu含量类型,包括‘少核大红袍’和‘湖北二六’;高Mn、Co含量类型,包括‘卓南1号’和‘新霄’。(3)对果实中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元素Mn和Co、Cu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和0.538;此外元素V和Fe、Zn,元素Co和Cu之间表现出显著相关,元素Ni和Se表现为显著相关。同时对微量元素与果实品质之间做相关性分析表明,Fe与果肉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相关;元素Cu与果实横径表现为极显著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枇杷中富含Fe、Zn、Mn等有益微量元素,且含有特征微量元素Se。‘新霄’是23个品种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飞权,冯花,朱晓燕,李少华,张见明,张渤,杜红,陈荣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高香型白茶产品,本研究以黄观音茶树品种驻芽小开面三、四叶为原料,以传统白茶工艺为对照(CK),以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引入摇青(YQ)、揉捻(RN)、摇青加揉捻(YQ+RN)为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工艺对黄观音白茶香气物质的含量与组成、生化成分含量及成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观音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比较丰富、组成比较合理;各处理成茶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丰富:种类在101~106个之间、相对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78.10%~ 84.26%,与CK相比,处理组对白茶主要香气成分的总量和种类,以及香气成分的构成影响显著;各处理之间,成茶的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茶多酚等10个生化成分以CK含量最高,茶黄素等3个生化成分以YQ最高,黄酮类等3个生化成分以RN最高,茶褐素以YQ+RN最高;成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YQ>YQ+RN>CK>RN,且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认为YQ所制白茶品质优异,具有花香型白茶的品质特征。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卢莉,程曦,曾晶晶,叶国盛,黎星辉,陈荣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武夷名丛资源、丰富红茶品类,以水仙为对照,对13个武夷名丛分别蒸青固样、加工红茶。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分析其红茶适制性,并对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鬼洞白鸡冠’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红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均超过对照,其中茶黄素含量为0.81%,显著高于对照,且感官审评品质优异。综合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结果得出,‘鬼洞白鸡冠’、‘金锁匙’、‘金凤凰’、‘白毛猴’、‘雀舌’适制红茶。鲜叶酚氨比与红茶品质未发现显著相关性。鲜叶水浸出物、咖啡碱、酚咖比和氨咖比与红茶品质或重要影响因子呈显著相关,可为茶树种质红茶适制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段绍凤,陈庚,闫静,覃忠明,张广辉,梁艳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三七(Panax notoginseng)植株及其产品和近缘种为研究对象,采用L9(3 4)正交试验对三七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HPLC法检测三七素含量,并对各样品中的三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三七素提取条件为超纯水、料液比1∶20(g/mL),提取1次(10 min);三七素在三七花蕾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根状茎和主根,但是三七茎叶中也有较高含量的三七素,说明三七花蕾和茎叶均可作为三七素的提取原料;在三七产品中三七花的三七素含量最高,达到3.33%,其次是剪口(根状茎)、筋条(侧根)和须根;但三七素的含量与三七个头大小(头数)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三七近缘种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和野三七(P. vienamensis var. fuscidiscus)主根、珠子参(P. japonicus var. major)根状茎中的三七素含量显著低于三七主根三七素含量,也显著低于三七其他部位的三七素含量,说明三七是最佳的三七素来源植物。三七素的含量主要受到物种和部位的影响,与产品规格无关。本文所建立的三七素提取方法和HPLC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简便、稳定可靠测定样品中三七素含量;并可为三七素相关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三七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依据。

  • 生态学与综述
  • 生态学与综述
    叶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3新记录种,分别是全唇叉柱兰[Cheirostylis takeoi (Hayata) Schltr]、兰屿芋兰(Nervilia lanyuensis S. S. Ying)和台湾隐柱兰(Cryptostylis taiwaniana Masam)。凭证标本存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

  • 生态学与综述
    顾文亮,庄辉发,王辉,张建禹,覃永兰,张翠玲,秦晓威,谭乐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鹧鸪茶是具有海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已开发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但大规模的人为无序开发对野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对海南野生鹧鸪茶进行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保护利用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南全省10个市县共13个调查地点中,仅2个地点的野生鹧鸪茶基本未受到人工影响,其余地点的野生植株长势较弱,人为破坏较严重,部分生境已受到人工开垦的影响;先后收集保存285份鹧鸪茶种质资源,并在异地建设种质资源圃安全保存;对收集保存的285份资源进行5个描述性状和6个数值性状的植物学鉴定评价,其中描述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9~1.74,数值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93~2.11,说明收集保存的鹧鸪茶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可为人工培育优良鹧鸪茶无性品系提供了资源基础和评价数据。

  • 生态学与综述
    吕林玲,陈慧,李伟杰,杨海建,戴波,黄良明,郑希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省万宁市大洲岛的海杧果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海杧果的种质保护、海防林物种的合理搭配及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调查样方内有维管束植物62种,隶属于37科58属。乔木层的优势种为海杧果,重要值为36.45%;灌木层的优势种为矮紫金牛,重要值为8.31%;草本层的优势种为观音草,重要值为25.53%。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泛热带分布的科属最多,分别为27科、17属。群落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排序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Simpson指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本调查明确了大洲岛海杧果群落的伴生物种及该群落特征,可为红树林生态恢复及海防林建设提供参考。

  • 生态学与综述
    李建查,闫帮国,潘志贤,张雷,岳学文,何光熊,樊博,史亮涛,方海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番茄植株为供试材料,采用旱棚盆栽人工给水后自然耗水获得系列土壤水分梯度的方法,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番茄光合生理特性。通过光合参数与土壤水分回归分析,结合数学模型求解,研究了番茄苗期叶片光合效率的土壤水分阈值效应。结果表明: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合参数具有明显的水分临界效应。PnTr、WUE和气孔限制值(Ls)均随土壤水分的降低先升高后下降,但是各指标水分临界值表现不同步,其中TrPn的水分饱和点分别为20.68%和18.18%,WUE最高点为15.83%,Ls最高点为10.74%。当土壤含水率低于10.74%,番茄茎和叶片SOD活性均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10.74%是番茄叶片光合结构损伤的临界点,也是干热河谷番茄苗期生长所允许的土壤水分最大亏缺程度。而土壤含水率15.83%~18.18%为番茄苗期高产高效水含量,此时番茄幼苗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和高效生理用水特性,是确保干热河谷番茄高产高效节水管理的关键区间之一。

  • 生态学与综述
    梁捷,孙宏飞,葛成军,孟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省主要农作物主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6种重(类)金属(Cr、Cd、Pb、Cu、Ni、As)的累积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及通过经口摄入、呼吸摄入、皮肤接触3种不同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风险筛选值相比,Ni、Cd、Cr、Cu、Pb存在普遍的超值现象,其中Cr超筛选值的点位比例最高,为36.90%。单点位超风险筛选值标准最高的重金属为Cd,超标准3.07倍;6种重(类)金属均存在累积现象,除Cd外均只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Cd累积水平较高,部分地区还表现出中、强、很强生态危害;6种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均小于1,As、Ni、Cr的致癌风险在可接受水平内;与成人相比,对儿童的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更大。

  • 生态学与综述
    薛杨,宿少锋,林之盼,王小燕,陈毅青,薛雁文,陈平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海南岛东北部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本文对该区湿加松林(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木麻黄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椰树林(Cocos nucifera)、次生林和混交林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次生林最高,为3.78 g/kg,木麻黄林最低,仅有0.90 g/kg;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46.06 t/hm 2、混交林40.52 t/hm 2、湿加松林39.08 t/hm 2、椰树林31.26 t/hm 2和木麻黄林15.22 t/hm 2。浅海沉积土上的次生林、滨海沙土上的混交林均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地高于同一母质上的椰树林和木麻黄林(P<0.05)。综上,该区不同类型森林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建立可能有助于该区增加土壤固碳。

  • 生态学与综述
    孙德权,陆新华,胡玉林,李伟明,段雅捷,庞振才,胡会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植物和农业上的应用已逐渐引起广泛兴趣。作为纳米材料的一种,纳米硅由于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纳米硅材料不断增加的生产和应用是否对环境中的植物及农作物带来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硅材料与植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首先介绍植物对纳米硅材料的吸附和吸收,分析纳米硅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并描述纳米硅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情况;随后,详细介绍了纳米硅材料对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影响产生的生理和分子机理;接着分析了纳米硅材料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及其原因;阐述了纳米硅作为肥料对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应用效果;最后概括了纳米硅材料与植物互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理论深度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纳米硅材料在农业生产上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