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2023年, 第4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25 上一期   
组学与生物技术
木薯FRK1类似基因的分离及表达分析
吴金山, 陆小静, 王思琦, 黄家权, 张逸杰, 贾迎雪, 陈银华
2023 (8):  1525-153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1
摘要 ( 89 )   HTML ( 9 )   PDF(4662KB) ( 57 )  

FRK1是拟南芥先天免疫下游标记基因,该基因的表达意味着PTI途径的启动。本研究以拟南芥FRK1蛋白序列采用Blastp的方法,从木薯本地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FRK1类似基因共8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此8个类似基因均编码类受体蛋白激酶,其氨基酸长度位于804~921 aa之间,蛋白质序列平均长度为863 aa;8个类似基因在木薯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主要分布在11号和4号染色体上。对其基因结构分析发现,8个类似基因可分为两大类,与进化树分析结果一致。根据保守基序的位置、氨基酸残基长度等信息分析发现,8个类似FRK蛋白与AtFRK1具有3个相同的保守基序,且长度位于50~250 aa之间。经与AtFRK1比对,综合蛋白基序、染色体定位以及进化关系等结果,候选MeFRK1基因为木薯基因组中先天免疫下游标记基因。以木薯SC8组培幼苗为材料,分别利用激素SA、JA和病原菌Xam进行处理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MeFRK1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3个处理表达量基本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激素SA、JA处理在15 min时均达到最大值,且SA的表达量略高于JA,而在病原菌Xam处理后第4天时达到最大值,此时表达量明显高于SA、JA处理,是SA的2.84倍,JA的3.06倍。由此可知,MeFRK1在响应SA和JA信号途径时,短时间内具有正调控作用,且反应较为迅速。在病原菌Xam胁迫中,能更好地诱导该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木薯对病原菌Xam的抗性。其结果可为进一步建立木薯抗病分子体系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基于BSA重测序的辣椒CMS恢复基因连锁分子标记开发
王萌, 赵虎, 徐晓美, 潘尧铧, 赵曾菁, 吴星, 王日升
2023 (8):  1534-1541.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2
摘要 ( 52 )   HTML ( 6 )   PDF(7354KB) ( 27 )  

三系配套是辣椒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鉴定并开发辣椒恢复基因连锁标记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恢复系的难点。本研究以自主选育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014A和恢复系014C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经χ2测验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采用BSA法构建可育和不育极端DNA混池,全基因组重测序并与参考基因组比对,通过SNP-index法和Fisher检验将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定位于辣椒第6号染色体顶端1.44~8.28 Mb的区域内。根据亲本间SNP/InDel差异设计引物,在亲本和极端池筛选多态性引物,得到能稳定扩增出特异条带的分子标记PP5和OP59。这2个标记在极端群体验证中准确率均达到100%;标记OP59是共显性标记,位于恢复基因的候选基因T459-15819间区17 232 bp,该标记在不育群体准确率为100%,在可育群体准确率为97.21%;标记PP5位于恢复基因的候选基因T459-15819下游318 bp,该标记在不育群体和纯合可育群体准确率均为100%,不能区分杂合可育类型。该研究获得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2个标记为加速选育辣椒CMS恢复系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流式细胞仪检测香花油茶、越南油茶基因组大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吴方圆, 蔡娅, 郝丙青, 贾艳霞, 叶航, 张照远, 马锦林
2023 (8):  1542-1550.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3
摘要 ( 45 )   HTML ( 2 )   PDF(2736KB) ( 19 )  

为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越南油茶(C. vietnamensis)优良品系基因组大小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特异种质筛选、倍性差异分析提供参考,针对解离液种类、内参植物、试验材料组织器官等关键环节,以细胞核解离情况、次生代谢物质降解情况、细胞峰出峰稳定情况、主峰清晰程度、主杂峰分离程度、取材容易程度、内参与待测样品基因组大小差异情况、基因组大小测定准确性及变异系数等方面为评价指标,构建基于香花油茶良种义禄(Camellia osmantha var. Yilu)、越南油茶优良品系鸿鸪23(C. vietnamensis var. Hongu 23)为试材的流式细胞术基因组大小检测技术体系,并用于香花油茶、越南油茶优良品系的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发现4种常见的解离液WPB、Tris-MgCl2、OTTO、mGb中WPB、mGb解离效果较好,内参植物以豌豆、玉米为优先,试验材料组织器官以嫩叶或根尖为宜;香花油茶优良品系基因组大小在5.12~9.31 Gb之间变化,均值为7.60 Gb,1号、37号、45号种质在基因组大小分布上存在极端性,推测其存在倍性差异或其亲本间存在种间杂交;越南油茶优良品系基因组大小在9.17~9.85 Gb之间变化,均值为9.47 Gb。香花油茶与越南油茶优良品系群体间在基因组大小上存在明显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白花重楼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书东, 凌立贞, 谢丹丹, 刘祯珍
2023 (8):  1551-1560.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4
摘要 ( 51 )   HTML ( 2 )   PDF(3180KB) ( 25 )  

白花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alba)为藜芦科(Melanthiaceae)重楼属药用植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随着重楼原料药需求量逐渐上涨,白花重楼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白花重楼遗传资源和探讨该物种的系统位置,本研究对白花重楼的全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组装和注释获得其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对其基因组结构特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白花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3 944 bp,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copy, LSC)、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copy region, SSC)和反向互补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 IR)长度分别为84 179、12 967、33 399 bp,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白花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134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白花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到645个长重复序列和97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长重复序列以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为主,SSR以单碱基重复A/T类型为主。基于重楼属34种(含种下单位)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重楼属为单系类群,可划分为5个大的分支,七叶一枝花各变种虽然均位于蚤休组,但并不构成单系,白花重楼与毛重楼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数据组装获得了完整的白花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了白花重楼在重楼属中的系统位置,为研究重楼属植物的系统进化、物种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绿萼凤仙花和滇水金凤MYB6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向南星, 李泽凤, 李新艺, 魏春梅, 黄美娟, 黄海泉
2023 (8):  1561-1568.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5
摘要 ( 47 )   HTML ( 2 )   PDF(4404KB) ( 18 )  

低等植物向高等植物进化过程中,植物的木质化是适应陆地环境的关键,而木质素在细胞壁上沉积是木质化的一个重要表现,MYB61在木质素合成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其在绿萼凤仙花和滇水金凤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成功克隆绿萼凤仙花和滇水金凤的MYB61基因,并将其分别命名为IcMYB61IuMYB61;其cDNA全长分别为1035 bp和1002 bp,分别编码344 aa和333 aa;IcMYB61IuMYB61均含有一段内含子,分别为84 bp和66 bp。理化性质分析推测IcMYB61和IuMYB61均为不稳定亲水蛋白。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IcMYB61和IuMYB61均含有2个典型的SANT保守域;与其他物种MYB6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在N端均具有高度保守的R2和R3区域,推测其为R2R3-MYB类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IcMYB61IuMYB61基因与喜马拉雅凤仙花聚为一支,证实同一属的亲缘关系更近。荧光定量分析表明:IcMYB61IuMYB61在2个时期的3个不同部位均有表达,且均在根部的表达量最低;在绿萼凤仙花中,IcMYB61基因在幼苗期的叶中表达量最高,成熟期时,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滇水金凤中,IuMYB61基因在2个时期的茎中的表达量均最高。通过测定2个物种茎和叶的木质素总量发现,其均在茎中的木质素含量最高,与MYB61的表达趋势一致;推测MYB61主要在绿萼凤仙花和滇水金凤的茎调控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探究MYB61基因对凤仙花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蒜芥茄PR-1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程捷, 张涵雪, 蔚亚楠, 尹梦莹, 董相书, 吴丽艳, 杜光辉
2023 (8):  1569-1578.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6
摘要 ( 40 )   HTML ( 3 )   PDF(17960KB) ( 18 )  

黄萎病是由轮枝菌属(Verticillium spp.)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茄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对于茄子黄萎病的防治还限于嫁接和化学防治,但二者均不能较好防止该病的发生,而挖掘茄子中黄萎病抗性基因,结合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最佳途径。蒜芥茄(Solanum sisymbriifolium Lam.)为云南野生茄,对黄萎病具有高抗性。PR基因是编码植物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的基因,与植物抗病防御密切相关,其中,PR10蛋白是具有核酸酶相似结构的一类蛋白,但其在蒜芥茄中的抗病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蒜芥茄为试验材料,利用前期建立的蒜芥茄转录组数据库,通过RT-PCR技术从中分离并克隆得到PR10同源基因,命名为SsPR-10,测序得到645 bp,其中基因编码区长480 bp,共编码159个氨基酸。将测序得到的编码区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sPR-10蛋白是分子量为17.71 kDa、等电点为5.54的酸性亲水蛋白;跨膜区和信号肽预测显示SsPR-10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sPR-10定位于细胞质;保守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SsPR-10含有“P-LOOP”环(47~52位)和保守序列PATHOGENESIS_BETVI(88~120位)。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sPR-10蛋白与黄果茄PR10蛋白同源性最高,其次是马铃薯STH-2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SsPR-10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SsPR-10在蒜芥茄根部的表达量最高,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接种大丽轮枝菌(V. dahliae)24 h后,SsPR-10的表达量达到初始表达量的8.16倍,表明黄萎病病菌可能诱导SsPR-10的表达。本研究对野生蒜芥茄PR-1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SsPR-10基因响应黄萎病等生物胁迫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广西马山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谭凯文, 卢惠莹, 李林, 和太平
2023 (8):  1579-1587.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7
摘要 ( 37 )   HTML ( 2 )   PDF(1050KB) ( 16 )  

为了解广西马山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对其野生种子植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马山县有野生种子植物1504种,隶属于170科740属,以被子植物占优,裸子植物较贫乏。从科属组成看,以单种科、寡种属为主体,而种子植物属和种则集中在中大型科、小属和单种属内。植物分布区类型较丰富,热带性质明显并具有一定温带成分,呈热带至亚热带过渡性质。与邻近地区比较,马山县植物多样性较丰富,植物区系与广西宾阳县最相近。总体而言,马山县植物多样性丰富,热带成分显著,生活型丰富并以草本植物为主,区系古老与年青并存,特有现象突出,整体呈现出北部湾植物区系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濒危植物粗茎紫金牛茎段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周艳, 李冬梅, 吴坤林, 宁祖林
2023 (8):  1588-1595.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8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4043KB) ( 22 )  

粗茎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原产于云南河口县,野生个体数量稀少,被列为极危物种,其叶、花、果均具较好的观赏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较好的园林开发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粗茎紫金牛茎段为外植体建立其高效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0.50 mg/L TDZ+0.10 mg/L NAA,诱导率为96.67%;愈伤组织在培养基WPM+0.50 mg/L TDZ中增殖系数达4.42,在培养基WPM+2.00 mg/L 6-BA+0.20 mg/L NAA中不定芽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在培养基WPM+4.00 mg/L 6-BA中增殖系数达3.90,于培养基WPM+10% CW+0.20 mg/L NAA中生根率为100%,且不定根发达,植株生长健壮;组培苗移栽至珍珠岩∶泥炭土=1∶3的混合基质中,60 d后成活率达96.67%。该研究可为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种苗繁育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短枝木麻黄半同胞家系苗期遗传变异及选择
徐惠昌, 聂森, 余锦林, 尤龙辉, 叶功富, 张航晓, 程分生, 苏亲桂
2023 (8):  1596-1604.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09
摘要 ( 36 )   HTML ( 2 )   PDF(2048KB) ( 22 )  

为探究短枝木麻黄半同胞家系苗期生长与分枝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初步筛选优良种质,以40个短枝木麻黄半同胞家系1年生幼苗为材料,对其苗高、地径、干重、根冠比、侧枝数、侧枝角和侧枝长等7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和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法,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半同胞家系苗期生长与分枝性状变异丰富,7个性状在家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36~0.83,受中度或强度遗传控制。以10%入选率,选出4个优良家系,分别为3-265、5-373、1-266和2-343家系,入选家系苗高、地径、干重、侧枝数和侧枝长的现实增益分别为21.14%、19.10%、41.83%、19.97%和18.88%,遗传增益分别是17.55%、15.66%、29.70%、15.57%和15.10%,选择效果较为显著。短枝木麻黄幼苗在家系间具有很大的选育潜能,本研究选择出的优良家系既丰富了短枝木麻黄优良种质资源,也为后续短枝木麻黄遗传改良和林分营建提供了较好的种质材料。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橡胶园土壤无机氮运移特征的影响
任常琦, 张永发, 王帅, 罗雪华, 薛欣欣, 赵春梅, 王文斌
2023 (8):  1605-1614.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0
摘要 ( 44 )   HTML ( 3 )   PDF(1278KB) ( 16 )  

橡胶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为探究橡胶园合理的施肥量,设置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明确中期和后期施肥后橡胶园的氮素运移特征。设置4个处理:①空白对照(CK),不施肥;②常规施肥(C,施肥总量2 kg/株,前期∶中期∶后期=5∶3∶2);③减量施肥(J,施肥总量1.6 kg/株,前期∶中期∶后期=5∶3∶2),减量施肥相当于常规施肥减量20%;④同步施肥(T,施肥总量1.6 kg/株,前期∶中期∶后期=3∶3∶2)。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橡胶园土壤氮素运移特征不同,以垂直运移为主,水平运移在5 cm内波动明显,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不再有明显变化。中期施肥铵态氮主要迁移至40'60 cm,而后期施肥铵态氮主要停留在0'20 cm。无机氮的变化趋势与铵态氮一致,无机氮主要以铵态氮的形式赋存。在后期施肥,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迁移能力均有所减弱,向深层土壤的迁移减少。因此,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有利于提高橡胶园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邻苯二甲酸对橡胶树RRIM600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纪坤, 安锋, 周立军, 彭文涛, 程琳琳, 谢贵水
2023 (8):  1615-162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1
摘要 ( 41 )   HTML ( 4 )   PDF(1260KB) ( 11 )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自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是一种公认的自毒物质,也是橡胶树根系分泌物中含量较高的物质之一。为探究邻苯二甲酸对橡胶树自身是否具有自毒作用,考察不同浓度(0.05、0.50、1.00、2.00 mmol/L)邻苯二甲酸溶液对橡胶树RRIM600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均推迟橡胶树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和萌发整齐度均存在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与对照相比,2.00 mmol/L邻苯二甲酸处理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速率、发芽势分别下降了23.60%、42.75%、37.18%、58.69%。(2)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均抑制橡胶树芽长、芽粗、根粗的生长,减少了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在0.05~2.00 mmol/L浓度范围内,芽长、芽粗、根粗、芽重和根重分别下降了12.91%~40.70%、20.05%~21.59%、7.89%~34.13%、16.18%~26.47%、20.00%~36.00%。(3)随邻苯二甲酸浓度增加,橡胶树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逐渐加重,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逐渐增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逐渐增加。(4)橡胶树幼苗色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邻苯二甲酸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随邻苯二甲酸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0.05 mmol/L的邻苯二甲酸促进幼苗叶绿素b的积累,降低了叶绿素a含量,并提高CAT活性,降低了POD和SOD活性;当浓度达到0.50 mmol/L时,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积累至最大,POD和SOD活性持续下降;在2.00 mmol/L时,所有色素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降至最低。综上,邻苯二甲酸推迟了橡胶树RRIM600种子初始萌发时间,降低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导致橡胶树幼苗生理功能紊乱,并抑制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可为客观评价邻苯二甲酸对橡胶树自毒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木薯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研究
郭长林, 宋记明, 骆凯, 唐丽, 符秀梅, 陈银华, 张瑞
2023 (8):  1624-1634.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2
摘要 ( 45 )   HTML ( 1 )   PDF(2991KB) ( 17 )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生物能源作物,杂交育种是木薯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木薯存在种子萌发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极大限制了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以新收获的华南124号母本自然结实种子为材料,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对木薯种子休眠特性及休眠破除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解剖学和扫描电镜发现,木薯种子呈卵圆形,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其中,种子外表皮整体光滑,由外至内依次为表皮层、海绵组织层和栅栏组织,且栅栏层细胞排列较为致密。(2)种阜和种皮虽减缓木薯种子本身吸水速率,但种阜不是诱导其休眠的原因,而种皮的机械阻碍作用或抑制物的存在是诱导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从而判断木薯种子休眠类型为生理休眠。(3)采用砂纸打磨发芽口、去种皮和砂纸打磨发芽口+冷热循环2次处理均可有效破除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其中,砂纸打磨发芽口效果最佳,可使萌发率由2%提高至88%,处理后萌发速率最快。(4)35 ℃是木薯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达88%和36.6。本研究从木薯种子结构、种子休眠特性及其有效破除方法等方面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木薯杂交后代优良性状得以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不同肥水用量下金菠萝的养分吸收特征及产量品质效应
刘亚男, 安东升, 严程明, 何东宁, 徐明岗
2023 (8):  1635-164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3
摘要 ( 49 )   HTML ( 2 )   PDF(1379KB) ( 27 )  

为了应对菠萝主产区季节性干旱严重,限制产业发展问题,明确适宜高产优质菠萝品种生长、增产增效的肥水用量,本研究以金菠萝MD-2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以下8个处理:(1)CK(不施肥不灌水);(2)F1W0(常规施肥不灌水);(3)F1W1(滴灌施肥,50%~60%田间持水量);(4)F2W1(滴灌施肥量减少25%,50%~60%田间持水量);(5)F3W1(滴灌施肥量减少50%,50%~60%田间持水量);(6)F1W2(滴灌施肥,30%~40%田间持水量);(7)F2W2(滴灌施肥量减少25%,30%~40%田间持水量);(8)F3W2(滴灌施肥量减少50%,30%~40%田间持水量),每个处理3次重复。比较不同肥水用量对金菠萝生长、养分吸收特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高水处理的金菠萝总叶片数,根、茎、叶、果柄、果实和植株干物质累积量,以及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与常规施肥相比,高肥高水处理显著提高了金菠萝株高、茎高、茎粗、D叶长、D叶宽和果柄粗度,茎、叶、果柄、果实和植株干物质累积量,以及植株氮、钾累积量。高肥高水处理的金菠萝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常规施肥处理,果实产量比对照高117.46%,比常规施肥处理高99.40%,而常规施肥处理与对照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滴灌施肥处理的肥料贡献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的金菠萝果实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但该处理糖酸比最低,品质不佳。同一灌溉水平下,不同施肥量处理的金菠萝长势、干物质累积和果实品质差异不显著。高肥高水处理产量最高,与低肥高水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低肥高水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与各低灌水量处理相当。同一施肥水平下,高灌水量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显著高于低灌水量处理。综合考虑金菠萝生长态势、产量品质以及灌溉水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等,低肥高水处理为最优的灌溉施肥组合,有利于实现金菠萝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工业大麻-辣椒轮作对辣椒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杜光辉, 赵银鸿, 李蛟男, 汤开磊, 杨阳, 刘飞虎
2023 (8):  1644-1651.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4
摘要 ( 40 )   HTML ( 2 )   PDF(1391KB) ( 15 )  

辣椒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但目前的种植模式使其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合理轮作是解决辣椒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工业大麻是一种理想的轮作植物,但工业大麻轮作对辣椒连作障碍的缓解机理还不清楚,为探究工业大麻-辣椒轮作对辣椒生长发育及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云南大学农学试验大棚中,以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和2个当地辣椒品种太阳红、羊角辣为材料,进行辣椒连作和工业大麻-辣椒轮作盆栽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工业大麻轮作后辣椒的形态生长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初步探索工业大麻轮作对后季辣椒生长和生理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轮作组和连作组辣椒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与辣椒连作相比,工业大麻轮作后,2个辣椒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在定苗后40、50、60、100 d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和根系活力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在收获期(100 d)的增幅最大。工业大麻轮作后,2个辣椒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4个光合作用指标在定苗后40、50、60 d均显著提高,进而导致收获期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以及根冠比明显增加。与辣椒连作相比,工业大麻轮作后,羊角辣和太阳红的株高分别增加了20.65%和16.85%,茎粗分别增加了16.32%和19.94%,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了15.39%和27.50%,而根冠比分别增加了33.26%和25.47%。综上,工业大麻轮作增强了后季辣椒的生理活性,更好地维持了辣椒的正常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辣椒合理种植模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不同温型巨大侧耳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李婧怡, 骈永茹, 严廷良, 杨阳, 李勤奋, 李玉
2023 (8):  1652-1661.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5
摘要 ( 38 )   HTML ( 1 )   PDF(3362KB) ( 21 )  

巨大侧耳(Pleurotus giganteus)是国内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典型的耐高温特性,在热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团队通过前期在热区进行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筛选到2株具有不同出菇温型的菌株,分别适合于热区的热季和凉季栽培,可有效保障当地巨大侧耳市场的全年供应。为充分了解巨大侧耳的菌丝体营养需求和适宜培养条件,本研究以筛选到的高温型(PG46)和中温型(PG79)巨大侧耳菌株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比较和分析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液体发酵条件,并对液体发酵中菌丝体生长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PG46和PG79的生长条件基本一致,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28 ℃;但在30 ℃时,中温型菌株PG79的菌丝体开始遭受高温胁迫,菌落形态开始出现不规则现象;正交试验论证了单因素结果,且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均为:氮源>pH>温度>碳源。液体发酵试验结果显示:在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当摇床转速为150 r/min,装液量为120 mL,接种量为12%时,更适宜巨大侧耳菌丝体生长;PG46和PG79的菌丝体生长均呈“对数增长”的动态模式,分别在第15天(0.95 g)和第13天(1.09 g)获得最高菌丝生物量,且PG79始终高于PG46,与平板上的生长速率差异一致(PG79>PG46)。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温型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高温胁迫条件优化、杂交育种,以及深入开展巨大侧耳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多功能解磷真菌的筛选与解磷活性评价
杨腊英, 郭立佳, 周游, 汪军, 梁昌聪, 徐云龙, 黄俊生
2023 (8):  1662-1670.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6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1575KB) ( 12 )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在田间大多以无效的结合态磷存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无效态的磷转化为游离态的有效磷,充分提高磷的利用率。本研究采用平板溶磷圈法从玉米根围土壤中分离纯化出1株解磷真菌XZY3PSF,对该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分析该菌株在1~25 d内溶解2.5~20.0 g/L磷酸三钙的活性、10~105个/mL孢子浓度下对磷酸三钙的解磷能力,及其在0~35 d内对2.5、5.0 g/L植酸钙的矿化能力,评价其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及香蕉枯萎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基于形态特征结合ITSβ-tubulin基因序列,菌株XZY3PSF鉴定为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解磷菌在不同浓度的磷酸三钙下溶解出的有效磷含量均在500~570 mg/L之间,培养基中的有效磷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第13天后高浓度磷酸三钙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降低幅度减弱,在第25天时15.0、20.0 g/L磷酸三钙培养基中的有效磷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浓度;随着培养基中孢子浓度的增加,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高峰值出现的时间越快,且其降低幅度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扩大;在供试时间段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XZY3PSF对植酸钙的矿化能力越强;解磷菌XZY3PSF、芽孢杆菌菌株X5均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株B2具有拮抗作用,且解磷菌XZY3PSF与芽孢杆菌X5之间亦相互拮抗。研究结果可为研发解磷菌与拮抗菌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奠定基础,同时,解磷菌XZY3PSF对植酸钙的矿化作用为后续研究其是否具降解有机磷类农药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槟榔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李晶, 谢开泽, 张超, 谢昌平
2023 (8):  1671-1678.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7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15667KB) ( 45 )  

为了确定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TUB-TEF)联合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eopestalotiopsis sonneratae。该病原菌菌丝在C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ME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最发达;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8 ℃;24 h光照条件最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最佳pH为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该研究结果可为槟榔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基于黄酮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特性的木薯对二斑叶螨防御机理初探
乔阳, 梁晓, 陈青, 伍春玲, 刘迎, 刘小强, 税军, 姚晓文
2023 (8):  1679-1688.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8
摘要 ( 33 )   HTML ( 6 )   PDF(1413KB) ( 28 )  

木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和我国木薯主产区的四大有害生物之一。抗螨品种的选育与利用是实现害螨绿色综合防控的重要手段,作物中具有抗螨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和其调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培育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在作物抵御虫害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合成通路基因在木薯抗二斑叶螨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抗、感螨木薯品种被二斑叶螨取食不同时间(1、4 d)后,黄酮合成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螨害前相比,感螨木薯品种面包、SC9和BAR900的CHS、PGT1、F3H、FLS、LAR、C3'HCYP93B_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降低(1 d)再升高(4 d)至螨害前(0 d)水平的趋势,而抗螨木薯品种C1115、SC9和缅甸中的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呈先显著升高(1 d)再降低(4 d)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螨害前(0 d)的水平。进一步比较螨害前后抗、感螨木薯品种黄酮合成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发现,二斑叶螨为害1 d后,抗螨木薯品种中CHS、PGT1、FLSC3'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螨木薯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与木薯抗螨性呈显著正相关。螨害前(0 d)和螨害4 d后,抗螨木薯品种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总体也高于感螨木薯品种。该研究结果表明,抗螨木薯品种受螨害后,可能通过诱导黄酮合成基因的上调,从而增加具有抗虫功能的黄酮类代谢物含量以抵御二斑叶螨为害。该研究为深入阐明木薯抗螨分子机理、选育和创制抗螨木薯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火龙果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链霉菌菌株LWL1827的防效测定
张鸿雁, 陈盈营, 周雁微, 林丽静, 刘锴栋
2023 (8):  1689-1697.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19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1216KB) ( 18 )  

火龙果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水果,储藏中容易感病,其中火龙果软腐病就是一种储藏期常见的主要病害。为明确火龙果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和拮抗放线菌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防治作用,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选择典型软腐病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并采用无伤和针刺法回接进行致病性测定。以26株链霉菌作为供试拮抗菌株,采用琼脂块法、生长速率法研究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链霉菌LWL1827无菌发酵滤液喷涂于火龙果果实进行防病效果及抗性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发现,引起火龙果软腐病的病原菌ZYW18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致病性测定表明菌株ZYW18为致病菌。链霉菌LWL1827可显著抑制病原菌生长,抑菌圈直径为(18.32±2.13)mm,透明,1∶5、1∶10、1∶50(V/V)不同浓度无菌发酵滤液的抑菌率分别为91.23%±3.11%、87.21%±3.22%、80.22%±2.03%,与其他拮抗菌之间差异显著(P<0.05)。病情指数降低效果较明显的为浓度1∶10(5 d),病情指数为11.00±1.03,防治效果(53.59%±4.21%)较好。以浓度1∶10的链霉菌LWL1827无菌发酵滤液处理火龙果不同时间后,发现其能显著提高火龙果抗性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处理后3种酶活性甚至是对照的2~3倍,且LWL1827滤液能降低储藏火龙果的病情指数,提高防治效果。引起火龙果软腐病的病原菌为串珠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为我国首次报道。链霉菌LWL1827对病原菌ZYW18的抑菌效果显著,可提高火龙果的抗病性,对储藏火龙果具有良好的拮抗防病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侵染行为
吕朝军, 赵建超, 钟宝珠, 张楚毓, 陈拓, 李文莲
2023 (8):  1698-170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20
摘要 ( 35 )   HTML ( 1 )   PDF(4678KB) ( 17 )  

为阐明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EPNs)对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的防控潜力,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其侵染行为学特性。结果表明,各虫态红棕象甲被EPNs侵染后,卵的死亡率最高,LC50为104.85 IJs/mL,其次为1~2龄幼虫、3~4龄幼虫和5~6龄幼虫,其LC50分别为165.34、215.31、292.26 IJs/mL;7~10龄幼虫和蛹对EPNs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不同接种部位对不同龄期幼虫死亡率的影响中,3龄幼虫处理以气孔和肛门接种的死亡率较高,分别为91.11%和78.89%,而6龄和8龄幼虫处理中均以口器接种致死率最高;在肛门接种处理中,各龄期的红棕象甲幼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经EPNs侵染后,红棕象甲各虫态体色均变成红色或红褐色,轻触虫体无自主反应,同时幼虫伴随体壁皱缩;线虫接近供试虫体表气孔后,会在气孔周围停留片刻,最后从气孔处进入虫体,成功侵入的EPNs个体数量约占33.3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不同滤光袋对石榴果实日灼及品质的影响
秦改花, 贾波涛, 苏颖, 刘春燕, 黎积誉, 曹榛, 杨志, 于晴
2023 (8):  1704-1712.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21
摘要 ( 32 )   HTML ( 1 )   PDF(1428KB) ( 12 )  

为筛选适宜的石榴防日灼果袋,以日灼敏感型品种红玉石籽为材料,研究不同滤光袋对石榴果实日灼指数和内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显著减少果实日灼的发生,果实日灼指数下降62.42%~100%。套袋对果实品质指标影响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套袋主要影响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籽粒硬度。套红袋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26.72%,籽粒硬度降低35.58%,可溶性固形物以及可滴定酸度无显著变化;套绿袋果实的可滴定酸提高5.80%,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03%和15.40%,籽粒硬度降低56.30%;套蓝袋可滴定酸提高11.59%,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9.38%和23.55%,籽粒硬度降低16.26%;套白袋的果实可滴定酸降低17.39%,可溶性固形物和籽粒硬度分别降低2.89%和35.63%;套牛皮袋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8.70%和11.17%,籽粒硬度降低38.91%。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套绿袋和红袋的果实品质最佳,综合不同滤光袋对果实外观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套绿袋果实表面容易形成果锈,套红袋的果实日灼指数下降91.80%,并且果实表面着色均匀,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籽粒硬度显著下降。因此,红袋是红玉石籽商品化生产的理想果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5种不同处理对鲜红托竹荪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
黄成运, 刘宏宇, 桂阳, 卢颖颖, 李岩, 朱国胜, 石汉英
2023 (8):  1713-1722.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22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12838KB) ( 13 )  

鲜红托竹荪现采用的贮藏保鲜方法保鲜期短,品质劣变快,大大限制了鲜红托竹荪的市场销售,探讨揭示鲜红托竹荪贮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劣变特征,找到关键控制点并进行控制是减缓劣变和延长保鲜期的关键。采用5种保鲜处理方式:(1)无处理(CK);(2)干燥剂处理;(3)臭氧干燥剂处理;(4)干燥剂保鲜纸处理;(5)干燥剂吸湿纸保鲜纸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后,将其置于低温4 ℃和常温25 ℃贮藏保鲜,定时取样进行感官评价、酶活和质构测定,通过腐烂率、失重率、颜色、气味等感观指标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几丁质酶等酶活指标变化,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等质构指标变化等3个层面揭示鲜红托竹荪贮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劣变特征和关键控制点。结果表明:保鲜处理中的常温干燥剂处理和低温臭氧干燥剂处理对保持红托竹荪的重量有显著效果,失重率最低,分别为4.82%和7.36%,其次是常温臭氧干燥剂处理和低温干燥剂处理,分别为7.66%和7.42%;常温2 d时臭氧干燥剂处理的腐烂率为13%,低温22 d时为0%;臭氧干燥剂处理的感官评价变黄程度最小,气味恶变分数最低,且变黄程度及气味强度变化慢;而质构各项测试中,臭氧干燥剂处理的综合评价最高,同时该处理对与劣变相关酶系的抑制作用最佳,有效地将红托竹荪的保鲜期从常用保鲜方法的5 d延长至20 d。通过结果可知,臭氧在初期可有效降低红托竹荪子实体表面杂菌的种类和数量,在后续的保鲜过程中减缓杂菌的增殖速度,抑制了红托竹荪子实体的腐坏变黄;而干燥剂能够降低表面湿度,减缓了几丁质酶对细胞壁的破坏,也抑制了表面杂菌的繁殖,起到了延缓红托竹荪软塌变黄的作用。低温臭氧干燥剂处理为红托竹荪保鲜最佳处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北苑贡茶品质成分测定及其点茶沫饽物质组成分析
何春梅, 曾柔, 林进龙, 项文懿, 张悌吉, 王松清, 庄明珠, 叶乃兴, 金珊
2023 (8):  1723-173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3.08.023
摘要 ( 33 )   HTML ( 2 )   PDF(3916KB) ( 12 )  

北苑贡茶源产于福建省建瓯市,是我国茶叶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建瓯市水仙茶树品种为原料,分别以北苑贡茶研膏茶传统工艺制得团饼茶(龙团凤饼),以建瓯现代闽北乌龙茶加工工艺制得条形散茶(南路水仙);以团饼茶为原料,经点茶技艺获得点茶沫饽与茶汤。利用一系列生化成分测定方法及广泛靶向代谢组检测技术,比较分析团饼茶和散茶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及团饼茶点茶沫饽与茶汤物质组成的差异,以期为北苑贡茶及其点茶的品质及文化挖掘提供科学数据支撑。结果显示,团饼茶与散茶的含水量、水浸出物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团饼茶茶多酚总量、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散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显著低于散茶。此外,从团饼茶点茶的茶汤和沫饽中检测出12大类1245个共有代谢物,未检测到特有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共筛选出5大类2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除落新妇苷在茶汤里含量多于沫饽外,25个差异代谢物在沫饽中均多于茶汤,主要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类、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类和游离脂肪酸类等脂质类物质。这些差异代谢物质多为网状结构,比水轻,易浮于茶汤上层,主要起乳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作用,是较好的泡沫稳定剂,因此点茶沫饽能够形成并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茶汤之上。研究结果可为北苑贡茶的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