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色素缺失的白化植株是研究光合作用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在前期考察时发现白化菠萝蜜幼苗(albino 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seedlings, AAS)。AAS的叶片较大,存活时间较长,且表型性状稳定,是不可多得的木本白化植物。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AAS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AAS叶光合色素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反应和碳固定反应通路中诸多基因的发生下调表达,质体-核信号通路中关键调控因子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和HSP70-HSP90-organizing protein 3(HOP3)的编码基因发生上调表达。本研究从光合色素合成途径讨论了AAS的成因,以及从质体-核信号方面探讨了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为该逆行信号通路的探索提供参考。
植物果糖激酶(fructokinase,FRK)特异性催化果糖磷酸化进入糖酵解途径,是果糖代谢和可溶性糖积累的关键酶。阐明红肉火龙果果实HpFRK2基因的表达模式及酶特性,为了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的分子机制并改良果实品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从红肉火龙果紫红龙品种中克隆HpFRK2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表达模式,采用烟草叶肉细胞瞬时表达检测其亚细胞定位,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并检测其酶活性。结果表明:HpFRK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026 bp,编码341个氨基酸。HpFRK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6.95 kDa,理论等电点为5.9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pFRK2与木薯MeFRK2、番茄SlFRK1、苹果MdFRK1和拟南芥AtFRK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蛋白序列分析表明其含有磷酸果糖激酶B(phosphofructokinase type B,pfkB)家族保守结构域。HpFRK2在果实发育20 d时的表达量最高,随着果实发育逐渐降低表达,30 d时表达量最低;此外,HpFRK2在茎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果实。亚细胞定位检测表明HpFRK2主要位于细胞质。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表达,成功诱导获得HpFRK2重组蛋白。酶活性检测表明HpFRK2特异性催化果糖磷酸化,果糖对酶活性不具有底物抑制性,催化果糖磷酸化的Km值为1.84 mmol/L。本研究结果表明,红肉火龙果HpFRK2蛋白位于细胞质,特异催化果糖磷酸化,主要在果实转色期(花后20~23 d)表达,可能负调控果实的果糖积累。
来源于澳指檬(Microcitrus australasica)的一种抗菌肽(stable antimicrobial peptide, SAMP),不仅可以降低已感染柑橘黄龙病的病树体内的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浓度、减轻病树症状,而且还可以诱导未感染黄龙病的健康树先天免疫、阻止感染黄龙病。本研究对MaSAMP的功能结构、亚细胞定位、系统发育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SAM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为201 bp,编码6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7.59959 kDa,理论等电点为5.38,不稳定指数[instability index (II)]为33.22,脂肪族氨基酸系数(aliphatic index)为87.16%,平均亲水系数(grand average of hydropathicity)为-0.091,属于亲水性蛋白,含有1个Dabb结构域,MaSAMP蛋白结构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MaSAMP与甜橙胁迫响应A/B桶状结构域蛋白CISIN_1g033887mg、克里曼丁橘A/B桶状结构域蛋白HS1亲缘关系较近,蛋白相似度分别为97.01%、91.04%。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aSAMP定位于叶绿体。进一步通过同源重组成功构建了融合EGFP荧光标签的pCAMBIA1300-35S::MaSAMP-EGFP过表达载体,并借助农杆菌介导的原位转化技术获得柑橘转基因植株。本研究为后续MaSAM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滞绿基因(STAY-GREEN,SGR)是一个调控植物叶绿素降解的关键基因,在调控植物衰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SGR基因在辣椒果实着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法,利用PCR技术从辣椒果实cDNA中扩增出CaSGR基因,对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载体,初步验证基因功能。结果表明:CaSGR基因的ORF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茄科作物SGR基因相对保守,克隆的CaSGR蛋白与番茄、马铃薯的SGR蛋白进化关系较近;构建CaSGR VIGS载体并注射辣椒叶片,成功获得沉默植株,沉默植株叶片白化,果实颜色改变,CaSG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果实中叶绿素与β-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增高。本研究为深入解析CaSGR基因在辣椒果实着色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并为培育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辣椒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是一种对辣椒生产危害较大的病原物,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环保的手段。深入理解根结线虫抗性调控机理将有利于加速抗病育种进程。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对海南本地抗病小米辣种质CF25进行了接种前后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挖掘了与根结线虫抗性相关的代谢通路。为进一步探索抗性表达调控机理,本研究对CF25接种前后sRNA文库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133个差异表达miRNAs。以P≤0.05和|log2(FC)|≥3为筛选标准,鉴定出3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包括19个已知miRNAs和14个新发现miRNAs。对3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共得到373个靶基因,其中miR5658-z预测靶基因数量最多。GO功能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于植物-病原菌互作、信号转导等通路,推测miRNA介导的信号转导及植物防御反应可能是CF25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重要原因。为初步验证差异表达miRNA和靶基因间的调控关系,选取6个差异表达miRNAs及其靶基因进行qRT-PCR表达验证,得出miRNA与靶基因的表达差异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基本符合miRNA负向调控靶基因表达的规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iRNA可能在辣椒对根结线虫的防御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续深入解析miRNA介导的根结线虫抗性机理奠定基础。
种子的落粒性是导致杂草稻在水稻田不断自我繁衍和扩散的主要原因。SH4和qSH1基因被认为是控制水稻种子落粒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旨在测定海南杂草稻的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的基因型。本研究以临高县和崖州区水稻田中的杂草稻为研究材料,采集13块水稻田中的杂草稻及其对应栽培稻种子,从中选择144株表型有差异的杂草稻种子及13株对应栽培稻种子进行萌发种植,测定它们的种子落粒率,并对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野生落粒型G的杂草稻有77株,突变难落粒型T的杂草稻有48株,杂合型G/T的有19株;所有栽培稻的SH4的落粒SNP位点均为T。落粒率测定发现,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G和G/T的96株杂草稻都具有极高的落粒率,而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T的48株杂草稻中,40株为中度落粒率,8株为低落粒率。所有杂草稻和栽培稻样品的qSH1落粒SNP位点均为野生落粒型G。以上结果表明,海南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落粒率差异与qSH1基因的落粒SNP位点无关,而与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显著相关;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均为T型的杂草稻和栽培稻间的落粒率差异可能由其他未知的基因或位点的差异导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南杂草稻种子落粒的分子机制提供分子依据。
小白菜是原产我国的重要蔬菜作物,也是海南人民喜爱的叶菜之一。海南夏季的高温和强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白菜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了其产量和品质。目前,对小白菜在非生物胁迫下生长的研究多集中在耐热性方面,关于小白菜对强光胁迫的应答研究较少。为探究小白菜响应强光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不结球小白菜品种矮脚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在正常光照[300 μmol/(m2·s)]和强光[1500 μmol/(m2·s)]下小白菜叶片生理指标、光合特性及响应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强光下小白菜干重显著增加,根冠比在0~10 d逐渐增加,第15天与第10天相比显著下降;(2)强光下小白菜的叶绿素含量在后期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第5天显著升高,之后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基本不变;(3)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324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KEGG 富集分析发现14个与光合作用及光保护机制相关的DEGs,6个抗氧化酶活性相关的DEGs,从中筛选出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4)强光会对小白菜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0~5 d时诱导SOD、POD、CAT活性上升,5~15 d时SOD、POD活性逐渐下降,CAT活性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在强光条件下,小白菜通过迅速响应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如HY5、ELIP2、CLH2等,并调控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相关基因如PER71、SODCP、CAT2等,缓解强光对其生长的抑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幼苗对强光的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品种云研73-477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效率,提高其正常成熟体胚与体胚植株获得率,为该无性系品种体胚植株规模化扩繁及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将云研73-477不同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接种至附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外源激素培养基中进行成熟培养,通过统计体胚成熟率、正常成熟体胚及体胚植株获得率,综合分析比较不同发育阶段初生体细胞幼胚的成熟培养效率,优选出适宜各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的外源激素组合。结果表明:(1)云研73-477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的成熟培养效果随其发育程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早期子叶胚的成熟培养效果最好,体胚成熟率均高于50%,变幅为50.74%~74.83%,总体均值高达(66.25± 6.98)%,且成熟体胚大都具有双极性结构,能正常萌发形成完整植株。正常成熟体胚获得率变幅为35.0%~59.96%,总体均值为(47.80±6.89)%,体胚植株获得率变幅为15.62%~49.17%,总体均值为(26.67±8.99)%。鱼雷胚次之,心形胚最差,二者的体胚成熟率总体均值低于31%,分别为(30.05±12.68)%和(29.33±10.93)%,且成熟体胚大都畸形化,多为片状、团块状,不能正常萌发形成完整植株,正常成熟体胚获得率仅分别为(15.64±7.01)%和(5.46±4.28)%,分别较早期子叶胚低32.16%和42.34%,体胚植株获得率分别为(7.22±3.41)%和(0.83±0.80)%,仅为早期子叶胚的0.27倍和0.03倍。(2)不同发育阶段花药初生体细胞幼胚成熟培养对外源激素的需求不同,心形胚为6-BA 0.5 mg/L+NAA 0.15 mg/L+ KT 0.25 mg/L,鱼雷胚为ABA 0.4 mg/L+GA3 0.5 mg/L+6-BA 2.0 mg/L+NAA 0.15 mg/L,早期子叶胚为ABA 0.1 mg/L+GA3 1.0 mg/L+6-BA 1.5 mg/L+NAA 0.2 mg/L。
蝴蝶兰茎部着生、潜伏于叶基部的腋芽在适宜环境下能够萌发并伸长分化形成花梗,其分化过程的显微观察是探明蝴蝶兰花发育进程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了建立一套适用于软硬相连接的带腋芽茎段的石蜡切片方法,以蝴蝶兰金蝶(Phalaenopsis Lioulin Phoenix ‘LM41’)带腋芽的茎段为试验材料,针对主要影响石蜡切片效果的固定时长、软化液浓度和软化时长、脱水等制备步骤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固定时对固定液抽真空并延长固定时间至48 h及以上有利于固定液充分渗透,材料固定效果最佳;使用浓度为10%、12%的氢氟酸溶液软化12、15 d并在软化期间抽真空30 min,可使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茎段组织脆度和硬度大大降低,达到切片的软硬度要求,有效解决软化不均匀造成的组织分离破碎问题;脱水处理设置从30%~100%乙醇的7个逐级脱水梯度,并增加无水乙醇到二甲苯逐渐置换的步骤,可以避免蝴蝶兰组织材料收缩变形,保证组织形态的完整性。优化后的制备方法解决了常规石蜡切片中蝴蝶兰带腋芽茎段(含软硬相连接组织)的软化不彻底、组织与石蜡分离、蜡带皱缩破碎、切片空洞等问题,所获切片的整体结构趋于完整,染色均匀且鲜艳,各部位组织细胞着色明显,能清晰区分开幼嫩的芽组织和木质化的茎组织。本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蝴蝶兰带腋芽茎段(含软硬相连接组织)的石蜡切片制备方法,为深入研究蝴蝶兰潜伏腋芽萌发的分化过程提供技术基础。
为明确黄秋葵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表型性状特征,以期为黄秋葵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124份黄秋葵种质资源的16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6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介于8.2%~59.8%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8.7%;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51~2.07,平均值为1.94。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8~1.52,果实颜色、叶片颜色及叶缘形态的多样性较高,而花瓣颜色、萼片存留等性状高度保守。相关性分析表明,黄秋葵的叶片形态(如叶长与叶宽)、植株结构(如株高与株幅)及果实特征(如果实纵径与重量)之间存在紧密协同关系,而产量相关性状(单株果数与种子数)则存在拮抗关系。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9.25%,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96.17%,表明株高、株幅、商品果长、商品果宽、商品果质量和单果种子数对表型多样性的影响最大。基于欧式距离的聚类分析,将黄秋葵种质资源划分为四大类群,类群Ⅰ资源数量占比70.16%,主要表现为早熟(开花期短)、开花节位低、株高较矮、株幅较小,单株果数多,该类群资源适合用于选育早熟、高产、密植新品种;类群Ⅱ资源数量占比25.81%,主要表现为果较大、单果质量较大和叶片较大,可用于选育中熟品种;类群Ⅲ和类群Ⅳ种质资源主要表现为晚熟,株高较高,叶较大,生物产量较高,适于选育饲料用品种。通过对黄秋葵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数量性状、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阐明了各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相关性以及遗传多样性关系,明确了与早熟、高产等相关的性状,为黄秋葵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以及早熟、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果树生长会对果园生草植物造成一定的遮阴作用,因此果园生草草种往往需具有一定的耐阴性。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常见地被植物柴胡叶链荚豆[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 (L.) DC.]和链荚豆[Alysicarpus vaginalis (L.) DC.]为试验材料,以全光照为对照(CK)设置不同程度遮阴处理,测定柴胡叶链荚豆和链荚豆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并进行耐阴性综合评价,以明确2种链荚豆属植物是否具有作为果园生草草种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柴胡叶链荚豆和链荚豆的叶宽、叶面积、株高和地上部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茎粗和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相较于链荚豆,柴胡叶链荚豆在遮阴21 d后的叶面积增加幅度更大,且在遮阴42 d后的总生物量下降幅度更小。遮阴处理后,2种链荚豆属植物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高于0.80,说明遮阴对2种链荚豆属植物的光合系统并未造成严重伤害。2种链荚豆属植物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总体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二者在遮阴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所差异。柴胡叶链荚豆的POD活性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链荚豆则呈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将14个耐阴性系数转化为2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66%,第1主成分中丙二醛含量贡献率最高,第2主成分中叶片相对电导率贡献率最高。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耐阴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相同遮阴处理下柴胡叶链荚豆的综合评价值高于链荚豆,说明柴胡叶链荚豆的耐阴能力高于链荚豆。综上表明,柴胡叶链荚豆和链荚豆均具有一定的耐阴性,且柴胡叶链荚豆的耐阴性优于链荚豆,都具有成为果园生草草种的潜力。
猪屎豆是豆科猪屎豆属一年生二倍体自花授粉植物,于1789年由WILLIAM TOWNSEND描述发表,地理区系研究认为该物种起源于非洲大陆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生物学上该物种具有种子产量高、适应性广、速生等特性,使其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传播和分布。猪屎豆的广泛分布引起了民族植物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关注,普遍认为猪屎豆是重要的农业植物资源,在饲用开发、土壤生态修复、药用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一直以来猪屎豆的利用还依赖于野生资源,种质资源精准评价、遗传多样性挖掘、优良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有限,本文就猪屎豆的全球分布、生物学习性、栽培技术、饲用价值评价、土壤养分维护及药用价值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关注的方向,旨在为推进猪屎豆资源利用研究提供信息参考。
本研究通过探索在坐果适当时机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药肥组合对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果实膨大及品质的影响,为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中小型芒果无胚果科学膨大用药肥提供参考。2022—2024年,以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作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叶面喷施处理方案:(1)对照(CK),喷施叶面肥;(2)T1处理,喷施赤霉酸(GA3)+叶面肥;(3)T2处理,喷施GA3+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4)T3处理,喷施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品+叶面肥,测定和分析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在果实纵径6~10 mm开始连续喷施GA3+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4次,成熟后T1~T3处理的青果单果质量均大于100 g,而CK青果单果质量为67.55 g,膨果效果明显,其中T3处理青果单果质量较CK提高98.98%;T1~T3处理显著提高钙含量;T1~T3处理显著降低青果果实密度、失重率、总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T1~T3处理对果形指数影响不显著;T2处理显著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1、T3处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不显著;T1、T3处理显著提高固酸比,其中T1处理固酸比较CK显著提高45.34%,T2处理对固酸比影响不显著;T1、T3处理显著提高镁含量,T2处理对镁含量影响不显著;T1、T2处理显著降低钾含量,T3处理对钾含量影响不显著;各处理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果实均未检出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根据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果实品质综合评分,T1处理果实品质最好,其次是T3处理,但T1处理完熟后单果质量低于100 g,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对单果质量的要求,综合考虑,在台农1号芒果无胚果生产中推荐应用T3处理的药肥组合。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糖分积累和细胞壁建成是其生长发育中的重要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采集其第1、3、5节叶片,第1、3、5、7、11、17节间茎髓和第3、5、7、11、17节间茎皮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42份转录组数据利用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矩阵,获得34个共表达模块。其中鉴定到与第1节叶片、第7节间茎髓和第5节间茎皮特异显著正相关的midnightblue、purple和magenta模块,KEGG代谢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模块参与了其组织中特定的生物学过程。Blue、yellow、turquoise和black模块分别主要在叶、幼髓、幼嫩节间和茎皮中表达,最终在blue模块中挖掘到参与光合作用的关键酶,包括LFNR1、PSAK、PETE、PSAN和NADP-ME4等,这些酶对甘蔗糖分的产生及积累十分关键。在yellow模块中,构建以SUS4为核心的蔗糖代谢网络,包括SWEET2等一系列与糖转运相关的酶和蛋白,证实了茎髓是甘蔗运输和储藏蔗糖的主要场所。在turquoise模块中,鉴定到可能参与初生细胞壁合成与修饰的糖蛋白和酶;调控次生细胞壁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NST1与其他修饰细胞壁的酶富集在black模块中,表明该模块可能参与茎皮的细胞壁沉积,为甘蔗提供机械强度与防御外界胁迫的屏障。以上结果为研究甘蔗糖分积累和细胞壁建成的调控网络提供重要参考。
甘蔗(Saccharum hybrids spp.)是广西重要的糖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了解和掌握甘蔗养分需求特性,是促进甘蔗高产、优质及高效栽培的重要基础。近年我国甘蔗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迅速,为促进甘蔗新品种高效栽培,结合广西甘蔗新品种推广种植情况,在当地甘蔗主产区红壤旱地,采用田间试验,分析桂糖44号、桂糖49号、桂糖55号、桂糖58号及粤糖00-236新植蔗和宿根蔗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养分效率。结果表明:各品种2 a宿根蔗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多于新植蔗和1 a宿根蔗;三季甘蔗茎和全株干物质的积累量总量均以桂糖58号最多,分别为66 946、96 785 kg/hm2,较其余品种分别增加6.48%~19.01%、2.57%~25.06%,其次是粤糖00-236,而桂糖49号最少;各品种2 a宿根蔗N、P及K积累量均明显多于新植蔗和1 a宿根蔗;各品种不同作物季N、P及K积累量分别为99.81~212.18、11.04~27.01、150.09~400.29 kg/hm2,其中三季的累积量均以桂糖58号最多,分别较其余品种增加5.16%~20.75%、4.38%~31.85%、6.29%~21.45%,而桂糖49号均最少;各品种不同作物季每生产1 t蔗茎需N、P及K分别为1.66~2.59、0.19~0.30、2.76~3.76 kg,其中三季均以桂糖44号和桂糖55号较多,而桂糖49号较少;三季甘蔗N、P及K经济效率均以桂糖49号较高,生理效率均以粤糖00-236较高。可见,桂糖58的生物产量性状较好,桂糖49号、粤糖00-236养分效率较高。
施用外源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部分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关于外源锌对斑兰叶光合作用及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目前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在田间设置不同锌肥喷施处理:0 kg/hm2(CK)、3.2 kg/hm2(Zn1)、4.0 kg/hm2(Zn2)和4.8 kg/hm2(Zn3),监测喷施锌肥后斑兰叶光合生理指标以及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Zn2处理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和发育,叶片数量在处理后的各个阶段均达到最大值,但长期高浓度锌肥处理可能对叶片扩展和植株高度产生抑制作用。斑兰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锌肥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在处理后约30 d,Zn3处理表现最佳,Zn2处理次之。Zn2和Zn3处理在促进多种香气成分如2-乙酰基-1-吡咯啉(2AP)、2-十六醇、棕榈酸乙酯等的积累上效果显著,其中Zn2处理的2AP、2-十六醇的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203%和80.89%。Zn1处理在喷施后20 d时2AP含量显著提高,而Zn3处理则对角鲨烯、新植二烯和叶绿醇的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斑兰叶主要挥发性成分可能受到其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调控作用影响,其中光合速率的提升和叶片数量的增加可能对角鲨烯和新植二烯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胞间CO2浓度的升高则可能抑制2AP和角鲨烯的累积。总之,适量锌肥处理(4.0 kg/hm2)能有效促进斑兰叶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生长,增加挥发性物质及特征香气成分的含量,为优化斑兰叶高质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探究烟稻复种区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烟叶产量、产值对施氮量和基追肥氮比例的响应,为稻茬烤烟制定施肥策略。以云烟87为材料,设计氮用量水平150、165、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为3:7、5:5,采用效应值(η2p)分析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氮、磷、钾养分积累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烤烟积累的氮、磷、钾养分主要分配给烟叶,且随着烤烟生长,分配给烟叶的比例也减少。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烤烟的氮积累量、烟叶产量、产值也增加;减少基肥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烟株氮积累量和烟叶产量、产值,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偏生产效益。氮用量、基追肥氮比例及其互作对烤烟氮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42.89%、29.63%、27.47%,对磷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8.62%、24.12%、37.25%,对钾积累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1.22%、21.24%、37.54%,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62.13%、6.34%、31.53%,产值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7.30%、14.74%、37.95%。整个生育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氮积累量相对较多;在团棵期和圆顶期,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的磷、钾积累量相对较多;施氮量180 kg/hm2和基追肥氮比例3:7处理烤烟产量和产值最高。因此,在烟稻复种区,氮用量对烤烟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最大,烤烟生产中基肥氮比例由50%减少至30%,可提高烟叶氮积累量,有利于烟叶产量、产值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本研究以东山沿海沙地三年生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高节竹叶片的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探究各季节环境条件下高节竹叶片的生理指标差异,分析其在沿海沙地不同季节环境下的适应情况,为构建更为完善、丰富且经济价值更高的沿海防护林生态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随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夏季总叶绿素含量分别较秋、冬、春季高24.54%、11.39%、21.2%。(2)冬季SP含量最高,夏季最低,冬季含量比春、夏、秋季分别高50.65%、131.42%、18.52%;夏季S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分别比春、秋、冬季高269.83%、112.65%、99.93%;MDA含量从秋季到夏季逐渐降低,各季节间差异显著;Pro含量夏季最高,分别较春、秋、冬季高18.37%、44.06%、23.13%。(3)温度和降水量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有显著影响。东山沿海地区温度与降水同期,各指标在温度(降水)最高时期与最低时期相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99.93%,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6.79%,丙二醛含量降低52.72%。综上所述,高节竹可以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确保光合作用顺利进行,并通过调节渗透物质含量来适应季节变化,光合作用与渗透调节系统是高节竹适应逆境环境的关键机制之一。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孢子可能随气流的传播路径。通过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型模拟不同高度下的气流轨迹,并结合TrajStat软件和MeteoInfoMap平台进行轨迹聚类分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保亭县是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最早发生的地区,该地区气流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传播,轨迹覆盖三亚、乐东、五指山等周边地区,白粉菌孢子可能会通过气流传播加速这些地区的病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橡胶树白粉菌孢子的扩散动态主要集中于每年的1—4月,该时期与海南岛春季的温湿度条件和橡胶树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保亭县橡胶树的平均古铜期和白粉病发病起始时间均早于其他地区,进一步凸显了该地区作为橡胶树白粉病早期监测预警关键区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模拟和分析保亭县白粉病菌孢子可能的气流传播路径,揭示了白粉病菌孢子在海南岛的区域时空传输规律。研究结果为制定区域性橡胶树白粉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从而有效遏制病害扩散,保障海南省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
作为海南省万宁市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兴隆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炭疽病侵害的严峻挑战。咖啡炭疽病可导致咖啡叶片焦枯、枝条溃疡及浆果褐腐,是咖啡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万宁咖啡主产区采集咖啡炭疽病样品并分离病原菌,通过ITS、TUB2、CHS-1、ACT、GAPDH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快速检测体系。结果表明:(1)采集典型病样50份,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炭疽菌株24株;(2)明确万宁5个种植区的病原种群结构包含4个炭疽菌种,即Colletotrichum tropicale、C. karstii、C. fructicola及优势种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 45.8%)。(3)基于TUB2基因特异区域,设计筛选得到特异性LAMP引物组Tub-L1,优化反应体系参数为63 ℃恒温扩增50 min,内外引物浓度比为8:1,Mg2+ 8 mmol/L,dNTPs 0.8 mmol/L,无需甜菜碱。验证试验表明,该体系检测灵敏度达100 pg/µL(为常规PCR的10倍);对炭疽菌属的7个近缘种(C. tropicale、C. fructicola、C. karstii等)及7种非靶标植物病原菌[含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菜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phaseolorum)等]均无阳性反应。采用优化后的LAMP检测体系对田间采集的病害叶片样本进行分析,所有样品均成功检测出暹罗炭疽菌,其结果与常规PCR检测方法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并优化的咖啡炭疽病菌LAMP快速检测体系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以及结果可视化等优势,适用于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的田间快速检测。该体系为咖啡炭疽菌的精准鉴定及高效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对咖啡炭疽病的早期预警、病害监测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 ORSV)是危害兰花的主要致病病毒之一,该病毒导致兰花叶片黄化、出现斑块,花朵畸形,对兰花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影响极大。为实现ORSV的早期快速检测,本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兰花齿兰环斑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筛选RT-RPA引物和探针,优化扩增条件,建立基于RPA的ORSV快速检测技术;对RT-RPA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测定,并通过开展田间样品检测试验,以验证该检测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RT-RPA的最佳扩增引物组合为F1/R1,荧光探针为P1,最佳扩增温度为41 ℃,扩增时间为20 min;特异性良好,对建兰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无交叉反应;灵敏度较高,ORSV核酸最低检测浓度达到2.8×10-5 ng/μL。田间样品检测中,采用齿兰环斑病毒为阳性对照,ddH2O为阴性对照,20份蝴蝶兰样本均检出ORSV,与TaqMan探针RT-q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ORSV RT-RPA荧光实时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和简便的优点,且适用于田间样品检测,为兰花病害预防、切断感染源和控制ORSV的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有助于兰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红曲霉(Monascus sp.)通常被应用于食品以及医疗行业,为探究源于热带雨林的红曲霉菌株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菌的生防潜力,本研究通过对热带雨林腐殖质样品中的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共获得5个红曲霉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红色,具有典型的红曲霉形态特征,结合ITS、LSU、pksKS基因序列测序与分析,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血红红曲霉(Monascus sanguineus)。拮抗试验结果表明,5个红曲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豇豆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tracheiphilium)、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木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利用不同培养基对红曲霉进行发酵,提取次生代谢产物后进行拮抗试验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核磁共振分析,发现热带雨林红曲霉菌株在固体培养基,尤其是麦麸培养基上可产生种类丰富且抑菌活性较强的次生代谢产物。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证明,红曲霉可有效降低豇豆枯萎病病情指数,孢子浓度为106 CFU/mL时具有最好的生防效果。综上所述,热带雨林中分离得到的红曲霉对植物病害具有较好的生防作用,在大米培养基中发酵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并能有效防控豇豆枯萎病。热带雨林生防红曲霉在植物病害生防应用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更丰富的菌株选择。
豇豆蚜、二斑叶螨、豆大蓟马是豇豆苗期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苗期生长发育。为明确4种种衣剂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FS)、30%噻虫嗪FS、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C)、8%氟虫腈FSC对豇豆的安全性及对3种豇豆苗期害虫的防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接虫试验,研究4种衣剂对豇豆出苗的影响及对豇豆蚜、二斑叶螨、豆大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噻虫胺FS、30%噻虫嗪FS、600 g/L吡虫啉FSC、8%氟虫腈FSC处理的豇豆发芽率分别为95.83%、91.67%、95.83%、95.83%,略低于对照的发芽率(100%),但对豇豆生长无明显影响。30%噻虫嗪FS对豇豆蚜和豆大蓟马的防效均最好,接虫3、7、14 d后对豇豆蚜的防效分别为65.04%、81.10%和72.35%,对豆大蓟马的防效分别为15.41%、58.61%和54.89%;随着接虫时间的推迟,种衣剂处理对豇豆蚜、豆大蓟马的防治效果有所下降;4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均不显著。研究结果为生产上豇豆苗期害虫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蒸散发作为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系统稳定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更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指标。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可以揭示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省儋州市橡胶林为研究区域,本研究基于通量塔观测气象数据日值及对应时期的Landsat 8遥感影像10景,通过地表能量平衡模型方法(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 SEBS)对2022年橡胶林日蒸散发进行反演,并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橡胶林日蒸散发的SEBS模拟值与涡度相关实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8, RMSE=0.55, RE=18.95%)。研究区日均蒸散量干湿季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显著高于干季,其中7月31日的日均蒸散发最大为4.40 mm,1月28日和3月9日的日均蒸散发值最小,均为1.38 mm。由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反演的蒸散发受植被覆盖程度及空间异质性等的影响,距通量塔不同距离范围的橡胶林蒸散发具有不同的反演精度结果,总体表现为SEBS模型对距通量塔1.5 km区域面积的橡胶林蒸散发反演精度最高(RMSE=0.53, RE=18.08%),对距通量塔1.0 km区域面积的橡胶林蒸散发反演精度最低(RMSE=0.65, RE=22.26%)。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人工橡胶林蒸散发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蒸散发数据集时空分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有助于橡胶林水资源合理规划与调控政策的制定。